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北京旅游:八达岭——十三陵风景名胜区


  八达岭位于北京西北延庆县境内,是万里长城的重要关口--居庸关的隘口,它地势险要,居高临下,气氛恢宏,古有“居庸之险不在关,而在八达岭”之说。因此地“路从此分”,四通八达,故名“八达岭”。

  八达岭城关建于明朝弘治十八年(1505年),设有东西两门,东门额题“居庸外镇”、西门额题“北门锁匙”,东门外有一块大石,上刻“望京石”三字,因立于石上,晴天可望见百里之外的京城而得名。八达岭长城的城墙高大坚固,保存完好,外壳由十分整齐的城砖筑成,墙基由巨大的花岗岩条石砌成。城墙防御要地筑有堡垒式的城台,城墙外侧设了望口和射击孔。


  十三陵座落于距八达岭城44公里的天寿山南麓、温榆河上游,包括长陵、献陵、景陵、裕陵、茂陵、泰陵、康陵、永陵、昭陵、定陵、庆陵、德陵、思陵等13处明代皇陵,占地总面积达40平方公里。每一座陵墓倚一座山峰,除面积大小、建筑繁简有异外,其建筑布局、规划基本一致,其中以长陵和定陵最为著名。长陵为明成祖朱棣和皇后徐氏之陵墓,其地面建筑宏伟壮丽,大殿中以整材楠木为柱,颇为罕见;定陵的地宫中有大批珍贵的出土文物,现已被辟为地宫博物馆。

  银山位于北京市昌平县下庄乡,峰峦高耸,石壁千仞,其名得于冬季“冰雪层积,色白如银”。因“有石崖,皆成黑色”,又名“铁壁”,合称“铁壁银山”。山的最高峰为中峰顶,山峰南麓古代曾建有多处寺庙。早在唐朝时,名僧邓隐峰即在这里创进修行,讲经说法。辽代于山前曾建宝岩寺,金天会三年(1125年)改建为大延圣寺,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重建,钦赐寺名法华禅寺。下领七十二庵,为京郊名刹。寺内有正殿三重及廊庑、僧房等各式建筑,还有僧塔七座,周围的山麓间,明清两代也相继建造了不少僧塔,旧有“银山宝塔数不清” 之说。

  五座密檐式砖塔,塔形轮廓线挺拔秀丽,砖雕精美,是研究古堡建筑美学及佛教文化的绝好资料。塔主佛觉大师琼公、晦堂大师俊公等均系金代极有声望的名僧。银山塔林于1988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就郊旅游的重要内容之一。 

  区内旅游服务设施完备,交通便利。1982年11月国务院将该风景区列为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八达岭是万里长城重要隘口—居庸关的外口。山势险峻,长城依山而筑,居高临下,工程浩瀚,气势雄伟。明十三陵是明朝迁都北京后十三位皇帝陵墓的总称。陵区面积约120平方公里,每陵各居一山,明楼、殿阁隐现于苍松翠柏之中。1958年修建了十三陵水库。周边一带还分布着望京石、点将台、居庸关、云台,沟崖、铁壁银山等名胜古迹。1987年12月,长城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十三陵水库

  十三陵水库位于北京昌平县境内,在十三陵盆地的东南,距北京城区40公里。

  十三陵水库是 1958年初开始修建的,当年6月30日胜利建成。水库面积是颐和园昆明湖的20倍,总蓄水量为6000多万立方米。水库大坝建在蟒山和汉包山之间,为斜墙式,总长627米,高29米,底宽179米,顶宽7.5米。大坝外坡上有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的“十三陵水库”五个大字,用汉白玉石块镶砌于紫色的安山岩护坡上,十分壮观。大坝顶端修筑了美丽而具有古典建筑风格的游廊,廊中设有工艺品商品及冷饮店、小吃部等。大坝两头有游船码头,为游客乘船提供方便。

  前些年因干旱少雨,水库蓄水量越来越少, 1984年将延庆县白河堡水库的水引来,使十三陵水库重振雄姿。补水工程完工后,水面宽阔如初,水质清澈碧绿。特别是中日合资在水库“孤山”修建北京九龙游乐园后,中外游人来此观光、旅游更是络绎不绝。


  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坐落在北京市昌平县天寿山南麓,方圆40平方公里的小盆地上。距北京城区50公里。明十三陵是明代十三个皇帝陵寝的总称。陵区的东、西、北三面环山,中间为盆地。在广阔的盆地上,埋葬着明代13个皇帝、23位皇后和众多的嫔妃、太子、公主等。

  整个陵区周围原来建有围墙,设有大小宫门两座和十个关口; 各关口都设置敌楼。十三个皇帝的陵寝,建筑风格、整体布局基本相同,均未前方后圆,只有面积大小、筑饰繁简略有差异。十三个陵寝中,建筑最为雄伟的是长陵,结构最为精美的是永陵,规模最小的是思陵。陵区南北长达7公里的中轴线上,建有宏阔壮观的神路。

  神路:在陵区门户大宫门前约0.5公里处,矗立着一座高大的石牌坊。此坊建于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石坊的结构为五间六柱十一楼,坊高14米,宽28.86米。夹柱石上雕有麒麟、 狮子、龙和怪兽,门上端额枋上有精美的浮雕。它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大的石坊建筑。走过大宫门,迎面是一座红墙黄瓦的 “神功圣德碑”碑亭,四面辟门,有一只体积近20立方米,重约50吨的巨龟,背负6.5米高的青石丰碑。碑亭四隅各有一汉白玉华表。碑亭北边千米神路两侧,排列着造型生动,刻工精巧的立体石雕,共有石像生18对,自南向北排列顺序是;雄狮、獬豸、骆驼、象、麒麟、马,均为两卧两立,其后则是恭立着的武臣、文臣、勋臣各4个。过了石像生,就到了龙凤门(又名棂星门)。有三个门洞,六根门柱均为石制。三门额坊中央都有石雕火珠,故又称火焰牌坊。 

  长陵:坐落在天寿山中峰之下,是十三陵中修建最早、规模最大、保存较完整的一座陵墓,埋葬的是明代第三帝朱棣(年号永乐,庙号成祖)和皇后徐氏。明永乐七年(1409年)始建, 历时四年竣工。陵门内有三进院落,陵门至棱恩门为第一院落,第二院落便是过去皇帝谒陵时举行祭祀仪式的棱恩殿。该段建于明宣德二年(1427年),面阔9间,进深5间,总面积1956.44平方米,内竖60根不加粉饰的楠本巨柱,高14米,直径1.17米,这座楠木巨殿是我国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建筑之一。大殿内现有定陵出土文物展览和定陵发掘录相。周长一公里的宝城与明楼相接,宝城中间为宝顶(即高大的坟头),宝顶下面便是地下宫殿。 

  定陵:定陵博物馆位于长陵西南约一公里的大峪山下,是明代第13位皇帝神宗朱翊钧和他的孝端、孝靖两位皇后的陵寝。 定陵始建于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历时六年竣工,役使军匠、工匠达三万余人,耗银800万两占地18公顷。定陵地宫于1956年发掘, 1958年完工,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地下宫殿距墓顶27米,由前、中后、左、右五个高大宽 敞的殿堂组成,总面积1195平方米。地宫内全部是石结构,为拱券式无梁建筑,殿门均用汉白玉雕成。地宫前殿是空的,中殿放有三个汉白玉石雕宝座和三盏“长明灯”。左右配殿放有棺床,但没有棺椁。后殿是地宫最大的一个殿,地铺磨光花斑石,棺床上放置着帝后棺椁,皇帝居中,左右各一个皇后棺椁周围放着26只朱漆木箱,内装随葬器物。 

  昭陵:在定陵西约0.5公里处。这里依山傍水,环境优雅,占地面积3.5公顷,是明代第12位皇帝穆宗朱载后的陵墓,葬在一起的还有他的三位皇后。 昭陵也是按前殿后寝格局修建的,前面是两进方形院落,长187.5米宽95米。后面因地势修为纵向椭圆形的宝城,周长约440米。中轴线上的建筑从前至后依次有碑亭、石桥、陵恩门、棂星门、石五供、明楼、宝顶等。陵思殿前两侧对称地建有配殿和神帛炉。宝顶下面是玄宫(即地下宫殿)。目前昭陵的陵恩殿,是“明昭陵秋祭复原陈列”处;西配股有“昭陵帝后简介”;东配股有“明代皇族墓葬陈列”大门右边有“明陵珍品展览”,游客可在此看到出土文物中的精品。

 


  宗教建筑文物研究 

  一、银山塔林
  银山塔林位于昌平县县城北30公里处,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八达岭——十三陵风景名胜区的重要文物景点。 
  银山,因秋去冬来,瑞雪纷飞,山岩银装素裹,冰雪层积而得名。又因山崖陡峭,岩壁色黑如铁,称为“铁壁”。合称“铁壁银山”。为明清时期“燕平八景”之一。 
  其山峦分布为前、中、后三峰。其中中峰“独出云霄”最高,海拔726.81米。山前建有寺院、古塔等。

  唐朝时,银山之前已建有寺院,相传唐宪宗元和年间(公元806——820年),名僧邓隐峰曾在此山修行。辽寿昌年间(公元1095——1101年)满公禅师又在此山创建了宝岩寺,其后通理、通园、寂照三位禅师又先后在此说法修行。金天会年间(1123——1135年),云门宗名僧佛觉大禅师海慧(?——1145年)来到此山,于天会三年重建庙宇,名大延圣寺,寺有殿宇三重。此后,殿宇丹墀之间先后建有埋葬金代名僧舍利的密檐式砖塔五座。其中,中为 国佛觉大禅师塔,左为晦堂 国佛觉大禅师塔,右前为懿行大师塔,左后为虚静禅师实公灵塔,右后为圆能大禅师善公灵塔。初步形成了一个与寺院建筑融为一体,布局相对集中的塔林区域。

  元朝及其以后,银山一带的寺院建筑又不断有增加和改建情况。明宣德四年(公元1429年)四月,司设监太监吴亮出资重修大延圣寺。正统二年(公元1437年)二月告成。同年,明英宗朱祁镇钦赐寺额“法华禅寺”。当时的法华禅寺,有殿五座,山门、禅堂、方丈斋厨大小建筑完整配套,为银山一带主寺,其所领还有周围许多小寺院,时称七十二庵。此后,因遭兵燹,且年深岁久,风雨摧残,寺院建筑残坏严重。成化二十年(公元1484年)二月至五月间,神宫监太监余文同募缘僧人福清、福瑞、如山等人再次组织修缮,不仅中轴线上的殿堂全部修葺坚固,且左伽蓝堂、右祖师堂,以及廊庑、僧房等也全部修饰一新。

  清朝康熙十三年(公元1674年),法华禅寺再度修缮。银山所存其它寺庙建筑,按光绪《昌平州志》记载,还有铁壁寺、弥勒院、碧峰庵、逊峰庵、松棚庵等数区。

  金、元、明、清四代银山一带所建其他僧人墓塔数量也很多,形制大多为覆钵式喇嘛塔。这些形体各异、大小不一的僧人墓塔有的分布在法华寺院内,有的分布在银山山麓其他地方,形成了规模庞大的塔林区,世有“银山宝塔数不清”之说。

  1941年,侵华日军进犯八路军平北根据地,法华禅寺及附近寺庙全部被拆毁。此后,寺庙及古塔不断受到自然及人为破坏。

  1997年8月21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银山宝塔”为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2月8日,国务院公布“八达岭——十三陵风景名胜区”为第一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保护区,银山为其中景区之一,面积为17平方公里。1988年1月13日,“银山塔林”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2年9月,十三陵特区办事处为保护文物,组织了银山塔林修缮、法华禅寺遗址清理保护和景区的开发建设工程。1993年8月,塔林修缮和寺庙遗址保护竣工。


  二、法华禅寺遗址
  遗址区坐北朝南,偏东30度,中轴线正对银山北峰之巅。其范围南北纵深约138.5米,东西面宽约75米,南北各有坝台。地形呈南低北高之势。南面坝台前部的中心位置有旧时所设台阶的遗迹,台上左右各有一对高1.65米,顶部雕饰俯仰莲瓣的夹柱石。再北12米处寺院中部院落遗址。其面宽39米,进深北至坝台前。院落前墙遗址之间存有山门台基,台基上柱础石显原门面阔三间。山门左右各存角门门基,上残存左右门垛。

  山门遗址之北,沿中轴线由前及后依次有四重殿址。第一重殿址,台基上柱础石显原殿面阔、进深各为三间。正中部存石雕须弥座一座,为旧时供奉佛像遗物。第二重殿址,台基高1.7米,上存柱础石32块,柱础石显该殿面阔为五间,进深为三间,前面还有抱厦三间。抱厦之前有面宽9.85米,进深3.15米的月台。月台前设垂带踏跺台阶。第四重殿址,台基上存柱础石所显原殿面阔、进深各为三间。台阶前存与殿基等宽,进深4.17米,且前设踏跺式台阶的月台。

  院内左右两侧还存有以僧房为主的其他建筑遗址。北面第一重殿址,左右各有耳房三间,已不齐全。殿前左右配殿遗址共有四座,每座三间,均有部分柱础石保存。北面第二重殿址,左右各有配殿三座,右边二座柱础石全部不存,其余四殿柱础石亦有遗失。六殿之中中间两座位置对称,并有甬路相通。此外,南面第一重殿址右侧还有南北宽7.65米,东西宽7.09米的建筑遗址。殿前左有钟楼遗址,右有鼓楼遗址。钟楼遗址之前及南面第一二重殿址之间稍东处还各存古井一口,井水凉爽清澈。

  院落东侧有跨院遗址两座。北面的跨院位于北面第二重殿址前东侧,原有正房及左右厢房,均存有台基阶条石。南面的跨院位于南面第一重殿址稍北东侧,原亦有正房及左右厢房,前面还有三间倒座遗址,院内甬路有局部保存。正房内有炕炉旧痕。

  遗址区内还保留有部分碑碣石刻。北面第一重殿址前有石碑两通,左侧碑刻明成化二十一年(公元1485年)《重修法华寺碑记》,右侧碑刻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敕赐银山法华寺庄田记》,北面第二重殿月台前存碑四通。左面外侧碑存碑趺及碑身上半段,残碑刻明人杨兆《同杨中丞登银山铁壁》诗,内侧碑刻明正统二年(公元1437年)《敕赐法华寺记》;右面外侧碑刻杨兆《和大司马刘公韵》,内铡碑存碑首、碑座及碑身下半段,碑首有篆额《重修大延圣寺记》。前面第一重殿殿址后原有石碑二通,现均存碑座。其左后方南面第一重跨院之前,存有清康熙十三年(公元1674年)《重修法华寺》碑碑座、碑额和碑身的上半段。 


  三、古塔
  银山景区内现有古塔十八座,分为密檐式砖塔和喇嘛塔。塔的形制、风格各异。 
  密檐式砖塔共七座,即:佛觉塔、晦堂塔、懿行塔、虚静塔、圆通塔、无铭密檐式塔和无铭覆钵密檐式塔。

  佛觉塔:十三层檐,平面为八边形。现存塔刹“火焰宝珠”以下各部分,总高20.1米。该塔基座,由上下两层“须弥座”组成。下层须弥座系花岗石雕成,由上枋、上枭、束腰、下枭、下枋等组成。上层为砖雕,中间的束腰部位每面各分二间,每间雕一壶门,周雕花卉,间与间之间有雕花柱间隔。束腰之上施以双抄四铺作斗拱,斗拱之上承托的大华版为卷草图案,小华版为“ ”字图案的重台钩栏。再上雕有三层仰莲花座。束腰之下叠涩垒砌成上小下大形状。塔身部分为实心结构。其檐下部分前后左右四壁各雕假券门,券面上分别雕成对的飞天、龙凤、花卉等图案。拱券的下部各雕两扇四抹 扇门。南面的券门在券面与 扇门之间嵌有白石塔铭。篆刻“故 国佛觉大禅师塔”。塔的其余四面各雕假菱花格窗。各面之间的转角处分别雕以塔柱。塔檐总体形象呈上小下大形状。其中,最下一层檐饰有一周砖雕斗拱(柱头为双抄四辅作斗拱,补间为单抄四辅作斗拱),斗拱的分布同基座斗拱。其余各层檐下均以叠涩砖四层出挑。各檐上部均 灰色布瓦,脊部施以菩萨、垂兽等饰件。顶为攒尖式,刹座之上存仰莲两层及砖雕火珠。

  晦堂塔:形制、现存部分同佛觉塔。总高为19.3米。白石塔铭上篆刻“晦堂 国佛觉大禅师塔”。

  懿行塔:其平面形状、结构、及出檐层数同前述两塔。现存塔刹石刻宝珠以下各部分,总高19.95米。该塔的砖雕塑图案十分精细美观。不仅塔基束腰壶门内雕有带铃的狮首,而且重台钩栏大小华版上还雕有各式花卉和卷草图案等。此外,塔身转角处雕为圆柱,东、西、北三面雕刻飞天的假券门洞内雕刻佛像也与前述两塔不同。该塔南面的假券门洞内有白石铭,篆刻“故懿行大师塔”六字。塔刹部位,砖刻的火焰宝珠和石刻的宝珠、仰月保存完整。

  虚静塔:七层檐,平面六边形。现存塔刹仰莲以下各部位,总高14.15米。其立面形制略同前述三塔,但也有不同之处:1,砖雕须弥座的雕饰较为简单(束腰部分无壶门雕饰,仅雕以莲花)。2,第一层塔身,仅南北两面设假券门,余四面雕假窗。其中,南面假券门内嵌有石铭,篆刻“故虚静禅师实公灵塔”、“大安元年元月二十二日功毕”等字。两券券面砖均雕花卉。四面假窗格心作斜方格及“ ”字锦图案。其斗拱虽仍采用双抄式,但有平面呈现45度角的斜拱。3,第二层及其以上各层塔身均以素面砖砌成,略高于前三塔,塔身之上各施以砖雕单抄斗拱。其柱头铺作与补间铺作斗拱作鸳鸯交首式。

  圆通塔:存塔刹宝珠以下各部分。总主高14.4米。塔形制基本同虚静塔,但细部装饰稍有不同。塔基束腰部位均用素砖垒砌,塔身假券门券面砖则南雕飞天,北雕花卉。南面的假券洞内嵌白石铭,刻篆“圆通大禅师善公灵塔”九字。第二层以上各层塔檐斗拱也未采取鸳鸯交首形制。

  无铭密檐式塔:位于法化禅寺寺址东侧,塔身已不存,残高6.8米。塔的平面也呈六边形。塔基、塔身雕饰略似前述各塔,但自第一层塔身而上,每面塔身、塔檐均呈向内弯曲的弧线,样式颇为特殊。各层檐面之下也均以素面砖叠涩挑出,顶部不 瓦,较有特色。

  无铭覆钵密檐式塔:位于位于法化禅寺寺址西南,存塔刹相轮以下各部分,总高8.8 米。塔平面为六角形。其基座、塔身略同前述各塔,但基座束腰处雕塑有金刚力士像则又不同前述各塔。塔身以上部位有檐三层,均冰盘檐式,顶作叠涩式。再上依次为覆钵体、塔刹座和相轮。

  喇嘛塔共十一座。有石及砖石两种结构形式,形制较简单,尺度亦较小。
各塔的形制,基座部分均为石砌须弥座式,平面有四边和六边形两种形式。塔身部分均为覆钵形,有砖砌和石砌两种。石砌的塔身均于正面设有眼光门。塔身与基座之间施以石刻莲瓣及金刚圈数层。塔顶部分,塔脖子均作石刻束腰形,其上为相轮组成的十三天及圆盘等石刻装饰。

  各塔残高尺度不一,最高的自塔顶圆盘至地面高5.71米,最低的残存部分仅1米有余。

  除上述寺院、古塔外,银山在明清时期还保存着其他古迹及景观,如邓隐峰说法台、古佛岩、朝阳洞、白银洞等人文景观,以及三峰拥翠、东山晚照、寒泉浸月等自然景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北京银山塔林
中国文化古迹
昌平不可错过的民俗村,可以邂逅美食美景,还能尽享乡村的清幽!
中國古建築(一)【41P】
北京银山塔林之塔
现存最多的辽塔群─银山塔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