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治疗类似冠心病心脏病

字数 3952 · 阅读 02019-03-28 08:50

气盛于上而引起心脏病,甚至引起哮喘,发病快速,患者感到要憋死要闷死,医院说是冠心病,要上支架,要搭桥,就是这样的病。这样误治了多少病人,痛苦了多少病人,一旦这些症状出现,选择处方:调胃承气汤,桃核承气汤,大柴胡汤,厚朴七物汤,大小承气汤随证而选,效如桴鼓,免去支架搭桥之痛苦。这是我(指蔡长福老中医)一生的体会。

一,调胃承气汤(太阳病、阳明病):

歌诀:大承气汤用芒硝,枳实厚朴大黄饶。去硝名曰小承气,调胃承气硝黄草。

组成:大黄四两(去皮,清酒洗) 甘草二两(炙) 芒硝(半升)

用法: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温服之。

条文:

29.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70.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更煮两沸,顿服。)

94. 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一作微)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阴脉微(一作尺脉实)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

105.伤寒十三日,过经,谵语者,以有热也,当以汤下之。若小便利者,大盒饭硬,而反下利,脉调和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者,脉当微厥,今反和者,此为内实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123.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心下温温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满,郁郁微烦。先此时自极吐下者,与调胃承气汤;若不尔者,不可与;但欲呕、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汤证,以呕故知极吐下也。调胃承气汤。

207.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甘草二两(炙) 芒硝半斤 大黄四两(清酒洗)上三味,切,以水三升,煮二物至一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温顿服之,以调胃气。)

248.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249.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

二,小承气汤(阳明病、厥阴病)

歌诀:大承气汤用芒硝,枳实厚朴大黄饶。去硝名曰小承气,调胃承气硝黄草。

组成: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二两(去皮,炙) 枳实三枚(大者,炙)

用法: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初服汤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条文:

208.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一法与桂枝汤)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

209.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不可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失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转失气者,此但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哕,其后发热者,必大便复硬而少也,以小承气汤和之;不转失气者,慎不可攻也。小承气汤。

213.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若一服谵语止者,更莫复服。

214.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因与承气汤一升,腹中转气者,更服一升;若不转气者,勿更与之。明日又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虚也,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也。

250.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后,微烦,小便数、大便因硬者,与小承气汤,和之愈。

251.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烦躁、心下硬;至四五日,虽能食,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与承气汤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虽不能食,但初头硬,后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须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气汤。

374.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气汤。

三,大承气汤(阳明病、少阴病)

歌诀:大承气汤用芒硝,枳实厚朴大黄饶。去硝名曰小承气,调胃承气硝黄草。

组成: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半斤(炙,去皮) 枳实五枚(炙) 芒硝三合

用法: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条文:

208.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一法与桂枝汤)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

212.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则止后服。

215.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硬耳,宜大承气汤下之。

217.汗出谵语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为风也。须下者,过经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语言必乱,以表虚里实故也。下之愈,宜大承气汤。

220.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 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238.阳明病,下之,心中懊 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满,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气汤。

239.病患不大便五六日,绕脐痛、烦躁、发作有时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

241.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气汤。

251.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烦躁、心下硬;至四五日,虽能食,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与承气汤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虽不能食,但初头硬,后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须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气汤。

252.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253.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254.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255.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256.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其脉不负者,为顺也;负者,失也。互相克贼,名为负也。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320.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321.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可下之,宜大承气汤。

322.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四,大柴胡汤(太阳病)

歌诀:大柴胡汤用大黄,枳实芩夏白芍兼,煎加姜枣表兼里,妙法内攻并外攘。)

组成: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芍药三两 半夏半升(洗) 生姜五两(切) 枳实四枚(炙)大枣十二枚(擘)

用法: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一方,加大黄二两;若不加,恐不为大柴胡汤。

条文:

103.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136.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

165.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

五,桃核承气汤(太阳病)

歌诀:桃核承气五般施,甘草硝黄并桂枝。

组成:桃仁五十个(去皮尖) 大黄四两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芒硝二两

用法: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沸,下火。先食温服五合,日三服,当微利。

条文:

106.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六,厚朴七物汤

厚朴七物汤,中药方剂名。出自《金匮要略》卷上。为表里双解剂。具有解肌散寒,和胃泻肠之功效。主治太阳中风证与阳明热证相兼。症见腹满,腹痛,大便硬或不大便,饮食尚可,发热,恶风寒,汁出,脉浮数;主治阳明肠胃寒证。症见腹满,腹痛,且以胀为主,大便不畅,舌淡,脉沉。

名称

厚朴七物汤

别名

厚朴七味汤(《外台秘要》卷七)、七物厚朴汤(《袖珍方大全》卷三引《太平圣惠方》)

出处

《金匮要略》卷上

组成

厚朴、甘草、大黄、大枣、枳实、桂枝、生姜

功用

解肌散寒,和胃泻肠

主治

主治太阳中风证与阳明热证相兼。症见腹满,腹痛,大便硬或不大便,饮食尚可,发热,恶风寒,汁出,脉浮数;主治阳明肠胃寒证。症见腹满,腹痛,且以胀为主,大便不畅,舌淡,脉沉

分类

表里双解剂

歌诀

厚朴七物是复方,甘桂枳朴姜枣黄;腹满发热脉浮数,表里交攻效力彰。

组成

厚朴半斤(24g)、甘草三两(9g)、大黄三两(9g)、大枣10枚、枳实5枚(5g)、桂枝二两(6g)、生姜五两(15g)。

用法用量

上药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每服八合,温服,每日三次。

功用

解肌散寒,和胃泻肠。

主治

1、太阳中风证与阳明热证相兼。症见腹满,腹痛,大便硬或不大便,饮食尚可,发热,恶风寒,汁出,脉浮数。

2、阳明肠胃寒证。症见腹满,腹痛,且以胀为主,大便不畅,舌淡,脉沉(此即寒多者加生姜至半斤)。

方义

方中厚朴行气消满,导滞而和畅腑气。大黄泻热通便,通降浊气,使浊气借气机通畅而下出,物以藉气而行也。桂枝解肌散风寒,使营卫之气和合,与生姜相用,使解肌之力专,散寒之力强,散邪之中以和营卫。枳实泻热消痞,与厚朴相用,增强调达气机,并使厚朴温而不助热;与大黄相用,则泻热通便,寓清热之中以调气,使邪不得集聚而消散。甘草、大枣益气,一助桂枝、生姜借卫气调和以抗邪驱邪;一使厚朴、大黄、枳实泻热通下而不伤正气,更能调和诸药而相辅相成,以奏其效。

运用

本方可以治疗老年人习惯性便秘,痔疮,慢性结肠炎,慢性肠胃炎或溃疡,肠痉挛,胃痉挛,幽门水肿以及肠胃型感冒等病证而见上述证机者。

加减化裁

呕者,加半夏五合;下利,去大黄;寒多者,加生姜至半斤。

使用注意

《外台秘要》:忌海藻、菘菜、生葱、羊肉、饧。

👇👇👇👌

中医治疗类似冠心病心脏病

字数 5574 · 阅读 02019-03-28 09:24

气盛于上而引起心脏病,甚至引起哮喘,发病快速,患者感到要憋死要闷死,医院说是冠心病,要上支架,要搭桥,就是这样的病。这样误治了多少病人,痛苦了多少病人,一旦这些症状出现,选择处方:调胃承气汤,桃核承气汤,大柴胡汤,厚朴七物汤,大小承气汤随证而选,效如桴鼓,免去支架搭桥之痛苦。这是我(指蔡长福老中医)一生的体会。

一,调胃承气汤

方中药仅三味,然配伍惬当:大黄苦寒以泄热通便,荡涤肠胃;芒硝咸寒以泻下除热,软坚润燥;以炙甘草调和大黄、芒硝攻下泄热之方,使之和缓。邹澍云本方其所以名「调胃承气」,其承气之功皆在于大黄。本方与大、小承气汤相比,泻下导滞之方弱,尤适于症轻而体弱者。由于本方能调和肠胃,承顺胃气,驱除肠胃积热,使胃气得和,气机相接,从而诸证蠲除,故名「调胃承气汤」。

中文名

调胃承气汤

功能

治伤寒不恶寒但热

摘录

明·方贤著《奇效良方》

功用

缓下热结

调胃承气汤

【处方】大黄(去皮,酒浸)四两(约60克)、甘草(炙)二两(约30克)、芒硝半升(约15克)

【功能与主治】治伤寒不恶寒但热,十余日过经谵语,当和胃气。

【用法与用量】上三味,以水600毫升,煮取200毫升,去滓,再入芒硝,再煮两沸,食前服,一次温服50毫升至60毫升。

【摘录】明·方贤著《奇效良方》

组成:大黄(去皮,清酒洗,12克) 甘草(炙,6克) 芒硝(9克)

简介:

【功用】缓下热结。

【主治】阳明病胃肠燥热证。大便不通,肠梗阻,口渴心烦,蒸蒸发热,或腹中胀满,或为谵语,舌苔正黄,脉滑数;以及胃肠热盛而致发斑吐衄,口齿咽喉肿痛等。

【用法】以水三升,煮二物至一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温顿服之,以调胃气。

类别:泻下类

出处:《伤寒论》

【禁忌】虚寒性便闭忌用。

二,桃核承气汤

桃核承气汤,中医方剂名。为理血剂,具有逐瘀泻热之功效。主治下焦蓄血证。少腹急结,小便自利,神志如狂,甚则烦躁谵语,至夜发热;以及血瘀经闭,痛经,脉沉实而涩者。临床常用于治疗急性盆腔炎、胎盘滞留、附件炎、肠梗阻、子宫内膜异位症、急性脑出血等属瘀热互结下焦者。

中文名

桃核承气汤

功用

逐瘀泻热

主治

下焦蓄血证

分类

理血剂-活血祛瘀剂

出处

《伤寒论》

歌诀

桃核承气五般施,甘草硝黄并桂枝,淤热互结小腹胀,蓄血如狂最相宜。

组成

桃仁去皮尖五十个(12g)、大黄四两(12g)、桂枝去皮二两(6g)、甘草炙二两(12g)、芒硝二两(6g)。

用量用法

1、古代用法: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沸,下火,先食,温服五合,日三服,当微利。

2、现代用法:作汤剂,水煎前4味,芒硝冲服。

功用

逐瘀泻热。

主治

下焦蓄血证。少腹急结,小便自利,神志如狂,甚则烦躁谵语,至夜发热;以及血瘀经闭,痛经,脉沉实而涩者。

方义

证属瘀热互结下焦,治当因势利导,逐瘀泻热,以祛除下焦之蓄血。方中桃仁苦甘平,活血破瘀;大黄苦寒,下瘀泻热。二者合用,瘀热并治,共为君药。芒硝咸苦寒,泻热软坚,助大黄下瘀泻热;桂枝辛甘温,通行血脉,既助桃仁活血祛瘀,又防硝、黄寒凉凝血之弊,共为臣药。桂枝与硝、黄同用,相反相成,桂枝得硝、黄则温通而不助热;硝、黄得桂枝则寒下又不凉遏。炙甘草护胃安中,并缓诸药之峻烈,为佐使药。

配伍特点

诸药合用,共奏破血下瘀泻热之功。服后“微利”,使蓄血除,瘀热清,而邪有出路,诸症自平。

运用

本方为治疗瘀热互结,下焦蓄血证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少腹急结,小便自利,脉沉实或涩为辨证要点。

加减化裁

后世对本方的运用有所发展,不论何处的瘀血证,只要具备瘀热互结这一基本病机,均可加减使用。对于妇人血瘀经闭、痛经以及恶露不下等症,常配合四物汤同用;如兼气滞者,酌加香附、乌药、枳实、青皮、木香等以理气止痛。对跌打损伤,瘀血停留,疼痛不已者,加赤芍、当归尾、红花、苏木、三七等以活血祛瘀止痛。对于火旺而血郁于上之吐血、衄血,可以本方釜底抽薪,引血下行,并可酌加生地、丹皮、栀子等以清热凉血。

禁忌

表证未解者,当先解表,而后用本方。因本方为破血下瘀之剂,故孕妇禁用。

三,大柴胡汤

大柴胡汤,中医方剂名。为表里双解剂,具有和解少阳,内泻热结之功效。主治少阳阳明合病。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呕不止,郁郁微烦,心下痞硬,或心下满痛,大便不解,或协热下利,舌苔黄,脉弦数有力。临床常用于治疗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胆石症、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属少阳阳明合病者。

功用

和解少阳,内泻热结

主治

少阳阳明合病

分类

表里双解剂-解表攻里剂

出处

《伤寒论》

歌诀

大柴胡汤芩大黄,枳芍半夏枣生姜,少阳阳明合为病,和解攻里效无双。[1]

组成

柴胡、黄芩、大黄、枳实、半夏、白芍、大枣、生姜。

用量

柴胡12g,黄芩、芍药、半夏、枳实各9g,生姜15g,大枣4枚,大黄6g。

用法

上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煮,温服一升,日三服。

功用

和解少阳,内泻热结。

主治

少阳阳明合病。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呕不止,郁郁微烦,心下痞硬,或心下满痛,大便不解,或协热下利,舌苔黄,脉弦数有力。[2]

方义

本证多由病邪已入阳明,化热成实所致,治疗以和解少阳,内泻热结为主。往来寒热、胸胁苦满,表明病变部位仍未离少阳;呕不止与郁郁微烦,则较小柴胡汤证之心烦喜呕为重,再与心下痞硬或满痛、便秘或下利、舌苔黄、脉弦数有力等合参,说明病邪已进入阳明,有化热成实的热结之象。方中重用柴胡为君药,配臣药黄芩和解清热,以除少阳之邪;轻用大黄配枳实以内泻阳明热结,行气消痞,亦为臣药。芍药柔肝缓急止痛,与大黄相配可治腹中实痛,与枳实相伍可以理气和血,以除心下满痛;半夏和胃降逆,配伍大量生姜,以治呕逆不止,共为佐药。大枣与生姜相配,能和营卫而行津液,并调和脾胃,功兼佐使。

加减化裁

兼黄疸者,可加茵陈、栀子以清热利湿退黄;胁痛剧烈者,可加川楝子、延胡索以行气活血止痛;胆结石者,可加金钱草、海金沙、郁金、鸡内金以化石。

四,厚朴七物汤

厚朴七物汤,中药方剂名。出自《金匮要略》卷上。为表里双解剂。具有解肌散寒,和胃泻肠之功效。主治太阳中风证与阳明热证相兼。症见腹满,腹痛,大便硬或不大便,饮食尚可,发热,恶风寒,汁出,脉浮数;主治阳明肠胃寒证。症见腹满,腹痛,且以胀为主,大便不畅,舌淡,脉沉。

名称

厚朴七物汤

别名

厚朴七味汤(《外台秘要》卷七)、七物厚朴汤(《袖珍方大全》卷三引《太平圣惠方》)

出处

《金匮要略》卷上

组成

厚朴、甘草、大黄、大枣、枳实、桂枝、生姜

功用

解肌散寒,和胃泻肠

主治

主治太阳中风证与阳明热证相兼。症见腹满,腹痛,大便硬或不大便,饮食尚可,发热,恶风寒,汁出,脉浮数;主治阳明肠胃寒证。症见腹满,腹痛,且以胀为主,大便不畅,舌淡,脉沉

分类

表里双解剂

歌诀

厚朴七物是复方,甘桂枳朴姜枣黄;腹满发热脉浮数,表里交攻效力彰。

组成

厚朴半斤(24g)、甘草三两(9g)、大黄三两(9g)、大枣10枚、枳实5枚(5g)、桂枝二两(6g)、生姜五两(15g)。

用法用量

上药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每服八合,温服,每日三次。

功用

解肌散寒,和胃泻肠。

主治

1、太阳中风证与阳明热证相兼。症见腹满,腹痛,大便硬或不大便,饮食尚可,发热,恶风寒,汁出,脉浮数。

2、阳明肠胃寒证。症见腹满,腹痛,且以胀为主,大便不畅,舌淡,脉沉(此即寒多者加生姜至半斤)。

方义

方中厚朴行气消满,导滞而和畅腑气。大黄泻热通便,通降浊气,使浊气借气机通畅而下出,物以藉气而行也。桂枝解肌散风寒,使营卫之气和合,与生姜相用,使解肌之力专,散寒之力强,散邪之中以和营卫。枳实泻热消痞,与厚朴相用,增强调达气机,并使厚朴温而不助热;与大黄相用,则泻热通便,寓清热之中以调气,使邪不得集聚而消散。甘草、大枣益气,一助桂枝、生姜借卫气调和以抗邪驱邪;一使厚朴、大黄、枳实泻热通下而不伤正气,更能调和诸药而相辅相成,以奏其效。

运用

本方可以治疗老年人习惯性便秘,痔疮,慢性结肠炎,慢性肠胃炎或溃疡,肠痉挛,胃痉挛,幽门水肿以及肠胃型感冒等病证而见上述证机者。

加减化裁

呕者,加半夏五合;下利,去大黄;寒多者,加生姜至半斤。

使用注意

《外台秘要》:忌海藻、菘菜、生葱、羊肉、饧。

五,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中医方剂名。为泻下剂,寒下,具有峻下热结之功效,主治阳明腑实证,大便不通,频转矢气,脘腹痞满,腹痛拒按,按之则硬,甚或潮热谵语,手足濈然汗出,舌苔黄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脉沉实;热结旁流证,下利清谷,色纯青,其气臭秽,脐腹疼痛,按之坚硬有块,口舌干燥,脉滑实;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等。本方临床常用于治疗急性单纯性肠梗阻、急性胆囊炎、呼吸窘迫综合症、挤压综合征、急性阑尾炎等。

功用

峻下热结

主治

阳明腑实证

分类

泻下剂-寒下

出处

《伤寒论》

歌决

大承气汤用硝黄,配伍枳朴泻力强,痞满燥实四症见,峻下热结第一方。

去硝名曰小承气,轻下热结用之效,调胃承气硝黄草,便秘口渴急煎尝。[1]

组成

大黄、枳实、厚朴、芒硝。

用量

大黄(12克)、厚朴(24克)、 枳实(12克)、 芒硝(9克)。

用法

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渣,内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渣,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现代煎煮方法:水煎,先煮厚朴、枳实,大黄后下,芒硝溶服)

功用

峻下热结。

主治

1、阳明腑实证 大便不通,频转矢气,脘腹痞满,腹痛拒按,按之则硬,甚或潮热谵语,手足濈然汗出。舌苔黄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脉沉实。

2、热结旁流证 下利清谷,色纯青,其气臭秽,脐腹疼痛,按之坚硬有块,口舌干燥,脉滑实。

3、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等。

方义

本证是由伤寒之邪内传阳明之腑,入里化热,或温病邪入胃肠,热盛灼津所致。治疗方法以峻下热结为主。实热内结,胃肠气滞,腑气不通,故大便不通,频转矢气,脘腹痞满,腹痛拒按;里热炽盛,上扰神明,故谵语;舌苔黄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脉沉实是热盛伤津之征。“热结旁流”证,乃燥屎坚结于里,胃肠欲排除则不能,逼迫津液从燥屎之旁流下所致。热厥、痉病、发狂等,皆因实热内结,或气机阻滞,阳气被遏,不能外达于四肢;热盛伤筋、筋脉失养而挛急;或胃肠燥热上扰心神所致。方中大黄泻热通便,荡涤肠胃,为君药。芒硝助大黄泻热通便,并能软坚润燥,为臣药,二药相须为用,峻下热结之力甚强;积滞内阻,则腑气不通,故以厚朴、枳实行气散结,消痞除满,并助硝、黄推荡积滞以加速热结之排泄,共为佐使。

配伍特点

硝、黄配合,相须为用,泻下热结之功益峻。合用即能消痞除满,又使胃肠气机通降下行,以泻下通便。四药合用,共奏峻下热结之功。

运用

本方用于阳明脏腑实证的基础方,又是寒下法的代表方。临床应用以痞、满、燥、实四症,及舌红苔黄,脉沉实为辨证要点。

加减化裁

若兼气虚者,宜加人参补气,防泻下气脱;兼阴津不足者,加玄参、生地以滋阴润燥。

禁忌

本方为泻下峻剂,凡气虚阴亏、燥结不甚,以及年老、体弱等应慎用;孕妇忌用;注意中病即止,以免损耗正气。

附注

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复方大承气汤的比较

四个承气汤均用大黄以荡涤胃肠积热。大承气汤硝、黄并用,大黄后下,且加枳、朴,故攻下之力颇峻,为“峻下剂”,主治痞、满、燥、实四症俱全之阳明热结重证;小承气汤不用芒硝,且三味同煎,枳、朴用量亦减,故攻下之力较轻,称为“轻下剂”,主治痞、满、实而燥不明显之阳明热结轻证;调胃承气汤不用枳、朴,虽后纳芒硝,但大黄与甘草同煎,故泻下之力较前二方缓和,称为“缓下剂”,主治阳明燥热内结,有燥、实而无痞、满之证;复方大承气汤由大承气汤(枳壳易枳实)加炒莱菔子、桃仁、赤芍而成,故行气导滞、活血祛瘀作用增强,适用于单纯性肠梗阻而气胀较重者,并可预防梗阻导致局部血瘀气滞引起的组织坏死。

重要文献摘要

方论 吴昆《医方考》卷1:“伤寒阳邪入里,痞、满、燥、实、坚全俱者,急以此方主之。调味承气汤不用枳、朴者,以其不作痞满,用之恐伤上焦虚无氤氲之元气也;小承气汤不用芒硝者,以其实而未坚,用之恐伤下焦血分之真阴,谓不伐其根也。此则上中下三焦皆病,痞、满、燥、实、坚皆全,故主此方以治之。厚朴苦温以去痞,枳实苦寒以泄满,芒硝咸寒以润燥软坚,大黄苦寒以泄实去热。

六,小承气汤

小承气汤,中医方剂名。出自《普济方》卷四〇四。主治痘疹后胃弱不能胜谷,谓之食蒸发搐。其人潮热,大便酸臭,秘泄不调,或呕吐肠痛。

中文名

小承气汤

出处

《普济方》卷四〇四

组成

大黄、厚朴、枳实

主治

轻下热结,谵语潮热,大便秘结

组成

大黄五钱,厚朴(姜制)一两,枳实(煨)三钱。

用法用量

上锉,糯米煎服。但令大便通润。

主治

痘疹后胃弱不能胜谷,谓之食蒸发搐。其人潮热,大便酸臭,秘泄不调,或呕吐肠痛。

附方

名称:小承气汤

组成:大黄、厚朴、枳实

主治:阳明腑实证。大便不通,潮热谵语,脘腹痞满,舌老黄,脉滑而疾;痢疾初起,腹中胀痛,里急后重,亦可用之。

出处:《伤寒论》

功用:轻下热结

——                    ——                  ——

小承气汤

【来源】《伤寒论》。

【组成】大黄12克(酒洗) 厚朴6克(炙,去皮)枳实9克(大者,炙)

【用法】上药三味,以水800毫升,煮取400毫升,去滓,分二次温服。

【功用】轻下热结,除满消痞。

【主治】伤寒阳明腑实证。谵语潮热,大便秘结,胸腹痞满,舌苔黄,脉滑数,痢疾初起,腹中疠痛,或脘腹胀满,里急后重者。

【方论】方中大黄泻热通便,厚朴行气散满,枳实破气消痞,诸药合用,可以轻下热结,除满消痞。

小承气汤

【药物组成】大黄、薄荷、杏仁、蝉蜕、甘草、羌活、天麻、当归、赤芍药、防风。

【处方来源】《银海精微》卷上。

【方剂主治】小儿胎风赤烂,小儿眼生翳。

【用法用量】水煎服。

总结:胃腑实满

编号:002

组成:大黄(酒洗,12克)厚朴(去皮,炙,6克)枳实(炙,9克)

主治:1.治伤寒阳明证,谵语便硬,潮热而喘。

【用法】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初服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2.及杂病,上焦痞满不通。

归经:此少阳阳明药也。

方义:(1)邪在上焦则满,在中焦则胀,胃实则潮热,阳邪乘心则狂,胃热干肺则喘。

故以枳﹑朴去上焦之痞满,以大黄去胃中之实热。

(2)此痞满燥实坚未全者,故除芒硝,欲其无伤下焦真阴也。

变化方:(1)金匮用本方治支饮胸满,更名厚朴大黄汤。

(2)本方加羌活,名三化汤,治中风邪气作实,二便不通。

炮制:厚朴姜炒,枳实麸炒。

命名:一名二物厚朴汤。

备注:一名二物厚朴汤

来源:仲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 | 【大承气汤】「一方有变」
【名医方论】黄纯琪教授:100首常用方剂鉴别应用(二)
『泻下剂』寒下>大承气汤(传统医学)
大承气汤小承气汤和调胃承气汤区别
四逆散与四逆汤的“四逆”区别
大承气汤——经方解读(四十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