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方剂学——清热剂(一)
1、暑温热盛津伤,身热,汗出口渴,背微恶寒者,治宜选用
A、竹叶石膏汤
B、白虎加人参汤
C、清暑益气汤
D、桂苓甘露饮

2、热病过程中,气阴两伤,胃失和降,汗出而身热不退者,治宜选用
A、清暑益气汤
B、炙甘草汤
C、白虎加人参汤
D、生脉散
E、竹叶石膏汤

3、属于清营汤临床特征的是
A、皮肤蒸热
B、壮热烦渴
C、身热夜甚
D、高热惊厥


答案与解析

1、【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白虎加人参汤为白虎汤加人参组成。白虎汤主治阳明气分热盛而见四大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治阳明气分热盛而见气阴两伤或暑病津气两伤,汗出背恶寒(由汗出气泄,不能卫表所致),身热而渴者,此时脉象可见无力或浮芤(B对)。竹叶石膏汤主治:伤寒、温病、暑病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证(A错)。清暑益气汤主治:暑热气津两伤证(C错)。桂苓甘露饮主治:暑湿证(D错)。

2、【正确答案】 E

答案解析:热病过程中,气阴两伤,胃失和降,当予以清热、益气、生津、和胃,宜选竹叶石膏汤(E对)——竹叶、石膏为君,清透气分余热;人参益气;麦冬养阴;半夏和胃降逆。清暑益气汤功用为清暑益气,养阴生津(A错),主治暑热气津两伤证。炙甘草汤功用为益气滋阴、通阳复脉(B错)。白虎加人参汤功用清热、益气、生津(C错)。生脉散功用为益气生津、敛阴止汗(D错)。

3、【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清营汤证即热入营分证。邪热传营,伏于阴分,入夜则阳气亦内归营阴,与热相合,故身热夜甚(C对)。皮肤蒸热可见于泻白散证(A错),是由于肺有伏火郁热,而肺合皮毛,肺热外蒸于皮毛所致。壮热烦渴可见于白虎汤证(B错),是由于里热炽盛,灼伤津液所致。高热惊厥可见于羚角钩藤汤证(D错),是由于肝经热盛,热极动风,风火相煽,灼伤津液,筋脉失养所致。


清热剂
 
细目一 概述

1.清热剂的适用范围

清热剂适用于里热证。一般是在表证未解,热已入里,或里热已盛而尚未结实的情况下使用。

2.清热剂的应用注意事项

(1) 辨明里热所在部位

邪热在气则清气,入营血则清营凉血,热盛于脏腑则需结合脏腑所在的部位选择方药。若热在气而治血,则将引邪深入;若热在血而治气,则无济于事。

(2) 辨明热证真假

勿被假象所迷惑如为真寒假热之证,不可误投清热剂。

(3) 辨明热证的虚实

应注意屡用清热泻火之剂而热仍不退者,当改用甘寒滋阴壮水之法,阴复则其热自退。

(4) 权衡轻重,量证投药

热盛而药轻,无并于杯水车薪;热微而药重,势必热去寒生;对于平素阳气不足,脾胃虚弱,外感之邪虽已入里化势。本应慎用,必要时配伍护中服脾和胃之品,以免伤阳碍胃。

(5)对于热邪炽盛,服清热剂人口即吐者,反佐法

可在清热剂中少佐温热之品,或采用凉药热度。
 
细目二 清气分热

白虎汤

出自《伤寒论》

组成:石膏一斤、 知母六两 、炙甘草二两 、粳米六合

功用:清热生津

主治:气分热盛证。

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大有力。大渴、大汗出、脉洪大。

配伍意义:本方原为治阳明经证的主方,后世温病学家以此为治气分热盛的代表方剂。

凡伤寒化热,内传阳明之经,或温邪由卫及气,皆能出现本证。本方证虽气分热盛,但未致阳明腑实,故不宜攻下;热盛津伤,又不能苦来直折,唯以清热生津法最为恰当。方中以入肺胃二经、辛甘大寒之生石膏为君药,功善清解,透热出表,以除阳明气分之热。苦寒质润之知母为臣药,既助石膏清肺胃之热,又可滋阴润燥,救已伤之阴津。石膏与知母相须为用,清热生津,除烦止渴之功益强。粳米、炙甘草共为佐药,益胃生津,并可防止大寒伤中之弊。炙甘草兼以为使,调和诸药。四药相配,共成清热生津之功,使其热清津复,诸症自解。
 
竹叶石膏汤

出自《伤寒论》

组成:竹叶二把 、石膏一斤、 半夏半升、 麦门冬一升、 人参二两、 炙甘草二两 、粳米半升

功用:清热生津,益气和胃

主治:伤寒、温病、暑病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证。身热多汗,心胸烦闷,气逆欲呕,
口干喜饮,气短神疲,或虚烦不寐,舌红苔少,脉虚数。
 
细目三 清营凉血

清营汤

出自《温病条辨》

组成:犀角(水牛角)三钱、 生地黄五钱 、玄参三钱、 竹叶心一钱 、麦冬三钱、 丹参二钱 、黄连一钱五分、 银花三钱 、连翘二钱

功用:清营解毒,透热养阴

主治:热入营分证。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时有谵语,目常喜开或喜闭,口渴或不渴,斑疹隐隐,脉细数,舌绛而干。

配伍意义:本方证乃邪热内传营分,耗伤营阴所致。治以清营解毒为主,辅以透热养阴之法。方用苦寒之犀角(水牛角代)清解营分之热毒,为君药。热伤背阴,又以生地黄凉血滋阴,麦冬清热养阴生津,玄参滋阴降火解毒,三药共用,既可清营热而滋营阴,故用银花、连翘、竹叶清热解毒,轻清透祛邪扶正兼顾。温邪初入,使营分热用有外达之机,促其透出气分而解;此即入背犹可透热转阴之具体应用:黄连苦寒,清心解毒;丹参清热凉血,并能活血散瘀,可防热与血结,上述五味均为佐药。诸药为伍,共奏清营解毒、透热养阴之功。

全方配伍特点:清营解毒为主,兼以养阴生津、透热转气。

运用:

(1) 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热邪初入营分证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身热夜甚,神烦少寐,斑疹隐隐,舌绛而干,脉数为辨证要点。

(2) 加减变化

若寸脉大,舌干较甚者,可去黄连,以免苦燥伤阴;若热陷心包而窍闭神昏者,可与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合用以清心开窍;若营热动风而见痉厥抽搐者,可配用紫雪,或酌加羚羊角、钩藤、地龙以息风止痉;若兼热痰,可加竹沥、天竺黄、川贝母之属清热涤痰;营热多系气分传入,如气分热邪尤盛,可重用银花、连翘、黄连,或更加石膏、知母及大青叶、板蓝根、贯众之属,以增强清热解毒之力。

(3) 使用注意

使用本方应注意舌诊,原著说:“舌白滑者,不可与也。”并在该条自注中说“ 舌白滑,不惟热重,湿亦重矣,湿重忌柔润药”,以防滋腻而助湿留邪。
 
犀角地黄汤

出自《小品方》,录自《外台秘要》

组成:犀角(水牛角代)一两、生地黄半斤、芍药三分、牡丹皮一两

功用:清热解毒,凉血散瘀

主治:热入血分证。

(1) 热扰心神,身热谵语,舌绛起刺脉细数。

(2) 热伤血络,斑色紫黑、吐血、便血、尿血等,舌红绛,脉数。

(3) 蓄血瘀热,喜忘如狂,漱水不欲咽,大便色黑易解等。

配伍意义:本方证由热毒炽盛于血分所致。此时不清其热则血不宁,不散其血则瘀不去,不滋其阴则火不熄,正如叶天士所谓“入血就恐耗动血,直须凉血散血”,治当以清热解毒,凉血散瘀为法。方用苦咸寒之犀角(水牛角代)为君药,凉血清心而解热毒,使火平热降,毒解血宁。以甘苦寒之生地为臣药,凉血滋阴生津,一以助犀角(水牛角代)清热凉血,并能止血;一以复已失之阴血。用苦微寒之赤芍与辛苦微寒之丹皮共为佐药,清热凉血,活血散瘀,可收化斑之功。四药相配,清热之中兼以养阴,使热清血宁而无耗血之虑;凉血之中兼以散瘀,使血止而无留瘀之弊。全方共成清热解毒,凉血散瘀之剂。
 
细目四 清热解毒
 
黄连解毒汤

出自《肘后备急方》,名见《外台秘要》引崔氏方

组成:黄连三两;黄苓、黄柏各二两;栀子十四枚

功用:泻火解毒

主治:三焦火毒证。

大热烦躁,口燥咽干,错语不眠;或热病吐血、衄血;或热甚发斑,或身热下利;或外科痈疡疗毒。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配伍意义:本方证乃火毒炽盛充斥三焦所致。治宜泻火解毒。方中以大苦大寒之黄连泻心火为君药,并且兼泻中焦之火。黄苓清肺火,泻上焦之火热,为臣药。黄柏泻下焦之火;栀子通泻三焦之火,导热下行,引邪热从小便而出,共为佐药。四药合用,苦寒直折,可使三焦之火邪祛而热毒解,诸症可愈。

全方配伍特点:集苦寒之芩、连、柏、栀于一方,直折火热。

运用:

(1) 辨证要点

本方为苦寒直折,清热解毒的基础方,临床应用以大热,口燥咽干,舌红苔黄,脉数有力为辨证要点。

(2) 加减变化

便秘者,加大黄以泻下焦实皮以清热凉血;发黄者,酌加玄参、生地、丹参退黄;疔疮肿毒者,加茵陈、大黄以清热祛增强清热解毒之力。

(3) 使用注意

本方为大苦大寒之剂,久服或过量易伤脾胃,非火盛者不宜使用。
 
凉膈散

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川大黄、朴硝、炙甘草各二十两;山栀子仁、薄荷去梗、黄芩各十两;连翘二斤半

功用:泻火通便,清上泄下

主治:上中二焦邪郁积热证。烦躁口渴,面赤唇焦,胸膈烦热,口舌生疮,睡卧不宁,谵语狂妄,或咽痛吐衄,便秘溲赤,或大便不畅,舌红苔黄,脉滑数。

配伍意义:本方证由脏腑积热,聚于胸膈所致,故以上、中二焦见症为主。上焦无形火热炽盛,中焦燥热内结,此时治疗单清上则中焦燥结不得去,单泻下则上焦邪热不得解,唯有清泻兼施,方能切中病情。治宜泻火通便,清上泄下为法。方中连翘轻清透散,长于清热解毒,透散上焦无形之热,重用为君。配黄芩清胸膈郁热;山栀通泻三焦,引火下行;大黄、芒硝泻火通便,荡涤中焦燥热内结,共为臣药。薄荷清头目,利咽喉;竹叶清上焦之热,共为佐药。甘草、白蜜合而为使药,既能缓和硝、黄峻泻之力,又能生津润燥,还可调和诸药。全方配伍,清上与泻下并行,泻下是为清泄胸膈郁热而设,即所谓以泻代清。本方虽有通腑之功,但治疗目标在于胸中烦热,而不在于热结便秘。因此,对于上、中二焦邪郁生热而无便秘者亦可使用。
 
普济消毒饮

出自《东垣试效方》

组成:黄芩酒炒、黄连酒炒各五钱 ;陈皮、生甘草、玄参、柴胡、桔梗各二钱;连翘、板蓝根、马勃、牛蒡子、薄荷各一钱;僵蚕、升麻各七分

功用:清热解毒 疏风散邪

主治:大头瘟恶寒发热,头面红肿疼痛,目不能开,咽喉不利,舌燥口渴,舌红苔白兼黄,脉浮数有力。

配伍意义:本方主治大头瘟原书称大头天行,乃感受风热疫毒之邪,壅于上焦,发于头面所致。疫毒宜清解,风热宜疏散,病位在上宜因势利导。故治当疏散上焦之风热,清解上焦之疫毒,解毒散邪兼施,而以清热解毒为主。方中重用酒连、酒芩清热泻火,祛上焦头面热毒为君。以牛蒡子、连翘、薄荷、僵蚕辛凉疏散头面风热为臣。玄参、马勃、板蓝根有加强清热解毒之功;配甘草、桔梗以清利咽喉;陈皮理气,以散邪热郁结,共为佐药。升麻、柴胡疏散风热,并引诸药上达头面,且寓“火郁发之”之意,功兼佐使之用。诸药配伍,共收清热解毒、疏散风热之功。
 
仙方活命饮

出自《校注妇人良方》

组成:白芷六分;贝母、防风、赤芍药、当归尾、甘草节、皂角刺、穿山甲、天花粉、乳香、没药各一钱;金银花、陈皮各三钱酒

功用:清热解毒,消肿溃坚,活血止痛

主治: 阳证痈疡肿毒初起。红肿疼痛,或身热凛寒,苔薄白或黄,脉数有力。

配伍意义:本方主治疮疡肿毒初起而属阳证者。阳证痈疡多为热毒集聚,气滞血瘀痰结而成。阳证痈疮初起,治宜清热解毒为主,配合理气活血、消肿散结为法。方中金银花性味甘寒,最善清热解毒疗疮,前人称之“疮疡圣药”,故重用为君。然单用清热解毒,则气滞血瘀难消,肿结不散,又以当归尾、赤芍、乳香、没药、陈皮行气活血通络,消肿止痛,共为臣药。疮疡初起,更用辛散的白芷、防风相配,通滞而散其结,使热毒从外透解;气机阻滞每可导致液聚成痰,故配用贝母、花粉清热化痰散结,可使未成之脓即消;山甲、皂刺通行经络,透脓溃坚,可使已成之脓即溃,均为佐药。甘草清热解毒,并调和诸药;煎药加酒者,借其通療而行周身,助药力直达病所,共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消肿溃坚、活血止痛之功。

本方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通经溃坚诸法为主,佐以透表、行气、化痰散结,其药物配伍较全面地体现了外科阳证疮疡内治消法的配伍特点。前人称本方为疮疡之圣药,外科之首方,适用于阳证而体实的各类疮疡肿毒。若用之得当,则“脓未成者即消,已成者即溃”。

编辑:唐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部分食物的归经及功用
黄连、黄芩、黄柏相配伍的方剂
方剂学:清脏腑热(中药士辅导精华)
中医基础理论.第五单元.清热剂.
方剂学——清热剂(二)
第四章 清热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