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乾隆朝是封建王朝的巅峰,为何乾隆的风评很差?原来得罪了此阶层


所谓的“千古第一罪人”,即所犯之罪,罪孽深重至无以复加,被世人永远铭记。那么,治国颇有方略、功绩等身的满清乾隆皇帝,为什么会超越历朝历代的恶帝劣王,而荣膺“千古第一罪人”的历史恶评呢?

按常理,我中华即便对一般的敌国首脑,也不至于如此厌弃。当然,恶贯满盈的卖国者、不共戴天的外国死敌除外。

那乾隆是卖国者么?不是,他没有出卖中华利益。是中华文化谓之的“家国皇帝”,所以,他沒有出卖家国利益,以成全外国的动机。

反而,在康雍朝文治武功的基础上,乾隆进一步拓展、夯实了康熙帝打下的疆域版图,完成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他在位期间,大清也不是战败国,乾隆连不得已出卖家国利益的机会都没有。如果论战败不得已而卖国,道光、咸丰、慈禧才是千古罪人;若论主动投敌,为复辟帝制而戕害中华,宣统才是那个千古罪人。

“剑雄品评”私下揣度,“千古第一罪人”之口诛笔伐,无异于是对乾隆帝声誉的挫骨扬灰。分析其被恶评的人设,满族自取其辱不可能,其他少民谤辱他,可能性也不大,故只能是汉士绅阶层质疑、泄愤之举所肇始。

大明由我汉族立国,一贯秉承“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强硬站位。

延至崇祯一代,一遇小冰河气候之荼毒,二遇李闯军之内推,三遇崇祯治国力之孱弱,四遇后金关外之豪夺,四石击卵,乘势被满清假以天时而夺国换朝。

失去收益配置权的汉士绅阶层,自然对女真部落变身为满清皇权后的鸠占鹊巢,而心怀怨戚。他们旋即展开反抗,并提出对满清统治合法性的质疑。

这种质疑,有汉士绅利益被豪夺后的心有不甘,更有在满清高压下,倨傲的“中原中心主义”价值观的萧瑟落寞。

不说远的,就谈明朝汉族士绅阶层的际遇。发幽于宋朝杨时讲学的东林书院,由吏部郎中顾宪成创立,齐刷刷由江南士大夫组成的“东林党”,它的横空出世,应该是大明文官集团炫耀“道统”挟制“治统”的奠基石。

“道统”是圣人言行,“治统”是帝王方略。

道统与治统,宛如神秘的太极图,既阴阳相悖,又表里如一,这是一种合作交融对抗的关系,也是一种天敌攀附寄生的关系。

理解这个含义,你需要点悲天悯人的哲思和情怀,还有就是需要点对中国历史的阅历。

简单地说,就是文官集团手持“道统”,以圣人之标准,来辅佐或阻滞帝王的治国方略。

在大明朝,文官既有“下克上”的传统,又有“下克上”的实力。

即便是朱元璋废了“丞相制”,大明文官仍可通过内阁的支点,入场与皇权博弈阴阳。它的力臂,是整个大明的官僚系统,十分的长而有力;皇权如不借助特务机构的加持,实难与之抗衡。

纵览中央集权制的历史,汉士绅阶层一直是担当联结皇室、管理民众的纽带。

随着文官运作手法的越来越成熟,久而久之,文官集团除了“代帝牧民”的作用外,日益嬗变成游移于帝王和百姓之间,充当起”政治掮客”的角色。

基于人性的自利,文官们当然会踞枢纽之势,对国家收益上下其手、雁过拨毛。

因此,汉士绅阶层的归附与否,才是外来皇权观察中原民心向背的正确指标。

“利益的争夺,是政治最粗鄙的本质”。

再多的粉饰和赞美,也难掩滴着民脂民膏之血的皇权和士权,那泛着口臭而尖锐的獠牙。

大清入主中原后,由于中原文化的强大,以及满清文官的匮乏,大清的官僚系统,显然只能无奈地继承大明文官系统的衣钵。

虽然大明皇权刚被“东林党”在内讧中搞死,以“东林党”为主的汉士绅阶层,旋即又陷入与满清外族皇权的厮杀之中。

满清作为盛气凌人的胜利者,自然对战争中的失败者不会太过宽宥。于是,事关谁才是“文化正统”的武力镇压,就顺理成章地开始了。

以“剃发易服”为名,争夺中原文化的制空权(在清朝文献里,归降须“剃发归降”,投降的百姓叫“剃发降我之民”),矛头间接指向汉士绅阶层(别看是用武力对全汉族强推“剃发易服”,逆来顺受惯了的百姓,还真得不懂什么是“文化正统”。实际上,谁懂,满清就针对谁)。

为此,惨不忍睹的“嘉定三屠”、“扬州十日”等屠城血案相继发生,上亿的汉民竟被屠杀至2千多万之寡。弹压直到康熙朝的中期,才算是依稀见到汉民众驯服的曙光。

当然,满清粗鄙的渔猎文化,绝对不敌儒家文化的先进和优雅。这个,满清统治者很快就发现了。

他们除了对标志性的“剃发易服”决不让步以外,包括在国制、官制等重要政治体制的选择上,大体都沿袭明制,以求减少大汉子民强力反抗的力度。其客居入治之惶惶不可终日,昭然若揭。

不过,满清皇权与汉士绅阶层的梁子,算是这就结下了。

当然,汉士绅阶层的怨恨,基于儒家礼制的浸润,也是惯于隐忍不发的,只要满清皇权适时允许汉士绅阶层,参与新朝利益的分配就行了。

自顺治、康熙到雍正朝,随着满清对中原治国大局观的改善,客居渐变为主政,“满汉大防”的现象,也渐渐让位于“满汉融合”。

满汉争夺治国的话语权,或者说渔猎文化与儒家文化高低维度之间地碰撞,从顺治、康熙朝就开始了。

康熙帝的首次巡幸,就是被理学名臣、汉士绅代表熊赐履给搅黄的。

理由无非就是出巡安保难全、骚扰地方、靡费巨资、无法按期祭祀太庙、不能尽人子之孝等等,同时熊还建议成立起居注等机构,由儒臣记录皇帝的一举一动。

康熙可能心想,奶奶嘀,朕这算不算被正统儒学,给“监视居住”了?

雄才大略的康熙,面对繁芜复杂的内外交困,极有大局观地以弃巡服软,求得汉士绅们对清廷外拓疆土、內施良政的支持。

雍正帝为整饬吏治,推行过对清王朝中兴有重大作用的举措。如摊丁入亩、官绅一体当差纳粮、火耗归公、改土归流、废除贱籍等一体措施;

他还曾严厉地打压过满族皇亲权贵,逼其让渡一部分利益给汉士绅阶层,以此换取汉士绅对满清入治合法性的承认。

因此,康熙帝、雍正帝对自己的定位是准确的。毕竟,他们现在是中国的皇帝,而不再仅仅是偏居东北的后金汗王。

到了乾隆朝,崇尚马背冶国、好大喜功的乾隆,是个惟满至上的君王。

他上位后,修改了雍正帝很多的政策。宽纵了对满族权贵的打压,加之财政收入大量的盈余,以及国泰民安的环境,遂极渴望以“康熙南巡”的方式,去建立自己的威望;

同时军机处已在雍正朝建立,其运作后,给了雍正帝极为良好的集权体验。

所谓的军机处,就是雍正时期建立的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它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控之下,等于雍正帝在内阁之外,另设一个私人秘书处。

同时,军机处始终是个临时机构,皇帝可以随意裁撤这个机构,或机构内部的某个成员。

也就是说,汉士绅阶层现在只能通过这个临时的“支点”,踉踉跄跄与坚如磐石的皇权互殴。而这个支点,皇帝可以随时把它拿掉,让内阁正常行使权力。

此时,有着悠久历史的“道统”和“治统”,被强行统一到皇权这边来。

帝王即圣贤,皇权得到史无前例的加强。

留给汉士绅阶层“射门”的时间不多了,不,是没有了。面对着逼仄尴尬两头受气的状况,满清皇权又大大嘀得罪了汉士绅阶层一回。

所以,文官系统有再长的力臂,没有支点,也是毫无用处。要不阿基米德会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地球”这句话吗?

而且,乾隆朝不论是文化,还是经济,抑或是军事方面,都是2千年来封建王朝的巅峰。(下文论证)

鉴于此,乾隆认为,满清皇权具备了与汉士绅阶层叫板的雄厚资本。

1758年,御史孙灏上疏,反对乾隆巡视索岳勤济山的计划,再加上对他前二次南巡的责诟,认为乾隆南巡,是为贪图江南的美景、美色而已,并对乾隆帝进行批评和劝谏。

终于,皇权一改大明时的萎靡不振,瞬间反击了!

喜不自胜的乾隆为此专发上谕,对孙灏的奏疏进行逐条逐项地批驳,搞得汉士绅们一阵阵整体懵逼。

大清朝不是一直在提倡“满汉融合”么?我们叫了个价,特么皇上咋不继续往上叫呢?不按套路出牌呀!

乾隆朝的“满汉融合”是个逆维度的“民族融合”,夹杂着乾隆满满的私货。因为他追求的是“满上汉下”落后的“民族融合”理念。

这是什么造型啊,挺别致呀,非常6+7呀!

乾隆对已不堪大用的八旗军提出要求,要求八旗将领以后一律骑马,无论是围猎还是南巡,都不得坐轿,籍此提高八旗兵的日常备战能力。

他还认为,八旗兵之所以在入关短短的几十年里,就急速地堕落,与八旗的军事管理方法无涉,仅与八旗沾染了汉人贪图安逸的恶习有关。(看人之初就带偏见)

他最终认为,必须加强八旗兵的“满族价值观”的再教育,全面推行“满汉分野”的思想路线。

这几乎是从帝国的上层建筑方面,确立了“满族凌驾于汉族之上”的治国方略。

汉士绅阶层对乾隆帝心中的暗恨,有了不可遏制的上升。

纵观乾隆一生,比之雍正帝要仁孝宽和,而勤政爱民这一方面,则是康雍乾3帝的共通之点。“揆文奋武,于斯为盛”,确实是乾隆朝站在康雍朝的肩膀上,而后勠力奋进的真实写照。

《清史稿》对乾隆帝政绩的分析是分时段的,虽有所拔高,不过大体还算客观。对其福气和长寿的评价,羡慕而又激动得用了1/3的字数。

“高宗运际郅隆,励精图治,开疆拓宇,四征不庭,揆文奋武,于斯为盛。享祚之久,同符圣祖,而寿考则逾之。自三代以后,未尝有也。惟耄期倦勤,蔽于权幸,上累日月之明,为之叹息焉。”

乾隆的性格醇厚,整饬吏治时,虽无雍正帝霹雳雷电之严苛,但在和风细雨中颇见真章。以经济的发展来看,整体上吏治还是过得去的,就不再举例了。

然,他有失之太宽之错。比如乾隆2年(1737年),他就释放了被雍正判死的岳钟琪、傅尔丹;追赐被雍正革去黄带子、削除宗籍,改名为塞思黑(猪)的允禟,予其恢复原名、重回宗籍(允禟行止恶乱,希图储位)。

乾隆对汉族有偏见,却又大力发展汉学,成立“博学鸿词科”,还主持编修了《四库全书》,完成了《明史》的编撰;同时他在编纂过程中,销毁,禁锢、窜改了很多优秀的古籍巨著。

乾隆在发展中华文化的同时,所掀起针对汉士绅“文字狱”的惊涛骇浪,若幽林惊雷令整个大清国朝野上下噤若寒蝉、魂飞魄散。大清160多起文字狱案,仅乾隆朝就占了4/5。

如,翰林院学士胡中藻几句“一世无日月”、“一把心肠论浊清”之寻常诗言,便被乾隆指斥为“悖逆诋讪怨望之词”。

一句“穆王车驾走不停”,又被乾隆疑为讥讽其南巡的反诗,终判凌迟处死。那时,文字狱罪犯大都被处以极刑、并殃及无辜。

乾隆在汉士绅不慎触及其灵魂时,其心肠之狠毒决绝也是冠绝古今、无出其右。满清入关前的自卑,和入关后倨傲,化作瞬息万变的帝王台风,阴晴冷暖诡秘莫测。

乾隆还有一种悲天悯人的厚朴情怀。他重视社会稳定,善于缓和阶级矛盾,曾5次普免天下钱粮,3次免除八省漕粮,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据史料记载,乾隆一朝共豁免了赋银2亿两,加上历年赈灾的1亿多两,共计3亿两以上。从这个侧面,也可以了解到乾隆朝的国库充盈、经济发达的程度。

给个大致的数据,康熙末年(1722年),大清国库余额大约为,白银2700万两,钱14万串;乾隆元年(1736年)国库余额大约为,白银3400万两;乾隆末年(1795年)余额大约为,白银7000万两,钱38万串。(《清代户部银库收支与库存统计》)

中国历史上经济最鼎盛的时期,在乾隆15年(1750年)。这个时候,大清国也是世界上经济总量最大的国家,大清国的GDP,占了世界的32%。

客观地说,如果乾隆只会玩,光靠继承康雍朝的遗产,治国又毫无所长,大清国能成为那个时代的超级大国吗?

作个对比,1945年美国经济的总量,占世界经济比重的60%。那个时候,美国有能力在亚欧大陆,同时与日、德、意开战,还能为苏、中、英等盟国,源源不断地提供天量的战略物资援助。

一个国家,如果有这种世界经济大占比的体量,她可以做好多旷古烁今、史无前例的大事。许多小国,也就只有干瞪眼看着的份。

看看乾隆干了些什么大事?

乾隆一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剿灭准噶尔汗国、打击廓尔喀、弹压台湾起义、促成土尔扈特部归附、厘清西藏、占领新疆,初置伊犁将军府。

强大的经济实力,落实到拓疆开土之上,若壮士拨剑、神采动人,乾隆泼洒下的浓墨重彩,更化为一幅行云流水、笔走龙蛇的中华疆域版图。

总体来说,乾隆在一生治国的生涯中,虽然也博得大量汉民的拥护,更使大清的人口取得了大幅度的增长。

但是一定要明白,汉士绅阶层,才是维护2千年来儒家文化的中坚力量。几万万汉民不仅不会与同族士绅抗衡,而且还会听从汉士绅阶层,在谋人处世上的规划和指引。

于是,对于乾隆耽于享乐、追风逐蝶、附庸风雅这类帝王常有的通病,汉士绅根本不大愿意替他遮羞避讳。

对于乾隆大毁古籍,修《四库全书》和《明史》,和议罪银制度,及大兴“文字狱”的恶行,汉士绅也是大做文章,添油加醋、恶上加恶。

当然,他们不敢在正史上做手脚,但他们相信,出自汉士绅之手的各类野史秘闻,一定会留存于后世。所以,乾隆皇帝的名声,在汉人的口碑中一直不大好,就不值得大惊小怪、一惊一乍了。

或许,乾隆大兴“文字狱”的初衷里,也夹杂有对汉士绅,在民间流传的野史秘闻中,对其暗中谤誉、言过其辞的愤恨。

本文所有图片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清朝“蠲免钱粮”真的是千古仁政?为什么雍正从来没有施行过?
康熙、雍乾和乾隆都很牛,为何到了嘉庆就不行了?因为没有了和珅
1800 年前后中国的社会经济状况
明清史丨乾隆皇帝平了雍正朝宠臣田文镜的坟,是有心之举还是无意之行?
乾隆七下江南,是痴迷于江南美女吗?
清三帝 康熙、雍正、乾隆 存世书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