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最神秘的文学——“敦煌文学”总是让专家痴迷

徽学、藏学、敦煌学并称为中国国内陆域文化的"三大显学"。身为安徽人对于徽学的了解还停留在一种粗浅的层面也十分惭愧。想着还是得写一篇吧,就写一篇比"徽学"了解的稍多一点关于"敦煌学"的文章。既然是显学,就是是研究热门的意思,为什么"敦煌文学"成了那么多文学研究者的研究与痴迷的对象,就是笔者想告诉大家的其中重要的一点。

什么是"敦煌学"

所谓的"敦煌学",原本主要是研究藏经洞出土的写本文献,以后逐渐扩大到石窟、壁画、汉简乃至周边地域出土的古代文献和遗存的古代文物。

当了如今"敦煌学"的含义范围越来越大。成了以敦煌遗书、敦煌石窟艺术、敦煌学理论为主,兼及敦煌史地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涉及敦煌学理论、敦煌学史、敦煌史事、敦煌语言文字、敦煌俗文学、敦煌蒙书、敦煌石窟艺术、敦煌与中西交通、敦煌壁画与乐舞、敦煌天文历法等诸多方面。是研究、发掘、整理和保护中国敦煌地区文物、文献的综合性学科。

"敦煌学"的起源与《文化苦旅》

笔者对于"敦煌"的认识最早先的认识还是从余秋雨的那本散文集《文化苦旅》中的莫高窟一篇文章开始的:

"莫高窟对面,是三危山。《山海经》记,"舜逐三苗子三危"。可见它是华夏文明的早期屏障,早得与神话分不清界线。那场战斗怎么个打法,现在已很难想象,但浩浩荡荡的中原大军总该是来过的。当时整个地球还人迹稀少,哒哒的马蹄声显得空廓而响亮。让这么一座三危山来做莫高窟的映壁,气概之大,人力莫及,只能是造化的安排。" ——《文化苦旅》余秋雨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一说二十五年)农历五月二十六日,王道士所雇的人在清除第16窟甬道的积沙时,偶然发现了藏经洞。但敦煌当地的富绅无人认识洞内这批占物的价值,清政府也未能对其进行应有的保护。致使藏经洞中的大批敦煌遗书和文物先后被外国"探险队"捆载而去,分散于世界各地。劫余部分被清政府运至北京入藏京师图书馆。莫高窟的壁画和塑像也遭到劫夺与破坏。不认识"宝贝"的王道士当成了废纸贱卖了这些珍贵的文物,可是最先发现这些文物价值的人竟然是外国的文物贩子。

俄国奥登堡率考察队到敦煌和莫高窟,不仅收集到大批敦煌写本,还掠走了第263窟的多块壁画。还有美国华尔纳曾到莫高窟盗剥了大面积的壁画,并掠走彩塑。

1925年8月,日本学者石滨纯太郎在大阪怀德堂讲演时,使用过"敦煌学"一词。193陈寅恪在为陈垣先生编《敦煌劫余录》所作序中,概括了"敦煌学"的概念。在此前后,英文中也出现了Tunhuangology这个新词。敦煌学渐趋成为一门国际性的显学。

从一开始这个传奇的故事就为敦煌文学造就了一种神秘感。这样的神秘感不管从什么感性与理性的角度上看都为了敦煌文学带来了无限的遐想。"敦煌学"的分支很多,笔者也只能从最熟悉的一个分支进行书写,也就是敦煌文学

《敦煌文学研究》中说道:"信仰是舆论之状态,各种表现构成仪式则是某些明确之行为方式。是一种情感意志的凝聚,是人类思维方式与行为特征的规范化,也不是一种自发而无用的存在方式。"因为信仰的出现导致了"敦煌"的出现,因为敦煌的出现而最终出现了"敦煌文学"这一分支。

"敦煌文学"的神秘性

1

敦煌文学最大的特点就是口耳相传为主要的传播方式而且口耳相传的模式也常常以固定的语法或者句法模式表现出来。自周绍良先生之《敦煌文学刍议》发表到颜延亮先生的《敦煌文学》以来,"敦煌文学"作为一个学术概念已经更为明晰了。《二十世纪唐研究》的《文化卷》中的蒋寅也认为:"敦煌写卷作为偶然留存的一批文献,从文献学的角度加以研究固有独特价值意义,要是从文学角度将它作为独立的封闭系统来研究则有些不妥。"

日中文化交流协会前任会长,日本当代著名小说家井上靖(1907-1991)所写的小说《敦煌》的舞台是写这个城市国家被西夏覆灭的过程。作者的意图也是想要描述该城在地理和历史上的特殊性,主线却是对于敦煌研究有关传说的神秘性不同的叙述和多角度展现。因为口耳相传就导致了文学内容的传播范围并不是非常广泛;因为口耳相传导致了没有固定范本的出现,没有固定的范本就导致了很多材料的个性化。同一个故事、或者同一个题目可能会有很多的版本产生,这样的结局就造成了人们探求那一个版本才是最初版本的探究心理。多重的版本就造就了敦煌文学的第一重神秘感。

2

我们上文提到了敦煌文学的主要传播方试就是口耳相传,文学的口耳相传主要通过各种仪式进行。仪式这种东西本身就是一件具有神秘感的东西。《诗·周颂·我将》:"仪式刑文王之典,日靖四方。" 这时候的仪式的意思还仅仅是一种法律和法度的意思。《三国志·魏志·张既传》"令既之武都 " 裴松之注引晋鱼豢 《魏略》:" 楚为人短小而大声,自为吏,初不朝觐,被诏登阶,不知仪式。"从这里开始就正式成为一种所以今天仪式所具备的意思了。仪式是人类社会生活高度集中的体现形式。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和劳动中,创造了各种各样的仪式。这些高度凝炼的礼仪,是人类告别野蛮、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从文学角度看,仪式的一次展演过程就是一个"文学事件"。

敦煌民间仪式,大致可分为世俗仪式和宗教仪式。世俗仪式主要包括人生里程仪式,如冠礼、婚礼、丧礼等;岁时礼俗仪式,如辞旧迎新的驱傩仪式、元日敬亲仪式、三月三日禊洁仪式、七月七日乞巧仪式、九月九日登高避邪御寒仪式、腊祭仪式;还包括其他仪式,如各种祭祖仪式、求神乞福仪式、民间娱乐仪式等。民间宗教仪式主要指世俗化的佛教仪式,如俗讲仪式、转变仪式、化缘仪式等。这些具有崇高仪式感的东西而产生的跟宗教有关的作品就具有了十分崇高的神秘感,好比:俗讲它是指应用转读(咏经)、梵呗(赞呗)、唱导等手法进行佛经的通俗演讲。俗讲乃僧徒依经文为俗众讲佛家教义,现知明确标名"变文"或"变"者有八种:《破魔变文》、《降魔变文》、《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并图一卷并序》、《八相变》、《频婆娑罗王后宫彩女功德意供养塔生天因缘变》、《汉将王陵变》、《舜子变》(又题《舜子至孝变文》)、《前汉刘家太子变一卷》(又题《前汉刘家太子传》)。这些佛教故事演化而成的故事就带着深厚的宗教性与神秘性相互倚合的特征。其中《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并图一卷并序》讲的是"目连救母"的故事,这个故事演化出的一个节日就是"盂兰盆节",也就是"鬼节"。这些玄玄叨叨的东西再加上"和尚"们口耳相传与演绎自然就会带着一种神秘感。

3

敦煌文学残卷还弥补了很多文献空白。诗歌方面:其中有古代选本《玉台新咏》、《文选》和唐代诗歌选集、诗集残卷如《唐人选唐诗》、《诗总集》、《白香山集》、《高适诗集》等,还有一些唐代诗人的诗篇、诗句,如韦庄的《秦妇吟》本身在敦煌残卷没有发现之前都是空白的。我们看到这些集子大部分都是残缺不完整的,而敦煌残卷将这些本身不完整的东西补充了完整。让我们得以看到很多书籍的全貌。这些残卷为《全唐诗》补充了很多诗歌,更为研究唐诗增添了重要的资料。另外,敦煌话本小说,如《庐山远公话》、《叶净能诗》、《韩擒虎话本》、《唐太宗入冥记》等为研究唐代传奇小说的发展和宋元话本小说的渊源,提供了新的资料和探索途径。

又比如归义军张氏初期的大中五年(851)十一月归义军设立前夕,悟真奉使长安、"诏许巡礼左右街诸寺"时,与长安僧界有过一次文学交往。这是现知张氏归义军设立前夕敦煌和长安僧界唯一的一次文学交往,也当是张氏归义军设立前夕乃至整个张氏归义军初期敦煌和长安僧界的第一次文学交往。这次文学交往所产生的文学作品,今所能见者可以分为两部分。其一是直接出自此次文学交往中的悟真和长安僧界的作品,包括唐宣宗大中五年(851)所写《悟真未敢酬答和尚故有辞谢》(P.3720)、《悟真辄成韵句》(S.4654)等在内,总计诗、文15题16篇(内一篇题存、诗佚、作者名亦佚),又附诗一首(作者杨庭贯非僧界人士,可能是参与悟真与京城朝官及辩章、宗茝、圆鉴、彥楚、子言、建初、太岑、栖白、有孚、可道、景导等京城高僧大德过从的一名朝官)。这些作品是:

右街千福寺三教首座入内讲论赐

紫大德辩章赞奖词 辩 章

悟真未敢酬答和尚故有辞谢 悟 真

依韵奉酬悟真大德 辩 章

七言美瓜沙僧献款诗二首 宗 茝

五言美瓜沙僧献款诗一首 圆 鉴

五言述瓜沙州僧赠款诗 彥 楚

五言美瓜沙僧赠款诗一首 子 言

感圣皇之化有燉煌郡都法师悟真

上人持疏来朝因成四韵 建 初

五言四韵奉赠河西大德 太 岑

奉赠河西真法师 栖 白

又立赠河西悟真法师 有 孚

又同赠真法师 可 道

又赠沙州悟真上人兼送归 景 导

又赠沙州僧法和 佚 名

悟真辄成韵句 悟 真

这些带着宗教意味具有丰富史料价值的东西也为敦煌文学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因为这样促使人们去考证、探索他们真正的源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珍贵的敦煌文献被分散、撕裂了,一个个原本完整或相对完整的写卷,碎裂成了两件、三件,乃至十多件,身首异处,四分五裂。国宝之殇,令人扼腕!正如敦煌学前辈姜亮夫先生所说:“敦煌卷子往往有一卷损裂为三卷、五卷
敦煌变文名词解释
项楚先生谈治学
项楚:敦煌语言文学资料的独特价值
项楚:“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敦煌文学研究漫谈
俞晓红:《敦煌变文与明清文学论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