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万维钢的精英式错误

万维钢在得到的「精英日课」中发布了一篇《“递弱代偿”和民间哲学家》,论述了递弱代偿为什么是错误的,以及证明王东岳是民哲。

这样的争论并不稀奇,自递弱代偿理论诞生以来这样的论战持续了十几年,反方的观点几乎大体类似。

我也曾是精英日课的读者,读了万的文章,我认为本文的论述有极大的硬伤。万维钢并没有读懂《物演通论》,甚至没有读完物演通论,错误理解了递弱代偿理论并给用户提供知识服务,作为一个有影响力的知识服务者,这是完全不负责任的。

对应文章中的论述,其谬误如下:

1、小错误的谬误

关于黑洞与暗物质的论述出现在《物演通论》第12章(第18页)。前10章是纯逻辑的推导,提出“存在非独”和“存在非稳”公理,定义“存在性”概念,导出”存在不圆满“之假设,推导出'存在效价分布差异'问题,于是在第11章对自然界存在度分布方式进行逻辑穷举:

  • 紊乱分布

  • 均等分布

  • 波动分布

  • 趋升分布

  • 趋降分布

第十二章是基于现代科学成果的汇总,总体审视自然界的物质分布状态,从宇宙大爆炸、基本粒子形成、元素形成和分布到生物乃至社会结构分别描述。

万维钢所挑选的这一段全文为:

137亿年以前宇宙尚未爆发的那个“奇点”存在,其稳定在奇点形态上的时空维度暂不可考,它的潜在质量和/或能量是现有一切自然存在物的总和。根据哈勃望远镜观察,宇宙膨胀的加速度状态与其质能分布状态不相称,却与爱因斯坦在广义相对论方程中曾经加入的'宇宙常数'相合,提示宇宙中存在着某种目前尚不为人所知的巨大暗能量;

另外,根据史提芬·霍金等人的研究,初步估计黑洞等暗物质在总体质量上也远远大于所有恒星的质量之和(参见《时间简史》第94 页霍金著),这说明'奇性物质'多于'基本粒子态'物质。如果可以把‘暗能量’和‘暗物质’视为是最接近于太初‘奇点’的存在方式,则提示宇宙物演的基本存态始终是某种前时空的状态;”

万维钢对此的表述如下:

       

     

万所言之“科学幻想”,在原书中实则是基于存在性概念的猜想:接近奇点的存态呈现为低属性且在宇宙中分布质量极大,而时空作为一种属性,可能处于尚未展开的前时空时空状态

只有理解了前篇的绝对存在、相对存在以及存在性等概念,此处的猜想才不会显得唐突。不过这种猜想还未证实,只与部分科学研究成果他洽。

至于”黑洞等暗物质“这样的模糊表述造成的误解,随着科学研究成果的更新也确实需要迭代。

但这并没有触及到递弱代偿的逻辑主干,其论证的主干是“存在”,而不是“存在者”。《物演》中任何涉及到具体存在者的表述,都有被快速证伪的可能,因为这就是科学关照的范畴。

因此,该”小错误“有助于修订书籍细节,并不能否证递弱代偿原理。

2、中错误的谬误

关于各元素估计丰度排布,被万维钢称之为中错误。书中原文如下:

从大质量恒星衰变为超新星的过程,就是氦和所有较重元素的核由氢核与中子逐步构成的过程,而且,一张元素周期表,在某种程度上既表达着各个元素在时间维度上的迟存顺序,也表达着各个元素在空间或质量维度上的递减态势

亦即前体元素在宇宙中的丰度似乎总比后衍元素大,譬如周期表上的一号元素氢约占宇宙元素总量的76%左右,二号元素氦占18%,其余90种天然元素的总存量不超过宇宙元素总质量的百分之一位数。另外,处于周期表前位的各个元素比较稳定,变革它们的核质结构是相当困难的,反之,处于周期表后位的各个元素比较活跃,它们会通过放射性而自动改变其原子结构,最后一位天然元素铀之所以成为制造核弹的首选材料,就是利用了它的不稳定性。

这部分内容跟上文一样,都在《物演通论》第十二章(第18页)。

万维钢举出了诸多递减不均的个例反驳.

仔细一看,确实没有完全按照递弱代偿推论一样精确的递减,递弱代偿错了!

万维钢对此的表述如下:

       

       

好了,那么我们来看看万维钢对《规模》一书的解读。

       

               

同样是忽略个例差异,对趋势和一般规律的做大致判断,万维钢对于《规模》和《物演》两本书呈现出不同的态度。

对于《物演》,万维钢的评价如下:

       

      

对《规模》,万维钢评价如下:

        

元素分布是否具备一般规律呢?我想把万维钢在原文中使用的图压扁一下,再拉一根趋势线,不知道万维钢会如何解读:

       

     

这样的递减规律难道我们要视而不见吗?如果用个例证明一般规律不成立,那么以《规模》为代表的复杂性科学便不成立。

那么,万维钢真的分不清特称判断、一般规律、回归平均这些概念吗?以万维钢的知识储备来说是不可能的。

核心在于,万维钢认为:这种一般规律没有意义。

        

       

导致万维钢犯如此严重错误的原因,就是万所言之王东岳的根本性错误,那我们来看看。

3、大错误中的谬误

以下3点,均是基于递弱代偿原理的论述。

1、演化有方向

万维钢强调,“演化没有方向”。如果在科学范畴的信息量里看,这是成立的。

但是《物演通论》恰恰证明:万物演化都有方向。更准确地说,变异是随机的,演化却是有方向的

达尔文进化论中的'适者生存'有一项武断的默认:进化是趋强衍动的

但是,这与自然界中越高级物种灭绝速率越快的现象产生了严重的悖论。由此引发”进化是弱化衍动“这一假设,递弱代偿便是对这一假设的完整证明(具体证明请仔细阅读原著)。

证明得出的演化方向为:存在度一路衰减,代偿度(属性与结构)一路递丰递繁

对此,万维钢解释为“纯属偶然”。

       

     

万维钢并没有给出任何证据,证明递弱代偿关于演化方向的解释是错误,恰恰相反,递弱代偿在证明为何进化论有缺陷,偶然是如何在进化中发生的。

如果回顾一下科学史,“偶然”从来就没有缺席过。

2、目的论

万维钢认为:没有生命的东西没有目的,递弱代偿陷入到了目的论。

在递弱代偿原理中,任何存在者都是存在效价不足的,寻求存在的满足但存在度又一路跌失,便开启了万物演化的序幕,简而言之:万物唯求存在

所谓目的论,不过是递弱代偿原理的一种人格化折射。既然有演化方向,就得有目的,任何存在者的目的就是求存,舍此无他。以此才能解释为何原子中会演化出分子,分子中增长出生命物质,生物何以又得结构成社会。

站在递弱代偿的视角来看,目的论是自洽的。但丢掉这个理论基础,在科学范畴的信息量中说原子有目的,确实显得很荒唐。

万维钢也没有对“没有生命的东西没有目的“提供任何证明,除了提供一系列武断的论述。       

     

如果原子是完整的存在?为何会有分子乃至后衍存在呢?而演化怎么发生的呢?万维钢的答案依然是偶然。

       

     

偶然和必然,在精神卷均有定义和证明,在此不做论述。

3、到底有没有规律?

万维钢称,王东岳最大的错误,则是试图在没有规律的地方发现规律

这句话隐含着一种武断:我知道那里没有规律

我特别想追问一下万维钢:你怎么知道那里没有规律?

当一个人宣称”一个地方没有规律“,是否也是宣称了一种规律?万维钢是怎么发现的?

万维钢论证这就是一种精神现象:”这是一种广义的迷信“。

       

     

据此万维钢认为,递弱代偿不讲证伪,忽略不利的证据,属于迷信范畴

万维钢提出的证据,恰恰是他首先要证明的东西,例如证伪。

在《物演通论·精神卷》中,证伪概念得到了大大的延展。

基于《物演通论·精神卷》,我们可回答,为何我们必须在没道理的地方找道理?没有意义的地方找意义?没有因果的地方强加因果?

这一切都源自求存的逼迫下,感应属性增益寻求依存条件的耦合,以致感应-感性-知性-理性的一路膨胀和发育,联想、类比、虚构都是感应能力增益的产物。

波普尔提出的“猜想——证伪'的知识创新模式,是目前主流的科学思维范式,也是理性发育的中途阶段。这个思维方式指出,一切学识的科学性与其可证伪性相一致,即科学性愈高,可证伪性愈大。神学、占星术、形而上学等这些以信仰为前提、以归纳为佐证的颠扑不破的学说一概与科学无缘,属于非科学范畴。

因此,真正的科学家(万所言之“学者”)讲证伪,在目前来看是成立的。

但递弱代偿没有停止于此,推论中导出了“波普尔悬念”:

倘若非科学是不证即伪的学说(神学、哲学等),而科学又是凡证皆伪的学识。那么,包括归纳法和演绎法在内的一切人类思想成果,其可靠性和有效性的基点又在哪里?

因此也导出一句递弱代偿关于精神现象的重要推论:知,只为求存,不为求真。

证伪的效用落实在求存满足之上,简而言之,存在圆满便不寻求证伪,存在不圆满,证伪接踵而至。

而证伪性在人类精神三大阶段竟然呈现为一种排布趋势:神学不可证伪的程度大于哲学,因此哲学的翻新和批判进程远比神学活跃。而哲学不可证伪的程度又大于科学,因此科学呈现为极高的证伪速度,日新月异令人目眩。

为何如此?愈原始的代偿效益愈显著,落实状态的稳定性愈高;愈后衍的代偿效益愈低迷,落实状态的失稳性愈强烈。

这种精神越发育越致虚的结果必然是:绝对真理永远不存在,递弱代偿本身也绝不是真理(因此也导致递弱代偿佯谬)。

以上是对万论述中的证伪一概念的延展。

现在回到论点上,那递弱代偿可证伪吗?可以的。

在其推论的社会发育趋势中,”外星人无法到达地球“和“大同社会”构型实现,都是可证伪的具体观测现象。

随着递弱代偿理论的发展,信息量的增益,参数逐渐代入,可证伪性逐步提高。逻辑基点的下移以及递弱代偿佯谬都有可能导致理论变革。(不过,最好不期望这样的信息量出现)

最后,万维钢总结,递弱代偿是一个概率现象。

     

    

 对于这样的结论,下文中有关于不确定性的描述,这里只留下一个问题:这到底反应的是观者的精神深处?还是外界自然的客观真理?

4、总结

基于以上,万维钢得出了王东岳是一个民间哲学家。

         

一个人用”民间“二字指谓他人,似乎暗含着一个”非民间“的地方,而且这个地方掌握了真理。

为什么在中国,非民间精英喜欢用“民间”二字称谓非科班内人士?

哲科文化是西方文化的底层,所以在欧洲科学史上,哲科文化和科研传统在民间的生长和发育是广泛和弥漫的,这也导致在特定的时代,西方哲学家和科学家都是成批出现的,那是因为在这个生存方式中,所有人都在同样的一种哲科思维范式中发育、交流、研讨。

这也是为什么,西方科学史中有很多出身民科背景,但又能走入主流科学界的人物。这是西方的生存结构与思维方式达成匹配的结果。

而中国的底层文化是传统技艺文化,深层核心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而哲科文化是舶来物,哲科思维方式一开始并不能与我们的底层文化匹配。这也导致民间出身的哲科人士,完全不在主流哲科思维的通道里面,显得怪异荒诞,例如搞永动机和颠覆牛顿定律等等行为,他们也并不知道科学界到底发生了什么。

于是在中国,民哲民科成为一个不专业的标签也是不争的事实。不过这只是一个阶段性的文化现象,并不代表它一成不变。

这一次,万维钢就搞错了。

对于王东岳是民哲的评价,我的评价如下。

如果非要纠缠出身,王东岳也是70年代的医学硕士科班出身,在大学做过哲学客座教授,任何人去看他的在线课程也可一睹其学术水平和严谨性。观者请自行评判。

如果是滥用科学概念、不讲究论证的严谨性、分不清学术和想象,就是民间的话。基于本文论述已逐一反驳,而万维钢就占了后面两项:对著作理解完全偏失,论证情绪化;不知道历往哲学家在讨论什么

与其关注一个人的出身,不如去关注思想本身,到底是否符合逻辑三洽。

最后,非民间科普作家万维钢还给读者提供了四个心法:

  • 请相信巧合

再一次,对于不能解释的事物,万维钢将其扔到了巧合、偶然、概率之中了。不确定性确实是科学思维中的特质,承认“不可知”和“未知”是过去科学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因此,科学思维天然反对决定论,崇尚对世界的不可知论、概率论、非决定论。

但就此精神现象发问,将世界排布在概率、不确定性上,难道不是一种“武断”的决定论吗?即将世界确定在“不确定”上。

因此,世界是决定还是非决定的这个问题变成了:为何我们的认知首先得“武断”?由此开启递弱代偿的精神原理论证,“偶然”与“必然”作为一种分化耦合现象在论证中得到重新解释。

相信巧合,和迷信有何区别?

  • 别拟人

这里万维钢提到了——

拟人、万物有灵、目的论 ,是最原始最自然的思维方式,你要不从这里面跳出来就不能理解世界的客观性。

什么是世界的客观性?这个客观到底是世界的本来面目?还是人的精神现象?书中已有符合逻辑三洽的解释。

  • 不要随意扩大理论的范畴

理论适用的边界,是由于过去段到段式的横向分科治学导致的,既然是横向段到段分科,理论边界是一定要注意的问题。

但如果我们抛弃横向段到段的分科范式,纵向端到端打通演化序列,重新寻求规律呢?递弱代偿便是属于该范式中用纯逻辑证明的理论,而非从段到段的分科中拼凑而来

这个所谓纵向端到端打通演化序列的地方,就是万维钢所谓“没有规律的地方”和“偶然、巧合的地方”。

在此,哲学和科学的定义被重新划分,借一学友之言:

哲学研究“存在性”问题,科学研究“存在者”问题。哲学和科学研究的方向不同,但着手点都是从“存在者”出发。具体地讲,科学的研究对象是除自身之外的一切具体存在者,而哲学研究包括自己在内的一切存在者。

于是,存在性的规律即是一切存在者规律的规律,理解存在性就是理解一切存在者,这种理解包括了理解自身的理解,也包括了对科学、哲学本身的理解,最终达成了对世界的通解。

这就是哲学思境和科学思境的天然分野,也是哲学处理问题的力道所在。

这是读懂哲学著作(不仅限于《物演》)的关键。

  • 在你想要推出任何自己的学说之前,一定要先把前人的学问学明白

任何人现在都可以在网上找到王东岳完整的12个课时西方哲学课程,在此不再做论述,看完几遍后,然后咱们再来探讨探讨,到底什么才是把前人的学问学明白。

综上,我的观点很明确:

万维钢并没有读懂《物演通论》,甚至没有读完物演通论,错误理解了递弱代偿理论并给用户提供知识服务,作为一个有影响力的知识服务者,这是完全不负责任的。

建议重新思考一下精英日课的立意“帮你和全球精英大脑同步”是否合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关于《物演通论》以及如何优雅的吵架
哲学通论;哲学的自我追问
物演通论
如何在思想上赶上时代
孙正聿《哲学通论 · 哲学的当代课题》
《哲学通论》读书笔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