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生生不息——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坚韧品格

中华文明绵延不绝,三大古文明已经中断。当今世界公认的四大文明是古埃及文明、古两河流域文明、古印度河文明以及中华文明。前面三大古代文明都已经中断或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中,而中华文明仍绵延不绝,至今活力充沛。

古印度文明由当时古印度人创造,却被来自阿姆河和锡尔河草原的雅利安人中断,雅利安人创造力了吠陀文化与种姓制度,并把雅利安-旁遮普族语带到印度。古巴比伦文明,最早由阿摩利人创造,古巴比伦先后遭到赫梯人、亚述人与波斯人占领并统治,古巴比伦文明逐渐中断或消逝。古埃及文明最早由北非土著居民与来自西亚的塞姆人融合而成后逐渐建立国家并创造。随着波斯人、马其顿人、罗马人与阿拉伯人轮番占领并建立王朝,古埃及人创造的文明逐渐中断或消逝在历史背影中,只剩下高耸入云的金字塔及其他遗迹矗立在空旷的沙漠中。这三大文明之所以称之为中断或消逝的古文明,是因为创造文明的民族已经不存在或者融合到其他异族统治时期的民族中,文明的形式以遗迹方式供人凭吊瞻仰,其文字已经无人使用,只以古文字方式存在;少量文献书籍犹在但需要专家破译才能读懂。

四大文明所处区域

中华文明不同于上述文明,它是一种从未中断的文明。文字虽经不断变形简化,但一致流传使用至今;历史典籍汗牛充栋,绝大多数流传并保存完整;建立中华文明的主体民族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并居住在本土,主体民族没有被历史上入侵或建立王朝的少数民族融化,而是少数民族被主体民族汉化,因此不能说中华古文明延续至今,而应该直接表述为中华文明延续至今。

中华文明植根的优越地理环境,是文明延续的有力保障。简单说,中国地形从东西南北四面拱卫着中原,中原就是中国的地理中心。中国北面是广袤而寒冷,人烟稀少的西伯利亚;东面与南面是浩瀚的太平洋与印度洋;西南面是高耸入云的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脉与纵向排列具有茂密丛林的横断山脉;西面是绵延2000多公里的河西走廊与浩瀚沙漠。如此的地理环境构成了华夏民族自古就生活在一个东面、南面与西面三面封闭,北部平原唯一敞开的地理单元里。整个地理环境,导致了中华文明可以在相对安全的空间内发展,唯一需要对抗的敌人,就是北部强大的游牧民族。其他外部民族很难从东西南三面侵入中原从而改变中华文明的进程。幸运的是,当十九世纪西方强国不远万里从海上来到中国掠夺财富的时候,资本主义殖民时代已经进入强弩之末晚期,英国、西班牙等国殖民地开始纷纷独立,英法等资本主义强国已经由早期通过殖民掠夺财富变为通过不公平贸易获得财富。加上中国地理上地处远东,客观上加大了资本主义强国侵略中国的代价,中国避免了像印度一样沦为西方完全殖民地的命运,中华绵延不绝几千年的文明进程没有中断。

中国山川地形

古埃及文明位于非洲的东北部,以尼罗河为中心,其东西为干旱的沙漠,北面濒临地中海,南部是广阔沙漠,尼罗河纵贯全境。古埃及虽然很少像两河流域那样,经常遭到游牧和某些文明民族的侵犯,但事实上,这种地理上的天然的屏障并没有限制埃及与近东和地中海世界发生关系。从远古时代起,通过红海海峡和苏伊士海峡,地中海沿岸强悍民族,以及来自阿拉伯民族不断与古埃及人发生战争,地理环境对外来文明侵入的屏障作用就越来越少,最终导致古埃及文明走向灭亡。

古埃及尼罗河流域

古两河流域文明位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北接亚美尼亚高原,南临波斯湾,东与西伊朗山脉为界,西与叙利亚草原和阿拉伯沙漠接壤。整个文明发生地除了南部面向海洋尚可阻挡外力侵入外,就几乎没有地理屏障可以抵御外来力量的冲击。所以当面对来自地中海的马其顿人、罗马人以及东方的波斯人轮番入侵时,便无法摆脱文明被湮没的命运。

新月沃地与古巴比伦王国

古印度文明北依喜马拉雅山、南临印度洋、东接孟加拉湾、西濒阿拉伯海。古印度北部有平原,还有两条大河流域,即印度河和恒河。南部有高原,有富饶的森林。“一面围山,三面环海”的地理位置构成了古印度的天然屏障,使其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形成了独具面貌和个性的文明单元。但不幸的是,印度西北部与现今阿富汗交界的兴都库什山脉有一狭长区域,正好是雅利安人以及中亚等北方少数民族入侵的通道,恰到这一通道导致印度历史上多次沦为外来民族统治对象。

古印度河流域文明地形

中华文明由主体民族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共同创造,成为中华文明延续推动力量。中华文明发轫于黄河中游的关中平原、汾河流域、伊洛河平原、太行山东南卫河平原。华夏族是上古时期黄帝与炎帝部落后裔,两大部落爆发阪泉之战,黄帝打败了炎帝,之后两个部落结为联盟,并攻占了东边的东夷部落及周边各个部落,华夏族的前身由此产生。从周朝开始,华夏族活动范围由黄河流域逐渐扩大到淮河、泗水、长江和汉水流域。在这期间,华夏族逐步形成为现代汉族的前身,并以此区别于夷、蛮、戎、狄等诸多族群。秦始皇统一中国并建立了秦朝,随后汉朝建立并统治中国408年,以先秦时期的华夏族为核心和主体形成了汉族。汉族人口分布主要集中于黄河、淮河流域。从永嘉之乱末年起,汉族人口逐渐向长江、珠江及中国东南部大规模迁徙。到宋、元、明、清时,华南汉族人口便大大超过了华北,清末满人对东北解禁开疆后,汉族人口进入满洲,汉族作为主体民族遍及中华大地,人口始终占据全国总人口的90%以上。中华文明历史上受到过元蒙与满清少数民族统治,但汉族巨大的人口与语言优势,迫使统治者不得不从语言、制度与习俗等方面服从汉文明的改造。无论是元朝还是清朝,都自觉的将自己视为中原正统王朝,遵循前例实行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从朝堂公文到民间生活都自觉适用汉民族语言文字。汉语在使用中也逐渐因融进了这些少数民族的习惯用语而变得丰富多彩,汉族也因与其他民族的通婚既加强了民族团结,也形成了新的汉族群体。

56个民族和谐共处

国家的统一与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打下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政治基础。秦始皇消灭六国,统一中国,实行“车同轮、书同文、度同制、行同伦”,秦汉两代努力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从此,“天下大势,分久必合”的国家统一整体观念深入人心。即使在国家四分五裂,诸侯割据战乱年代,也会有英雄人物不遗余力、不惜代价追求国家统一。秦汉以来,中国在2000多年的历史中,除了三国和南北朝时代处于分裂以外,绝大多数时期一直维持着国家的统一。自秦始皇实行中央集权后,汉武帝、隋文帝、唐太宗、宋太祖,都大力加强中央集权,到明清中央集权专制统治达到极点。中央集权制度建立,权力高度集中,效率明显提升,客观上促进了生产力与社会的发展,为这中华文明的延续、继承和发展打下了政治基础。反观欧洲,自从古罗马帝国曾经统一欧洲尝试失败后,面对北欧日耳曼人的南侵,西罗马帝国灭亡,东罗马帝国在奥斯曼土耳其人的进攻下,也与15世纪初落下文明的帷幕。十八世纪拿破仑等人也尝试用武力统一欧洲,但欧洲历史上各民族国家根深蒂固的分裂意识,阻碍了欧洲统一。欧洲自古小国林立,进入中世纪以后,国家、民族之间互相攻击侵略,国家版图变化频繁,民族矛盾不可调和。欧洲再无任何帝国有能力创造统一而连续的文明。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中,古埃及历史上最为强盛,但无赖面对其它强悍民族的进攻,都无力维持文明的创造与延续,逐步被其他民族文明或摧毁或覆盖,消逝在历史的长河。

谦和包容的民族性格,铸造了中华文明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精神品格。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思想在中国的统治地位,塑造了中华民族的基本性格。在处理人与人关系上,儒家主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处理人与社会关系上,儒家主张仁爱、礼仪与尊群。在涉及人与国家关系上,儒家主张民为邦本,民为贵、社稷次、君为轻,水能载舟,也能覆舟的民本思想。儒家这种不以自我为中心,时时处处推己及人,充分为别人着想,尊重他人意志,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不强加给别人,以及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国家和谐共生的思想,在多种文化相处时,善融合、不偏颇、不怨尤、尚和平、主平衡的处事哲学,对促进同一国家不同民族的大融合、不同民族文化的交融,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对中华文明的生生不息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营养。

文化传承生生不息

汉字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遗传密码,护卫着文明的传承延续。文字是民族文化的载体,一个民族的文明史主要依靠文字记载而保存,文字中断则以文字为载体的文明中断,其它文明形式如服饰、建筑、绘画、雕塑等等都只是文字的补充和丰满。从秦始皇统一文字开始,华夏民族始终使用表意文字。表意文字的一大特点是,文字的读音可以与书写相分离。汉字表意的优势在于虽听不懂语音,但能看懂字义,文字读音即使各地不一,方言各异,但人们懂得文字的意义。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除六国文字,只取秦小篆,从此,统一的文字在中原畅通无阻。秦始皇“统一之功”,既在政制,更在文化。行政指令写在文书上,全国通行,读书人都能领会文字的意图。历史上,汉字经历了多次文字改革,但改革的目的并不是废除汉字,而是让汉字获得更广阔使用空间,更加便利人们使用,使汉字能够承载更多的文化内容。无论是文言文改为白话文,还是汉语拼音改革,无不让汉字重新激活生命活力。汉字自身具有的内在凝聚力,是其他文明的表音文字没有的优势。

汉字的演化

汉字在使用历史上遇到两次巨大挑战。一次是清末民初。被西方坚船利炮打蒙了的中国人开始对自己的民族文化从自信满满到自卑戚戚,认为是汉字阻碍了中国的进步,汉字成为中华文明落后西方文明的批判对象。当时留日留洋的鲁迅、胡适与刘半农等知识分子,就主张废除表意汉字,改汉字为拼音文字,汉字全面拉丁化,但是因汉字悠久的历史以及广泛而雄厚的群众基础未能实行。另一次危机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西方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兴起,欧美国家使用计算机进行文字输入、编辑和输出处理,极大提高了办公效率。但汉字数量众多,在当时硬件条件下,很难解决汉字在计算机键盘上输入与汉字在信息处理和电子照排技术中字模的存储问题。当时,国内国际对汉字在电子计算机新技术迅猛发展面前的前途感到担忧。最终,汉字打字输入问题由五笔字型输入法的发明人王永民解决,后陆续出现拼音输入法等彻底解决了这一问题。汉字照排系统问题最终由北京大学王选院士解决。

今天,面对中华民族的重新崛起与中华文明的再造辉煌,我们真的应该感谢汉字的发明创造者让汉字蕴藏着如此巨大的活力与自组织适应能力。汉字,这一中华文明的遗传符号一定会生生不息,绵延不绝,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再做贡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悠久的中华文明有哪些变化和不变?而它才是中国给世界最大的惊喜
为什么只有华夏文明能延续至今,而其他的古文明都消失了?
中华文明为什么能源远流长?
一,中华文明特有的“天人合一”我们思想的地理,历史,文化根源
九年级第五课第一框 灿烂的中华文化 教学设计
中华文化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