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图】七月.相约甘南七
最美的风景在路上 苯教文化博大精深
十五日早上7:30分,大家收拾好行囊出发,今天的目标地天峻县,不到400公里的路途。213和305省道,要翻过垭口,时间上不好掌控。不过在前行途中,千万别忽略了沿途风光。整条公路蜿蜒曲折伸向远方,沿途有丰富的地貌变化和最纯粹自然的风光,是摄影爱好者最喜欢的公路。
早晨的祁连县空气真好,一路的蓝天、山峰、林海、河滩、碎石、溪流,感觉特浪漫,可也真叫曲折,路就像一架梯子挂在山的一面坡上,梯子的每一个层面上,各种车子就像一个个七星瓢虫在一层层叶子上爬行。当我们终于辗转到山顶时,惊喜出现了。
车停了下来,这儿是大冬树山垭口。垭口的左手边有一个标识牌“4120”,我们在这4120的海拔处随意走动欢呼,并没有感觉到一点儿不适,心里挺高兴的,可是天不作美阴天雾还很大。我连相机都拿,绕着白塔走一圈,看到远处有个经幡,便走过去参观,由于这里海拔4000多米,走起来还有点吃力,就回来了。
这儿已经属于青藏高原了,好像这个垭口是昆仑山和祁连山的分界线。这里的四季从来不甚分明,春不象春,夏不象夏。所谓"祁连六月雪",就是祁连山气候和自然景观的写照。就这么一会的时间晴了,云雾散开了。那景致我只说了三个字,“真美啊”!赶紧回到车子上取相机。
忽然看到三个人绕着白塔,在抛撒纸风马,刚要拍照,那人示意我不要拍,我放下已经举起的相机,看着他们撒,听着他们嘴里说的好像是嘛(ma)呢(nī)吽( hōng)。
大冬树山垭口便是祁连至天俊县的必经之路上的最高点,一直是这条道路上一个神一样的标志性存在,也是检验是否会有高原反应的一个地标。远处雪山连绵,身边祈祷的纸片飞舞,山坡白塔告诉人们这里的信仰;走到山边,游人们在大美风景前留影,也在4120的大字前记住青海穿越的高点。大冬树山垭口的风光很难用几个固定的词语形容,因为她的海拔实在是太高了,所以成就了她千变万化的风景。
之所以说大冬树山垭口是圣洁和纯净的,是因为这里看不到其余与信仰不相干的装扮,全部由经幡、桑池、佛塔点缀而成,似乎把人们带进了圣堂,人人都变成了圣徒。
离开大冬树垭口后,一路前行,不期而遇大通河,俯瞰大通河谷的草原沿着大冬树山垭口的盘旋山路下行,在半山腰有一个平缓的河谷,清清的溪流从雪山之巅汇聚而下,河边有奇特的小树,树枝坚韧,树冠若扇,峡谷远望,雪山挂在谷口,美丽景色。一个拐弯处,我们停下车来,留个纪念照,感受安静祥和的下午时光。
来到天峻县安排住宿,天淅淅沥沥的下起小雨,已经是下午5点多了,一部分要去里县城30多公里外的一个未开发的庙宇,我们去了县城的嘛呢康。所谓的嘛呢康是以村落为单位的宗教活动空间,各村一般都有自己的嘛呢康。通常每月初十、十五、二十九日举行三次例会,年内于农历正、十、腊月举行三次大型集会,称之为“嘛呢会”,共约历时20余天。会期,信众集会于各自的嘛呢康,念诵经文和六字真言,转动嘛呢轮,集体在嘛呢康饮食,气氛热烈,如同汉地庙会。今天这里很安静,没有朝拜的。我们就从中间走了进去。
煨桑台哪里有几位藏族青年先用纯净水洗手,随后将松枝点燃,松枝燃起,只见霭霭烟雾,把他们带来的东西撒在燃烧的树枝上,并取出一条彩带,覆盖在上面。我们走过去围观,被人赶回来了,也不让拍照。我们就远远的看着他们行法式,随后他们开始绕“煨桑台”顺时针转着圈儿,在袅袅神烟中,他们用藏语高喊着神灵保佑的祈祷语,将手中风马高高抛洒向天空。在整个过程中,他们的神情庄严肃穆、非常认真。
这种印有神灵骑马的方形小纸片叫“风马”,是一种祭祀品,在藏族同胞风俗中,风马如果能够飘摇直上天空,那就表示祈求的好运就要来临。风马,藏语称为“隆达”,“隆”意为风,“达”意为马。风马旗亦称为“风马经幡”。“风马”的确切意思是:“风是传播、运送印在经幡上的经文远行的工具和手段,是传播运送经文的一种无形的马,马即是风。”
在大冬树垭口上,我们看到的向空中抛撒一沓沓的纸片,而且边上的那人说,纸片被风吹得越远越好。其实这也是风马的一种,叫风马片,也是印在红、黄、绿、蓝、白五色纸上的。
在青藏高原随处可见经幡的身影,在山顶口、江畔河边、道旁以及寺庙等被认为有灵气的地方都挂有五彩的经幡。这些在西藏随处可见的经幡,被风吹过就等于把经幡上的经文读了一遍。藏胞认为颂读经文可以带来吉祥和好运,无论是人、还是水、风,共同颂读经文都是为了让吉祥和好运无处不在。
有这样一个民间传说:一个藏族僧人在印度取得真经,回来的路上过河时把经书弄湿了,他把经书全摊开凉晒,自己坐在一棵大树下打坐入定。突然间,天地响起法锣、法号,阵阵梵音回荡,微风拂面,天宇盘旋。僧人感觉浑身通泰,大彻大悟。他微微睁开眼睛,原来一阵风起,刮得经书满天满地满河面。据说人们为了纪念这个僧人的顿悟和颂扬佛经,就把经书印在布上,直接挂于天地之间,这就是经幡。
经幡和风马旗布用的五色也是有来历的。白色代表天上的白云,也有说是代表人纯洁的心灵,黄色代表大地,红色代表火焰,蓝色代表天空,绿色代表江河。藏传佛教又赋予五色为五方佛及五种智慧之意。故而风马旗成为藏族民间民俗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亦是藏族苯教与藏传佛教互相融合后文化精神的外化象征。
旅行回来后,我特意上网查:我在山口上看到的经幡,正确的叫法应该是“风马旗”,风马旗与经幡是有区别的,只因它们的制式很相近,所以很多人分不清楚,可能是人们说经幡较多的缘故,大家就笼而统之地都叫做经幡了。
在西藏的时候,每次翻山,我最渴望看到的就是在山风中猎猎飘扬的经幡,因为看到经幡,就意味着我们要到达山口了,每次在山口看到经幡,总让我有一种难以名状的感觉,一种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真正与大自然融合在一起的感觉。
原来哪里煨桑的是家中有喜事了,以"桑"祭祀神灵,祈祷平安,桑烟可以直达上天神住的地方,它可将人间的美味传递上去,诸神欢喜,保佑世间凡人事事如愿,平安幸福。在有着悠久历史的雪域高原,有着厚重文化积淀的藏民族和藏传佛教,燃桑之举是有其产生的思想基础、社会背景的,也伴随着美好的传说。
藏族人对风马旗和经幡充满了特殊的信念和情感,朋友说,经幡挂上后,经过风的吹动,就相当于自己念了一遍又一遍经文。五彩缤纷的风马旗和经幡像一道道彩虹装点着圣洁的雪域高原,已成了雪域高原一道独特的风景。
直到看完,小雨又下起来了,我们往回走时看见一个女人,依顺时针方向自寺院正门开始,面向寺庙侧向行进磕头,亦是三步一磕,绕寺而行。也是藏传佛教信徒最虔诚的礼佛方式,从身体、语言、心念中都表达出来对佛的敬意。征得本人同意后我拍一张照片,作为纪念。
这雪域高原的嘛呢康四周,植被茂盛,鸟语花香,山清水秀,地山雀就在这草原上无忧无虑的繁衍生息,有幸拍到了大鸟喂小仔的画面,一家很温馨的。羊从来都是青海的特产,走到哪里,都可以近距离的接触他们。这一路上遇到两伙大批的羊群,那就不客气的拍照了。
回旅店的途中,去小饭店吃饭的时候,下起大雨,几分钟地面的积水就没脚面子,等啊等,就是不停,没办法了,几百来米的距离,只得打车回去了。
欢迎围观  谢谢分享
20200901于沈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五彩的风马旗与经幡
西藏很多地方都挂着五彩的经幡,是有什么意义吗?
藏区随处可见的经幡与风马旗,你知道它背后的故事吗?
西藏随处可见的风马旗到底什么含义?
在西藏旅游,不要随意跨越踩压这些东西
风马旗经幡塔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