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仪式与重构:乡土社会里的社火
提起春节,最让我怀念的还是孩童时候的社火。古时陇中会宁 “元宵前后,剪纸为灯,悬列通衢,各乡社庆神,合遽歌唱为乐。”

提起“社”的考证,人们最先想起的是社稷,社稷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表述与国家类似,社指土神,稷为谷神,体现的是农耕文化时代原始的崇拜,在东汉班固编撰的《白虎通》中:

王者所以有社稷何?为天下求福报功。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土地广博,不可遍敬也;五谷众多,不可一一祭也。故封土立社示有土尊;稷,五谷之长,故立稷而祭之也。

其中有两点能够说明:其一,社稷之所以存在,表现的是历代君王为了江山永固,祈祷风调雨顺,“为天下求福报功”,其二,社与稷起一个代表性的作用,抽象出来作为祭祀的对象。从而上升到土神与谷神。

那么社火中的“社”与此有无区别?判断清楚来源才能从本质上理解这个东西。

在已故的日本学者守屋美都雄的《中国古代的家族与国家》一书中,特辟一章来探究了这一问题,在其中他总结了几种“社”的来源:1.从“立木为社”中观测到的树木与丛林崇拜说;2.大量学者从“后土即社”的文献并结合王国维、傅斯年研究甲骨文的成果,判断为土地神说,他们与前者不同,认为树木是土地神的住宿之处;3.葛兰言的“圣地之圣力说”、郭沫若的“生殖器崇拜说”及其他“民族团结说”等,此种观点在学界影响力较小。

最后作者总结到,“社既是原始聚落,同时又是聚落的标志”,其实这也是一种土地占有。这个说法就与目前陇中会宁境内的“社寺”非常接近,也说明了“社”有一个流程演变,逐渐变迁中它的概念有所发展,如《管子》中“千聚无社谓之陋”之说,这种说法无法解释,如把它当做聚落共同的信仰或神,还是能够讲的通。

目前看来,社作为基层农村单位,与国、诸侯等以祭祀为主的“社”还是有所微妙差异。

回到社火这一话题。社火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俗活动,脱胎于古代的祭祀活动,学者赵世瑜引述守屋美都雄的观点,认为所谓“社”是中国古代一种基层聚落,也是上古以来的聚落或土地之神。“火”通“伙”,表示群体和众多之意。社火的本意就是焚祭品于社。以后渐失本意,以“火”为红火 、热闹之意。明清以降,社火逐渐演变为春节期间,以村社为单位 ,动员全体人员共同参与的祈福迎新的文化活动,蕴含丰富的古代礼仪、风俗、方神信仰和民间艺术。

在我儿时的记忆里,每逢春节元宵,能看到舞狮、舞龙、旱船、纸马舞等各种节目。我们当地的舞狮,要在搭起的三四层的桌子上表演,十分考验舞狮人的技术。某些村庄为了加大难度,往桌子上泼一盆水,寒冬腊月,立马冻成冰溜子了。看着在窄窄的冰面上舞狮,那一招一式,那龙腾虎跃,让我们围观的人感觉十分的刺激、十分的过瘾。还有文唱,我记住的有一段《刘海撒钱》:“一撒风调雨顺,二撒国泰民安,三撒三阳开泰,四撒四季平安,五撒五谷丰登,六撒六畜兴旺,七撒北斗七星,八撒八大金刚,九撒九天吉祥,十撒十方如意。”在社火要结束的那一天晚上,等到过了凌晨,会进行“烧社火”,也就是把所有的纸糊的灯笼等放火烧个一干二净,这个时候要进行跳火,从火堆上面跳过,寓意驱逐邪恶。烧完之后,所有演出人员御装,息鼓灭灯。

现在只有逢年过节时偶尔回一趟老家。社火还是有的,而且服饰装扮比以前更华丽了,但总感觉缺少过去的那种热情似火的味道,总是怀念过去那种虽然简朴却又生动紧张的表演,心中不免有些淡淡的哀愁。

社火会消失吗?可能吧。春节会消失吗?可能吧。在我看来,春节以及社火这些节日习俗在漫长的农业文明中保持了相对的稳定,农业文明的解体以及工业文明的重构不可避免地冲击到这些传统节日习俗。我们不必哀叹如今春节的寡淡,因为经历过痛苦后的喜悦才显得那么浓烈。

幅员辽阔的中国,还有很多风物不为人知。跟随“玉兰旅行”,带你见识地道的中国民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都说“江山社稷”,那么“社稷”是什么?有什么典故?
后土之殇(中)
“社稷”究竟指的是什么?
国家为何又称社稷
土地公为何又矮又小? | 专栏
封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