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明朝顾炎武提出的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大家怎么认为?

顾炎武提出“亡国”是“易姓改号”,也即更换朝代,如唐宋元明清之国号改换。要注意,这里与民国时期日本入侵所激发的“亡国”的概念是不一样的。

在西学东渐之后,中国人关于“国”的概念已经发生了微妙的变化。顾炎武时候的“国”,还是一以贯之保持了从先秦儒家以来既有观念,国之上还有一个天下。儒家传统里,“国”其实对应的现代意义上的政府概念;而天下才对应的是现代意义上的国家观念。在中国传统里,说的是“天下分裂”而不是现代的说法“国家分裂”。

中国古时的“天下”概念在对外交往的文书中也常自称“华夏”、“中国”、“中华”等名称,至于朝代更替的亡国其实说的一般是一姓的统治权力的消灭,有如先秦时期诸侯国的灭亡而已。

民国之后疑古之风兴盛,诬蔑我们国家的历史的人很多。他们治学的根基,老实说其实大都非常差(民国的许多所谓大师其实也是混圈子出来的,崇拜民国学问的人大都没多少学问)。不大承认夏商周三代历史的竟然成为一种潮流。鲁迅曾经非常心痛的嘲讽过此风,但无力扭转,迄今谬种流传。

在民国之前,秦与先秦的差别主要是统治制度上的差别;但礼仍是沿袭周礼的,文化还是承袭三代而基本不变的,这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定论。这种定论根本不是所谓统治者的一家之言,而是历史事实,但民国时期不懂得中国文化传统里“国”与“天下”实质差别的一些历史学家忽视了。

在中国旧的历史传统里,夏商周三代的天下大部分时间被认为是统一的,当然其中领土有变化,但文化上是相继的。周朝的灭亡是被认为在春秋末年,名义上的天子之国周国再分裂为西周国与东周国时,此时的史书就称这两国的君主为“西周君”与“东周君”,这时候其他诸侯国都开始纷纷自称为“王”(本来只有周天子才能称王,楚王称王在春秋时甚至成了一个被征讨的理由)。到这时候,整个华夏中国才算是群龙无主,周国亡国了,周朝灭亡了,天下分裂了。

(注意:当时就有“中国”的观念,指周国与各诸侯国;“萁子朝鲜”虽然受周武王所封,但非臣属,不是周的诸侯国,也不属于中国;这是朝鲜民族独立建国的开始,韩国人、朝鲜人与先秦的宋国人其实i都是殷商之后)

这时候战国群雄,就纷纷开始起来争夺“天子”之位,这与后世中国天下分裂时诸侯争雄的局面并没有本质上的不同。

所以,将秦朝评价为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国家,显然是胡说八道,根本就不符合历史事实。

秦制的特点是开始只封爵不封地了,而“国”是指封地,这时候中国的天下就没那么多国了,成了完全中央集权制的国家。西汉初期还试图恢复封国的做法,但在经历”七国之乱“后就结束先秦时的分封制。

讲述上述历史,是为了让我们明白,在中国古代传统里,“亡国”其实就是亡一姓之治而已,并非其他,这个“国”得来也是配套“爵位”而来的。就连皇帝或天子也只是最高爵位而已。国与国之间还可以有爵位的上下差别。这种特点,也并非全然中国独有,西欧的封建时期也有类似之处,像德、法内部就曾经有大大小小的公国。但这些公国也不是完全乱而无序的,最后德国的统一还是日耳曼民族内部的公国的统一。

正是通达这历史传统,顾炎武才要出来振臂高呼,告诉人们真正的儒家传统,并不是盲目效忠一姓的。这种儒学观念,在唐以前都是很清楚的,但程朱理学在明成为统治哲学之后,明人的儒学教育其实已经大为变味而成了针对效忠一姓的教育,许多人都开始犯糊涂了;明代死谏之儒可谓历朝之最,这不证明其勇敢,而只证明其忠于一姓之愚。明末儒生多狂士是何因呢?有独立思想的人读读儒家经典不自觉就读出不一样的味道了,真正懂得什么叫“天命”后,就日益心生对一姓专制的不满。试想想,孔子与孟子其实都是周游于列国,择君而栖的,不合则去;讲究的是君臣道合,道不合则隐。

清朝入关之后,汉人为什么最后会接受满人的统治,跟满人接受华夏正朔,祭社稷祭孔复礼等种种文化投诚与效忠有关系。如果没有这些动作,大清根本不可能在中国统治下去。这样,汉人便只是自动将满人视为夷狄归入华夏的案例而已。这是与后来的日本入侵中国完全不同的情况。

顾炎武所指亡国与亡天下之差别,正是要指出中国的本质是天下,是华夏古始以来的文明;若文化灭绝了,仁义道德不修了,那才是亡天下,也就是民国之后的“亡国灭种”的概念。

我们今人不能将现代意义上的“亡国”等同于顾炎武说的“亡国”,此“亡国”非彼”亡国“也!民国后所说的“亡国”,不是指少数民族所谓夷狄的入侵,而是指外来民族试图霸占我国领土,灭绝我国人民与文化,是顾炎武意义上的“亡天下”。

若是不分清楚这种差别,口若悬河狂言,便很容易诡辩滔滔而不自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析
明朝顾炎武提出的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你怎么认为?
顾炎武
历时5年 收录300年间相关史料
顾炎武的“亡国”不同于“亡天下”的思想
启蒙思潮对传统教化的冲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