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郝现军大夫读书笔记【220】

​       老年疾病和西医的困境:张老先生心脏不好,高血压,住进了大医院心内科,医生做了全面检查,开了十多种药,血压控制不理想,医生说,检查发现您的肾也有问题,血压控制不好,和肾病有关,您去肾内病科吧。就这样转到了肾内科,肾内科的医生又做了更加详细的肾脏检查,血压高,肾功能不全,尿中有白蛋白,还贫血,医生说,血压药要调整一下,再加上治疗肾功能的药(主要是中成药)、尿蛋白的药(中药药)、贫血的药等,又有十多种,另外,您的肺也有问题,还要去呼吸科看看。又到了呼吸科,呼吸科又做了更加细致的呼吸方面的检查,又开了十多种药。老先生实在是受不了,说你们能不能一次都给我弄完,别让我全院跑了,行吗?你看我在三个科开了几十种药了,怎么吃呀?呼吸科的医生说,这么多药还真没法吃,要不这样吧,您去看中医。所以老先生就找我这个中医大夫了,这是常见的情形。我给老先生开的药以生脉散合参芪地黄汤(六味地黄汤加人参黄芪)为主,稍加纳气化痰平喘药,服药一周,老先生感觉好多了,心脏不难受了,咳嗽气喘也明显缓解,血压平稳了。老先生说,您开的中药也不难喝,每天3小杯就行,比几十种西药强多了。现代医学研究疾病是从局部结构开始的,如果找到了疾病的具体原因,就开始研究具有针对性治法和药物,如果疾病的原因单纯,又有特异性的药物,疗效就很好,比如说抗菌素治疗单纯性感染性疾病、单纯的简单的外科疾病等,效果非常好。现代医学的优势领域是外科、急症、病因单纯的急性疾病等,原理就是将疾病进行分解,然后对抗治疗。如果病因不清楚,或者清楚但是没有办法分离,或者疾病的原因很复杂,不是单一的因素,很多种疾病同时存在,这时候要进行一对一的对抗治疗就困难。比如说几种甚至十几种疾病同时存在的时候,进行一对一的对抗就会要十几种药,甚至几十药,这就使治疗变得不可能,还有就是十几种或几十种药同时进入人体,不知道会发生什么反应,而老年人的疾病往往都是多种疾病并存,西医的治疗往往会互相影响,甚至互相矛盾。所以老年病是现代医学绝对的劣势领域。中医研究疾病是整体的,注重的是疾病导致的人体整体的变化,中医将疾病导致的人体变化归纳为不同的证,针对不同的证采取相应的治疗,这叫辨证论治。临床上不同的几种证也可以同时存在,只要辨清楚了证的主次,针对主证,兼顾次证,按君、臣、佐、使进行选方用药,一付药就可以兼顾到所有的问题。所以复方汤剂永远都是中医治疗的主流,对复杂性疾病具有了突出的优势,所以老年病是中医的绝对优势领域。依此类推,凡是复杂性的疾病,现代医学则无能为力。


       慢性肾衰的发病机理:气化功能逐渐减退乃至丧失(湿邪停留,湿邪化浊,湿浊化毒,毒入血分)是慢性肾衰本虚的一面,慢性肾衰的治本应以恢复人体的气化功能为目的;因为气化功能减退乃至丧失导致的湿、浊、毒,这是慢性肾衰标实的一面,慢性肾衰的治标应有针对性。治法:本虚为主,标实不急不重的,应以治本为主,兼以祛邪;标实急重者,应以祛邪为主,兼以扶正,或者先祛邪,后扶正。(1)扶正:根据气化功能逐渐减退乃至丧失,慢性肾衰的治疗目的就是恢复气化功能。人体的气化功能是以肾脏为核心的,全身各脏腑都参与的复杂的生理功能。人体是一个以五脏为核心的有机整体,任何生理功能的实现都是在全身各脏腑的共同参与下完成的,人体的整体性表现为以下两方面1各种生理功能虽然有一个主导的脏腑,但并不是由一个脏腑完成的,而以一个脏腑为主,全身各脏腑都不同程度参与2每一个脏腑都有一个主要的生理功能,但同时还有许多功能,这样的结果就是使人体形成了一个整体的网状结构。慢性肾衰时的扶正是以补肾为基础的,然后根据各脏腑的表现进行整体调节(2)祛邪1 凡是症状不太明显,或者有轻度水肿的患者,可以用当归芍药散为主进行治疗。气化功能减退的直接后果就是水湿停留;因为慢性肾衰病程长,多有久病必瘀的机理存在,西医的机理认为是肾小球的纤维化,也符合中医瘀血的机理,所以湿瘀互结是这一时期的主要问题。而当归芍药散的主要功能就是活血利水。对于这一类病人,用当归芍药散。慢性肾衰时如果舌苔厚腻与舌质紫绛并见,说明秽浊郁积的同时有血分瘀热,其本质为湿郁化浊,浊郁化毒,毒入血分,在用达原饮逐秽浊的同时,用犀角地黄汤凉血散血,可以提高疗效。吴又可当时所指的邪伏膜原,可能就是秽浊之毒郁积血分。证见口干口苦,恶心呕吐,头晕不清,心慌胸闷,大便不畅,尿量尚可,舌苔浊腻而厚,质紫绛,脉弦。处方:槟榔12克,厚朴10克,草果10克,赤白芍15克,知母10克,黄芩10克,生地15克,水牛角丝30克,丹皮10克,大黄6克,茵陈15克,荷叶15克,水蛭6克。上述祛邪方法,都可加尿毒四味饮,即大黄6克荷叶15克水蛭6克茵陈15克。秽浊郁积体内,血肌酐极高,口中有尿臭味者,宜温肾泻浊,方以大黄附子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

      肾为先天之本,构成新生命的物质和能量就是从父母那里继承来的,藏于肾中。是生命之气,生下的时候,就是一个定数。在后天的生长壮老的过程中,它在不断消耗中。母壮则子肥。中医整体观念强调人体内外环境的整体和谐、协调和统一。外界环境是指人类赖以存在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地理环境是自然环境中的重要因素。地理环境包括地质水土、地域性气候和人文地理、风俗习惯等。地理环境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的生理机能和心理活动。中医非常重视地区方域对人体的影响。就算是一样中国人都有不同,东南土地卑弱,气候多湿热,人体腠理多疏松体格多瘦削;西北地处高原,气候多燥寒,人体腠理多致密,体格多壮实。人们长期生活特定地理环境之中,逐渐形成了机能方面的适应性变化。社会生态变迁与人的身心健康和疾病的发生有着密切关系。社会角色、地位的不同,以及社会环境的变动不仅影响人们的心身机能而且疾病谱的构成也不尽相同,“大抵富贵之人多劳心,贫贱之人多劳力;富贵者膏粱自奉,贫贱者藜藿苟充;富贵者曲房广厦,贫贱者陋巷茅茨;劳心则中虚而筋柔骨脆,劳力则中实而骨劲筋强;膏粱自奉者脏腑恒娇,藜藿苟充者脏腑恒固;曲房广厦者玄府疏而六淫易客,茅茨陋巷者腠理密而外邪难干。故富贵之疾,宜于补正,贫贱之疾,易于攻邪。”

      徐灵胎的《行医叹》: 叹无聊,便学医。唉,人命关天,此事难知。救人心,做不得谋生计。不读方书半卷,只记药味几枚。无论膨隔风劳、伤寒疟痢,一般的望闻问切、说得谈非。要入世投机,只打听近日时医,惯用的是何方何味。试一试,偶然得效,倒觉得希奇。试得不灵,便弄得无主意。若还死了,只说道,药不错,病难医。绝多少单男独女,送多少高年父母,拆多少壮岁夫妻。不但分毫无罪,还要药本酬仪。问你居心何忍?王法虽不及,天理实难欺。若果有救世真心,还望你读书明理。做不来,宁可改业营生,免得阴诛冥击。

     女人宫寒危害大1是手脚冰凉的根源2是不孕不育的罪魁祸首3宫寒的女人腰膝酸软气色差4导致女人夜尿频多、爱遗尿5让女人房事冷淡不和谐6宫寒是女人月经紊乱、痛经多7易流产8是黄褐斑、黑眼圈的反复发作的根源9让女人肥胖身材走形。宫寒症状:百病起于寒,宫寒在妇科病及妇科不孕症中占一半以上,典型症状(1)发胖并伴气短乏力、失眠、月经过少、不排卵等症状。子宫热量不足,为了维护自身的生理机能,脂肪就充当起“护宫使者”子宫越冷身体就越需要囤积脂肪,从而引起发胖(2)月经异常。经前小腹有坠胀感,并出现白带增多、腰酸痛、两乳胀痛等,少数有反胃作呕;痛经,小腹发凉,月经色黑有血块(3)下腹寒冷有时作痛,经期有时错后,色淡而量少,精神较差,平时腰酸腿软,小便较多,月经量少,性欲减退。真阳不足的则腰酸如折,面色黯黄,自觉下腹部不暖,四肢不温,主要脚冷而疲软,口淡而无味,喜食辛燥,月经略有错后,有白带,小便频或失禁,舌质淡,苔白腻而滑,脉沉弱。原因:有句话叫做“十女九寒”说明很多女性的体质容易偏向寒性。这是为什么呢?有些女性天生体质较寒:四肢容易冰冷,对气候转凉特别敏感,脸色比一般人苍白,喜欢喝热饮,很少口渴,冬天怕冷,夏天耐热。寒性体质大多由后天因素造成,居住环境寒冷、嗜好寒凉食物、过劳或易怒损伤身体阳气。这些是让身体偏寒的常见问题。还有一部分遗传因素,也许你的父母体质偏寒或是你出生时,他们年龄比较大,身体阳气逐渐减少,这会直接导致在你的基因上写入寒性体质密码。即使和别人处在相同的条件下,你更容易出现宫寒的症状。

     医者明鉴1医病非难,难在疑似之辨。不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误人匪浅—王肯堂2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纯良,不可信也—杨泉《物理论》3医学贵精,不精则害人匪细—陈梦雷《医部全录》4医不难于用药,而难于认证—温载《温氏医案咳嗽》5夫医药为用,性命所系,和扁至妙,犹或加思,仲景明审,亦候形证。一毫有疑,则考校以求验—《脉经序》6盖医出于儒,非读书明理,终是庸俗昏昧,不能疏通变化7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以为名也—孙思邈8尝思用药如用兵。善用兵者必深知将士之能力,而后可用之以制敌;善用药者亦必深知药性之能力,而后能用之以治病—张锡纯9医者,书不熟则理不明,理不明则识不精。临证游移,漫无定见,药证不合,难以奏效—《医宗金鉴》10世无难治之疾,有不善治之医;药无难代之品,有不善代之人—褚澄《褚氏遗书》11无恒德者,不可以作医—陈梦雷12医者人之司命,如大将提兵,必谋定而后战—倪士奇《两都医案北案》13人必有天赋之才而读破万卷,庶可以为医矣—王秉衡《重庆堂随笔》14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张仲景15大约心细则眼明,而理名则心细,多读书辨证则理明识广—魏荔彤16医者,意也。善于用意,即为良医—孙思邈17夫医药为用,性命所系—王叔和18药能活人,亦能杀人,生死关头,间不容发,可不慎欤!—刘昌祁《白喉治法要言》19夫医诚难知,知之不精,则罪更甚于不知—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贯众》20盖医学通乎性命,知医则知立命—赵学敏21读书而不临证,不可以为医;临证而不读书,亦不可以为医—陆九芝22生民何辜,不死于病而死于医,是有医不若无医也。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也—《温病条辨》23凡看病施治,贵乎精一—《景岳全书》24医之道最微,微则不能不深究;医之方最广,广则不能不小心—梁拓轩《疠科全书》25夫医学之要,莫先于明理,其次则在辩证,其次则在用药。理不明,证于何辨?证不辨,药于何用?—吴仪洛《本草从新》26夫医官用药,如将帅之用兵—赵宜真《秘传外科方》27人不穷理,不可以学医;医不穷理,不可以用药—陈士铎《洞天奥旨》28一人生死,关系一家,倘有失手,悔恨何及?—吴尚先《理渝骈文》29学医总须多读书,多看各家书籍,自然腹中渊博,胸有准绳—《张畹香医案》30寸脉弱者,不可发汗,汗则亡阳;尺脉弱者,不可发汗,汗则亡阴—程钟龄31盖医者人命所关,固至难极重之事,原不可令下愚之人为之也—徐灵胎《医贯砭》32学医业者,心要明天地阴阳五行之理,始晓天时之和不和,民之生病之情由也—吴谦《医宗金》33疾有误凉而得冷,证有是非而实非。差之毫厘,损其寿命—褚澄《褚氏遗书》34夫以利济存心,则其学业必能日造乎高明;若仅为衣食计,则其知识自必终囿于庸俗—《临证指南医案》35医非博不能通,非通不能精,非精不能专。必精而专,始能由博而约—赵晴初36医以济世,术贵乎精—吴尚先37术日以精,怀日以虚;名日以高,行日以谨—吴尚先《理渝骈文》38要在临病之时,存神内想,息气内观,心不妄视,着意精察,方能通神明,探幽微,断死决生,千无一误—华佗《中藏经》39良医医病,病万变药亦万变。病变而药不变,向之寿民今为殇子矣!—陈梦雷40病无常形,医无常方,药无常品。顺逆进退,存乎其时;神圣工巧,存乎其人;君臣佐使,存乎其用—李中梓41学者非读万卷书,未可轻言医42知针知药,固是良医—孙思邈43医虽小道,而性命攸关,敢不知慎!—张介宾44欲救人学医则可,欲谋利而学医则不可—徐廷祚《医粹精言》45知其浅而不知其深,犹未知也。知其偏而不知其全,犹未知也-《医学心悟》46临病若能三思,用药终无一失—沈李龙47病不可不察隐情,药不可徒拘成法—倪士奇《两都医案北案》48凡读古人书,应先胸有识见,引伸触类,融会贯通,当悟乎书之外,勿泥乎书之中,方为善读书人—顾仪卿《医中一得》49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治中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程国彭50自古无不效之方,而世医不识之病—孙一奎51名相治国,名医活人,人贵于人有济耳—郭霭春52痛夭枉之幽厄,惜坠学之昏愚。乃博采群经—孙思邈53所以志学之岁,驰百金而询经方,耄及之年,竟三余而勤药饵—孙思邈54医者仁术,圣人以之赞助造化之不及,所贵者,扶危救困,起死回生耳—聂尚恒55、学问无窍,读书不可轻量也—叶天士56乃知学不博而欲为医难矣—张从正57医之临病,胜于临敌—怀远《医彻》58看方犹看律,意在精详;用药如用兵,机毋轻发—李东垣59今之医者,凡遇一证,便若观海望洋,茫无定见,则势有不得不为杂乱,而用广络原野之术—张介宾60古人以神圣工巧言医。又曰:医者,意也。以其传授虽的,造旨虽深,临机应变,如对敌之将,操舟之工,自非尽君子随时反中之妙,宁无愧与医乎?—朱震亨61医书不熟则医理不明,医理不明则医识不精,医识不精则临证游移—赵雄驹62古方不可不言,不可信之太过,亦不能全信。须对症细参,斟酌尽善—吴瑭63一事长于己者,不远千里,伏膺取决—孙思邈64、良医则贵察声色,神工则深究萌芽—孙思邈65人知君相不易为,不知医士不易为。盖君相之生杀人也,其道显而共闻;医士之生杀人也,其道微而难辨—李中梓66学到知羞,方知艺不精—张景岳《类经》67医本期于济世,能治则治之,不必存贪得之心。近率以医为行业,谓求富者莫如医之一途。于是朋党角立,趋利若骛。入主出奴,各成门户—赵学敏68后生志学者少,但知爱富,不知爱学,临事之日,方知学为可贵,自恨孤陋寡闻—孙思邈。

      一般精气常泄的人,智力就比较差:人身的三宝是精气神。精是每一个人都可以看到的,气则是在乎与手相握时既能感觉出的冷或暖。神就人的心神、脑神。一般人的心神要看眼睛。神一失,则眼睛呆若木鸡。有神的人,眼睛非常灵活。而神藏在气之中,气藏在精之中。精足则神气皆足。我们都靠将之维持而活着。走路做事要靠精,将眼皮合着或打开看东西也要靠精。因为所有的动作、思想都要出力。所以人年纪大了,精力枯竭,即使只是您将眼皮睁开,将嘴巴打开 ,将手指伸开,也不容易,往往要花很久的时间。反之,精气充足的人,神力就充足。神力就是理智。人想东想西,计划东计划西,都要借助于神力。所以,一般精气常泄的人,智力就比较差 ,不管是少年人、中年人、老年人皆是如此。除了智力之外 ,全身的活力全靠精,所以有精在身,可以耐眠 ; 可以长途跋涉,可以耐寒耐热又耐饥,出任何力都充裕有余。因此,有许多人行房完 ,需立刻吃饭或吃点东西,否则受不了。因为精气一失,身体就虚亏撑不下去。若是精气不失,就是三个钟头不吃饭也无所谓。总之,精气可以应用万千 ,人一到老年,精气一失,也如石头一般,一件坏事也做不出来。所以精为至宝,宜守宜藏, 并且用在善行之上。

      御医:常人看来,御医应该是医术最高明的医生了,曾经红极一时的刘太医就是打着御医之后的牌子骗人的。但中医界有一句行话叫做“御医院的药方,兵器库的刀枪”如果专门只给皇帝及其高官看病1病种有限,见识有限2给皇帝及高官看病风险很大,有效当然好,无效的话就很危险,只要他不高兴,随便可以要了你的命,革了你的职3御医和御医之间也要互相争宠,同时也要互相联合起来怎么对付皇帝及其他高官的处罚。在这种情况下,御医们更多的是考虑怎么保护自己,那有太多的心事来研究医学,提高水平。所以真正的好医生是不会去做专职的御医,他们有可能被请去给皇帝或高官看病,但他们不会留在御医院。孙思邈、李时珍、钱乙等都给帝上看过病,但都没有留在御医院,原因就在于些。他们无意去争风吃醋,没有想到要用医术去获取高官厚禄,他们要用更多的时间去研究医术,提高疗效,为更多的人治病。甚至有的名医不愿意为权势的人看病,傅青主就是这样的医生。真正的好医生是不会去当御医,也不会去当官。即使他原来是好医生,当了官以后要想再成为好医生就基本上不可能了,因为医生需要专心致志的终生学习,当了官还能专心致志的学习医学吗?现在大家看到的有名的医生好象都是当官的,电视上请去讲的名医也大多是当官的,但他们的名不是当医生出的名,而因为当官出的名,只不过是中国现阶段人类容易混淆概念,这些当官的也愿意人们混淆概念,就是让人们把他们当官的名混淆到他们当医生的名上去。这是中国的现状。

       检验数据:中医不能拒绝,西医不能依赖(1)中医不能拒绝检验数据:检验数据是西医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中医不可能也不需要拒绝。因为中医同样也要面对西医诊断的疾病,现在的医生不了解西医的疾病是不可能的1因为现在的病人绝大多数都会作出西医的诊断,如果一个慢性肾炎病人来找中医治疗,中医就必须参考西医的检验数据,否则就没有办法进行疗效判断。判断慢性肾炎是否有效的标准,不能仅仅是中医的证消失,还必须有检验数据的支持即尿检是否正常。如果说病人经过中医治疗,证没有了,尿检还有蛋白,不能算治好。所以要治肾病,不看检验数据是不可能2虽说中医的治疗单位是证,中医的证可以不需要检验数据的支持,但西医诊断的不同疾病是可以表现为同一证的,这和中医异病同证是相同的,虽然这时也可以异病同治,但不同的疾病对证和治疗也是有影响的如慢性肾炎和慢性肝炎的病人都有表现为气阴两虚证的时候,显然在针对气阴两虚进行益气养阴治疗的同时,是必须考虑慢性肾炎和慢性肝炎这两种西医诊断的疾病之间的差异的,针对这两种疾病的治疗也不可能是完全相同的,而确定这两种疾病差异的主要根据就是检验数据(2)西医不能依赖数据:检验数据对疾病的诊断意义不言而喻,但医生不能仅仅依赖检验数据1数据不是绝对数,有波动范围2数据标准的来源不是绝对的即确定数据标准的样本是有限的,不可能包括所有的对象。比如说血红蛋白,成年男性的正常范围是12~16克,这个标准是来源于一定正常人群血液标本检验结果的平均数,因此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在这个范围可以是正常的,但对于一少部分人来说,可能就不正常,有的人12克可能是贫血的,有的人11克并不贫血,这需要医生的临床经验和综合判断能力。即使在12~16克这个正常范围,本身的差异就很大,12克和16克,对不同的病人,有时候意义肯定是不同的。故临床医生一定要有明确的概念,数据的意义,远远不能完全确定。另外,对病人而言,数据的生成过程很复杂,从标本采集、处理过程、仪器的调试、数据的输出等,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有可能影响数据的形成,也包括形成的检验数据和病人之间的张冠李戴,所以临床医生要对数据有分析判断的能力,不能唯数据论。对临床医生而言,还远不止这些,比如有很多医生治病为了追求检验数据的正常,不顾病人的整体状况,不评估治疗方案的利弊,有时候检验数据正常了,病人的体质却垮了,有时候病人的体质垮了,指标也没有正常。曾经有一位肾病综合征的患者,因为用常规量的激素疗效不明显,加大激素的用量,再加上细胞毒类药物,蛋白尿是控制了,病人的免疫功能基本上也被摧毁了,动则感冒,动则感染,最终尿蛋白也不能持续维持在正常范围,后来病人寻求中医治疗来找我,以扶正为主治疗一年多,病人体质才恢复正常,并最终使尿蛋白转阴。临床医生还须要注意,对于不同疾病的疗效,要有恰如其分的追求,不能不切实际的追求检验数据的完全正常,有时保持病人的体质,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更有意义。

       怎样才能找到真正的好医生?要想成为好的医生,必须有时间和精力上的保证,还必须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就是白天看病,晚上读书,心里想的就是病人,不可能有时间和精力去做其他的事,想其他的事,古今中外的名医都如此。第一,真正的好医生不可能当官。要想当好医生就不可能有时间和精力去当官,当官就不可能成为好医生。当官需要时间和精力去搞管理,去搞关系,已经没有时间和精力看病了。第二,经常在媒体和大型活动中露面的医生也不是好医生。好医生没有能力和媒体打交道,同时他们也不需要和媒体打交道,因为他们不需要借助媒体的力量来做广告,找他们看病的人本来就很多。同时,他们看病主要不是因为经济的考虑,而是出于对医学的热爱和对患者的责任。所以在媒体上炒的很红的人很少有真正的好医生。现在每个医院都有专家介绍栏,最前面的大多是医院的院官,紧靠院官后面,简介中没有行政职务的高职称的医生可能是该院最好的医生。

       对中医而言,需要的是守旧,就是将经典先学好,继承下来,提高临床疗效,在此基础上再考虑创新的问题。还有一层意思:新的并不都比老的好,相反,只有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东西才是更加值得珍惜的。

       偏方:“偏方治大病”“一味偏方,气死名医。”什么是偏方?偏和正相对,偏方就是不能用常规的医学理论解释其功效主治,但可以对一些疾病有治疗作用的方。偏方主要在民间流传。对偏方必须弄清以下问题1偏方是中医吗?偏方是中医很小的一部分。不能代表中医全部,中医最重要的特征是辨证论治,是因人而异的,医生必须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治病,不能千篇一律。现在偏方很流行,因为偏方简单、容易记容易用,受老百姓欢迎。所以让很多人误以为,中医就是偏方,这是错误的2千万不要听一些节目的忽悠,有病最好及时去医院就诊,别自己用偏方而延误治疗,特别是一些大病、重病。当然,一些小毛病,象什么脚气、手癣之类,可以试试偏方,也要注意不能用有毒的东西。对偏方还是慎重一点好3为什么偏方不能用常规的医学理论解释?这说明人类已知的医学知识并不能完全解释人体和疾病,中医和西医都如此。医学会越来越深入的认识人体和疾病,医生也会治好越来越多的疾病,但永远也不会是全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原 创】杏林箫客论医(系列)
二、感冒有什么危险的? 4.)医生的任务,是扶持生命对抗疾病
老年疾病和西医的困境
科普|从医院配了十几种药,一把把的都可以当饭吃了,怎么办呀?
纯中医药治愈高血压
中医大夫如是说:这些误区太可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