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正确对待学生的逆反心理

正确对待学生的逆反心理

一、 逆反心理的界定

逆反心理,是客观要求与主管需要不相符合时所表现出的强烈抵触情绪(如我们常见到学生当众顶撞他的老师、家长),其实质在于突出主体(自我)的某种需要或尊严,突出自我的独立性、自主性或存在价值,相反,表现出对他人(非我)的不遵从(或抗拒)。逆反心理是集正确逆反与错误逆反与一体,逆反与认同相伴行的复杂心理现象,是人们一定社会关系实践地产物。

其实什么事情都可以一分为二地看待,逆反心理也是如此,有一则成功利用逆反心理做活广告的轶事对我们不无启发。某酒厂在闹市处设一酒坛,上写“不准往里看”的字样,过往的行人偏往酒坛里看,这一看,就闻到了酒的醇香,进而将注意力转到“这是什么酒?哪个酒厂酿造”的思路上来。这比“请闻我们厂的酒”的广告效果要好的多。

逆反心理现象,是每个人心理发展的必要、重要的过程。总体上看它是一种抵触性的心理倾向,但严格意义上可还分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两种情况,区别的关键就是看具有逆反心理的行为意向是否有利于集体各项实践、班级舆论导向和健康人格的形成等。

二、 逆反心理的成因

主观因素

人的心理现象依赖于主体与周围客观条件的对立统一,最终要通过主体活动表现出来。就逆反心理而言,就是在客观环境要求与主观需要、情感、认识不相符合时发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反映出主体对客观的强烈抵触情绪。逆反心理的 表现,就是在客观环境要求与主体需要相违背时所出现的心理现象。

青少年逆反心理的产生首先是和青少年时期特殊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紧密连在一起的。青少年时期由于大脑的发育成熟并趋于健全,脑机能越来越发达,思维的判断、分析作用越来越明显,思维服务越来越广泛和丰富。正是青少年思维的发展和逆向思维的形成、掌握,为逆反心理的产生提供了心理基础和可能。青少年时期在性方面的发育也逐渐成熟,青少年时期尽管生理和心理的发展有了极大的飞跃,但其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又是不平衡甚至是矛盾的。这种矛盾和不平衡主要表现在生理上的成熟和心理上的不成熟。具体来说青少年在心理学认知发展中,由于阅历和经验的不足,造成其认识的不坚定性和易动摇性;他们的思维虽然具有独立性、批判性,但他们认知事物和看问题时的偏差太大,从而出现认识上的片面、偏激、固执和极端化。对老师的正常教育往往从对立面去思考,把老师的劝说、要求、批评,把家长的指点、提醒、督促等看成是“管”、“卡”、“压”,是和自己过不去,是对自己自尊心的伤害,进而把自己放在施教者的对立面上。

2、 客观因素

(1)家庭不良因素的影响

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根本环境,它是人生中最先接受教化的地方。家庭中不同的教育方式会培养出孩子不同的心理品质和个性。一些家庭中不良的教育方式,直接影响着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形成。例如家长教育方式的简单粗暴或命令式、专断式等惯用的教育方法,以及在生活、学习等方面期望值过高、要求过严等,这些都无形的在孩子心理上造成一种压力,当这种压力不断积蓄、沉淀,青少年又找不到良策排解时,便在情感上对我们所进行的一系列教育、说教、劝说产生抵触,在情绪上出现不满,进而产生逆反心理。父母管教孩子往往有两种心理状态:一是把子女看成私有财产,对子女具有绝对权威;二是父母将子女看成自我理想的再现,希望子女能实现自己想实现,但没有实现的理想。因此,父母希望把自己的生活经验灌输给孩子,企图让孩子按自己的设想去生活。父母要管教,子女要独立。于是矛盾必然产生,反抗行为在所难免。反抗形式多种多样,有的不与父母交谈,有的与父母阳奉阴违,有的离家出走,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2)学校不良因素的影响

学校是青少年成长和社会化的主要环境,学校不良因素的作用也是青少年逆反心理形成的又一因素,而且是主要因素。学校不良因素对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产生影响主要表现在教师教育指导思想的偏离和方法上的不当。具体来说一些教师在教育指导思想上存在着为完成施教任务而完成施教任务等应付差事的想法。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教师不认真探索教育的最佳、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教育从内容到形式的呆板乏味,使学生对教育产生反感或心理上的逆反。二是教师在施教过程中,不尊重青少年学生,不顾及他们的心理感受与体验,当他们出现问题时,不是站在青少年的角度分析问题,而是一味地强调师道尊严,导致他们因对教育者本身的排斥,进而对我们的教育产生逆反心理。三是一些教师在对待学生的性格、能力、成绩等方面不能客观评价,过于注重分数,对学生的一点小错就揪着不放,使学生产生老师对自己失去信心的想法,在情感上与老师对立、背离甚至反其道而行之。

(3)同辈群体不良因素的影响

同辈群体是指同龄或相近年龄组成的群体。在众多同辈群体中,青少年受同辈群体的影响最突出,对同辈群体的依赖最明显。这是因为在青少年同辈中,青少年们不仅有共同的心理感受和需求,而且都有相近的爱好、兴趣和共同的行为倾向,它们之间相互容易认同最能达到或造成相互转化与感染。青少年同辈群体中不良的价值观和行为倾向则对置身其中的一些青少年的心理会产生不良影响。比如在青少年学生中存在的不良英雄观、出风头、唱反调,就会对一些青少年在心理上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再加上青少年自身心理的不稳定和模仿性,容易导致其逆反心理形成。为此,在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形成中同辈群体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三、 正确对待学生的逆反心理现象

要明确,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是客观存在的,尤其要对逆反心理做一分为二的分析,既不能全盘肯定,也不能全盘否定。

首先,对于学生正确的逆反心理现象(如主体对不端的人格、虚假的内容、粗暴的手段、片面的思想方法等的不满、抵触),教育者要能够容忍、肯定、鼓励。因为从一定意义上讲,这种逆反心理现象是科学发展、社会进步、个体健康成长的催化剂。教育者应看到逆反心理的积极一面,如因逆反心理出现的好奇心,是一种渴求认知事物的欲望,是求知的动力。逆反心理往往具有求异和思辨的特点,是孩子智慧的火花,创造的源泉,教育者应留心注意,因势利导,促其成材。

其次,对于学生不良的逆反心理现象(如主体对正确、科学的客观环境要求表现出的抵触情绪及相反行为),教育者应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循循善诱,进行教育。加强学生与家长、学生与老师的沟通,对消除误解,对改变或防止对立性的逆反心理是非常有益的。

试着和父母沟通一下,让他们给你一个可以自己做决定的机会,并告诉他们后果自负。子女应理解父母,父母视子女的幸福为自己的生命。他们的忠告,往往是自己生活经验的总结,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作为子女应经常向父母谈谈自己的思想和活动内容。当自己的选择与父母愿望相违时,要通过商量来解决,要摆出事实,来证明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家长也要看到孩子的成长,尊重孩子的自尊心,与他们建立一种亲密的平等的朋友关系,并允许孩子也能参与家庭的管理。家长要相信孩子有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尽可能支持他们,在其遇到困难、失败时,应鼓励安慰,成功了要立即表扬。家长要有勇气向孩子请教,有勇气承认自己的过失。

作为教师,对学生健康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要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重视心理引导的技巧、运用教育的艺术,做新型的教师,教师的人格是教育学生的重要保证。教师的人格主要是指教师的道德品质,是教师独特的性格、气质、能力的总和。教师如果把自己的人格魅力渗透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就会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他们人生道路的领航人。教师在教育学生的时候,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意调动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老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应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不“倚老卖老”。教师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对其行为的塑造和培养是要逐步递进。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机智的处理课堂突发事件、与学生谈心、沟通甚至是表扬、批评学生也要运用教育的艺术。

当学生情绪强烈激动时,要采取“冷处理”,化解他们的逆反情绪;另一方面也不能任意迁就或放任自流,要帮助他们较好地了解自我,克服认识上的主观性和片面性,增强自我控制的能力。我们知道,人在某一方面受到压抑,必定要在另一方面寻找发泄,以保持其情绪上的平衡,这就是所谓迁怒和移情。对待逆反心理亦可以采用“宣泄法”,创造机会使意见和情绪都倾泻出来,以调节情感和行为。而要做到这点,平时必须力求与学生在情感上沟通,通过感情沟通达到心理沟通。

在人们的心灵深处,最渴望他人的赞美。赞美是一种鼓励,它在人们心灵深处植入的是信心和力量,播种的是奋进向上的种子;我认为,多一种鼓励,就少一个背离者;多一句赞美,就可以把摇摆不定的青少年拉入我们期望的行列。相反,批评虽然可以帮助受教育者认识错误,但其心理是不悦的,至于粗暴的批评,更是一种适得其反的做法。教师要从不吝啬自己的赞美,批评学生前先尊重、理解学生,从学生角度来看问题发生的原因,再结合规章制度提出自己看法和要求,讲究方法,充分利用暗示、群体教育法等来处理学生的问题,不搞针对,不打击学生。人常说: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既达到教育学生的效果,又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使得学生跟教师的关系不因琐事而僵化,而是努力营造新型的朋友式的师生关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孩子逆反心理的分析与对策
如何预防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
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怎么治?
如何调适青少年逆反心理
青少年逆反心理的构成原因
“心病”要用“心药”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