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青铜器铭文中的商周古氏族》

国家重大出版项目、上海教委重大科创项目刘正教授《金文学术史》26

第四节 商周氏族

一、 氏的来源及其演变

黄帝治理天下时,已有“胙土命氏”的记载,标志着正式出现了氏。

早期的古氏多为复氏,如,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轩辕氏、金天氏、高阳氏、高辛氏、陶唐氏、有虞氏、有夏氏等氏。

《左传·昭公十七年》记载:

秋,郯子来朝,公与之宴。昭子问焉,曰:“少皞氏鸟名官,何故也?”郯子曰:“吾祖也,我知之。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大皞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凤鸟氏,历正也。玄鸟氏,司分者也;伯赵氏,司至者也;青鸟氏,司启者也;丹鸟氏,司闭者也。祝鸠氏,司徒也;鴡鸠氏,司马也;鸤鸠氏,司空也;爽鸠氏,司寇也;鹘鸠氏,司事也。五鸠,鸠民者也。五雉,为五工正,利器用、正度量,夷民者也。九扈为九农正,扈民无淫者也。自颛顼以来,不能纪远,乃纪于近,为民师而命以民事,则不能故也。”

这里提到的氏有少皞氏、凤鸟氏、玄鸟氏、伯赵氏、青鸟氏、丹鸟氏、祝鸠氏、鴡鸠氏、鸤鸠氏、爽鸠氏、鹘鸠氏,而且特别说明了以鸟名官、亦即随后出现的以官和事为氏的现象。因此,获得氏的方式大致有:以国名为氏、以邑名为氏、以官名为氏、以职业名为氏、以住地之名为氏、以同周王或侯君主血缘关系远近之称为氏、以贵族的字为氏等等。

氏的获得,和姓的获得一样,天子命氏具有法律和公认效应。没有获得命氏之前的姓族支流,统称为“宗”。《国语·晋语》中记载的:“凡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的现象,正是“宗”在前而姓、氏的赐与在后的一个证明。我们再看看另一段著名记载:

《左传·定公四年》:

子鱼曰:“以先王观之,则尚德也。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选建明德,以蕃屏周。故周公相王室,以尹天下,于周为睦。分鲁公以大路、大旗、夏后氏之璜、封父之繁弱,殷民六族:条氏、徐氏、萧氏、索氏、长勺氏、尾勺氏。使帅其宗氏,辑其分族,将其类丑,以法则周公,用即命于周。是使之职事于鲁,以昭周公之明德。分之土田倍敦,祝、宗、卜、史、备物、典策、官司、彝器。因商奄之民,命以《伯禽》,而封于少皞之虚。分康叔以大路、少帛、綪茷、旃旌、大吕,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锜氏、樊氏、饥氏、终葵氏;封畛土略,自武父以南,及圃田之北竟,取于有阎之土,以共王职。取于相土之东都,以会王之东搜。聃季授土,陶叔授民,命以《康诰》,而封于殷虚。皆启以商政,疆以周索。分唐叔以大路、密须之鼓、阙巩、沽洗、怀姓九宗,职官五正。

这里出现的“怀姓九宗”和“使帅其宗氏,辑其分族”的顺序极其重要。先姓后宗,先宗后氏,应当是当时氏族分化与出现的顺序。古姓是由古族来固定使用的。分族当然是古族的支流,也具有对古姓的使用权。而没有取得分族资格的,就成为了“宗”。“宗”壮大后,可以得到天子或者古姓占有者的承认和授予,也就是出现了“氏”。这里说是“怀姓九宗”而不是说“怀姓九氏”,正是暗示着这九个支流出自怀姓,但是还没有取得氏的称号。只有取得了氏的称号的才可以称为“族”。大家看上述史料中的“殷民六族”和“殷民七族”之下介绍的全是独立的“氏”,就很说明问题。这应该是“宗”、“族”区别的本质所在。

这里出现的古氏条氏、徐氏、萧氏、索氏、陶氏、施氏、繁氏、锜氏、樊氏、饥氏多为单字,应该是古氏由复氏向单氏发展的一个证明。

在夏商周三代,男子称氏,女子称姓。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考之于《传》,二百五十五年之间,有男子而称姓者乎?无有也”。

《通签·外纪》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由此可见,氏的血缘和后裔的意义,它是当时同姓贵族出现若干分支之后而产生的、辨别不同分支的固定称谓术语——氏。但是,在商周时代,氏还具有特殊的性别价值和等级价值存在。见《通志·氏族略序》:“三代之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

春秋时代以后出现了姓氏混杂、以氏代姓的局面。

二、铭文中古氏举例研究

氏族古名在铭文中出现繁多,看了吴其昌的两卷本《金文氏族谱》一书,相信就足以让我们叹而观止、望洋却步了。氏,一般多为单字,也有双字的复氏出现,这些在秦汉以后直接发展为单姓和复姓。《玉篇》:“氏,姓氏”,可见姓、氏已经成为可以相互训诂的同义词了。笔者也曾在几年前出版了对这一问题的初步研究专著。因此之故,在这里,我们仅就此问题以古代金文学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为主、以现代学者为辅进行举例说明如下:

1、单氏

根据《元和姓纂》的记载:“周成王封少子臻于单邑,为甸内侯,因氏焉”。又据《通志·氏族略》云:“单氏,周室卿大夫,成王封蔑于单邑,故为单氏。鲁成公元年始见。《春秋》:‘晋侯使瑕嘉平戎于王,单襄公如晋,拜成’。《襄公十年传》曰:‘王叔氏与伯舆争政,坐狱于庭。王叔不能举其要辞,故奔晋。于是单靖公为政于王室,代王叔也二十余代为周卿士’”。薛尚功《历代钟鼎彝器款识》卷二对《单父丁彝》铭文中出现的“单”氏的考证:“单,其姓也。……单氏子孙为父丁作此器耳”。单氏早在武王克商之时就是重臣,见《小臣单觯》铭文中记载的“克商。才成

,周公易小臣单贝十朋”。王黼《宣和博古图》对《单疑生豆》铭文的解释:“考之传记无见,惟周有单穆公,号为盛族。然所谓疑生者,盖指其名”。

2、寒氏

薛尚功《历代钟鼎彝器款识》卷十二对《寒戊匜》铭文中出现的“寒”氏的考证:“寒戊必作器者之名也”。则“寒”为姓氏,源自古国名,在今山东潍县以东一带。《后汉书·郡国志》:“寒亭,古寒国,浞封此”。《左传·襄公四年》记载魏绛曰:“昔有夏之方衰也,后羿自鉏迁于穷石,因夏民以代夏政。恃其射也,不修民事而淫于原兽。弃武罗、伯困、熊髡、龙圉而用寒浞。寒浞,伯明氏之谗子弟也。伯明后寒弃之,夷羿收之,信而使之,以为己相。浞行媚于内而施赂于外,愚弄其民而虞羿于田,树之诈慝以取其国家,外内咸服。羿犹不悛,将归自田,家众杀而亨之,以食其子。其子不忍食诸,死于穷门。靡奔有鬲氏。浞因羿室,生浇及豷,恃其谗慝诈伪而不德于民。使浇用师,灭斟灌及斟寻氏。处浇于过,处豷于戈。靡自有鬲氏,收二国之烬,以灭浞而立少康”。《小子殳鼎》铭文中出现的“□史小子殳乍寒姒好尊鼎”,该铭文中首字已缺。寒姒当为“□史小子”之妃,姒为女姓,而寒显然为其夫“小子殳”家的氏。

3、合欠氏

薛尚功《历代钟鼎彝器款识》卷四对《合欠姬壶》铭文中出现的“合欠”氏的考证:“合欠姬者,盖其氏族也。古之氏族,或以王父自,或以谥,或以世系所封之地。于是,后世子孙,以之女子,皆得称之。若曰有女戎氏之女,盖以女戎国为言也。若曰孟姜者,盖以姜姓为言也。若曰奱女者,盖以奱公之谥为言也。此曰合欠姬,凡此类耳”。又见张抡才《绍兴内府古器评》:“古之氏族,或以王父字,或以谥,或以世系所封之地。此曰合欠姬者,盖其氏族也”。

4、史氏

根据《路史》的记载:“仓颉后有史氏”。又据《元和姓纂》言:“周太史佚之后,以官为氏”。薛尚功《历代钟鼎彝器款识》卷二对《史卣》铭文中出现的“史”氏的考证:“曰史者,史言其官,有以史为氏族者,因官而受氏焉”。

5、奱氏

此字铭文中作下图形:

薛尚功《历代钟鼎彝器款识》卷九对《奱女鼎》铭文中出现的“奱” 氏的考证:“按,奱于经传无所见。奱与栾同。周有微栾鼎、宋公栾鼎。又,南栾乃县名。奱即名氏也。女者,奱之女也”。张抡才《绍兴内府古器评》中说“奱之女也作是器以享于考”。

6、器氏

薛尚功《历代钟鼎彝器款识》卷十一对《器串市尊》铭文中出现的“器串市”氏的考证:“器,其姓氏也。市,则其名耳。中一字未详。楚有大夫器左”。铭文中的器氏有为师官者,如,《师器父鼎》铭文中记载的“师器夫乍尊鼎”。

7、雍氏、原氏

根据《通志·氏族略》的记载:“文王第十三子雍伯受封之国,其后裔为雍氏。又,宋有雍氏,姞姓也”。薛尚功《历代钟鼎彝器款识》卷十三对《雍侯敦》铭文中出现的“雍侯乍姬邍母尊敦”中对“雍、邍”名的考证:“《博古》云:按周室武王第四子曰雍侯,其后乃有雍姓。则雍者周武王之子。曰姬邍母尊敦,于是又言曰录者,武王之姬、雍侯之母也。文曰邍与原同,盖古之姓氏耳”。雍氏来历有二,一为姬姓,一为姞姓。西周金文中所见雍氏,显然皆为姬姓雍氏,如,《雍白钟》、《雍母乙鼎》、《雍白源鼎》等。

8、田氏

根据《通志·氏族略》的记载:“田氏即陈氏,陈厉公子完,字敬仲;陈宣公杀其太子御寇,敬仲惧祸奔齐,逐匿其氏为田。陈、田,声近故也”。薛尚功《历代钟鼎彝器款识》卷十二对《田季加匜》铭文中出现的“田季加”名的考证:“田,姓也。季,序也。加,名也”。

9、屈氏

根据《元和姓纂》记载:“楚公族,咩姓之后,楚武王子瑕,食采于屈,因氏焉”。薛尚功《历代钟鼎彝器款识》卷十三对《屈生敦》铭文中出现的“屈”氏的考证:“屈,其姓也”。

10、驹氏

薛尚功《历代钟鼎彝器款识》卷十三对《仲驹敦》盖铭文中出现的“仲驹父”的“驹”氏的考证:“仲驹父,其国、氏及世次皆未变详。《功臣表》有骐侯驹,《左传》有驹伯为郄克军佐,则驹其姓也”。洪迈《容斋随笔》卷三:“《周丝驹父鼎》曰∶‘《左传》有驹伯为郄克军佐,驹其姓也。此曰驹父,其同驹伯为姓邪?’予按《左传》驹伯者,郄锜也。锜乃克之子。是时郄氏三卿,锜曰驹伯,犨曰苦成,叔至曰温季。皆其食采邑名耳,岂得以为姓哉?”仲为顺序,驹为氏,父为敬称。

11、散氏

源自古散国。散国为姬姓诸侯国。根据《世本》的记载:“尧娶散宜氏之子,谓之女皇,女皇生丹朱”,则散氏由来已久,为古氏之一。薛尚功《历代钟鼎彝器款识》卷十四对《散季敦》盖铭文中出现的“散季”的“散”氏的考证:“武王之时散氏惟闻散宜生,季疑其字也”。看起来,薛氏将此敦定为武王时代器才有此说。在清代康熙年间出土的《散氏盘》为散氏名器,也是西周重器之一。

12、吕氏

《说文解字·吕部》:“昔大岳为禹心吕之臣,故封吕侯”。根据《史记·齐太公世家》的记载:“其先祖尝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际封于吕,或封于申,姓姜氏。夏商之时,申、吕或封枝庶子孙,或为庶人,尚其后苗裔也。本姓姜氏,从其封姓,故曰吕尚”。薛尚功《历代钟鼎彝器款识》卷十五对《师望簋》铭文中出现的“大师小子师望”的考证:“按:《齐世谱》太公出于姜姓,吕,其氏也。故曰吕尚”。

13、王氏

根据《通志·氏族略》的记载:“京兆、河间之王,出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此姬姓之王。出北海、陈留者,舜之后,此妫姓之王。出汲都郡,王子比干之后,此子姓之王”。薛尚功《历代钟鼎彝器款识》卷十五对《白王盉》铭文中“白王勃乍宝盉”中出现的“王”氏的考证:“伯者,尊称之。王,其姓也。勃,乃名耳”。

14、师氏

根据《风俗通·姓氏》的记载:“师氏,师,乐人,瞽者之称,晋有师旷,鲁有师乙,郑有师悝、师触、师蠲、师成。又,师服,晋大夫也”。薛尚功《历代钟鼎彝器款识》卷十六对《师鬲》铭文中出现的“师”氏的考证:“昔者,以师称其官,则有若尹氏太师者是也。以师异姓,则有若师旷、师舟者是也。此器以师言其姓,或言其官耳”。

15、毛氏

根据《风俗通义·姓氏》的记载:“毛氏系周文乏第八子叔郑封于毛,即周大夫毛伯,其后代以国为氏”。欧阳修《集古录》中《毛伯敦铭》条下曰:“宋代薛尚功释云:惟二年正月初吉,王在周邵宫。丁亥,王格于宣榭,毛伯内门立中廷佑祝郑。王呼内史册命弁,王曰:‘弁,昔先王既命汝乍邑,继五邑祝。今余惟疃京,乃命锡汝赤芾彤冕齐黄銮旗用事’。弁拜稽首,敢对扬天子休命,弁用乍朕皇考龚伯尊敦。弁其眉寿,万年无疆。子子孙孙,永宝用享。右《毛伯古敦铭》。嘉佑中,原父以翰林学士侍读出为永兴军路安抚使,其治在长安。原父博学好古,多藏古奇器物,能读古文铭识,考知其人事迹。而长安,秦汉故都,时时发掘所得,原父悉购而藏之。以予方集录古文,故每有所得,必摹其铭文以见遗。此敦,原父得其盖于扶风而有此铭。原父为予考按其事云:‘《史记》武王克商,尚父牵牲,毛叔郑奉明水。则此铭谓郑者,毛叔郑也。铭称伯者爵也,史称叔者字也。敦乃武王时器也’。盖余《集古录》最后得此铭,当作《录目序》时,但有《伯冏铭》‘吉日癸巳’字最远,故叙言自周穆王以来叙已刻石,始得斯铭,乃武王时器也。其后二铭,一得盩厔,曰龚伯尊彝,其一亦得扶风,曰‘伯庶父乍舟姜尊敦’,皆不知为何人也。三器铭文皆完可识,具列如左”。

16、儿氏、倪氏

阮元《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卷二中对《子执旗句兵》中出现的“倪癸”一名的解释:“儿即倪字之省,其作器者姓氏与?”甲骨文和金文中时常出现“儿人”、“儿伯”、“史儿”、“小臣儿”等历史记载,更加证明了当时倪姓是个小诸侯国这样一个历史事实。这是典型的“因地以成名”的得姓方式。《库、方二氏藏甲骨卜辞》第1506片甲骨中更是详细记载了倪氏最初十一代十三位祖先的真实名字和先后关系,已经成为商周家族史研究的宝贵财富。“郳”与“倪”相通,进入春秋战国时代以后,“倪”字取代“儿”、“郳”,成为姓氏用字。根据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一书的记载:“郳(倪),出自曹姓。邾武公封次子于郳,是为小邾。其地东海望郳城是也。”在著名的青铜器《邾公幼钟》上,其铭文记载:“陆终之孙邾公乍厥和钟”。这一铭文意义乃在于暗示着在商周直到战国时期的神话传说中,邾公是“陆终之孙”。按照《世本》的记载:“吴回氏生陆终”,在吴回之前,则是轩辕黄帝的正妃嫘祖生昌意、昌意娶蜀山氏酋长之女昌仆生颛顼、颛顼的次妃腾隍氏生称、称的儿子叫老童、老童娶根水氏部族的女子骄福生了重黎和吴回。如此以来,则倪姓出自曹姓,也就是出自姬姓的轩辕黄帝。

17、弓巨氏

张抡才《绍兴内府古器评》中《巨生敦》条下:“巨者,恐其姓也。如曰‘巨仲乍宝簠’、‘巨伯乍旅匜’,则又知其为一族耳”。这里的“姓”,当是当时的“氏”。

18、包氏

根据《路史》的记载:“包牺氏后有包氏”。阮元《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卷四对《包君鼎》铭文中“包”氏的解释:“古包字通裦。《晋语》韦注:‘裦,姒姓之国’”。

19、冀氏

根据《路史》的记载:“唐尧后有冀氏”。张抡才《绍兴内府古器评》中《商冀父辛卣》条下:“冀者,国名,唐虞之都也。昔人受封于此,后世采食于所封之地,故复以为氏”。

20、戈氏

根据陈廷炜《姓氏考略》的记载:“戈氏,禹之后,分封于戈,以国为姓,望出临海”。阮元《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卷四对《戈扶鼎》铭文中“戈”氏的解释:“戈扶,作器者氏与名。《春秋传》:‘夏有戈国,其受氏久矣’。

21、鱼氏

根据陈廷炜《姓氏考略》的记载:“子姓,宋公子子鱼之后,以字为氏,望出冯翊。鱼氏系出子姓”。阮元《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卷四对《鱼冶妊鼎》铭文中“鱼”氏的解释:“鱼字上一字从木,下一字省之。可见古文泛简无定矣。鱼氏,宋卿族,鱼石、鱼府见”。

22、黄氏

根据《元和姓纂》的记载:“陆终之后受封于黄,为楚所灭,以国为氏”。阮元《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卷四对《叔单鼎》铭文中“黄孙子系君叔单”中出现的“黄”氏的解释:“《路史》云:‘黄,子爵,嬴姓。少昊后’。此云黄孙子系君者,盖黄灭后子孙又续封,故称黄孙子也。系,《说文》云:繋也。叔单为始续封之君故曰系君。可证春秋时小国绝而复续者多矣”。

23、家氏

根据《诗经·小雅·节南山》的记载,当时就有:“家父作诵,以究王讻”一语。这里的“家父”即家甫,家表氏名,甫表尊称。阮元《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卷五对《家德氐壶》铭文中“家”氏的解释:“家,其氏也。《春秋》凡名归生归父者,字皆曰子家。孙以王父字为氏”。

24、伯氏

根据《风俗通》的记载:“伯氏,嬴姓,伯益之后。太宰嚭,字子余,姓伯氏,州犁之子,为吴太宰”。阮元《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卷五对《伯爵彝》铭文中“伯”氏的解释:“伯爵,作器者氏与名……考柳山寨有古城基,即《春秋》之骈邑,《论语》云‘夺伯氏骈邑三百’,此器出当地,氏亦为伯,或即伯氏之器与”。

25、艾氏

根据《通志·氏族略》的记载:“艾氏,夏少康臣汝艾之后”。阮元《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卷六对《卯敦》铭文中“艾”氏的解释:“案:艾,商世诸侯。《路史》云:‘艾,侯爵’。《穆鼎》有艾侯作艾,王俅以为其误。此云艾伯者,意周世复封为伯也”。

26、鬲氏

根据《左传·襄公四年》的记载:“羿犹不悛,将归自田,家众杀而亨之,以食其子。其子不忍食诸,死于穷门。靡奔有鬲氏。浞因羿室,生浇及豷,恃其谗慝诈伪而不德于民。使浇用师,灭斟灌及斟寻氏。处浇于过,处豷于戈。靡自有鬲氏,收二国之烬,以灭浞而立少康”。清代阮元《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卷七对《鬲叔簋》铭文中“鬲”氏的解释:“鬲氏系出夏诸侯有鬲氏”。《鬲叔簋》铭文中有鬲叔兴父。

27、南宫氏

根据《通志·氏族略》的记载:“南宫氏是孟僖子之后,或文王四友南宫之后”。薛尚功《历代钟鼎彝器款识》卷十对《南宫中鼎》铭文中出现的“南宫”氏的考证:“南宫,其氏也。中,其名也。南宫为氏,在周有之,如《书》所谓南宫括、南宫毛是也”。其它,如,《南宫史叔飤鼎》铭文中出现的“吴王姬乍南宫史叔飤鼎”。

第五节 私名

《说文解字》:“名,自命也。从口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私名在铭文中出现繁多,洋洋几十万字的《金文人名汇编》就足以证明它的内容庞大和种类众多!而且,仅仅是这当中当时的女性的名字问题,就已经有曹兆兰、盛冬铃二人先后写出了相关研究论著,已经是对这一课题进行专题研究的名作了!因此之故,在这里,我们也是以古代金文学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为主、以现代学者为辅,进行举例说明如下:

一、官员私名

官员私名一般分为单字私名、官爵(如师、宰、史等)或者排行(如伯、仲、叔、季等)加单字私名、官爵(如师、宰、史等)或者排行(如伯、仲、叔、季等)加单字私名加尊称。这里的所谓尊称,主要指西周时代中期开始,出现了在私名后面多加上“父”字、也即“ 甫”字表示敬称的现象。关于排行,宋代董卣《广川书跋》卷一《仲作辛鼎铭》一条下曰:“伯仲之叙别长少。自尧舜以至三代尽然,惟著称则异。夏商不待年五十,凡长皆称伯,次则称仲。周人必待五十而后称伯仲,此其制文也”。换句话说,铭文中男名出现伯仲排行,应该暗示着该人年龄必过五十岁。此论是否如此,还需要考证。但是,女名不存在这一问题。

1、单字私名

员。《员鼎》中出现了“员从史旗伐曾”的记载。这里的“员”显然是私名。曾,《说文解字》中又作“鄫”,并且解释说:“鄫,姒姓国,在东海”。曾和缯、鄫相通。《左传·襄公十一年》记载有“次于鄫”之史实。《国语·晋语》中也记载了史苏所说的“申人、鄫人召西戎以伐周”的史实。可见曾国和曾国属地的曾地,是个真实的存在。而且,从宋代开始直到晚清,出土的曾国青铜器就先后被著录在相关著作中。如,《曾子仲宣鼎》、《曾子白父匜》、《曾仲盘》、《曾白文簋》、《曾者子鼎》等等。解放以后,在河南、湖北两地相继出土了不少曾国青铜器。如,《曾白文簋》、《曾子斿鼎》、《曾侯乙钟》、《曾侯乙鼎》、《曾侯乙鬲》等等。1978 年,湖北随县擂鼓墩曾侯乙墓的出土,说明春秋战国时仍然存在着曾国。但是,对于曾国的地理位置,学术界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说法。一种说法认为:曾国即是随国。一种说法认为,曾国是文献记载的缯国或鄫国。而对于曾国,学术界也主张有两个曾国,一个是姒姓曾国,在今山东苍山西北一带。另一个是姬姓曾国,在今河南南阳盆地南部,与申相邻。

崖。在《庸白崖簋》铭文中,曾经记载了庸伯崖跟随周天子出征。庸是氏,伯是顺序,崖是私名。

得。清代阮元《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卷四对《得鼎》铭文中“得”名的解释:“据宋王氏《款识》拓本摹入,亦见薛氏《款识》,以为齐丁公子乙得之器”。

广。《广簋》铭文中又记载了某代彭王一个叫广的子侄怀念其叔父彭而作的宝簋。广、彭皆为私名。

周。薛尚功《历代钟鼎彝器款识》卷二对《蛙尊》铭文中出现的“周乍乙尊”中对“周”名的考证:“盖商有太史周任,乙则商君之名也。岂非作之者周任邪?”周、乙皆为私名。如按薛氏理解,则周成了姓氏。

逯。《师员簋》盖铭文中记载“司马井白逯右师员入门”,司马是官名,井白即邢伯,邢是氏,伯是顺序,逯当是司马井白的私名。

2、官爵(如师、宰、史等)或者排行(如伯、仲、叔、季等)加单字私名

史信。薛尚功《历代钟鼎彝器款识》卷十六对《仲信父方甗》铭文中出现的“仲信父”一名的考证:“史信者,如史政、史黎之类,史言其官,信言其名,父则尊称之耳”。

3、官爵(如师、宰、史等)或者排行(如伯、仲、叔、季等)加单字私名加尊称

师寏父。薛尚功《历代钟鼎彝器款识》卷九对《师寏鼎》铭文中出现的“师寏父乍季姞尊鼎”中对“师寏父”名的考证:“师寏父于经传无所见,惟周有簠盖铭曰:姬寏母。而此曰师寏父,岂非作簠者寏之母而作鼎者寏之父邪?姬,言其姓。师,言其官耳。姞,姓也”。师为官名,寏为私名,加上“父”字表示敬称。

伯冏父。薛尚功《历代钟鼎彝器款识》卷十二对《白冏父敦》铭文中出现的“白冏父乍周姜宝敦”中对“白冏父”名的考证:“按欧阳文忠公《集古录》云:《尚书·冏命》序曰:穆王命伯冏为周太仆正,则此敦周穆王时器也”。伯为顺序,冏为私名,加上“父”字表示敬称。

二、妇女私名

商周时代,尤其是西周开始,流行男人称氏、女人称姓的习惯。因此,女名中出现姓是很常见的。铭文中出现的女人名主要有父姓加私名(或姓加私名)、夫氏(或者加上夫家的采邑、谥号为前缀)加私名、私名(经常出现伯、仲、叔、季四个排行用字)三种表现形式。

薛尚功《历代钟鼎彝器款识》卷十三中对《仲姜敦》铭文中出现的“乍仲姜敦”的解释:

按《春秋》,凡妇人皆以字配姓。伯姬、仲子、季姜之类是也。仲姜亦字配姓也。

这里所谓的“字”是顺序排行用字的“字”。这是最常见的女名。

1、父姓加私名(或姓加私名)

姜浬。《迟簋》铭文中记载的“姜浬”一名,姜,姓也,而浬为其私名。清代阮元《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卷七对《迟簋》铭文中“姜浬”一名的解释:“姜浬,姜姓之女,浬,其名”。

2、夫氏(或者加上夫家的采邑、谥号为前缀)加私名

勾娪夫人季子。《宋公栾簠》铭文中记载的:“有殷天乙唐孙宋公栾作其妹勾娪夫人季子媵簠”。“有殷天乙唐”指殷王朝开国始祖汤,即商汤。他的子孙宋公栾,给他自己的妹妹作婚姻用的青铜器簠。“勾娪夫人季子”,“勾娪”为夫家名,“夫人”为尊称,“季”为排行顺序,“子”为勾娪夫人父家姓。

3、私名(经常出现伯、仲、叔、季四个排行用字)

豕。《妇豕爵》铭文中记载的“妇豕乍文姑日癸尊彝”,这里的“豕”就是一位妇女的私名。

誊。《公大史鼎》铭文中记载的“公大史乍姬誊方鼎”, 这里的“誊”也是一位妇女的私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旷世奇珍——西周仲驹簋考
阮元摹刻《宋王复斋钟鼎款识》及其道光翻刻本
金石真拓? 辉映百年
新知丨张乐:论西周金文中的“鬲鼎”
张廷济的金文书法与所藏周代古器
张廷济的金文书法与收藏研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