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东汉“门生故吏”:治理国家的人才库,分裂国家的"党争"之源

儒林外史

清代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第三十回有一句奉承之语:"尊府是一门三鼎甲,四代六尚书,门生故吏,天下都散满了。"其中"门生故吏"一般理解为学生及过去的老部属,早在秦汉典籍中就经常出现"故吏"的说法了。

在主要实行察举和征辟制度选官的东汉,老师、旧主的举荐与文士的仕途息息相关,因此西汉时主要指"前为官职者"的"故吏",到了东汉就演变为与举主业师有君臣主从关系的"门生故吏"。

这个阶层渐渐成为不同政治集团人际关系的双刃剑,既是治理国家的人才资源库,又是分裂国家的"党争"之源。

一、东汉故吏与举主业师利益息息相关的制度根源

汉王朝自建国起就基本承袭了秦朝的制度,从《史记》等书的记载来看,由于西汉沿用秦朝之法,因此汉武帝时下令郡国贡举,举荐之人一旦行差踏错,举主都会受到牵连惩处,甚至有时候会出现没人被举荐至朝廷的现象。同时,如果举荐得力的话,举主也会受到嘉奖。

选拔官员

在如此荣辱与共的现实利益捆绑下,到了东汉,经过以察举、征辟为主的选官制度助推,门生故吏真正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政治群体。

察举制是由三公、九卿、将军及州郡长官在地方察访人才并举荐给朝廷任用,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掾属得职,而且地方豪族一般都可以通过州郡长官直接察举士人入仕。征辟制则包含了皇帝征召和官员辟举两种形式,而皇帝的征召其实也离不开臣下的推荐。

因此东汉士人想要做官就必须与权贵形成隶属关系,这个对象在大一统的政治背景下理应是皇帝,但是由于上述选官制度导致了官吏的入仕、升迁实际上始于依附恩师、上级的臣属身份,自然会以此为中心形成不同的政治利益集团。

从如上所述的东汉选官制度来看,故吏一般源自公府州郡的私人掾属,当成为朝廷命官、天子之臣正式转入仕途后,虽然明面上与原来的长官不再具有实际的君臣关系,但由于东汉中央政府一向都会将举荐不合格官吏的举主牵连问罪。

因此在行使察举、辟举权限时,权贵们自然会多多举荐自己的掾属,这样一来这层原本应该解除的隶属关系却转化成了更深层次的"故主"恩义。

在"尊师重道"的传统儒家学说的影响下,故吏常对老上级深怀知遇之恩,行忠义之事,具体表现甚至不乏谦卑的仆从之态。以《后汉书·袁绍传》中的记载为例,东汉末年冀州刺史韩馥在战乱中面临择主的当口时,脱口而出的就是"吾袁氏故吏",毅然将冀州拱手相让于袁绍。

二、东汉故吏对于不同时期政权的影响

汉光武帝刘秀所建立的东汉政权的重要根基在于世家豪族的支持,立国后尤其是功臣家族的豪族,不仅出了多位当朝皇后,也充盈着妃嫔之位,一直都在这个政权中共享皇权,对国家具有举足轻重影响力。

因此随着东汉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权相较于西汉时大为削弱,门生故吏群体将与举主、长官的私恩关系上升到了尽忠尽孝的"君臣公义"高度也就成为了社会舆论普遍认可的道德品格,俨然成为了稳固江山的重要基石。皇帝对此也只能宽容以待,尽量维持着大一统政局的平衡。

而到了东汉中叶以后,皇帝登基时俱为幼童,亲政前外戚势力膨胀,大肆把持选官途径,如《后汉书·梁统列传》记载,拥立汉桓帝刘志、专权二十多年的梁冀获罪后,"故吏、宾客免黜者三百余人,朝廷为空"

而幼主长大后为了与外戚争权,又任由宦官掌权,其中自然也包括了察举士人的权力。虽然士林鄙夷由宦官察举入仕者,但仍有不少"海内名士"依附宦官入仕,成为其政治集团的既得利益者而卷入官场争斗。

东汉后期发生了两次"党锢之祸","清流"士大夫"党人"反对宦官乱政却先后遭到了下狱被杀、一生禁锢等残酷镇压,倚重宦官的中央政府所为严重触犯了在东汉政权中根深叶茂的豪强利益以及正统的儒家士林观念,引发了地方官员对皇权的极大不满。

长期以来看似名正言顺,实则浅薄的"天子君臣"关系分崩离析,遍布朝堂的"故吏"纷纷在黄巾起义动摇东汉统治后各自为政,或倒向内心的"墙头"与皇权分庭抗礼,或干脆自己占据州郡为王,导致了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时期的到来。

三、东汉故吏双重影响的成因分析

东汉皇权根基不稳导致皇帝必须分权于世家豪族才能巩固政局,其中包含了选拔人才权利的让渡,初衷是"任人唯贤",同时也寄望于通过为官的士人群体形成与世家豪族密不可分的多重纽带关系。

东汉统治阶层也确实出现了官僚、经学世家、地方豪强三位一体的发展趋势,而其中畅达政令的中坚力量即身负双重君臣关系的故吏群体。

故吏入仕、擢升的前途实际掌控于世家豪族,因此无论是出于利益所趋还是感怀知遇恩义,即使名为天子之臣,他们其实都心系故主。

东汉前期,以皇帝为代表的中央政权能够控制与各个官僚集团的利益相对平衡,双重君主观下门生故吏就是治理国家源源不断的后备人力资源。而一旦接连不断"主少国疑",个别外戚势力及宦官势力此消彼长,耗于内斗,中央政权也因此无法控制站队地方势力的故吏群体。

而且这一时期的所谓"家国天下"观念在道德层面也并非忠于形式上的大一统王朝,而是要维护个人及家族的利益。因此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混战,很大程度上就是"一心二主"的故吏对王朝的致命打击。

结语

东汉末年涌现了不少乱世枭雄,以"求贤若渴、礼贤下士"著称的曹操就充分意识到了"故吏"对于其割据势力的重要作用,因此往往采取各种手段将下属官员发展为忠心于自己的故吏。

如《三国志》中就记载了曹操利用他的特殊政治地位,"辟"国渊、徐奕等官员为"掾属",发展成与自己具有主从关系的故吏。势力渐渐稳固并不断壮大的曹操集团在这种控制下属官员的手段中受益匪浅。而与之相对应的就是皇权更加衰微,故吏这一群体实际上促成了东汉的分裂、灭亡以及三国鼎立时代的来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袁绍继承了上千年的传统,从根本上是与东汉朝廷为敌的|文史宴
东汉朝堂宦官外戚交替专权现象的背后:皇权与世家豪强的政治博弈
古代帝王是如何从“政治世家”手中收回权利的?
史说三国:十一 诛杀何进(6)
东汉的豪族 第一部分
东汉时期外戚专权的门径与社会基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