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如何引导犯错的孩子?看这一篇就够了

前段时间,一段奶奶暴打孙女的超市监控视频引发热议。 

在湖南岳阳一超市内,疑因孙女想买某样商品,奶奶不同意后孙女闹情绪,之后奶奶就对孙女拳打脚踢,短短28秒内,对孙女连续暴击23下,直到她被打得站不起来。 

不想给孩子买东西可以好好说,也可以任由她哭闹,采取静默的方式,无论如何也不能这样对孙女拳脚相加,下如此狠手。

这位奶奶没有想过,作为家长这样大庭广众下暴打孩子,对小女孩来说,这23记暴击造成的身体上的伤害或许很快愈合,但在心理上的创伤会留下终生阴影。

的确,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经常被这个“小魔头”气得抓狂,吼、打是最直接且见效最快的方式。

孩子做错事情是应该批评或做适当的惩罚,但惩罚也分方法,不恰当的惩罚方式,很可能给孩子带来不好的影响,甚至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让教育沟通难上加难。

那么当孩子有错时,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样做,才能真正帮助孩子改正呢?


批评前,先听听孩子的理由

歌手龚琳娜曾在一期“杨澜访谈录”里,提到过关于教育孩子的问题。

杨澜问她: “当孩子犯错时,你怎么去正确地引导?

龚琳娜说:“我一般不会马上判断孩子的行为是对是错,而是先分析行为背后的原因。

她说,有一次她的两个孩子在屋外玩。一起玩的,还有邻居家的小孩。

正玩得尽兴时,弟弟突然跑进屋子,哇哇大哭起来。哥哥也随之进来了。

龚琳娜问大儿子:“弟弟怎么了?”哥哥说: “弟弟自己撞石头上了。

事后得知,并不是弟弟自己撞在石头上,而是邻居的小孩不小心用石头磕破了弟弟的头。

面对撒谎的大儿子,龚琳娜并没有劈头盖脸地骂他,而是心平气和地问他:“为什么要隐瞒弟弟磕破头的真实原因?

哥哥说:“我已经答应我的小伙伴(邻居家的小孩),不把这件事告诉爸爸妈妈了,我怕他被爸爸妈妈骂……”原来大儿子撒谎,只是想保护他的小伙伴免受批评。

在孩子撒谎的背后,她看到一个义气、守信的小男子汉。

龚琳娜没有粗暴地责骂孩子撒谎,而是耐心地询问并倾听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这其中饱含了对孩子的信任、宽容、与激励,给孩子创造了温馨的成长环境。

试想一下,假如我们得知儿子撒谎,不问青红皂白就将孩子骂一顿,结果会是什么样呢?孩子那颗为朋友的侠义心肠可能会从此消失。

因此,不要一看到孩子做了不顺自己心意的事,就劈头盖脸地斥责孩子。不论何时、何事,一定要先听听孩子自己的理由,让孩子把事情的经过说清楚,然后再下结论也不迟。


 要'低声'教育

美国说话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的实验:

研究者将妈妈们的吼叫声以超过85分贝的音量,放给10名7至10岁的儿童听。之后让他们写出妈妈吼叫的内容,结果只有13.3%的孩子写对。 

研究者称,大音量的吼叫,对管教孩子毫无用处,音量越大,孩子注意力越不集中。

《爸爸去哪儿3》里有这样的情节:

林永健的儿子林大竣和夏克立的女儿夏天,被村长要求看守糖果和冰淇淋,两个小孩子经不住诱惑,违反了规定,偷吃了糖果。

面对同样事情,两位爸爸的语气和态度却截然不同。

林永健看到儿子的表现,怒气冲冲地大声训斥大竣:“吃什么吃?你为什么要吃?站一边自己好好想想去”,然后转身走开了。

而夏克立则把女儿拉到一边,心平气和小声告诉她:“错在哪里?为什么不能这样做?错了就要接受惩罚的道理,然后让女儿去罚站。” 

受到批评后的两个孩子后来的表现也大不相同。

被爸爸大声训斥的大俊,从“冰淇淋事件”开始心中就有了疙瘩,在之后各种活动中都和父亲赌气,一直不配合。

而被爸爸小声教育的夏天,真心认错,认为自己做的不够好,心甘情愿地接受了罚站,在接下来的节目中也完全没受刚才事情的影响,继续开心地玩乐。

同样一件事,爸爸的大声训斥或小声引导,效果天壤之别。

一个让孩子认识到了自己错误,主动承认错误,并情愿的接受惩罚;一个让孩子不明所以,郁闷赌气一整天。

北师大教授钱志亮说过:“责备孩子的声音越小,孩子听得就越认真,教育的效果也就会越好。”确实如此。

温声细语比大声怒吼更有震慑力,当父母的说话声是甜的,孩子自然听得进去,改得过来。

在孩子内心里,父母是爱还是嫌弃,全藏在父母的音量里。


切忌喋喋不休

批评的质量与其数量之间并不存在正比的关系,有效的批评往往能一针见血的指出问题和实质。

为了让孩子心悦诚服而采用不断重复的方法,不但不会起到正面效果,反而会增加孩子的逆反心理。

这也可以用马克吐温提出的超限效应来解释。

一次, 马克吐温听牧师演讲,最初感觉牧师讲得很好,打算捐款。

二次, 十分钟后,牧师还没讲完,他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些零钱。

又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决定不捐了。

在牧师终于结束演讲,开始募捐时,过于气愤的马克土温,不仅分文未捐,还从盘子里偷了俩元钱。

这种由于刺激过多或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的逆反心理现象,就是超限效应。

可见,唠叨是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

还有些爸妈,孩子越是认错,他指责得越厉害。”这样的做法对孩子的教育只会起反作用。孩子会因此丧失信心,大部分的神经可能都集中在防止犯错误上了,从而变得怯懦,恐惧。

有些父母可能认为孩子并非真心认错,批评一次达不到效果。

实际上不管认错真假,认错的态度本身就该表扬。当孩子认错时首先要给予肯定,然后循序渐进地问孩子:

错在何处?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错误?会造成什么样恶劣后果?怎样弥补损失?如何防止再犯类似错误?

只要这些问题解决了,我们的目的也就达到了,上文中夏克立做的就很好。

孩子能自我反思,承认错误,就不应该太过苛刻,总之犯错误是第一阶段,认错是第二次阶段,改错是第三阶段。

无论如何,在孩子认错之后,家长努力帮助他迈向第三阶段,才是最终目标。


批评切忌不分场合,不分对象

曾经网上看到一个教育案例:

一个5岁左右的小女孩,每次犯错后都会被妈妈罚跪,之后妈妈还会把她受罚时的照片传到朋友圈,让所有人都能看到,其中包括不少女孩同班同学的家长。

这位妈妈的惩罚措施有效吗?效果肯定是有的,但将女儿的难堪暴露在熟人的眼皮底下,对女孩内心造成的伤害是无法弥补的。

心理学里有个“权威期待”的概念,很多时候,父母就是孩子的权威,当父母对孩子持有某种期待时,孩子未来的发展很可能就会往该期待前进。

这个“权威期待”不仅仅是正面期待,还包括负面期待。

错误的惩罚,会给孩子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甚至会使亲子关系出现裂痕。

惩罚的目的在于“育儿”,因此必须考虑“不伤及孩子的自尊”和“不打击孩子的自信心”。 

就批评对象而言,我们应该根据孩子的年龄、性格调整批评惩罚的方法。

对于年龄的大的孩子应该以商讨的语气,引导孩子改正错误。而对于年幼的孩子,父母应多给予一些启发性的批评,要注重引导。

就性格上的差别而言,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曾将人的性格,分为外倾型和内倾型两类。

外倾型的人开朗活泼,善于交际;

内倾型的人则敏感恬静,处事谨慎。

对不同类型的孩子应采取不同的批评方法,对于前者可以直接指出错误,对于后者需要委婉,斟酌措辞;

敏感的孩子在与父母交流的时候,比起内容更看重自尊。不在公共场合责骂孩子,能让孩子感受到你对她的爱。

高尔基曾说:“爱孩子,母鸡也会。”教育孩子,则需要技巧。

谁都免不了会犯错误,孩子更是如此,家长如何对待孩子的“犯错”,将直接影响到孩子如何面对自己“错误”。

纠正错误的过程也是孩子成长的过程。因此,重要的问题不是孩子是否犯错误,而是父母采取何种态度何种方法。

家长管教孩子的态度和方式方法犹如一把犁刀的两面:它可以割破孩子的心,留下永久的伤疤;也可以从中“掘出生命的新水源”。

只有正确的批评教育,才能教养出快乐、自信的孩子!

作者:歆小迪,富书签约作者,职场妈妈,左手抱娃右手写字,爱读书,好独处,专写温暖治愈系的正能量文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孩子犯错误了,爸爸妈妈应该如何对待孩子?
爱在孩子说谎后
爱翻旧账的家庭,养不出幸福的孩子
不能原谅的错误
亲子教育三原则
哪些错误惩罚方式你仍在用? 立即改用可取的惩罚方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