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你学会了吗?
青竹中医 让中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医路漫漫 青竹相伴。

来源|《李今庸金匮要略讲稿》等

 导读 

【金匮背诵训练营】的条文讨论会,和大家一起复习讨论关于《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的内容,现将内容整理如下,大家一起学习,背诵经典,传承中医!

  概述简单

本篇论述了呕吐、哕、下利,包括泄泻痢疾四种病证。是《金匮》全书原文最多的篇章。学习时,应与《腹满寒疝宿食病》的内容结合起来,以便充分理解并认真传承张仲景重视脾胃的学术思想,把握其中较丰富的辨治规律,对其理论深化,临床科学研究会有重大指导意义。

  合篇意义

1.病位均在胃肠——从脏腑辨证上,主要是脾胃升降失常所致;也有肾阳不足或与肝胆病变有关者。我觉得,如果单纯理解为肝胆疏泄不利的病机是不够的,应属于肝胆病变。因为临床上,很多的疾病会出现呕、吐、哕、下利症。
2.病因病机相似——责之于脾、肾、肝、胆。
3.方证可互补——本篇47条原文。其中,和《伤寒论》重复的原文涉及太阳病、阳明病、厥阴病三个篇章;还有《金匮·痰饮病》重复的内容。

前23条原文论述呕、吐、哕的辨证施治,其中关于呕吐的病证内容最多,涉及的有关经方最多(13首),除了文蛤汤有争议,其余都学习过。张仲景为什么要重复呢?就是为了使内容更加系统,便于专题研究,便于掌握,使之利于临床应用。“哕”证内容较少,仅有三条(第7条、22条、23条)。24条以后的原文专论下利。

  概念

1.呕吐 严格来说,呕和吐是有区别的,,有声有物;,有物无声。因为病位同属于胃,有时呕和吐是并发的,因此,不容易严格区分。

2.哕 在名称上有阶段性。《内经》有多篇涉及“哕”,比方说《问·宣明五气》、《灵枢·九针论》有“胃为气逆哕”的记载。确定“哕”的病位在胃,病机是胃气上逆。

《伤寒论》380条:“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是对误汗伤阳,胃寒致哕的阐述。381条:“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金匮》重复说明,强调治哕证,首先得搞清病位。在《金匮》第十五篇论黄疸病的变证,见“哕者”,用小半夏汤,显而易见,张仲景认为“哕”是由胃寒所致。

从何时把哕证和呃逆并称了呢?是在宋以后。朱丹溪发明了“咳逆”这个词,他认为是属于“哕”的范畴。现在我们认为,咳逆应属于肺系的病证。“咳逆上气”,“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证。但是,他提出了这样一个含混的称谓。仅供参考。

所以,到明代以后,把“呃逆”和“哕”统称为“哕”,而且分成六种:寒呃、热呃、气呃、痰呃、郁呃和虚呃。脾胃虚寒,仅是呃逆病证的一种类型。

3.下利 包括泄泻、痢疾。但是,张仲景当时的认识,泄与泻是有区别的。

,指大便溏泄,时作时止;,指水样便,洞泻。《病机十九条》强调“暴注下迫,皆属于热”,是其中的一类。所以,水谷不化,属于这个泻证范围。

一般来说,泄泻也有腹痛,因为便的次数多,肛门有不舒服的感觉,或伴有较轻微的腹痛,但没有里急后重。而痢疾,初起时,里急后重为重,脓血便(下利赤白),是痢疾的临床特征。

  病因病机

1.呕证的病因,偏重于水饮多,实热少。

2.吐证的病因,虚寒偏多,实热偏少;肝胃不和,由积热所致。

3.张仲景提出“胃反”的病名,虚寒加水饮,胃气不和,胃气不降而上逆,则朝食暮吐、暮食朝吐,治用大半夏汤。而茯苓泽泻汤证之胃反当与之鉴别。

4.溏泄的病因,多属脾虚,也有脾肾俱虚者,出现便溏,持续时间较长,且恢复较慢。

5.水泻,要具体分析。这个“”,指洞泻的一类,水样便,甚至“泻下如注”。一般来说,多属于实热或湿热,像急性胃肠炎,初起是实热为患,治疗不恰当,就会由实转虚。这时,形体消瘦就明显了。所以,脾胃虚弱进一步发展,会耗伤气阴。这就是整个病理转化过程,是一个必然趋势。

6.痢疾,初起多侧重于湿热;稍久者,易转成脾胃虚弱;脾胃虚弱者的病位虽然在,但和肝血、肺气失调,甚至和脾肾功能紊乱都有关系,痢疾的内容就显得很复杂了。
呕吐
   一、成因与脉证
【原文】先呕却渴者,此为欲解。先渴却呕者,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呕家本渴,今反不渴者,以心下有支饮故也,此属支饮。(2)

饮邪致呕的辨证方法。
先呕后渴——胃有停饮而呕吐,呕后水饮尽去,胃阳恢复,出现口渴——病欲解。先渴后呕——胃有停饮,气化受阻,津液不能上承则口渴。由渴饮水,饮聚不化,上犯而呕吐——此属饮家。呕家本渴,今反不渴——水饮内盛——此属支饮。

本条在第十二篇属痰饮呕吐,简称“饮呕”。临床上可以根据渴与呕出现的先后来鉴别和判断病情是否欲解。但是,我认为,辨证关键还应该看“心下痞”的症状是不是最终能够解决,才能证明饮邪是否尽除。

本条未立治法,可参照《痰饮病》的小半夏汤、小半夏加茯苓汤。

  二、证治

(一)胃反

1.脉证第3条,原文通过脉象来分析胃反的病机,把假热当作实热,用苦寒药误下导致胃阳衰微,不能腐熟水谷,出现朝食暮吐的胃反病。

【原文】趺阳脉浮而涩,浮则为虚,涩则伤脾,脾伤则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脉紧而涩,其病难治。(5)

趺阳脉浮,为虚——胃阳不足,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涩则伤脾——“不磨”,脾阴亏虚,名曰胃反。

临床往往一见脾阳虚证,就用温补法,而没有考虑脾阴不足及胃燥的问题。“胃反”为什么复杂呢?它不仅有胃阳不足,还有脾阴亏虚,两相结合呈现胃寒脾燥。
“朝食暮吐,暮食朝吐”,描述呕吐证的严重性及其临床特征。“宿谷不化”,和宿食、食积、经宿不化不同。宿食、经宿不化,用消导法,或根据病势,因势利导,用吐法或下法能够解决;“胃反”不那么简单。

这里强调“脉紧而涩,其病难治”。为什么?脉紧:阳虚而寒——吐;脉涩:津亏而燥——大便不通。

脉象提示病因病机。这两种情况如果并列在一起,矛盾在于,上有胃寒,下有津亏而燥。如果为了解决胃寒,需要温阳,温补太过,阴津更亏;滋阴时,偏甘寒的药物,对胃阳不足不利,所以,治疗上难度大。临证时,不可单凭脉象论断病情进展。

其具体治法怎么办?初起时,温养脾胃,降逆止呕;后期,应当补养胃气,兼以滋脾润燥。

2.虚寒胃反

【原文】胃反呕吐者,大半夏汤主之。(16)

胃反,为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病机为胃阳衰微,脾阴亏虚,不能腐熟运化水谷,重则心下痞硬,大便燥结。这是胃反作为一个独立的疾病,首要明确概念。

为什么用大半夏汤?大半夏汤里,半夏重用为二升。这个二升不是容量,是指重量(经方的用量标准参照《伤寒论·讲义》)。而且要考虑半夏有毒,要求洗后再用半夏。

现在临床上很少用生半夏,多为外用药。半夏有不同的炮制方法,在治疗选药上有意义。止呕吐,有寒饮者用姜半夏;还有清半夏、法半夏、竹沥半夏等。

(二)呕渴并见之胃反

【原文】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茯苓泽泻汤主之。(18)

前面所讲的胃反是虚寒胃反,用一派温补药物。茯苓泽泻汤,恰是五苓散的变方,是五苓散减猪苓加甘草二两、生姜四两组成,也可以说是茯苓甘草汤加泽泻汤。所以,这个“胃反”,不是大半夏汤主治的“胃反”。

那是什么胃反?“胃反”冠以条首,要强调反复呕吐的这种重症,病因是停饮的呕吐。我为什么开始请大家复习痰饮呕吐?我们在《痰饮病》里学习的两个经方,一个是呕家圣方小半夏汤;一个是“眩悸者加茯苓”的小半夏加茯苓汤。而停饮呕吐又称“胃反”,但不是“朝食暮吐,暮食朝吐”的虚寒胃反,而是饮阻气逆,呕渴并见的“胃反”。要注意鉴别。

“吐而渴欲饮水”是水饮内停,津不上承所致,表现为饮不去,渴不止。

所以,辨别痰饮呕吐,一定要看渴与呕之间的关系,呕了之后,饮邪有没去掉?心下痞证是不是解除了?这是鉴别要点。

现在这个“渴欲饮水”,要和消渴病的“渴饮无度”、热病伤津的“口渴引饮”区别。本条是脾虚饮停,津不上承的口渴,饮邪不去,且渴呕并见。实际上,饮、渴和呕三者之间是相互关联的,甚至是一种恶性循环。
(三)虚寒证

1.肝胃虚寒

【原文】呕而胸满者,茱萸汤主之。(8)
【原文】干呕,吐涎沫,头痛者,茱萸汤主之。(9)

吴茱萸汤证,在《伤寒论》有三个条文讲到。①治阳明病的食谷欲呕,肝胃虚寒;②治疗少阴病的吐利,伴有手足逆冷,烦躁欲死;③治厥阴病头痛,干呕,吐涎沫。

我们看第8条,“呕而胸满者”,用吴茱萸汤。呕为寒饮中阻,胃气上逆;胸满是胸阳被饮邪阻遏。

大家回想一下,第十篇《腹满寒疝病》论述虚寒性腹满和寒疝的病因病机,是中阳不足,肝寒上逆,“此虚寒从下上也”。由于中阳虚寒,肝寒横逆犯胃致呕、逆或者头痛、吐涎沫。吴茱萸汤里一派温补药,方中吴茱萸一升(18~30g),散寒止痛,温中止呕为君药。治疗厥阴头痛,是引经药;人参、生姜、大枣,补气和中,温胃散寒,所以本方恰是治疗肝寒、脾胃虚寒的著名经方,用以散寒降逆,温中补虚。

请大家看一下十七篇里,有多少经方用了生姜、大枣?用了甘草配大枣?有的用了干姜,或者生姜汁,或者人参、粳米、姜、枣、甘草都用,什么道理?为什么不离姜、枣?用意是很清楚的。正如第一篇第1条强调“脾旺不受邪”,时时顾护胃气的重要性不能忽视。

2.阴盛格阳

【原文】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14)

这是和《伤寒论》重复的条文。呕而脉弱,脉弱提示胃虚,由胃虚气逆所致的呕吐。呕本伤津,应小便少。现在“小便复利”,为什么?因阳气大虚,肾失固摄只开不合所致。说明此证的病因病机不仅在胃虚,还涉及肾阳虚。

“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病人身有微热,四肢厥逆,为病已危急,阴盛格阳,有阳气欲脱的倾向,所以为“难治”。用四逆汤,散寒温中,回阳救逆。

请注意“方后注”:强人可用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干姜如果从一两半增加到三两,正好组成通脉四逆汤。这就证明,张仲景在回阳救逆法的应用上,也要根据体质,根据厥逆的程度而定。

(四)实热证

1.胃肠实热

【原文】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17)

大黄甘草汤,方名即方药组成。生大黄、生甘草,用量比例是4:1,用来治疗胃肠实热,泻热去实。所以从方测证,这是个实热证。本证特点是“食已即吐”,指立即就吐,吃不进去。

《内经·病机十九条》:“诸逆冲上,皆属于火。”因属于火热,属于实证,所以,用大黄清泄里热,达到止吐作用。在临床上遇到这个症状,你再看体质、舌脉,只要属于实证、热证,应想到用大黄甘草汤。

2.热郁少阳

【原文】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15)

本条论述热郁少阳而出现呕吐的病证。在《伤寒论》里讲小柴胡汤证症状有很多:口苦,咽干,目眩,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等,还强调了寒热往来的问题。

第十五篇有“诸黄,腹痛而呕者,宜柴胡汤。”是通过小柴胡汤和解少阳,治疗腹痛兼呕,是黄疸的一种兼症。现在有“呕而发热”,呕吐为主的病证,兼有发热,还是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是因为少阳邪热,迫胃呕吐所致。如果按之心下满痛,大便干结者,当用大柴胡汤和解少阳,内泄阳明。

3.热利兼呕

【原文】干呕而利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11)

《伤寒论》已经辨干呕,辨哕,辨下利,辨得很清楚了,张仲景又将它们合在这一篇里,就是为了较全面地启发你的临床思路。

干呕而利,是胃肠俱病,邪热内犯胃肠,一则热迫于肠,出现下利,偏于灼热,利下臭秽,而且伴有腹痛,病位在;二则胃被热扰,出现干呕,病位在。下利与呕吐并见,是治利,还是治呕?从黄芩汤加味的主方看出,是治在肠的热利为主。黄芩汤见于《伤寒论》172条,论太少合病的热利,本方在清热止利的基础上,加上半夏、生姜以和胃降逆,是为呕吐一症而加味的;变成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治大肠湿热下利,肠鸣腹痛兼有水饮停胃的呕吐。方中有姜、枣,请大家注意,姜、枣不仅调和脾胃,还可益心脾,所以,姜枣既入气分,又入血分,生姜入气分,大枣入血分,以调和营卫。

按照《中医基础理论》所讲,热利的特点,第一,“暴注下迫皆属于火”;第二,具备下利腐臭的特点。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既治热利,又治热扰于胃而呕,对于急性胃肠炎属热者效果非常好。

另外,临床上对于热利初起,下利赤白比较轻微,兼有口苦,舌质偏红,舌苔黄,可以在本方基础上,加上白头翁汤。白头翁汤治湿热(毒热)痢疾,对于大肠湿热,或下利有脓血者,能起到防治作用。

(五)寒热错杂

【原文】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10)

这个方证,上有呕吐,下有肠鸣,中有心下痞,张仲景不去治上,也不治下,而从中焦治起,用半夏泻心汤,仍是黄芩、黄连配干姜、半夏的“辛开苦降法”治其呕吐,具有斡旋中焦的作用,能够解决中焦气机升降问题,而且对寒热互结所致心中痞症,呕吐兼肠鸣泄泻者,有开结除痞,和胃降逆之效。

“方后注”里提到,一斗煮取六升后,去滓再煮取三升。实际上要求浓煎的意思。实践证明,对呕吐病人,要少量、频服,止呕效果好,这是很有意义的。尽管文中没有明说,你可以体会出来。

(六)寒饮内停

1.寒饮停胃

【原文】诸呕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汤主之。(12)

“诸呕吐,谷不得下者”,足见呕吐的程度,已无法吃东西了,是不是所有的呕吐都可以用小半夏汤呢?从方测证,呕吐物当以清稀痰涎为特点,属寒饮停胃的呕吐才相宜。临床上,可通过审证求因,病因辨证来决定何方治疗,作为小半夏汤是呕家圣方,以加强止呕的作用。

小半夏汤的原方是半夏一升,生姜半斤。半夏、生姜合用,是相须、相畏的配伍。相须以增强温胃降逆止呕作用;相畏是生姜能解半夏毒。

2.寒饮内盛

【原文】
干呕,吐逆,吐涎沫,半夏干姜散主之。(20)

本方是散剂,①从剂型上说,取其速效;②从组成上说,半夏、干姜,1:1等分;③从配伍上看,换用干姜,比生姜温中作用力强,配半夏可标本兼治;④煎服法,有说法:“杵为散,取方寸匕,浆水一升半”,再“煮取七合,顿服之”。是想真正起到温中散寒,降逆止呕的作用,要用浆水煮。我们讲赤豆当归散时,说过浆水有清凉解毒的作用,取其甘酸之性,调中止呕。现在要求“顿服之”就是要集中药力,取其速效。

3.寒饮搏结胸中

【原文】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愦愦然无奈者,生姜半夏汤主之。(21)

这是汤剂,方中用了生姜汁。什么叫做“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愦愦然无奈者”?彻,是通彻之意,指病人自觉心胸中郁闷烦乱,有一种无可奈何的感觉,以至于喘不像喘,呕不像呕,哕也不像哕,极度烦闷不适。这就是因寒饮搏结于胸胃所致。

小半夏汤证、干姜半夏散证和生姜半夏汤证都和寒饮有关。小半夏汤证,是寒饮呕吐;半夏干姜散证,是寒饮内盛,所以,它温中的力量要加强,将生姜换成干姜,守而不走;生姜半夏汤证是寒饮搏结于胸胃,病位扩大了。饮为阴邪,轻则阻遏阳气,重则伤人阳气,所以病人烦闷不堪,无可奈何。在病机和病位上,三者有区别,因此,有的用生姜,有的用干姜,而本方重用生姜汁一升,辛散寒饮,佐以半夏,开结降逆,可以祛除寒饮,使阳气布展,寒饮祛除,病人心胸中的郁闷、烦乱得以解除。“方后注”提出“小冷”,是“治寒以热,凉而行之”的反佐法,防止热药格拒引起呕吐;又嘱其“分四服”,仍以少量频服,以发挥药力。

小半夏汤证、生姜半夏汤证和干姜半夏散证比较

  一、治则

【原文】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7)

本条强调哕的治则。张仲景时代,“哕”是指哕逆,是胃气上逆之证,而且偏于对虚寒病机的认识。
“视其前后”,是指要看病人大、小便情况

六腑以通为用。由实邪内阻,下部不利者必腹满;气机壅滞,浊气上逆必哕。如果“哕而腹满”,兼有小便不利,属于水湿阻滞气机,水道不利,就得通利小便,哕和腹满症才能缓解;如果兼大便不通,是因为胃肠有积滞,下闭而上逆,病人大便秘结,且有哕逆,所以通利大便的办法,可使哕和腹满症得以解除。“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为辨证要点。

  二、证治

【原文】干呕、哕,若手足厥者,橘皮汤主之。(22)
【原文】哕逆者,橘皮竹茹汤主之。(23)

治哕方,一个是橘皮汤,一个是橘皮竹茹汤。在组成上,橘皮汤与橘枳姜汤类似,橘枳姜汤是治疗气滞偏盛,水饮停蓄导致胃气不降的胸痹轻证。现在用橘皮、生姜,没有枳实,说明满症不明显,是以干呕和哕症为主。所以,针对胃寒气逆的病机治宜通阳和胃法。

“手足厥”,不同于四逆汤证。寒邪在胃,胃失和降不仅会哕、呕,而且,胃阳被阻遏,出现手足欠温、发凉的感觉。生姜用量半斤(八两),多于橘皮,是针对寒饮气逆的哕证,能够通阳和胃,散寒止哕。

哕证,有寒、热、虚、实之分,也有新病、久病之别。所以临证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方说,对于虚证的虚哕,可用四逆汤;如果有湿邪,由寒饮所致的干呕、哕,可用橘皮汤。

下利
下利包括泄泻和痢疾。病机责之于脾胃的纳运失职,肠道的传化失司

  一、治法

【原文】下利气者,当利其小便。(31)

这一条讲湿滞气利的治法。什么叫“下利气者”呢?下利气,是指下利的同时矢气频频。这是一个病理性状态,由于脾虚不运,湿滞气阻于肠道,湿无出路,因此,伴有肠鸣、腹胀,小便不利,大便黏滞不爽,量少。这是病在胃、肠。

那么,采取什么办法能够使气利得治呢?首先,得把湿滞的问题解决,祛湿的出路在于利小便。所以,李东垣说:“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张仲景在第二篇所讲的“小便不利,大便反快”,内湿与外湿合病,以里湿为重,同样是“但当利其小便”,给湿邪以出路。所以本篇对湿滞气利也要“当利其小便”,这个道理就好理解了。

利小便,应该用什么方?下利,涉及胃肠,平胃散、五苓散合起来的胃苓汤更为合理。“利小便而实大便”的治法,这里就得到印证了。

  二、证治

(一)虚寒证

1.虚寒下利兼有表证

【原文】36条

2.寒厥下利,阴盛格阳证
【原文】45条

3.虚寒肠滑气利
【原文】47条

4.虚寒下利脓血
【原文】42条

(二)实热证

第37、38、39、40条是“通因通用”法的应用,告诉我们“必伏其所主,先其所因”。当然,中病即止,否则容易伤正。对于反复的下利,应该引起重视。

1.实积下利

【原文】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小承气汤主之。(41)

此属于“通因通用”法的运用。

2.湿热毒痢

【原文】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43)

《方剂学》中学过白头翁汤,因为热蕴肠腑造成的蒸腐血络,则便脓血;壅滞气机,就出现发热,口渴,里急后重,这种下利赤白的脓血便。在舌质、舌苔上,一定是偏于大肠湿热。以下痢脓血,里急后重为主症。方中白头翁清热凉血解毒,配秦皮,专治湿热痢疾。白头翁汤功效是清热燥湿,凉血解毒止痢。

(三)利后虚烦

【原文】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为虚烦也,栀子豉汤主之。(44)

《伤寒论·太阳病》,这一条是变热证,本来就烦,下利后为什么更烦?因为实热造成的下利,病人应当有心烦。下利以后,实邪如果能够尽去,心烦也就止了,现在没有尽去,因此心烦加重。

所以,对于余邪停留在心膈,扰及心神者,用栀子豉汤,栀子十四枚,清心除烦,能清三焦之火热从小便而出。香豆豉绵裹,宣泄胸中郁热,共同除烦清热。说明本证是以热邪内扰为辨证要点的。

整个十七篇,47条原文,按照呕吐、哕、下利三部分,给大家分别讲了一些主要的方证。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全篇小结

御用客服

▼版权申明

整理/橘大宝 排版/橘大宝 校对/青竹学术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精讲一 概述
腹满(厚朴七物汤、厚朴三物汤、大柴胡汤、大承气汤,大黄附子汤 赤丸方,附子粳米汤方)
吴茱萸汤辨证治疗头痛、呕吐、眩晕
【经方论坛】冯世纶教授应用《外台》茯苓饮临床经验
伤寒论读书笔记《十六》
西安中医赵红军讲授《孙曼之伤寒论讲稿》厥阴 360-381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