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荣昌生物:立足源头创新Biotech龙头扬帆起航:乘风而起顺势而为

(报告出品方/作者:长江证券,伍云飞,单林)

立足源头创新,差异化新药布局优势渐显

专注自免与肿瘤,创新药迈入新征程

深耕自免、肿瘤和眼科三大疾病领域,专注 ADC、抗体融合蛋白和双抗药物开发。荣昌 生物创立于 2008 年,由荣昌制药董事长王威东先生和资深药物研发科学家房健民博士 共同掌舵,公司管理层兼具药物市场推广与研发双重经验。2020 年 11 月,公司在港交 所成功上市,并于 2022 年 4 月登陆科创板。 核心产品陆续上市,临床竞争力可见一斑。公司核心产品泰它西普(RC18)与维迪西 妥单抗(RC48)于 2021 年获批上市,并均于同年纳入国家医保目录,创新药正式步入 商业化的新征程。我们认为,荣昌生物是目前国内屈指可数的具备源头创新能力的 Biotech 公司,公司数十载的研发积淀与平台价值将在国内新药发展的 2.0 时代充分展 现。

管理团队兼具实战经验与全球化视野,从业逾 20 年。创始人王威东先生深耕制药领域 25 年,具备完善的创业、运营及管理经验;联合创始人、首席科学官房健民博士是国内 生物制药行业为数不多的具有从新药发现到成功商业化经验的企业创始人,也是康柏西 普(一种抗 VEGF 融合蛋白)的发明人;首席医学官何如意博士兼具中美药品开发、监 管经验,是中国在药品临床开发及全球监管制度领域最权威的专家之一,在美国 FDA 及 中国药监局拥有近 20 年决策和管理经验。

股权结构稳定,管理明晰。公司董事长王威东先生、联合创始人房健民先生以及林健先 生、温庆凯先生等 10 名自然人于 2020 年 4 月签署一致行动协议,通过烟台荣达、I-NOVA、RongChang Holding、烟台荣谦、烟台荣益、烟台荣实、烟台荣建来共同控制 荣昌生物。全球研发体系,三大技术平台。公司在山东烟台、上海和美国加利福利亚建立了 3 个研 发中心。生物制药研发平台包括抗体和融合蛋白平台、抗体偶联药物(ADC)平台及双功 能抗体(HiBody)平台,涵盖药物发现、新分子的筛选和研发、生产工艺优化等多个关键 环节。抗体融合蛋白平台与 ADC 技术平台已成功产出了泰它西普和维迪西妥单抗两个 上市产品,后续更多候选产品山雨欲来。

管线差异化布局,纵向上市梯队紧凑

立足临床需求,研发管线差异化布局。公司终以临床价值为导向,致力于开发原创性的、 差异化的同类首创(FIC)与同类最佳(BIC)生物药。目前,公司已成功自主开发了全 球 FIC 的 BLyS/ APRIL 双靶点融合蛋白产品泰它西普(RC18)、中国首款自主研发的 ADC 药物维迪西妥(RC48)、以及潜在 FIC 的眼科新药 VEGF/FGF 双靶点融合蛋白(RC28),公司管线中另有 20 余款候选生物药产品,其中 10 余款处于临床研究或 IND 准备阶段。

ADC率先出海,商业化正式起航

维迪西妥单抗借船出海,泰它西普海外临床全面铺开。2021 年 8 月,公司将维迪西妥 在亚洲地区(日本、新加坡除外)以外地区的全球开发和商业化权益授权给国际 ADC 巨 头 Seagen,获得 2 亿美元首付款及最高可达 24 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2022 年上半年, 泰它西普已于美国启动了 SLE 的 III 期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并进一步于 2022 年 9 月 获得欧盟以及 CDE 的批准,目前正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患者招募。此外,靶向 Claudin18.2 的 ADC 新药 RC118 已于 2021 年 11 月在澳洲正式启动剂量爬坡试验。

创新药迈入商业化新征程,2022 销售额达 7.72 亿。2021 年公司用于治疗系统性红斑 狼疮的泰它西普(RC18)与用于治疗胃癌和尿路上皮癌的维迪西妥(RC48)均在中国 附条件获批上市,并于同年进入国家医保目录。2021 年公司营业收入增长至 14.26 亿 元(+46753%),扣非归母净利润为 1.76 亿元,主要系公司核心产品 RC18、 RC48 销 售收入以及同 Seagen 确认的关于维迪西妥的开发协议的 2 亿美金首付款。2022 年公司两大核心产品实现销售营收 7.72 亿元,扣非归母净利润仍为负,主要系核心产品的 商业化费用所致。

国际化质量管理体系+产能升级,加速产品商业化进程。截止 2022 年 12 月 31 日,公 司:1)在质量管理方面,建立起了符合全球 GMP 标准的生产体系与专业化的质量管理 体系,确保上市产品质量; 2)在产能方面,配备了 21 个 2000 升的生物反应器,并计划在 2025 年末将原液生产 能力提升至 80000 升以上; 3)营销推广方面,公司打造了一支超过 1100 人的经验丰富的专业销售团队。其中自免 团队 639 人,覆盖 31 个省份的 1876 家医院;肿瘤科商业团队 520 人,覆盖 31 个省 份的 1419 家医院。

全球FIC的BLYS/APRIL双靶点融合蛋白

全球自免药物占比大,国内外市场空间广阔

自免疾病(autoimmune disease, AID)是指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成分的免疫耐受被打 破,从而攻击自身的细胞、组织或器官,引起损伤而诱发的一类疾病。目前已发现约 100 种不同类型的自免疾病,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类风湿关节炎(RA)、强直性脊 柱炎(AS)、多发性硬化症、l 型糖尿病等,自免相关疾病几乎可以影响身体的任何部位, 给患者造成严重负担。 生物药是海外自免及炎症领域的主要治疗手段。根据医药魔方统计,2021 年全球 TOP 100 药品的合计销售规模约 4520 亿美元,其中自身免疫及炎症药物销售规模约 794 亿 美元,占比 18%,位列第三。其中,靶向 TNF-α 的 Humira(阿达木单抗)销售额高达 206.94 亿美元,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药王”。

全球自免疾病诊疗市场中,生物药高歌猛进,市占率逐步提升。伴随生物药创新研发的 推进,全球治疗自免疾病的生物药市场迅速增长。据 Frost & Sullivan 统计,全球自免 疾病药物市场预期将由 2019 年的 1169 亿美元增加至 2030 年的 1638 亿美元。全球自 免疾病市场中,生物药的市场份额预期将由 2019 年的 66.8%继续增加至 2030 年的 81.4%。

中国生物药创新研发不断演化,自免疾病生物药市场有望迅速增长。国内风湿免疫病学 科建设起步晚,诊治体系不够健全,并且长期缺乏有效的治疗自免疾病的生物药(国内 第一款 SLE 生物药贝利尤 2019 年才于国内获批)。随着生物药研发的稳步推进,中国 自免疾病生物药市场预期将由 2019 年的 5 亿美元增加至 2030 年的 166 亿美元,份额 预期将由 2019 年的 22.7%增加至 2030 年的 68.8%。我们预期未来生物制剂将逐步取 代激素等传统治疗方式,成为自免疾病的主要治疗方法。

中国SLE患者疾病负担重,传统疗法效果不佳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素有“不死癌症”的称谓。SLE 是一种多系统自免疾病,常见 症状包括皮疹、关节疼痛和肿胀等。随着疾病的发展,可能导致严重的器官并发症,其 中 75%的 SLE 患者会出现肾脏损伤,病情严重时危及生命。据 Frost & Sullivan 测算, 2020 年全球 SLE 患病人数为 780 万,预计到 2030 年将达到 855 万,患者基数庞大。 我国 SLE 患者人口多、疾病负担重、合并症发生率高。2020 年中国的 SLE 患者达 103.49 万人,预计到 2030 年增长到 109.47 万人,5 年间呈稳步增长态势。根据《2020 中国 系统性红斑狼疮诊疗指南》,在病程≤4 年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仅约 25%的患者 经过治疗可达临床缓解,45%的患者将出现器官损害,患者 4 年内总复发风险高达 60%。

传统 SLE 疗法效果不佳,临床需求仍有较大缺口。SLE 治疗的总体目标为通过短期控 制疾病活动改善临床症状,达到临床缓解;长期预防及减少复发,减少药物不良反应, 改善生存质量。SLE 的传统治疗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抗疟药和免疫抑制剂等。由于传 统疗法整体缓解率低,存在明显毒副作用和禁忌症,且部分患者治疗效果不佳、复发率 高,因此临床上对一款安全有效的 SLE 药物需求是迫在眉睫的。

生物药在疗效和安全性方面均优于传统治疗方式,国内替代前景乐观。相比传统的 SLE 治疗方式,生物药优势显著:(1)高度特异性地结合并抑制潜在致病靶点,从而减少全 身性副作用的发生、提高治疗窗口并提升临床疗效;(2)可以减少甚至停用传统药物(例 如激素),从而减少传统药物带来的副反应。我们预期,随着国内疾病诊疗条件的稳步改 善,在自免领域,生物药的应用场景有望向欧美看齐,其对于传统治疗方式的替代前景 乐观。

临床数据持续佐证,泰它西普BIC属性呼之欲出

泰它西普是一种 TACI-Fc 融合蛋白。通过将 BLyS 受体 TACI(一种跨膜蛋白,属肿瘤 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成员,配体为 APRIL 和 BLyS)的胞外特定可溶性部分与人血清中 免疫球蛋白 IgG1 的 Fc 部分(一种只包括抗体重链恒定区的蛋白质片段)构建成融合 蛋白得到。采用接近全人源化的 TACI 片段和全部人源化的 IgG Fc 片段,有效降低了潜 在的免疫原性,提高了安全性,并且具备更佳血清稳定性及较长半衰期。

单靶点药物不能完全阻断B细胞活化路径,针对SLE治疗效果有限。BLyS(亦称BAFF) 与 APRIL 对于 B 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存活同样重要,其中 BLyS 可同时与 B 细胞膜上 BCMA、TACI、BAFF-R 三种受体结合,APRIL 可与 BCMA、TACI 两种受体结合,进 一步诱导 B 细胞的增生、成熟和持续存活。从生物学机理而言,单靶点 BLyS 药物(例 如贝利尤单抗)只能阻断BLyS-TACI活化路径,而不能阻断 APRIL-TACI 活化路径,临 床疗效有限。泰它西普双靶点作用机制,效果更强。泰它西普的 TACI 片段可同时与 BLyS 和 APRIL 结合,抑制 BLyS、APRIL 与其细胞膜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进一步阻断 BLyS 和 APRIL 对 B 细胞增生、成熟以及持续存活的促进作用,加速 B 细胞自然消除。相比于单靶点药 物,泰它西普作用范围更广、效果更强。

国内仅上市两款 SLE 生物制剂,竞争格局良好。目前全球有三个治疗 SLE 的生物制剂 获批用于 SLE 治疗,中国有 2 个获批上市(泰它西普、贝利尤单抗),另外在临床上利 妥昔单抗也常常超适应症用于 SLE 的治疗。贝利尤单抗于 2019 年 7 月在中国获批,并 于 2021 年 3 月进入国家医保。泰它西普于 2021 年 7 月在中国附条件批准上市,用于 治疗高疾病活动度、自身抗体阳性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成年患者,并于同年 12 月进入国 家医保。阿尼鲁单抗于 2021 年 8 月最先在美国获批,后分别在欧盟和日本上市,但目 前尚未在中国上市。自免领域是长坡厚雪的好赛道,贝利尤单抗是全球首个 SLE 生物药。贝利尤单抗于 2011 年 FDA 首次获批用于成人 SLE 的治疗,为 50 年来上市的首个系统性红斑狼疮(SLE) 新药。2020 年 12 月被 FDA 批准用于 SLE 的严重并发症——狼疮肾炎,成为 FDA 批 准的首个用于治疗狼疮肾炎的药物。

SLE 在研创新药以生物药为主,且竞争激烈。生物药方面:优时比的 CDP-7657、渤健 的 BIIB059 以及默克的 Atacicept 均进入Ⅲ期临床试验阶段,另外十多款生物药处于Ⅱ 期临床试验阶段,竞争较为激烈。中国有 6 款在研 SLE 生物药,包括处于Ⅲ期临床阶 段的 anifrolumab 注射液,处于Ⅱ期临床阶段的 VAY736 和 CFZ533。 小分子药物方面:国内仅有和黄药业的 HMPL-523 乙酸盐片处于三期临床阶段,其他小 分子大多处于 I 期阶段。自免药物研发整体临床周期较长,泰它西普具有较大先发优势。

从 SLE 后期管线在研药物的已有临床数据来看:CDP-7657 的 IIb 期试验中 SRI-4 24 周时应答率最高达 67.4%(高出安慰剂组 16.2%),而 BIIB059 的 II 期试验的 SRI-4 24 周应答率高出安慰剂组 26.35%,Atacicept(BLyS/APRIL 融合蛋白)的 II 期试验结果 中 75mg 组 SRI-4 应答率(24 周)仅高出安慰剂组 13.8%(未达到主要终点)。 总体而言,目前在研 SLE 生物药已披露的临床数据中,SRI-4 应答率与安慰剂组相比并 没有十分显著,而泰它西普 IIb 期注册性试验中 SRI-4 应答率“泰它西普 240mg+标准 治疗”组高出安慰剂组 47%,明显优于以上药物所披露的数据。

泰它西普临床效果更优,有望成为 BIC。泰它西普的中国 IIb 期注册性临床试验共入组 249 名中度或重度 SLE 患者,平均分为四组,各组在接受标准治疗的前提下,每周加用 一次皮下注射低至高剂量泰它西普(80mg、160mg 或 240mg)或安慰剂,持续时间为 48 周。 结果表明:对于符合方案集(PPS)中的 192 名患者的数据分析显示,三种剂量(80mg、 160mg、240mg)治疗组达到主要终点 SRI-4 应答的患者比例分别为 72.9%、69.6%和 79.2%,显著高于贝利尤单抗(BLyS 单抗)与阿尼鲁单抗(IFANR-1 单抗)的 SRI-4 应 答率(非头对头试验)。 国内 III 期确证性临床数据进一步验证优异疗效。2022 年 9 月,荣昌生物发布泰它西普 国内 SLE III 期确证性临床试验结果:泰它西普 160mg 联合标准治疗用于 SLE 患者的 52 周 SRI-4 应答率高达 82.6%,显著高于安慰剂组 38.1%。

安全性是慢病用药的前提,泰它西普同样表现良好。在 80mg 至 240mg 剂量组中,严 重不良事件发生率为 12.9%至 15.9%,甚至低于安慰剂组;同样剂量组中,实验组的不 良事件发生率亦与安慰剂组相当,泰它西普的安全性可圈可点,这也为药物的长期使用 夯实基础。双管齐下,泰它西普抑制 B 细胞免疫水平作用更显著。临床数据表明泰它西普可有效降 低 SLE 患者 IgM、IgG 和 IgA 的体内浓度,且在 80mg 至 240mg 的剂量范围内,均呈 现剂量依赖的降低效果。对比贝利尤的 BLISS-52 和 BLISS-76 两项试验综合结果,泰 它西普对 B 细胞免疫水的降低效果整体优于贝利尤单抗,且有效剂量相对更低(非头对 头试验)。

欧美 SLE 流行病学负担重,全球市场大有可为。根据一项针对全球 SLE 流行病学的系 统性建模分析(共纳入 112 项研究),美国和中国 SLE 发病率位列全球前四,分别为 12.13(11.94-12.35) /10 万人年以及 8.57(8.37-8.77) /10 万人年。美国与欧洲受 SLE 影 响的患者人数累计达到 55 万,占全球患者比例约为 16%。贝利尤上市以来全球销售量不断突破。贝利尤 2011 年获得 FDA 首次批准,目前已经在 美国、欧盟、中国等多个国家获批,并且是美国、欧洲等地区唯一同时批准用于治疗 SLE 和 LN 的生物制剂。得益于良好的竞争格局和 GSK 领先的商业能力,贝利尤的全球销 售额不断突破,2022 年全球销售额达到 11.46 亿英镑,同比增长仍达 31%。

泰它西普欧美三期临床启动,全球市场海阔天空。基于在中国注册性临床试验中获得的 良好数据,公司持续推进泰它西普用于治疗 SLE 的全球临床试验,计划向 FDA、EMA 等监管机构提交上市申请。2020 年 4 月,美国 FDA 授予泰它西普用于治疗 SLE 的快 速通道资格,加速美国上市进程。2022 年 6 月,治疗 SLE 的全球多中心Ⅲ期临床试验 在美国顺利完成首例受试者入组给药。对标贝利尤的全球商业化成绩,泰他西普基于优 异疗效和安全性表现,未来海外的商业化表现值得期待。

联合标准治疗显著提高cSLE短期应答率

儿童期发病的系统性红斑狼疮(childhood-onset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cSLE) 是一种系统性自身免疫病,占总 SLE 病例数的 10%~20%,以全身多系统或多脏器损 害、体内存在大量自身抗体为主要临床特点,临床表现具有高度异质性。cSLE 急性病 者更多,脏器损害(进展为狼疮肾炎)发生率更高,病程更为迁延,预后相对更差。 根据《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22 版),目前 cSLE 的治疗强 调达标治疗理念,主要考虑三方面目标:1)控制患儿临床症状,提高患儿生活质量;2) 减少疾病活动造成的脏器损害;3)降低复发率和远期死亡率。同时,cSLE 的治疗需根 据患儿临床特点、疾病活动度和严重程度以及并发症,联合开展个体化治疗。

泰它西普联合标准疗法可显著提高儿童 SLE 患者的 SRI-4 反应率。2022 年 5 月 9 日, 一项泰它西普治疗 cSLE 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自身前后对照试验结果发表于期刊 《Lupus》:在 15 例难治性 cSLE 中,使用泰它西普 5~26 周(每周 80 或 160mg)联 合标准疗法(糖皮质激素或羟氯喹或免疫抑制剂)后,SRI-4 应答率达到 66.7%(早前 贝利尤 PLUTO 研究中的 SRI-4 为 52.8%),12 例难治性 cSLE 患者激素减量,8 例用 药前肾脏受累患者在治疗后 24h 尿蛋白下降,体现出了对儿童狼疮肾炎的良好疗效。

RC18 拓展多种自免适应症,持续提供药品增长动力。公司针对泰它西普已开展单药治 疗其它多种免疫性疾病的临床试验,覆盖类风湿性关节炎(RA)、视神经脊髓炎、IgA 肾 炎、干燥综合症(SS)、多发性硬化症(MS)及重症肌无力(MG)。其中类风湿性关节炎(RA) 具有极为庞大的患者人群,IgA 肾炎和干燥综合症(SS)临床缺乏有效治疗手段,多发性 硬化症(MS)及重症肌无力(MG)是难治罕见病。目前大多试验已进展到 II 期和 III 期,适 应症梯队紧凑,有望提供持续的市场增长力。

国产首款ADC药物,先发优势明显

ADC发展历经三代,结构不断优化

ADC(抗体偶联药物)由抗体、连接子、细胞毒素三部分组成。ADC 分子兼具抗体药物 的肿瘤靶向性与传统小分子化疗的强大杀伤效应。其作用机制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靶向抗原(定位):ADC 进入血液循环后随血液到达全身,与肿瘤细胞表面抗原结合 后,通过网格蛋白介导的内化作用,形成核内体(endosome),被内吞; 2)释放毒素:ADC 药物,被溶酶体降解后释放出搭载的细胞毒小分子,从而杀死肿瘤 细胞(少部分 ADC 药物靶向细胞外基质,于细胞外裂解释放毒素分子发挥作用); 3)阻断信号通路:部分 ADC 药物的抗体部分也能抑制细胞通路,比如 Kadcyla 与 Enhertu 的抗体片段均为曲妥珠单抗(一种抗 HER2 的单克隆抗体),通过阻断 HER2 信号转导及 ADCC(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作用)作用发挥抗肿瘤作用。

ADC 发展历经半个世纪,行业进入收获期。早在 1906 年,Ehrlich 就提出了 “魔法子 弹”的概念,1967 年 ADC 设计理念正式被确定,2000 年 FDA 批准了第一个 ADC 药 物——Mylotarg(一种与卡奇霉素结合的抗 CD33 人源化单克隆抗体)。经过四十多年 的技术和临床验证,行业进入收获期,2010 年至今 FDA 密集批准了 14 款 ADC 药物。

从技术角度来看,ADC 药物经历三代变革,技术不断优化,组件不断升级,安全性和 疗效得以提高: 第一代 ADC 在抗体免疫原性、细胞毒药物效力、连接子稳定性及偶联技术等方面都存 在较大局限性,这也是 Mylotarg 撤市的原因所在;第二代 ADC 则聚焦在开发更具靶向性的单克隆抗体、更稳定的连接子、更高活性的细 胞毒药物上,疗效和安全性较一代 ADC 明显提升,但在实体瘤的穿透性、克服肿瘤异 质性相关的耐药性、载药的均一性上仍然面临一定挑战; 第三代 ADC 药物主要集中在增强抗体的靶向性、开发新的连接子和偶联技术以及增强 ADC 的旁观者效应,以进一步扩大药物的治疗窗,提高疗效和安全性。

抗体:ADC药物多选用人源化单抗IgG1

抗体承担“定位导航”及毒素载体功能,对于 ADC 药物的疗效、药代动力学、药效学 特征有重要影响。抗体分为鼠源性、嵌合抗体、人源化和全人源化抗体(即人单克隆抗 体)。目前批准用于临床或正在开发的大多数 ADC 使用人源化或人单克隆抗体,因为 其抗原亲和力和特异性强、血清半衰期较长和免疫原性最小(也有例外,比如 Adcetris 使用了嵌合抗体)。

人源化单抗 IgG 包含 IgG1、IgG2、IgG3 和 IgG4 四个亚类。其恒定结构域和铰链区有 所差异,这些不同将会影响单克隆抗体(mAb)的溶解度和半衰期,以及其对免疫效应 细胞上表达的不同 Fcγ受体(FcγR)的亲和力。 目前 ADC 大多用 IgG1 型人源化单抗作为抗体骨架。IgG1、IgG2 与 IgG4 型单抗在血 液中半衰期均为 21 天,并且能够介导抗体依赖性细胞毒性作用(ADCC)和补体依赖 性细胞毒性作用(CDC)。与 IgG2 和 IgG4 相比,IgG1 有更高的补体结合及 FcγR 结合率,因此大部分 ADC 使用 IgG1 为抗体骨架,少数使用 IgG2 或 IgG4(例如:Mylotarg 和 Besponsa)。IgG3 循环半衰期较短,在 ADC 设计中通常避免使用。

连接子:多采用新一代酶可裂解连接子

连接子主要有两个功能: 1)确保药物在血浆中循环时,细胞毒性的载荷(payload)仍牢固地附着在抗体部分 上。如果连接子不稳定,可能会过早地在血浆中释放载荷,不仅会增加全身不良反应的 严重程度,也会降低载荷在肿瘤部位的有效传递; 2)通过酶依赖释放、pH 依赖释放等方式,确保载荷能够在肿瘤部位内(尤其是肿瘤细 胞内)有效释放细胞毒素;

按裂解与否,连接子分为可裂解型和不可裂解型。可裂解型指当存在肿瘤相关性因素(例 如酸性环境,丰富的蛋白水解酶等)时能分解并释放 ADC 细胞毒性载荷,包括 pH 敏 感性腙键连接子(例如 Mylotarg 和 Blenrep),可还原性的二硫键连接子,二肽型即酶 可裂解型连接子(例如:Adcetris,Polivy,Trodelvy,Enhertu)。 酶可裂解型连接子比腙键连接子和二硫键连接子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和特异性。不可裂解 连接子(例如 T-DM1)虽然在血浆中比较稳定,但是其抗体-连接子结构依赖溶酶体降 解以释放载荷,常导致载荷上的带电氨基酸保留,可能会影响药物疗效或细胞通透性。

“旁观者效应”又称“旁杀效应”:采用可裂解连接子的部分 ADC 在被抗原高表达的肿 瘤细胞内吞后,随后在其溶酶体内降解,可释放出能扩散出细胞膜的游离毒素,从而进 一步杀伤抗原高表达肿瘤细胞周围的抗原低表达/不表达的肿瘤细胞,该效应称为旁杀 效应(by-stander killing effect)。

旁杀效应的发生需要两个先决条件:1)ADC 使用可裂解连接子;2)疏水有效负载(能 够通过扩散穿过磷脂双分子层离开靶细胞到达邻近肿瘤细胞)。广为关注的第三代 ADC药物 Enhertu(靶向 HER2 的 ADC)和 Trodvlvy(靶向 TROP2 的 ADC)均具有比较 明显的旁杀者效应,而采用不可裂解连接子的 ADC 在靶细胞内降解为连接子-毒素复合 物,其氨基酸残留基团所带电荷(正电荷或负电荷)阻止其穿出细胞膜,从而无法杀伤 旁观者细胞(例如第二代药物 Kadcyla);另外,如果毒素本身就携带容易电离出带电基 团的潜在基团,那么也无法透膜发挥旁杀效应(例如 MMAF)。

细胞毒素:MMAE应用成熟,拓扑异构酶抑制剂走向舞台中央

细胞毒素(payload)是 ADC 内吞到肿瘤细胞后发挥细胞毒性的化学分子。早期的 ADC 研究多采用传统化疗药物,例如甲氨蝶呤、多柔比星、长春新碱等,但研究显示这些 ADC 并不比单独化疗模式更有效,这是因为早期单抗药物只能容纳相对较少的有效负载分子, 并且静脉注射后大约只有 2%的 ADC 分子能到达肿瘤位置,因此理论上需要更强细胞 毒性的载荷(EC50 或 IC50 多为亚纳摩尔级别)才能达到治疗效果。 常用的细胞毒素主要包括强效微管蛋白抑制剂、DNA 损伤剂和 DNA 拓扑异构酶这三 类。其中微管蛋白抑制剂(例如 MMAE)应用最成熟,已上市的 15 款 ADC 药物中有 8 款药物选用微管蛋白抑制剂,其中 6 款选用 MMAE 毒素(包括首款国产 ADC 维迪西 妥)。第三代 ADC 药物多选用拓扑异构酶抑制剂,比如 Enhertu 以及 Trodelvy 均采用 DNA 拓扑异构酶 I 抑制剂 DXd 毒素。

目前全球共上市 15 款 ADC 药物。其中中国上市 6 款 ADC 药物,国产产品中仅有荣昌 生物的 HER2-ADC 维迪西妥获批。从靶点布局来看,国内靶向 HER2-ADC 有罗氏的 TDM1、荣昌生物的维迪西妥以及第一三共的 DS-8201(拟定适应症为单药治疗既往接受 过一种或一种以上的抗 HER2 药物治疗的不可切除或转移性 HER2 阳性乳腺癌)。

第二代ADC:Kadcyla——全球最畅销的ADC药物

Kadcyla(T-DM1)是第二代 ADC 药物,由靶向 HER2 的曲妥珠单抗和美登素衍生物 DM1 通过不可裂解的马来酰亚胺连接子偶联得到,DAR 值为 3-4,无旁观者杀伤效应。 2013 年 2 月及 2019年5月分别获 FDA 批准用于转移性乳腺癌(二线)及早期乳腺癌 的治疗,是乳腺癌领域的第一款 ADC。 放眼商业化,Kadcyla 在 2021 年销售额达 20.4 亿美元,是当前最畅销的ADC药物。 Kadcyla 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两方面:1)DM1 与微管蛋白结合干扰肿瘤细胞内微管网 络,从而阻滞细胞周期和诱导细胞凋亡;2)曲妥珠单抗本身可以抑制HER2同/异二聚 化来阻断HER2信号通路,并且介导 ADCC 作用来杀伤肿瘤细胞。

第三代ADC:Enhertu——HER2相关乳腺癌治疗的变革者

Enhertu(DS-8201)是第三代 ADC 药物,由靶向 HER2 的曲妥珠单抗与一种新型拓 扑异构酶 1 抑制剂 exatecan 衍生物(DX-8951 衍生物,DXd)通过 4 肽链接子链接得 到。Enhertu 已获美国 FDA 授予 4 项突破性疗法认定,其中 2 项是治疗 HER2 高表达 和低表达乳腺癌。2019 年 12 月 Enhertu 获批用于治疗三线治疗经治 HER2 阳性无法 切除或转移性 HER2 阳性乳腺癌患者。 Enhertu 采用中低毒素、高 DAR 值的策略来增强 ADC 疗效。Enhertu 采用的拓扑异构 酶 I 抑制剂 DXd 为中等毒素分子(IC50 值为 1-10nM),同时提高了抗体载荷数量(抗 体药物比率即 DAR 值为 7-8)来增强 ADC 药物治疗效果。另外,Enhertu 采用酶可裂 解连接子,同时 payload DXd 具有高膜穿透性,可以对异质性肿瘤发挥旁杀效应。

HER2 阳性乳腺癌变革者,Enhertu 展现突破性疗效。DESTINY-Breast04 是首个针对 HER2 低表达、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的 HER2 靶向治疗的 3 期试验,其结果于 2022 年 ASCO 发布:在所有患者中,DS8201 组 mPFS、OS、ORR 分别为为 9.9 个月、23.4 个月、52.3%,远高于对照组(mPFS、OS、ORR 分别为 5.1 个月、16.8 个月、16.3%)。 HER2 低表达人群(ICH1+或 ICH2+且 ISH 阴性)大约占据乳腺癌患者的 50%。2022 年 8 月 5 日,美国 FDA 批准了 HER2 用于无法切除或转移性 HER2 低表达乳腺癌患者 的治疗,这是全球首个获批用于 HER2 低表达乳腺癌亚型患者的靶向疗法。

维迪西妥单抗三重作用机制,兼具靶向性与药物活性

独特的结构设计赋予高活性与安全性。维迪西妥的抗体部分采用自主研发、经筛选优化 后的靶向 HER2 的人源化 IgG1 单克隆抗体,连接子部分为 Mc-VC-PAB(一种可被组 织蛋白酶剪切的连接子),细胞毒素为 MMAE(一种毒性较强的微管蛋白抑制剂,其半 最大抑制浓度(IC50)在亚纳摩尔级别)。

三重作用机制协同,肿瘤靶向性与杀伤力更强: 1)维迪西妥抗体部分特异性结合肿瘤细胞 HER2 胞外结构域并介导内吞,通过溶酶体 酸性环境诱导酶切并释放毒素,从而介导肿瘤细胞凋亡; 2)维迪西妥的可酶切连接子在被肿瘤细胞内吞且经酶切消化后,释放的连接子-细胞毒 素复合物分子量较小、具备较高的膜通透性,从而可以逸散至附近的其他肿瘤细胞(包 括 HER2 低表达与不表达的细胞),从而带来更好的旁杀效应; 3)维迪西妥还可通过抑制 HER2 激活的下游信号通路而干扰肿瘤细胞的转录、生长和 增殖,或通过单克隆抗体部分介导的 ADCC 效应来发挥抗肿瘤作用。

获批胃癌、尿路上皮癌两大适应症,竞争格局良好

维迪西妥国内适应症布局全面,覆盖多种实体瘤。目前维迪西妥已在国内获批 GC(胃 癌)与 UC(尿路上皮癌)两大适应症,同时以单药和联合用药的方式广泛布局乳腺癌、 非小细胞肺癌、胆道癌、肺癌以及妇科肿瘤等其他实体癌种,覆盖一线、二线及以上疗 法,适应症布局丰富。

GC末线治疗效果佳,安全性优于DS8201

胃癌分为非转移性胃癌和转移性胃癌,针对初期的非转移性胃癌患者,手术切除为主要 治疗方法,而针对晚期转移性胃癌,中国及美国均将化疗或者化疗联合免疫疗法作为一 级推荐。目前胃癌中 HER2 阳性患者占比约 22%。晚期胃癌总体预后较差,HER2 靶向 生物药在晚期胃癌治疗中初步展示出较好的疗效。 维迪西妥被纳入 HER2 阳性晚期转移性胃癌三线疗法指南,临床应用有望快速拓展。目 前针对 HER2 阳性晚期转移性胃癌治疗,一线疗法为曲妥珠单抗联合奥沙利铂/顺铂+5- FU/卡培他滨(I 级);二线疗法为化药单一疗法(I 级);三线治疗方案为阿帕替尼或纳 武利尤单抗单药疗法(I 级)。2022 CSCO 指南将维迪西妥作为 HER2 阳性晚期转移性 胃癌三线治疗的 II 级推荐(证据 2A),临床应用有望得到快速扩展。

胃癌三线治疗领域布局领先,竞争格局良好。中国已获批上市的用于胃癌三线疗法的创 新药仅有靶向 HER2 的维迪西妥(荣昌生物)和靶向 PD-1 的纳武利尤单抗(百时美施 贵宝)。除此之外,针对 HER2 高表达的转移性胃癌治疗,中美尚有十余款靶向疗法在 研。其中,罗氏的帕妥珠单抗、第一三共&阿斯利康的 DS-8201 以及百济神州的泽尼达 妥单抗(ZW25)在中国于Ⅲ期临床阶段。维迪西妥治疗三线 GC 效果佳,安全性优于 DS8201。维迪西妥用于既往至少接受过两 线化疗的 HER 阳性的转移性胃癌患者 II 期临床实验结果显示 ORR 为 24.8%,mPFS 为 4.1 个月,mOS 为 7.9 个月。

相较于目前已上市疗法,具有疗效和安全性的双重优势:(1)相比纳武利尤单抗(一项 名为 ATTRACTION-2 的 III 期临床试验结果)和帕博利珠单抗(一项名为 KEYNOTE059 的 II 期临床试验),mOS 或者 ORR 值得到明显提高;(2)相比 DS8201(DESTINYgastric01II 期临床试验),并未发生相关的间质性肺炎不良事件,安全性更好。

获批治疗mUC的HER2-ADC,先发优势明显

尿路上皮癌是膀胱癌的主要组织学类型,占所有膀胱癌约 90%。膀胱癌患者确诊时约 10%~15%已发生转移,膀胱切除术的患者术后约 50%出现复发或转移,其中局部复发 占 10%~30%。 当前转移性 UC 治疗方案有限。根据 2022 CSCO 尿路上皮癌指南会,目前针对转移 性 UC 的一线治疗主要用铂类药物为基础的联合化疗,若铂类不耐受可使用免疫检查点 抑制剂(PD-1/PD-L1 单抗);二、三线治疗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PD-1/PD-L1 单抗) 作为首选方案。 传统治疗方式病人获益有限。作为标准治疗的含铂类药物的化疗方案,其总体反应率仅 为 50%左右,五年生存率仅 5%~20%。而无论是一线治疗还是二线治疗,PD-L1 单抗 的有效率都为 20%左右,疗效有限,中位无进展生存期维持时间较短,相比化疗方案无 显著性差异。因此,有效率高、疗效更佳的治疗方案存在较大的临床未满足需求。

晚期 UC 领域国内外暂无其他 HER2 靶向生物制剂,维迪西妥具有先发优势。在尿路上 皮癌患者中,约 48%的患者具有一定水平的 HER2 表达,因此 HER2 靶向疗法将会是 极具前景的创新靶向疗法。除维迪西妥之外,目前国内上市的用于晚期 UC 治疗的创新 生物药仅有百济神州的替雷利珠单抗和君实生物的特瑞普利单抗,两者均为 PD-1 单抗。 国外已经上市两款晚期 UC 的 ADC 药物,分别是靶向 Nectin-4 的 Padcev 、靶向 Trop2 的 Trodelvy,同样尚无 HER2 靶向疗法。

全球首款用于治疗 mUC 的 HER2-ADC,竞品研发进度较慢。目前 UC 在研的 HER2- ADC 创新药研发阶段较早,除维迪西妥之外,还有美雅珂生物的 MRG-002、第一三共 的 DS-8201 以及 Byondis 的 SYD985,大多研发阶段较为落后。 维迪西妥治疗 HER2 阳性 mUC 临床效果好。维迪西妥于国内分别开展了两项 HER2 过 表达局部晚期或者转移性尿路上皮癌的 II 期临床试验(RC48-C005 和 RC48-C009 试 验),汇总分析来看:在招募的 107 名 mUC 患者(64.5%的患者接受了≥2 线的全身化 疗,90.7%的患者有内脏转移)中,cORR 为 50.5%,DCR 为 82.2%,mPFS 为 5.9 个月,mOS 为 14.2 个月。与罗氏的 TDM1 以及 Byondis 的 SYD985 相比,ORR 值与 OS 显著提高。

治疗 HER2 低表达 UC 优势明显,市场前景可期。目前临床针对 HER2 低表达或阴性 尿路上皮癌并无特定疗法。公司正在开展单药治疗 HER2 低表达或阴性(IHC 1+或 IHC 0)尿路上皮癌(UC)的Ⅱ期临床试验(RC48-C011)。根据 CSCO 2022 发布的最新 数据:在已招募的 19 名患者中,总体 DCR 达 94.7%,ORR 为 26.3%,mPFS 为 5.5 个月,mOS 为 16.4 个月,所有的 HER2 阴性(ICH 0)患者均取得疾病稳定,并且安 全性数据良好。目前在该 HER2 低表达尿路上皮癌领域并无其他布局者,维迪西妥有望 开拓新市场。

联合 PD-1 治疗数据优异,一线 cORR 达 73.9%。维迪西妥联合特瑞普利(PD1 单抗) 治疗局部晚期或转移性尿路上皮癌的 Ib/II 期临床研究(RC48-C014 试验)最新结果公 示于 2022 ASCO 大会。截至 2022 年 4 月 22 日,在 39 例至少有两次肿瘤评估的患者 中,cORR 为 71.8%,包括 3 例 CR(7.7%),25 例 PR(64.1%)。一线治疗的 cORR 为 73.9%,总体 mPFS 为 9.2 个月,mOS 未达到。正是鉴于 RC48 与 PD-1 具有较好的 协同性,多项针对尿路上皮癌的围手术(辅助&新辅助)临床试验正有序开展。无论在治疗线数、HER2 和 PD-L1 表达状态,患者均能从中获益。尤其是针对 HER2 低 表达或不表达患者人群,也明显受益。另外,维迪西妥联合 PD-1 抗体治疗一线 UC 的 三期临床试验于美国开展(与西雅图合作),有望推向一线疗法,扩大临床适用范围。

差异化布局乳腺癌,瞄准HER2低表达市场

乳腺癌是造成女性癌症死亡的最常见原因。乳腺癌是一种高度异质性肿瘤,一般可分为 3 个生物学亚组:1)表达雌激素受体(ER+)或者孕酮受体(PR+),统称激素受体阳性 (HR+);2)表达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2(HER2)(无论是否表达 ER);3)不表达 ER 和 HER2 也不表达孕酮受体(PR),即三阴性乳腺癌(TNBC)。HER2 低表达分型为乳腺癌 最常见的临床类型,约占所有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的 50%。

HER2 低表达或阴性乳腺癌治疗仍以化疗为主。HER2 阴性乳腺癌可进一步划分为 2 个 主要亚型:激素受体阳性(HR+)和三阴乳腺癌(TNBC),HR+乳腺癌约占 HER2 阴性 乳腺癌的 90%,三阴乳腺癌(TNBC)约占 HER2 阴性乳腺癌的 10%。针对 HER2 阳 性的乳腺癌患者可进行靶向治疗,目前国内主要药物是曲妥珠单抗、帕妥珠单抗、吡咯 替尼、T-DM1、拉帕替尼等。针对 HER2 低表达或阴性乳腺癌以为主要以化疗为主,DS8201 的问世一定程度上改善了 HER2 低表达乳腺癌的治疗格局。

HER2 靶向疗法多针对 HER2 阳性人群。目前国内获批用于治疗乳腺癌的 HER2 靶向 创新药有罗氏的 T-DM1、帕妥珠单抗和曲妥珠单抗以及三生国健的伊尼妥单抗,均针对 HER2 高表达(IHC3+ 或 FISH+)人群。 在研管线来看,目前中国和美国共有超过 10 款 HER2-ADC 处 II/III 期临床阶段。第一 三共的 DS8201、Galena Biopharma 的 E75、康宁杰瑞的双抗 KN026 均对 HER2 低表 达适应症进行了布局。其中,第一三共的 DS-8201 在美国已获批用于 HER2 低表达乳 腺癌的治疗,2022 年 2 月在中国同样获批用于 HER2 阳性乳腺癌的治疗。

HER2 低表达乳腺癌领域表现可圈可点。维迪西妥在 48 例 HER2 低表达患者中 (2.0mg/kg),ORR 和 mPFS 分别为 42.9%、5.7 个月,尽管其在疗效上与 DS8201 存 在一些差距,但 DS-8201 存在间质性肺炎等不良反应,相比而言维迪西妥具有更好的 安全性。目前,公司已在中国启动维迪西妥治疗 HER2 低表达乳腺癌患者的 III 期注册 性临床试验,海外由 Seagen 主导的维迪西妥单抗与 K 药(PD-1 单抗)联合治疗 HER2 低表达的乳腺癌蓄势待发。

高山流水,维迪西妥遇知音“Seagen”

2021 年 8 月,荣昌生物将维迪西妥在荣昌生物地区(包括大中华区、亚洲所有其他国 家(日本、新加坡除外))以外的全球其他国家开发及商业化权益授权与 Seagen,通过 该交易,公司获得 2 亿美元首付款及最高可达 24 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Seagen 作为全球 ADC 药物开发的领航者,通过维迪西妥单抗补足管线中尿路上皮癌的版图。我们 认为,该交易体现了全球头部药企对荣昌研发能力的认可,也为维迪西妥单抗“远扬海 外”提供了充足的动力。 Seagen——全球 ADC 领先者。 Seagen(西雅图基因)是全球 ADC 行业领先者。公司前身 Seattle Genetics 成立于 1998 年,2020 年更名为 Seagen。目前公司有三款已上市 ADC 药物分别是 Adcetris、Padcev 和 Tivdak,以及一款靶向 HER2 的口服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图卡替尼 (Tucatinib)。

依托两大技术平台,研发实力雄厚。Seagen 拥有强大的抗体偶联药物(ADC)技术平 台以及糖工程化抗体(SEA)平台,并持续拓展和推进其在实体瘤和恶性血液肿瘤领域 的研发管线。目前公司管线中共有 17 款在研产品,包括 4 款已上市药物正在积极拓展 适应症,并且技术广泛授权给艾伯维、Genetech、Genmab、武田、默沙东等多家公司。维迪西妥单抗联合 PD1 疗法潜力巨大。Seagen 凭借在 ADC 药物临床开发的丰富成功 经验,正在积极探索 ADC 药物联合化疗、联合 PD1 单抗等多种联合用药方案。鉴于维 迪西妥在尿路上皮癌以及 HER2 低表达癌症领域的优异临床数据(全球首款治疗 UC 的 HER2-ADC),目前 Seagen 与荣昌生物已经开始合作探索维迪西妥与 PD1 药物在胃 癌、尿路上皮癌以及乳腺癌领域的联合用药方案。

多款 ADC 产品在研,覆盖实体瘤多个热门靶点。荣昌生物作为国内 ADC 龙头企业,除了推出首款国产 ADC 药物维迪西妥之外,还积极 布局了 MSLN、c-MET 和 Claudin18.2 等热门靶点的 ADC 候选药物,管线中多款产品 在临床试验中初步显示了积极的治疗效果。间皮素(mesothelin, MSLN)是多种肿瘤表面特异性表达的受体蛋白,特别是在以胰腺 癌(80%~85%)为首的多种实体肿瘤中高表达。目前全球针对 MSLN 靶点创新药研发 主要以CAR-T疗法为主(但大多处于临床前阶段),而ADC药物中仅有拜尔的anetumab ravtansine 以及荣昌的 RC88 处于临床阶段。

Claudin18.2 是一类整合素膜蛋白,在胃癌、胰腺癌等多种恶性肿瘤中高表达。近年来 针对 Claudin18.2 创新药的研发涵盖了单抗、ADC、双抗、CAR-T 等多种药物形式。就 ADC 药物而言,目前全球进度较快的有 I/II 期阶段的 SO-N102、LM-302、荣昌的 RC118 以及康诺亚&AZ 的 CMG901。RC118 临床进度全球领先,或将具有较大先发优势。

RC-28:立足眼科,潜在FIC的VEGF/FGF双靶点融合蛋白

单靶点抗VEGF效果受限,眼病治疗方式仍具提升空间

VEGF(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浓度增加是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wAMD)、糖尿 病黄斑水肿(DME)和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等眼科疾病主要病因。VEGF 浓度增加会 导致产生不健康的新生血管,继而出现大量出血、牵拉性视网膜脱离、新生血管性青光 眼等严重并发症,同时也引起明显的血管渗漏,导致组织持续严重水肿。因此减缓新生 血管生长的药物例如 VEGF 拮抗剂能减缓该类疾病的进展。 除传统疗法光动力疗法或玻璃体切割术之外,目前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适应症患者的治 疗选择主要为抗 VEGF 生物药疗法。抗 VEGF 疗法可以阻断疾病进展,实现视力的提 高和恢复,但单靶点抗 VEGF 疗法面临一个主要挑战:即当 VEGF 激活被抑制时,其 他促血管生成因子(如 FGF-2)的表达上调,进而限制单靶点 VEGF 抑制剂的疗效。

眼病流行病学负担加重,抗 VEGF 药物市场规模持续扩容。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的加 剧、电子产品使用的增加,中国湿性老年性黄斑变性患者(wAMD)人数预计将保持稳 定增长,到 2030 年中国 wAMD 患者将达到 487 万人,对应的抗 VEGF 药物市场规模 将达到 80 亿元。同时,随着糖尿病患病率的逐年上升,中国糖尿病黄斑水肿(DME)发 病人数也将持续增长,到 2030 年预计国内 DME 患者人数将达 885 万人,对应的抗 VEGF 药物市场规模将达到 130 亿元。

潜在FIC的VEGF/FGF双靶点药物

目前国内上市 3 款单靶点抗 VEGF 生物药,分别是诺华制药/罗氏的雷珠单抗、再生元 制药/Bayer 的阿柏西普、康弘药业的康柏西普,在研管线中国还有三款 VEGF 单靶点 药物,除荣昌生物的 RC28 之外暂无 VEGF/FGF 双靶点药物。当前获批 VEGF 抑制剂的半衰期较短,给药频率较高。例如三个月加载期(loading phase)之后的给药频率阿柏西普为两个月(8 周)一次,康柏西普、雷珠单抗、布罗鲁珠 单抗均为三月一次。由于当前 VEGF 抑制剂均经患者玻璃体腔内注射给药,较高频率的 眼内注射容易引起患者不适,进而降低治疗方案的依从性。

全球抗 VEGF 生物药销售表现优异,国内市场仍大有可为。从药物销售角度来看,诺华 与罗氏的雷珠单抗全球销售额连续五年达 30 亿美元,而拜尔的阿柏西普全球销售额于 2022 年达到了 34 亿美元,超过雷珠单抗成为全球最畅销的 VEGF 生物药。国内康弘 药业的康柏西普 2019 年披露的中国区销售额为 1.67 亿美元(折合人民币近 11.5 亿元), 表现同样亮眼。RC28 是一种 VEGF 受体、FGF 受体胞外结构域与人免疫球蛋白 IgG1 的 Fc 段基因重 组的融合蛋白。核心优势:1)双靶点设计,同时抑制 VEGF 和 FGF 与其受体结合,避 免单靶点抗 VEGF 治疗盲区;2)人源 IgG1 片段,有效延长其半衰期、减少给药频率、 减轻患者不适。基于 RC28 目前已经公布的几项临床试验设计方案来看,RC28 的给药 频次为前三次每月(4 周)一次,后每 8-12 周一次,在患者顺应性方面占据一定优势。

RC28 Ib 期数据亮相第 38 届世界眼科大会。该研究为一项开放标签单臂 Ib 期剂量扩大 试验,评估了 RC28 治疗湿性老年黄斑变性 (wAMD)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显示,使用 RC28 的患者展现出良好的耐受性和安全性,视力和病情均得到显著改善,而且对此前 接受抗 VEGF 治疗和 PCV(眼底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患者均有效。目前,RC28 治疗湿性老年黄斑变性(wAMD)、糖尿病黄斑水肿(DME)和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 的 II/III 期临床研究正在加速进行中。

写在最后: 乘风而起,顺势而为,是我们对荣昌生物的直观感受。尽管过去 10 年,国内创新药百 舸争流,涛涛不绝,但荣昌生物仍是最为特殊的存在。与绝大多数国内创新药企 fastfollow 的路径不同,荣昌生物始终坚持在“全球创新”领域积极探索,并做到持续兑现。 无论是十年磨一剑的维迪西妥单抗,抑或有望改变全球 SLE 治疗模式的泰它西普,公 司研发 FIC 或 BIC 药物的初心从未改变。 最难能可贵的是,一直以来,荣昌生物并未“跟风式”地去追逐市场的热点,而是在具 备潜力的新药赛道上持续积累、沉淀,构建平台力量。踏实务实、精进高效,我们看好 公司在肿瘤、自免等赛道的长久表现,也预期公司有望为全球疾病诊疗贡献中国力量。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荣昌生物通过港交所聆讯!豪华高管团队加持,2款新药商业化在即
潜在百亿级新药获批!一家稀缺的创新药企,至少有翻倍潜力?
荣昌生物香港上市启动招股,预计募资规模约4亿美元
三驾马车齐头并进,一家非典型Biopharma的进击之路
鲲鹏志上万里 原研地造希望|维迪西妥单抗(爱地希®)尿路上皮癌适应症全国上市会举行
重磅赛道升级,谁将成为下一个荣昌生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