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苏东坡的诗词很豪放,他担任兵部尚书时杀人也很豪放
userphoto

2023.06.14 四川

关注

作者:刘永

在人们的心目中,北宋大文豪苏东坡苏东坡儒雅幽默,文质彬彬,才华横溢,是一个典型、标准的书生文人形象。殊不知,苏东坡能文能武,不但是一位出类拔萃的政治家、文学家;而且武艺骑射,功夫非同凡响,更是一位很有作为的军事家。 

北宋元祐七年(1092)八月,时年五十七岁,正在扬州担任知州的苏东坡被朝廷任命为兵部尚书。顷刻间,大文豪苏东坡就华丽转身,成为了一名统帅千军万马的大将军,而且是执掌全国军权的最高军事长官。兵部尚书别称为“大司马”,相当于今天的国防部长。十一月,苏东坡又被朝廷任命为端明殿学士,转任礼部尚书。

虽然苏东坡只在兵部尚书这个职位上呆了短短的三个月时间,然而这一任命却让他多出了一个“儒将”的头衔,在苏东坡的丰富多彩的人生经历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苏东坡是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他本人的性格同样豪放不拘,风流倜傥,颇具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慨。

苏东坡在《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中写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寥寥数语,就刻画出三国时期东吴大将周瑜的威武形象。他描绘周瑜“雄姿英发,羽扇纶巾”,实际上,这也是对苏东坡后来作为军中儒将的真实写照。 

一、立志从军,保家卫国 

纵观中国历史,北宋王朝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实行崇文抑武的基本国策,这是士大夫文人意气风发的黄金时代。苏东坡出生于书香门第,从小接受的是儒家传统教育,也没有当兵从军的经历。然而,投笔从戎,保家卫国却是他从小就树立的远大志向。苏东坡少好习武,喜佩剑出游。他曾经在诗中说:“少年带刀剑,但识从军乐。”(苏轼《次韵和王巩六首》其二)可见,军旅生活一直是他的梦想。 

古代文人从小就要求掌握“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六项基本技能。故而文人习武的习俗,特别是练习射箭的传统,源远流长,在北宋时期更是风行一时。大文豪欧阳修撰写的散文《卖油翁》,故事家喻户晓,文中提及的官员陈尧咨,射箭百发百中,当世无双,却不得不佩服一个卖油翁的熟练技艺。陈尧咨射箭功夫了得,他的另一个身份就是一位倍受世人称颂的“状元郎”。 

苏东坡射箭本领的精进成熟阶段应该是在他初入仕途,在凤翔府(今陕西凤翔)担任签书判官时期。英宗治平元年(1064),二十九岁的苏东坡以京官身份下派凤翔府锻炼。签书判官的工作主要是负责掌管州府文书,并协助太守处理日常事务。凤翔北扼西夏,西阻吐蕃,战略地位特殊,是非常重要的军事重镇。

当时西夏军进犯北宋边境,军情紧急,凤翔官兵严阵以待,苏轼也参与了军事行动。后来他回忆这段经历时说:“忽忆从军少年时,轻裘细马百不知。臂弓腰箭南山下,追逐长杨射猎儿”。(苏轼《铁沟行赠乔太博》)在凤翔,他开始学习骑射,希望自己效法汉代的班超,投笔从戎,立功边塞。      

这时,远在京城汴梁的苏辙听说哥哥在苦练射箭功夫,作《闻子瞻习射》诗道:“旧读兵书气已振,近传能射喜征鼖。手随乐节宁论中,箭作鸱声不害文。”他知道哥哥从小就好读兵书,理解他习武健身、为国守边的坚强决心,在诗中表达自己对他的敬仰之情。

不久,苏东坡学有所成,已能箭无虚发、百步穿杨。苏辙曾写诗赞扬说:“吾兄善射久无敌。”(苏辙《和子瞻司竹监烧苇园因猎园下》),可见,经过凤翔时期的锻炼,苏东坡从军习武,有了重要的军事斗争经历,经受了边防御敌的紧张形势的考验,为他以后的军事道路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高瞻远瞩的军事理论家 

苏东坡的军事思想深受父亲苏洵的影响。苏洵喜爱谈兵,著有《权书》十篇,他说:“权书,兵书也,而所以用仁济义之术也。”他曾以平民身份上书主管军事的宰相韩琦,谈论军事,主张从严治军,杀人立威。韩琦看后,大惊失色,认为苏老泉是纸上谈兵,弄不好就会祸乱军心,没有采纳他的建议。 

苏洵自感人微言轻,他治国强军的梦想一生都未能实现。然而他的理想信念却深刻影响了苏东坡、苏辙兄弟,他们继承父亲遗志,虽身为文人,却通晓武事,为北宋王朝的强盛前赴后继,殚精竭虑。 

苏东坡对父亲苏洵的军事思想是有继承发展的。他著有《孙武论》上下篇,系统阐述了自己的军事思想。他指出,现在俗论以为用兵之道在于“贪、勇、诈”,他则强调“廉、静、信”,主张用儒家的学说精神来统领军队。治军之道,关键在于“御将”,军队将领要绝对服从皇帝的领导。苏东坡提出“乐战而不好战”的说法,要使兵和民乐于为国家效力。

苏东坡还在为皇帝献言献策的奏议中,分析了北宋的内忧外患,军事行动上应该如何应对。他认为大宋内患是天子之民,关系着国家存亡,得民心者得天下,要警惕百姓暴乱。国家的外患则来自两方面:西戎(夏)和北狄(辽),这两个强敌,虎视眈眈,随时威胁着北宋的安全。苏东坡认为西戎之患小,北胡之患大,“兵之所加,宜先于西(夏)。”西夏小而中原大,朝廷应集中兵力进行打击。辽国占据北方,采用中原制度,而内部矛盾重重,所以宜严防死守,以静制动,静观其变。 

北宋在建国初期就和辽国签订了“澶渊之盟”,两国以纳贡钱币货物、互通贸易来换取和平,边境平安无事,友好相处已近百年。然而,辽国占据燕云十六州,始终是北宋的心腹大患。后来的北宋统治者未能利用与辽国长期形成的战略平衡,竟然与金国结盟攻辽。辽朝灭亡后,金国又开始侵宋,最终导致了北宋灭亡。由此也验证了,苏东坡关于北宋对外军事策略的深谋远虑。 

北宋王朝虽然拥有庞大的军队,战斗力却非常低下。“将骄兵惰,将不知兵,兵不知战”是当时的普遍现象。苏东坡针对这些弊病,居安思危,提出了自己的一系列军队改革主张。苏东坡的这些军事理论受到了朝廷的重视,他后来被任命为兵部尚书,也是对他的军事思想、军事才能的肯定。 

三、果断杀戮,镇压暴乱 

苏东坡写有一首《江城子·密州出猎》词:“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黄犬),右擎苍(苍鹰),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是苏东坡对一次带领官兵进行狩猎活动的描述。熙宁八年(1075),四十岁的苏东坡在密州(今山东诸城)担任知州。虽然遭受了朝廷新党势力的排挤,郁郁不得志,苏东坡还是意气风发,希望自己能够象西汉大臣冯唐那样,老而弥坚,手持汉节出使云中郡,安定边疆。当时的苏东坡正值壮年,还谈不上什么衰老,他却时时感觉岁月蹉跎,担心自己的报国壮志得不到实现。他把这次狩猎当成了军事训练,真正对准的目标是在西北的强敌——西夏国和辽国。 

北宋王朝自建国起,国家就积贫积弱,对外绥靖和谈,苟且偷安,历朝以来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盟约,却还要长期忍受这些虎狼国家不断的掠夺、骚扰。苏东坡无论身处何方,无论宦海如何沉浮,始终关注着国家军事战略的发展,关注着强国强军,保卫边防。面对国家的危难,苏东坡忧心忡忡,就连举行这样与民同乐的狩猎活动也没忘记时刻警惕,牵挂着边疆的安危。 

爱国诗人屈原在《九歌》中写道:“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可见,射箭在古代被中国文人赋予了习武强身、杀敌报国的特殊含义。在这首《江城子·密州出猎》词中,苏东坡对自己射箭本领自信满满。他自比三国时期英武盖世的孙权(孙郎),希望自己能够象孙权当年那样亲自射杀猛虎。 

也就是在担任密州知州期间,苏东坡带领军队镇压了当地的农民起义。当时,密州境内有一伙揭竿而起的农民队伍,他们占山为王,打家窃舍,如同后来的“水泊梁山好汉”,以往的官员一直对他们害怕畏惧,束手无策。苏东坡到任后,带领数千名凶猛的兵卒前去围捕,经过周密部署,一举镇压了这伙强盗。 

然而兵火无情,杀红了眼的军人竟然趁火打劫,转而滥杀无辜百姓,意图邀功请赏。一时间,民愤汹涌,怨声载道,军队官兵纷纷畏罪逃散,并且四处抢掠、作乱。愤怒的民众上街游行,上书州衙,控诉冤情。苏东坡假装不予理睬,故意投书于地,还说:“军队士兵必不至如此。”

那些作乱的士兵见长官包庇,这才稍微安下心来,没有继续为非作歹。苏东坡暗中派人去把那些四处逃散的杀人士兵召集回来,然后立即把他们统统杀掉,一个也不留。(苏辙:《亡兄墓志铭》)这一事件,体现了苏东坡从严治军,果于杀戮的强硬军事指导思想。 

古语云:“慈不掌兵,情不立事”,战争是残酷的,开不得丝毫玩笑。《孙子兵法》说:“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苏东坡的机智灵活,嫉恶如仇,果敢狠毒,通过他的这次应对兵乱的处理过程,展露无遗。 

苏东坡平时一心向佛,慈悲为怀,无论到什么地方,总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却不料在密州,他把自己演变成了一个“杀人不眨眼”的酷吏。如果按照过去阶级斗争的说法,苏东坡就是地主阶级的刽子手,他的双手沾满了当地群众的鲜血。 

四、镇守边关的封疆大吏 

元祐八年(1093)八月,苏东坡以端明殿学士兼翰林学士等官衔,出任定州路(今河北定州)安抚使兼马步军都总管、知定州军州事。定州路统领八军州,地处宋辽边境,是当时著名的军事重镇,为兵家必争之地。苏东坡自幼就崇拜韩琦、范仲淹等名臣、名将,他们都曾经在边疆任职,抗击外敌,立下了赫赫功勋。如今,自己也成为了威震一方的封疆大吏,统管一方军政大权,苏东坡诚惶诚恐,深感责任重大。 

下车伊始,苏东坡就着手调查研究,了解风土民情,视察军队武装。他看到定州“军政不严,边备小弛”,部队军纪涣散,士兵时有逃亡,民不安居。苏东坡于是下定决心,严明朝廷法令,大力整顿军政。他修建禁军营房,改善将士们的居住生活,安定军心。他整顿军纪,勤以练兵,操练战术战法,增强部队战斗力。他又在定州增修“弓箭社”,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弓箭社条约,鼓励民众练习弓箭,全民皆兵,加强备战,人人动员参与边防建设。一时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定州路的军政局面发生了可喜变化。 

第二年春天,苏东坡在定州举行了一次盛大的阅兵仪式。苏东坡身着元帅军服,威风凛凛,端坐在中军大帐中,将士们皆全副武装,站列着整齐的队形,庄严肃穆,接受苏轼的检阅。偏偏这时,军队副总管王光祖自恃老资格,称病不出。苏东坡不动声色,立刻命书吏作奏,要加以严惩。

王光祖闻讯,惊慌失措地投奔而来。直到苏东坡发布军令,操演完毕,再也无人敢于轻慢。面对纪律严明的威武之师,定州百姓都感叹道:“自韩魏公(韩琦)去,不见此礼至今矣。”纷纷称赞苏东坡如同名将韩琦再世,英明神武。 

可惜好景不长,苏东坡整顿边防的规划再一次落空了。元祐九年(1094)宋哲宗亲政后,逐渐启用新党,恢复熙宁新法。司马光、苏东坡、苏辙等元祐旧臣陆续遭遇政治风暴,受到清洗、打击。当年六月,苏东坡被朝廷下令贬官广东惠州。他就象一位受伤的士兵,还未进入战场就被迫落荒而逃。从此,苏东坡接连被贬谪,再也无法施展自己的军事才能,去实现他富国强兵的远大梦想。 

【作者简介】刘永,四川绵阳人,现为公务员,爱好文史写作,有《文同评传》等书籍出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二十五史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撰卷一百一 汉书三 隐帝纪上
资治通鉴后编卷二十一 --- 卷二十五
昭宗本纪
为何这个时代难出王羲之、苏轼一样的书法大家?
苏东坡在定州
追寻苏轼走遍他的人生之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