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汉代侯爵竟与公侯伯子男无关?巧妙的制度设计激励一代代人立军功

之前谈古论金洪武三年明朝大封功臣,谁前谁后,谁亲谁疏:朱重八的心思你别猜谈到过明代初年的功臣封爵有公、有侯、有伯,表面上看是模拟了古代曾经出现过的五等爵制,相距千年接续上了周王朝的“以爵为尊”的传统,但说到底又是对开国军功新贵的酬庸,所以明朝的封爵制度其实内涵挺复杂,加上去古已远,新制度的构拟从某种意义上是与时俱进,从某种意义上是非驴非马,分析起来还不那么简单,此处暂且按下不表。

而同为平民逆袭成为帝王,也有着“布衣将相之局”的汉初,也将侯爵作为对非宗室的军功贵族的奖励,这其实就很有独特性和创新性,换言之,汉代的侯爵,与公侯伯子男的五等爵制完全无关。

(成都武侯祠所见汉画像砖拓“马上封侯”)

公侯伯子男的五等爵制是周朝等级制的核心之一,爵位的拥有者实际上是列国的国君,五等爵之外,被称为“内爵”的公、卿、大夫、士也是爵位,周爵不分文武,列国国君的起源是齐、鲁、晋、卫等军事殖民集团的统帅,自不待言,公、卿、大夫、士的贵族教养是所谓的“六艺”,既包括属于文化素养的“礼、乐”,也包括属于军事技能的“射、御”,还包括属于行政能力的“书、数”,总之,在理论上,周朝的贵族“允文允武”,也可以用后世所谓“出将入相”来描述。

(“礼”、“乐”、“射”、“御”、“书”、“数”是周朝官方的一种教育方式)

但正如后世霓虹武士中会出现描蝉眉、抹脂粉、刻意仿效京都华丽公卿的大名,而有征夷大将军之号的统治者会成为“生于大奥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肥宅理论上应该允文允武的贵族的文弱化也成为一个大趋势,及至战国,贵族和军功之间越来越不相干,另一种制度呼之欲出。

战国时代,军功爵制这个新事物的出现,可以说是最为重要的一项变革之一。

战国时期的各国为了奖励军功,开始大量使用各种军功爵号,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秦国的二十等爵。

二十等爵的设置自秦国商鞅变法开始,其创设的目的是为了赏军功,一开始大约有十几个等级,后来逐渐发展成为20个等级:

一级公士,二上造,三簪袅,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长,十一右庶长,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十七驷车庶长,十八大庶长,十九关内侯,二十彻侯。

(秦二十级军功爵位制度是在商鞅变法中由商鞅设立,目的在于提高秦军的战斗力)

军功爵制首先是一种军事上的功绩激励制度。商鞅规定:秦国的士兵只要斩获敌人“甲士”(敌军的军官)一个首级,就可以获得一级爵位(公士)、获得田地1.5顷,宅一处1.5亩以及仆人一个;斩杀的首级越多,获得的爵位就越高,依次类推。

这个KPI体系最重要的考核依据就是敌人的人头,所以秦国被关东诸国称为“尚(上)首功之国”——事实上,斩杀敌人获得首级并不是之前战争的主流,秦国实行军功爵制度,将斩首数量作为调动士气、衡量军功和获得富贵的标准,某种意义上是违反之前的战争常规和军事伦理的,这使得秦国上下特别是秦军成为一架高效嗜血的斩首机器,大大加速了秦以虎狼之师兼并六国的进程。

(对秦军的战斗力,当时有“齐之技击不可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遇秦之锐士”的说法)

二十等爵不但激励将士取得军功,从本质上也冲击着宗法贵族制度,平民有了进身之阶,通过功绩获取爵位,成了改变身份地位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这一制度也被统一后的秦朝乃至汉朝沿用,汉初的所谓“布衣将相之局”,正如清朝历史学家赵翼所说的

其臣亦自多亡命无赖之徒,立功以取将相,此气运为之也。

从制度安排角度,正是依托二十等爵而滋生发展起来的。

汉初,汉高祖刘邦大约分封了130多位侯爵,更定下了“非功不侯”的原则。

(刘邦定下“非刘不王,非功不侯”的原则)

(酂侯祠,刘邦重要功臣萧何被封为酂侯)

(留侯祠,刘邦重要功臣张良被封为留侯)

(韩侯钓台,刘邦重要功臣韩信被刘邦打压后还有淮阴侯的封号)

汉初的爵位制度实际上就是延续秦国和秦朝的二十等爵,其中彻侯(汉武帝时避帝名讳改名通侯,亦称列侯)以一县为食邑,并按规定可以自置属吏于封地;关内侯有食邑、封户,只能衣租食税而已,我们可以发现,列侯作为最高等级,有实打实的食邑,其名下有国相、家丞、庶子、门大夫、洗马、行人等诸色人等——某种意义上这自然就是诸侯,但我们同时需要注意,这种诸侯已经与周朝的诸侯完全不同,本质上是专制君主可以予取予夺的军功爵位,在制度安排上进一步加强了权力的集中化。

比如,制度演化之下,列侯和封地的关系仅限于征收封地租税,地方行政往往由中央政府所派官吏治理,列侯不得预闻。列侯大多居住于京师,与所封之地的关系其实十分疏离,一旦奉皇帝旨意“就国”(回到封邑居住),反而带有被皇帝刻意贬逐出中枢的意味。

(霍去病的冠军侯,侯名就和封地无关,武帝另划南阳郡下属的穰县卢阳乡及宛县临菑聚为其封地)

当然,虽然第二十级爵列侯如上述并不是真正周政意义的贵族,但是作为汉朝制度上平民可以达到的封爵的顶点,汉人特重封侯,封侯成为他们最重要的人生理想之一。

汉代画像石中有许多“射雀射猴”的画面,那就是谐音“射爵射侯”的,汉人毫不掩饰自己全身心追求“升官发财”的愿望,这绝非凭空产生,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战国秦汉之际“天地一大变局”的一个时代缩影。

(“射雀射猴”是汉代人“射爵射侯”理想的艺术表现)

这里有好几个正反的例子。

飞将军李广虽然智勇双全、劳苦功高,但因为军功考核之间总是不顺,始终未能获封侯爵,“李广难封”遂成功高不爵、命运多舛的象征,被后人视为千古遗憾;而西汉后期,丞相扶阳侯韦贤去世,少子韦玄成继嗣侯爵,不久却因过失被贬爵一等,“(韦)玄成自伤贬黜父爵,叹曰:‘吾何面目以奉祭祀!’作诗自劾责。”可见侯爵仍然是尊贵而值得重视的爵位,即使在汉代出现频繁而大规模的买卖爵位导致爵位贬值的大环境之下。

而班超早年间投笔从戎,就是为了立功异域,以取封侯,他做出这样的职业转变,和相士说他有“万里侯”之相也有关。见微知著,可见不但已经进入官场的人对侯爵趋之若鹜,寻常百姓也视之为走向人生巅峰的标志。

(班超说: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闲乎?)

(相者说班超燕颔虎颈,飞而食肉,是万里侯之相,后班超被封为定远侯,邑千户)

封侯的实际和象征意义,在之后的汉语中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比如拜将封侯这个成语,就用来形容功成名就,官至极品,当年万里觅封侯、 若个书生万户侯、三千里外欲封侯、封侯非吾意、万里有封侯、觅个封侯这些诗词名句从唐宋到明清,都是豪情壮志的象征,即使悔教夫婿觅封侯也从反面说明封侯对男子建功立业的激励作用。

(汉中拜将台)

(侯字的演化)

其实回到侯这个字的原始含义,本就和射箭有关,古代人类社会中箭术高超、勇猛威武的人具备保卫族群安全的特殊技能,往往就会因之而被推举为酋长首领,所以擅长射箭的酋长首领就被称为“侯”,到了后世,“侯”就被用来命名贵族,并逐渐演变成了爵位的一种,但是恰如前述,周政下的侯逐步君王化和文弱化,直到军功爵制的兴起,侯才重新成为和其原始意义有关而又被赋予新的内涵的爵位,并成为激励人心、影响后世的一个重要的制度安排和概念设定。

(木雕马上封侯图,这一主题从汉朝到清朝,一直是重要的吉祥图案之一)

李鸿章20岁做律诗《入都》十首,曾经传诵一时,其中最脍炙人口的是第一首中的名句:

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觅封侯。

但少年科第、壮年戎马,少荃只得了一个伯爵,清廷在这个方面其实蛮扣扣索索的。

当然,时代不同,制度不同,也就暂且按下不论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商君、武安君、穰侯和文信侯等,战国时期的君和侯有什么区别呢?
战国时期君和侯有何区别?如商君、武安君、穰侯、文信侯等?
秦国实行军功爵位制无功不封侯,嫪毐没有军功,为何能被封侯
秦之二十级军功爵位多难挣?名将白起一生斩首破百万,也不能封侯
战国时期君和侯有什么区别,如商君,武安君,穰侯,文信侯等?
爵位制度为汉朝选拔了无数人才,为何会出现“李广难封”的情况?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