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如何读懂诗歌(教学设计)
一、旧知识复习:
1、从题目入手读懂诗; 2、看题目推断表现手法;3、看题目推测情感流向;4、从注释切入;5、从意象切入; 6、从“情语”切入;   7、从细节切入。
二、课堂练习:
1、你能从下面的题目中推断出其主要表现手法吗?
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于谦的《石灰吟》、杜甫的《孤雁》、王安石的《孤桐》
2、赵师秀《约客》的哪句中能推测出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3、从下面的题目中推测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1)李白《独坐敬亭山》 (2)寇准的《春日登楼怀归》
4、从下面的注释中推测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1)《过香积寺》末句“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安禅’:佛家术语,即安静地打坐,在这里指佛家思想。‘毒龙’:用以比喻世俗人的欲望。”
(2)2003年上海卷《赤壁》的作者杜庠,注释:“明朝诗人,曾任知县,不久罢归;不得志,放情诗酒。”
5、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齐安郡后池绝句 杜牧
         菱透浮萍绿满池,夏莺千啭弄蔷薇。尽日无人看微雨,鸳鸯相对浴红衣。
(1)杜牧是晚唐著名诗人,与       齐名,两人素有“           ”之称。(2分)
(2)这首绝句通篇写景,写景有什么手法?(3分)
(3)透过诗中情景我们看到了诗人此时怎样的心境?(3分)                             
6、阅读下面韩愈〈湘中〉诗,回答问题。                           
         猿愁鱼踊水翻波,自古流传是汨罗。蘋藻满盘无处奠,空闻渔父扣弦歌。
注释:①贞元末年,韩愈官监察御史,因为关中旱饥,上疏请免徭役赋税,遭谗被贬为连州阳山令。作此诗。②《诗经·召南·采》写祭祀情况,蘋、藻(水草)都是祭物。”“于以采藻”、“于以奠之” ③暗用楚辞《渔父》的典故。
   (1)填空。“猿愁鱼踊水翻波”一句既写出了湘江                 景象,也渲染出了韩愈被贬后的             心境,他到汨罗来欲借凭吊              予以宣泄。(3分)
   (2)从第三、四句看,韩愈的内心并未得到宣泄与慰藉。请作简要赏析。(5分)                   
7、阅读下面司空曙《江村即事》诗,然后回答问题。                                      
          罢钓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1)这首诗歌的体裁是近体诗中的         ,诗的主体形象是一个      。                                                                                                                                                                                             (2)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一个词语或句子,并简要说说理由。
(3)诗中所反映的是一种什么生活态度或生活情调?                                                                                                            
                第二课时    古代诗歌分类
一、按体裁可以作如下分类:
1、古体诗:
古体诗,指唐以前的诗歌,包括诗经、楚辞、乐府诗等。“歌”、“歌行”、“引”、“曲”、“呤”等诗歌也属古体诗。特点是不讲究对仗,平仄和用韵自由。
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等。注意:
①先秦时期产生较早的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四言如《诗经》、五言如《古诗十九首》、六言如屈原《离骚》。
②乐府诗,源于西汉。指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乐歌,也称魏晋至唐代可以入乐的诗歌和后人仿效乐府古题的作品。如汉乐府《上邪》、《孔雀东南飞》等。标题中有的加有“歌”“行”“歌行”“引”“曲”“吟”等名称。如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就是仿效乐府古题的作品。
2、近体诗:
也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在句数、字数、平仄、用韵上都有严格规定。①绝句,从形式上看是四句。以五言、七言为主,称五绝、七绝。②律诗,从形式上说—般为八句。分四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中间两联必须对仗。分五言、七言两体,称五律、七律。还有一种排律,每首至少五韵十句,也有多至百韵的。
3、词:
又称“诗余”“长短句”。其特点:调有定格(自己的句式),句有定数(字数有规定),字有定声(用声非常严格)。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阙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阙、上阙、上片,第二段叫后阙、下阙、下片。词以两宋成就最高。
4、曲:
又称“词余”,以元代成就最高。散曲主要指元杂剧和金、元时期大发展的北散曲,一般分为两大类,即小令和套数。小令如[越调?天净沙]秋思,套数如[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南方的称南曲,作为一种剧曲产生,包括杂剧和传奇中的曲子。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二、按照表达方式还可以这样分类:
(1)抒情诗:主要抒发诗人对客观事物的思想感情。包括写景诗、咏物诗、咏史诗等。
(2)叙事诗:一方面是叙述故事,一方面饱含诗人对故事中人物的丰富感情。
(3)哲理诗:将议论入诗,表达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充满了哲思和理趣。如宋代朱烹《观书有感》等。
三、按照诗歌常见的内容主题分类
1、赠友送别诗。在古代诗歌中是相当常见的,古代交通不便,分别则难以再见,何况送别时总有背井离乡之感,仕途失意之悲,所以送别诗中多抒发离愁别绪、惜别之情。
    2、羁旅行役诗。主要是漂泊在外的客子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都包含着由此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所以内容多为愁思的抒发,思念故乡的情感的表达。
3、托物言志诗。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兴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融于某种具体事物的一类诗歌。所咏之物可以是植物花卉,也可以是动物,比如多见于古代诗歌的梅、兰、竹、菊、松、莲,比如蝉、雁,比如石灰、蝴蝶等等。陆游的《咏梅》即托物言志,表达自己遭遇坎坷仍然不改高洁的情操。
4、山水田园诗。诗人们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5、边塞征战诗。以描写边塞大漠奇特风光、征战生活和将士思乡为主要内容。如王昌龄的《从军行》,高适、岑参等边塞诗人的作品。边塞诗中有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也有报国无门的悲伤,壮志难酬的悲叹,更有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的不满,对故乡亲人的思念。
6、咏史怀古诗。一般以古代历史事件或古代人物为题材,或借古讽今,或寄寓个人怀才不遇的感伤,或表达昔盛今衰的兴替之感。如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7、春怨宫怨诗。宫怨诗专写古代帝王宫中宫女以及失宠后起的怨情;闺怨诗则主要抒写古代民间弃妇和思妇(包括征妇、商妇、游子妇等)的忧伤,或者少女怀春、思念情人的感情。
秋夕   杜牧                              闺怨   王昌龄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8、闲适隐逸诗。某些诗人看惯了官场的勾心斗角,世俗社会的浑浊不堪,退居田野乡间,与乡人为伍,与明月作伴,抒写清闲安逸生活,吟咏情性。反映这些生活的诗歌,也有不少独得之作。这些诗多有宁静的氛围,诗人在诗中的表现多为悠闲、详和,往往具有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质朴清新。如《乡村四月》: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9、谈禅说理诗。一般借物或借事喻理,比如苏轼的《题西林璧》,陆游的《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其中哲理的感悟并不是抽象地说出,而多用形象化的手法加以表现,其中的哲理,必须借理解诗句含义入手。再如:
观书有感朱熹              冬夜读书示子聿   陆游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鉴赏练习 写出下列诗词表达的思想感情 :
1、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王维《鹿柴》)
2、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王维《相思》)
3、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焕《登鹳鹊楼》)
4、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5、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
6、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朝发白帝城》)
7、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李白《客中作》)
  8、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9、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空山一路鸟空鸣。(李华《春行即兴》)
(宜阳,唐时名福昌,于洛阳西南,洛河中游,建有连昌宫(唐代最大的行宫之一)。境内风景优美,为一著名游览胜地。“安史之乱”中受到严重破坏。
10、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贾至《春诗二首》)
11、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司空曙《江村即事》)
12、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防尽长安花。(孟郊《登科后》)
 13、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14、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候?(李贺《南园》(若个:哪个。)
    15、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杜牧《秋夕》)
 16、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登乐游原》)
17、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郑谷《淮上与友人别》) 
18、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桔绿时。(苏轼《赠刘景文》)
19、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唐*温庭筠《望江南》) 
第三课时    诗歌常见的意象及考查的形式
一、明月
1、以明月象征对故乡、亲人、友人的思念之情。诗人远离家乡、亲人,常年漂泊在外,不免对月而顿生思家念远之情“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寄托功名无成、岁月早逝的感伤。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3、明月是国家兴衰的见证。李白的《苏台览古》:“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4、边塞凄苦生活、相思生活的见证,往往与“乐”相配。边塞诗除了较常见的雪山大漠、戈壁长河、戍楼烽火等意象外,运用最频繁的意象主要集中在“月”与“乐”两个方面。如高适的《塞上吹笛》:“雪尽胡天牧马还,月鸣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二、楼
“楼”的意象在古代词曲中常以惆怅的抒情模式出现。辛弃疾在《鹧鸪天代人赋》中替一位内心充满离恨与相思的女性抒发闺情。词中道:“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
楼是生愁的地方,亦是消愁的地方。楼何以会成为生愁或消愁之地?一字以蔽之,望。楼为制高点,登高便于极目远望。远望则可睹景怀人,睹景思乡,睹景忧其国。从而引发相应的愁绪。
    三、水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水”作为意象,主要有两种暗示,一是暗示时间,二是暗示情绪愁思。
暗示时间的大致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暗示时移世易、朝代更替的。如唐代王勃的《滕王阁诗》:“阁中帝子今何在,唯见长江天际流。”宋代王安石词《桂枝香》:“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等等,都以水自然流逝来暗示时代变迁,给人颇多伤感。
第二类是暗示历史的不可逆转性。如宋代苏轼的《念奴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南宋辛弃疾词中的《鹧鸪天》:“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等等,表现了诗人们一方面歌颂古代英雄之业绩,另一方面也慨叹人生之短促,给后人以启迪。
第三类是暗示事物的盛衰变化。如柳永词《八声甘州》:“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杜牧《金谷园》诗:“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李煜的《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作为情趣愁思的意象。如唐代白居易词《长相思》:“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温庭筠的《梦江南》:“过尽千帆皆不是,斜辉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萍洲。”五代冯延巳词《谒金门》:“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李煜词《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红楼梦》中诗句:“恰便是遮不住的青山隐隐,流不断的绿水悠悠。”上述这些以水暗示愁思的词句,有两个特点:一是以水的流动暗示愁思的不断涌现,源源不断,比喻愁之多;二是以水的视觉感、触觉感沟通心中那种不可捉摸的愁绪,从而以通感的修辞方式表示愁的深情。
四、花
花作为诗词中的意象一般暗示出下列几种意义:表现伤春、惜春的情绪;表现对离人的追忆、留恋;表现对自己个人身世的哀伤;表示世事的变化。
如晏殊词《浣溪沙》:“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另一首《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欧阳修的《蝶恋花》:“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等等这些都是表现伤春、惜春的情绪。
唐李商隐的《落花》诗:“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唐张泌的诗《寄人》:“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李清照的《一剪梅》:“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等等这些都是表现对离人的追忆、留恋的。
红楼梦》中的《葬花吟》:“花谢花飞花满天,红销香断有谁怜?”等等这些都是表现对个人自己身世的哀伤。
李煜的《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另一首《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如此等等,都是表示世事的变化。看到春花秋月,如烟往事便顿现目前,思绪便回溯到过去,沉醉在时间的流程中。闺阁女子目睹春花凋零,便悲叹韶华即逝,芳龄不再;多情诗人看到春华秋实,便联想自己的境遇。这种以花表白、传达对春天的惋惜、哀伤,对离人、恋人的思忆、眷恋,对离合和世事无常的感叹常含有对人这一生命本体的关怀。
五、草木
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吴国的旧苑荒台上的杨柳又长出新枝(荒凉一片),遥想当年这里笙歌曼舞,那盛景比春光还美(不胜春:春光也不胜它)。这里是以杨柳的繁茂衬托荒凉。
“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一代贤相及其业绩都已消失,如今只有映绿石阶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春光枉自明媚),黄鹂白白发出这婉转美妙的叫声,诗人慨叹往事空茫,深表惋惜。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桥边已长满杂草野花,乌衣巷已失去昔日的富丽堂皇,夕阳映照着破败凄凉的巷口。
六、梧桐
梧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和芭蕉差不多,大多表示一种凄苦之音。白居易《长恨歌》:“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秋日冰冷的雨打在梧桐叶上,好不令人凄苦。李煜《相见欢》:“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可见秋雨打梧桐,别有一分愁滋味。
七、杜鹃
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鹧鸪,杜鹃彻夜不停啼鸣,啼声清脆而短促,唤起人们多种情思。如果仔细端详,杜鹃口腔上皮和舌部都为红色,古人误以为它啼得满嘴流血,凑巧杜鹃高歌之时,正是杜鹃花盛开之际,人们见杜鹃花那样鲜红,便把这种颜色说成是杜鹃啼的血。望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名为杜鹃。杜鹃声与“行不得也,哥哥”声音非常相似,所以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李白诗云:“杨花飘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又如李白《蜀道难》:“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白居易《琵琶行》:“杜鹃啼血猿哀鸣。” 文天祥《金陵驿二首》:“从今别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杜鹃的啼叫又好像是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它的啼叫容易触动人们的乡愁乡思,宋代范仲淹诗云:“夜入翠烟啼,昼寻芳树飞,春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 
    八、柳树
以折柳表惜别。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说的是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却从来不曾看见,以此来表达伤春叹别的感情。“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
九、鸿雁
《汉书?苏轼传》载,匈奴单于欺骗汉使,称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燕,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单于只好放了苏武。后来就用“鸿燕”、“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李清照词云:“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另一首词云:“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大雁在这里是传书的信使。
十、冰雪 蝉 梅花   松柏
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
以蝉品行高洁。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梅花是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 陆游:“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在对梅花的描写中寄托了一种高洁的品格。
《论语?子罕》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后凋也。”后世诗歌常用松柏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刘禹锡:“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
另外,如菊花象征高洁的品质,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杨花有飘零之意。
 
诗歌鉴赏中意象考查的形式
一、诗句展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诗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南柯子 王炎春  (06全国卷)
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1)上阙中“数枝幽艳湿啼红”一句展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作者写这句是为惜春伤
吗?为什么?
答:一幅几枝鲜花的花瓣上沾着水珠楚楚堪怜的画面。不是为惜春伤怀。从两方面可以看出:一是作者紧接着“数枝”句说:“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二在乌云密布、寒雨将至时,作者更关心的是“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2)试分析下阙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相感情。
答: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
二、诗中哪些意象体现了题眼(或诗眼)?诗人用哪些意象来扣题的?
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谭敬昭    (2006年广东卷)
江上青山山外红,远帆片片点归艭①。横空老鹤南飞去,带得钟声到海幢②。
注:①艭:小船。②海幢,即海幢寺。
⑴诗中哪些意象体现了题目中的“晚望”?请分别从“晚”、“望”两个方面回答。(3分)
晚:归艘钟声     望:江、青山、远帆、老鹤
⑵简析诗中“带”字的妙处。(3分)
“带”采用了拟人手法,赋予“老鹤”人的动作,不说钟声远播,而说老鹤带钟声到海幢,使画面具有动感。
三、诗中的意象有什么寓意?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2006年湖北卷 )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浐水送别         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①,暮云楼阁古今情。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注:①凤城:京城。
(1)   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4分)
上一首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下一首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发对人生、历史以及社会的感慨。
四、诗中的意象营造了一种什么氛围?诗人在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05辽宁卷)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 宋?王安石        舟下建溪   宋?方惟深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1)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4分)
“月黄昏”三字为两诗营造氛围、表达心绪定下了基本色调。客船、“无灯”野(小)店、半死枫树,这一切都笼罩在昏黄的月光中,暗淡朦胧,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氛围”“心绪”各2分。)
(2)两首诗的末句,一用“应有”,一用“犹有”,哪个更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4分)
(1) 可以有三种答案:
    ①“应有”更好。“应有”二字蕴含丰富,传达出了诗人在孤寂中力寻旧影时的复杂心情,其中既有希冀与自信,也有失意与怅惘,更有寻而未见的不甘心,可谓传神之笔;“犹有”二字则无此意趣。(“心情”只要答出其中两个方面即可,不要求全面。)
    ②“犹有”更好。“犹有”二字,自然道出,却出人意料,去年系舟的痕迹还保存到现在,说明在此停留的旅客不多,进一步传达出了诗人那种孤寂怅惘的心绪;而“应有”二字却不能道出此意。
    ③二者各有其妙。(理由见上只答出哪一个更好而没有具体分析的,不给分。)
鉴赏练习
1.阅读下面一首《次北固山下》诗,完成(1)—(2)题。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由达?归雁洛阳边。
(1)从这首诗看,诗人处在怎样的境况之中?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前人评价“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两句诗是“形容景物,妙绝千古”。你认为它“妙”在何处?
2.阅读下面一首杜甫《月夜忆舍弟》诗,完成(1)—(2)题。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及未休兵。
(1)简述这首诗反映出当时怎样的社会环境。
(2)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2)题。
雨晴     王 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1)本诗前两句是扣住什么来写春景的?这样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2)前人评价“却疑春色在邻家”为“神来之笔”,你认为这句诗“神”在何处?
4.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1)—(2)题。
西 楼    曾 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1)这首描写了什么景象?前两句是从什么角度来渲染这种景象的?
(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中表达的诗人的情感。
第四课时    诗歌的表达技巧
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方式。
表达方式(描写、抒情、叙事、说明,常见考点为描写和抒情)
修辞手法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通感、双关、衬托、对比、反语、反复等
诗歌的表现手法是个大命题,只要是诗歌为更好地表现主旨而采用的艺术手法,都可归为这一范畴,包括象征、对比、衬托、想像联想等,也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映衬烘托、先声夺人、以小见大、虚实相生、比兴、直抒胸臆等表现技巧。
一、表达方式:描写和抒情 
(一)描写 
1、虚实结合
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 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诗云:“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2)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例如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
(3)设想的未来之境或想象之景。例如柳永《雨霖铃》中云:“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     
虚实结合好处:
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或烘托,从而突出中心。例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2、动静结合。诗人描写景物非常注重景物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可以动静结合,也可以以静写动,以动写静,以动衬静。动静的结合往往和衬托相关。
比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写出了遥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挂”字化动为静。再比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用花落、月出、鸟鸣突出了春涧的幽静。
    3、点面结合。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被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们在写景状物时,不能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必须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4、正侧结合。在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这两句主要是运用正面描写,表现其高峻奇伟之势;“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则是用侧面描写烘托天姥山的高峻奇伟。
5、白描和细描
白描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田野无闲田,农夫皆饿死”。
细节(动作)描写如唐代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富于包孕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
6、描写角度
(1)形状、色彩:骆宾王的《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曲项向天歌”写形状,鹅洁白的羽毛浮于绿水之上,红掌拨动,绿水泛波,红、白、绿三色对比有寒有暖,鲜明而协调,在蓝天、白云之下,在绿草如茵的碧水、清澈见底的池塘边,“白毛”与“绿水”比美,“红掌”与“清波”争胜,多么绚丽的画面,多么富于童趣和生活气息。真可谓状物如在眼前。
(2)声音:是为了营造某种气氛或创设一种意境。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作者开头写寒蝉凄惨悲切的叫声,目的是为下文的离别渲染一种凄凉、伤感的气氛。
课堂练习:
1、下面的诗句是怎样描写的?有什么作用?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2、阅读下面白居易《夜雪》诗,试分析作者是如何通过描写表现主题的。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讶yá:诧异)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鉴赏诗中是运用何种表达技巧来表现“雨之暴”这一主题的。
有美堂瀑雨 苏轼
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
十分潋滟金樽凸,千杖敲铿羯鼓催。唤起谪仙泉洒面,倒倾鲛室泻琼瑰。
 
(二)抒情
一般来说,主要有两种类型:直接抒情(通过议论)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可分为两种四小类:
第一种相辅相成,即正衬,就是选用跟主体心情相似的景物来陪衬。包括两小类:①以乐景写乐情;②以哀景写哀情。
第二种相反相成,即反衬,即选用跟主体心情相反或相对的景物来陪衬。也包括两小种:①以乐景写哀情,②以哀景写乐情。
课堂练习:分别指出下面四首诗中情与景的关系
1、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杜甫《江汉》)。
2、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登科后》)
3、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柳宗元《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
 4、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怅长。(贾至《春思》)
第五课时  修辞手法
二、修辞手法
     答题步骤:先制成用了什么修辞,再结合诗句说明具体情况,最后说明表达效果。
①比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
答:用了比喻修辞。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形象地描绘出了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的情形。
②借代: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答:借代。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③夸张: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 )
答:夸张。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写出愁思的深重。
④对偶: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答:对偶。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⑤比拟: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
答: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得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⑥设问: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元曲小令,阿鲁威作)
答: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⑦ 反问 :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叠题乌江亭》)
答: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课堂练习:分析下列诗句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及作用
   1、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王伦》)
   2、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早发白帝城》)
   3、花间一壶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李白《月下独酌》)
第六课时 表现手法
三、表现手法
1、象征: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李德裕《登崖州城作》)。这两句描写青山环绕,层峦叠嶂,自己所处的郡城正在严密封锁,重重阻隔之中。象征了自己被政敌迫害的景况,书写思归不得的忧伤。
2、托物言志:诗人借某一事物表达自己的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杜牧的《早雁》借描写遭射四散惊飞孤单漂泊有家不能归的大雁形象,表达了对朝廷无力无意拯救边塞侵扰的不满情绪,则是托物寓意。
3、对比对照: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前三句描写昔日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其中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
4、衬托 或烘托。有正衬和反衬两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苏轼《念奴娇 ? 赤壁怀古》)这首词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写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
5、用典:
鉴赏诗歌的用典主要明确两点:一是典故的来源及其含义;二是用典的作用。用典的作用在唐以前诗歌中主要表现为增加诗歌的容量,使诗典雅耐读,富于文采;在唐以后的诗词曲中主要是怀古伤今,咏史言志。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
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除了回顾作者43年前南下经历一层外,全是用事。“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是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是实写。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6、渲染: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首联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秋江景物的特点
7、对写法(对面落笔反客为主):在表现怀人主题的诗歌中,诗人为了更好地表达思念亲人的情感,往往借助于一种较为特殊的表现手法――“对写法”。所谓“对写法”,就是诗中主人公明明在苦苦思念对方,诗人却不进行直接的描述,而是从对方着笔,将这种深挚的思念之情委婉含蓄地表达出来。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8、起兴:“起”是开头,“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这种手法是“借物托起,因物联想,触景生情,借题发挥”。但所“兴”之事物,必须要与所咏之事情有必然的联系。如“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就是以孔雀的哀怨、缠绵喻焦刘夫妻感情的深厚,不忍分别。
 
课堂练习:下面这首诗主要用了什么表达技巧?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杜甫《春望》)
2、、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被明月兮珮宝璐,(屈原《涉江》) 
3、《除夜作》: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4、读下面王冕《白梅》诗,回答问题:为了塑造梅花的形象,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第七课时   风格与高考题型
一、风格
风格是由创作个性决定的作品在思想与艺术上总的特色。风格就大处而言,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之分。从诗词曲的总体风格来讲有诗庄、词媚、曲谐(俗)之说,词又有豪放和婉约之别。
1、不同的风格有不同的特征:
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夸张手法,语言热情奔放,想象瑰丽神奇。代表的诗人有屈原、李白、李贺、苏轼、龚自珍等。
现实主义:注重按照生活本来的样了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反映人民的生活与追求。代表的诗人有杜甫、辛弃疾、陆游等
2、许多诗人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风格:
苏轼、辛弃疾:豪放;柳永、李清照:婉约;李煜、刘禹锡:隽永;谢朓、谢灵运:自然; 李白:清新飘逸;杜甫:沉郁顿挫;屈原:雄浑悲壮;王安石:雄健高峻;陶渊明:淡远闲静王维:恬淡优美;王昌龄:雄壮豪迈;李贺:雄浑奇特;曹操:豪放磅礴。
  
二、诗歌鉴赏题七种题型
类型一:分析“诗眼”型
提问方式:①对诗中某字某句,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②从某两句中分别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③此诗某联某句中的某个字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觉得这两个字中哪个更好,为什么?④某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是什么?
解答提示:古人作诗常追求一字传神。设计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出这些经古人锤炼出的字妙在何处。回答问题时不能就字论字,应放回句中,结合全诗的意境、题旨和诗人的感情来分析。
答题要点:①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②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或语境义;③展开联想和想象,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④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示例: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2004年浙江卷)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怨。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答:“空”字表达了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
类型二:分析关键词语型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提示: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感情基调及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要点:(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示例: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国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要点1)。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要点2)。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类型三:分析句意型
提问方式:①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②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或第四句的理解或赏析。
解答提示:解释诗句的意思要注意两层:语表义和语里义;并结合全诗,指出它的作用,或表达了什么感情和思想观点。
答题要点:①阐明语表义,有时要发掘它的深层意思;②指出诗句的描写作用,或表达了什么感情和旨趣。
示例:谈谈对李白《听蜀僧潜弹琴》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2004年天津卷)
[答]①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和诗人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②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
类型四:分析意境型提问方式: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氛围?
提问变体:这首诗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要点:(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要答具体。
示例:阅读下面一首朱淑真《秋夜》宋词,然后回答问题。(2004年福建卷)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答]“凉”。“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或心凉)。由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针)巧妙(要点1);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的意境(要点2):从而表达诗人心情(要点3)。
类型五:分析主旨型
提问方式:①关于这首诗(词)的内容,有人认为是这样,有人认为是那样,也有人认为是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②这首诗(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的沧桑。就诗(词)中有关句子,结合全诗(词)加以赏析。
答题要点:①分析具体诗句写了什么:②抒发了什么情感,暗寓了什么。
示例:欧阳炯《江城子》一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沧桑。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2004年全国卷)
晚日金陵岸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
[答]“水无情”明写落日余晖中金陵城外长江浩荡东去的景色(要点1);暗指六朝帝王被历史无情淘汰,他们荒淫豪奢的生活一去不复还(要点2)。或:“空有姑苏台上月”明写六朝繁华已去,只剩下月亮高挂了(要点1);暗寓警示后人不要重蹈六朝的覆辙(要点2)。
类型六:分析语言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这首诗歌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谈谈这首诗歌的语言艺术。
解答提示:这类提问,着重的是诗歌语言的层面,考生应该从语言的风格或特点来解答。一般从以下这些词语中选择答案: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词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冼炼、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
答题要点:①总评语言风格(特色)②结合诗句内容加以分析。
示例:            长干曲四首(其一) 崔颢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问:品评这首诗歌语言上的特色。
   答:这首诗歌的语言朴素自然,明快清新,有如民歌。“何处住,在横塘”,通过自问自答的对话形式,采用朴素的口头语言,不加雕琢,烘托出一个朴素直率的船家女形象。
类型七:分析表达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解答提示:这类提问,着重的是诗歌整体的艺术表现特色,主要应该从诗歌的整体构思、诗歌整体的艺术技巧方面来解答。
答题要点:①指出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手法)(总述)②结合诗句具体内容阐释为什么或怎样运用了这种技巧(手法)(分述)③明确此技巧(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示例:阅读下面一首 梅尧臣《东溪》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04年重庆卷) 
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野凫眠岸有闲情,老树着花无丑枝。
短短薄茸齐似剪,平平沙石净于筛。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
自唐以来,古人作诗主张“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即是说人既要以自然为师,从自然景物中捕捉形象,又要在内心深处引发思想感情。请指出这首诗中最能体现这一主张的一联诗句,并说说它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又是如何体现的。
[答]诗句是“野凫眠岸有闲情,老树著花无丑枝”。此联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要点1);野凫本无所谓“闲”或“不闲”,有闲适之意的只能是作者,故两句诗明写自然,暗达人意(要点2);通过闲情”的“野凫”和“无丑枝”的“老树”表达出了作者的闲情逸趣和对大自然优美景色的赞美之情(要点3)。
课堂练习:
 1、下面《早行》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2、请分析《春怨》诗的语言特色。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3、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   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⑴“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⑵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5.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回答问题。
        墨梅  王冕                                    寒菊 郑思肖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花开不并百花丛, 独立疏篱趣未穷。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宁可枝头抱香死, 何曾吹落北风中?
 (1)这两首诗在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方面有什么相似之处?(写出两点即可)
 (2)在《寒菊》一诗的“宁可枝头抱香死”这句中,你认为哪个字用得最为传神?请简述理由。
 (3)两首诗在语言风格上有何不同?
6.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回答问题。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从军行》和《渔家傲》在所写内容上有什么共同点?
(2)《从军行》和《渔家傲》在写法上有何异同?
 (3)两首诗词在思想风格上有何不同之处?
 
 
 
 如何读懂诗歌
一、旧知识复习:
1、从题目入手读懂诗; 2、看题目推断表现手法;3、看题目推测情感流向;4、从注释切入;5、从意象切入; 6、从“情语”切入;   7、从细节切入。
二、课堂练习:
1、你能从下面的题目中推断出其主要表现手法吗?
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于谦的《石灰吟》、杜甫的《孤雁》、王安石的《孤桐》
2、赵师秀《约客》的哪句中能推测出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3、从下面的题目中推测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1)李白《独坐敬亭山》 (2)寇准的《春日登楼怀归》
4、从下面的注释中推测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1)《过香积寺》末句“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安禅’:佛家术语,即安静地打坐,在这里指佛家思想。‘毒龙’:用以比喻世俗人的欲望。”
(2)2003年上海卷《赤壁》的作者杜庠,注释:“明朝诗人,曾任知县,不久罢归;不得志,放情诗酒。”
5、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齐安郡后池绝句 杜牧
         菱透浮萍绿满池,夏莺千啭弄蔷薇。尽日无人看微雨,鸳鸯相对浴红衣。
(1)杜牧是晚唐著名诗人,与       齐名,两人素有“           ”之称。(2分)
(2)这首绝句通篇写景,写景有什么手法?(3分)
(3)透过诗中情景我们看到了诗人此时怎样的心境?(3分)                             
6、阅读下面韩愈〈湘中〉诗,回答问题。                           
         猿愁鱼踊水翻波,自古流传是汨罗。蘋藻满盘无处奠,空闻渔父扣弦歌。
注释:①贞元末年,韩愈官监察御史,因为关中旱饥,上疏请免徭役赋税,遭谗被贬为连州阳山令。作此诗。②《诗经·召南·采》写祭祀情况,蘋、藻(水草)都是祭物。”“于以采藻”、“于以奠之” ③暗用楚辞《渔父》的典故。
   (1)填空。“猿愁鱼踊水翻波”一句既写出了湘江                 景象,也渲染出了韩愈被贬后的             心境,他到汨罗来欲借凭吊              予以宣泄。(3分)
   (2)从第三、四句看,韩愈的内心并未得到宣泄与慰藉。请作简要赏析。(5分)                   
7、阅读下面司空曙《江村即事》诗,然后回答问题。                                      
          罢钓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1)这首诗歌的体裁是近体诗中的         ,诗的主体形象是一个      。                                                                                                                                                                                             (2)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一个词语或句子,并简要说说理由。
(3)诗中所反映的是一种什么生活态度或生活情调?                                                                                                            
                第二课时    古代诗歌分类
一、按体裁可以作如下分类:
1、古体诗:
古体诗,指唐以前的诗歌,包括诗经、楚辞、乐府诗等。“歌”、“歌行”、“引”、“曲”、“呤”等诗歌也属古体诗。特点是不讲究对仗,平仄和用韵自由。
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等。注意:
①先秦时期产生较早的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四言如《诗经》、五言如《古诗十九首》、六言如屈原《离骚》。
②乐府诗,源于西汉。指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乐歌,也称魏晋至唐代可以入乐的诗歌和后人仿效乐府古题的作品。如汉乐府《上邪》、《孔雀东南飞》等。标题中有的加有“歌”“行”“歌行”“引”“曲”“吟”等名称。如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就是仿效乐府古题的作品。
2、近体诗:
也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在句数、字数、平仄、用韵上都有严格规定。①绝句,从形式上看是四句。以五言、七言为主,称五绝、七绝。②律诗,从形式上说—般为八句。分四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中间两联必须对仗。分五言、七言两体,称五律、七律。还有一种排律,每首至少五韵十句,也有多至百韵的。
3、词:
又称“诗余”“长短句”。其特点:调有定格(自己的句式),句有定数(字数有规定),字有定声(用声非常严格)。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阙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阙、上阙、上片,第二段叫后阙、下阙、下片。词以两宋成就最高。
4、曲:
又称“词余”,以元代成就最高。散曲主要指元杂剧和金、元时期大发展的北散曲,一般分为两大类,即小令和套数。小令如[越调?天净沙]秋思,套数如[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南方的称南曲,作为一种剧曲产生,包括杂剧和传奇中的曲子。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二、按照表达方式还可以这样分类:
(1)抒情诗:主要抒发诗人对客观事物的思想感情。包括写景诗、咏物诗、咏史诗等。
(2)叙事诗:一方面是叙述故事,一方面饱含诗人对故事中人物的丰富感情。
(3)哲理诗:将议论入诗,表达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充满了哲思和理趣。如宋代朱烹《观书有感》等。
三、按照诗歌常见的内容主题分类
1、赠友送别诗。在古代诗歌中是相当常见的,古代交通不便,分别则难以再见,何况送别时总有背井离乡之感,仕途失意之悲,所以送别诗中多抒发离愁别绪、惜别之情。
    2、羁旅行役诗。主要是漂泊在外的客子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都包含着由此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所以内容多为愁思的抒发,思念故乡的情感的表达。
3、托物言志诗。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兴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融于某种具体事物的一类诗歌。所咏之物可以是植物花卉,也可以是动物,比如多见于古代诗歌的梅、兰、竹、菊、松、莲,比如蝉、雁,比如石灰、蝴蝶等等。陆游的《咏梅》即托物言志,表达自己遭遇坎坷仍然不改高洁的情操。
4、山水田园诗。诗人们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5、边塞征战诗。以描写边塞大漠奇特风光、征战生活和将士思乡为主要内容。如王昌龄的《从军行》,高适、岑参等边塞诗人的作品。边塞诗中有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也有报国无门的悲伤,壮志难酬的悲叹,更有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的不满,对故乡亲人的思念。
6、咏史怀古诗。一般以古代历史事件或古代人物为题材,或借古讽今,或寄寓个人怀才不遇的感伤,或表达昔盛今衰的兴替之感。如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7、春怨宫怨诗。宫怨诗专写古代帝王宫中宫女以及失宠后起的怨情;闺怨诗则主要抒写古代民间弃妇和思妇(包括征妇、商妇、游子妇等)的忧伤,或者少女怀春、思念情人的感情。
秋夕   杜牧                              闺怨   王昌龄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8、闲适隐逸诗。某些诗人看惯了官场的勾心斗角,世俗社会的浑浊不堪,退居田野乡间,与乡人为伍,与明月作伴,抒写清闲安逸生活,吟咏情性。反映这些生活的诗歌,也有不少独得之作。这些诗多有宁静的氛围,诗人在诗中的表现多为悠闲、详和,往往具有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质朴清新。如《乡村四月》: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9、谈禅说理诗。一般借物或借事喻理,比如苏轼的《题西林璧》,陆游的《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其中哲理的感悟并不是抽象地说出,而多用形象化的手法加以表现,其中的哲理,必须借理解诗句含义入手。再如:
观书有感朱熹              冬夜读书示子聿   陆游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鉴赏练习 写出下列诗词表达的思想感情 :
1、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王维《鹿柴》)
2、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王维《相思》)
3、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焕《登鹳鹊楼》)
4、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5、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
6、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朝发白帝城》)
7、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李白《客中作》)
  8、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9、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空山一路鸟空鸣。(李华《春行即兴》)
(宜阳,唐时名福昌,于洛阳西南,洛河中游,建有连昌宫(唐代最大的行宫之一)。境内风景优美,为一著名游览胜地。“安史之乱”中受到严重破坏。
10、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贾至《春诗二首》)
11、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司空曙《江村即事》)
12、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防尽长安花。(孟郊《登科后》)
 13、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14、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候?(李贺《南园》(若个:哪个。)
    15、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杜牧《秋夕》)
 16、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登乐游原》)
17、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郑谷《淮上与友人别》) 
18、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桔绿时。(苏轼《赠刘景文》)
19、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唐*温庭筠《望江南》) 
第三课时    诗歌常见的意象及考查的形式
一、明月
1、以明月象征对故乡、亲人、友人的思念之情。诗人远离家乡、亲人,常年漂泊在外,不免对月而顿生思家念远之情“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寄托功名无成、岁月早逝的感伤。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3、明月是国家兴衰的见证。李白的《苏台览古》:“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4、边塞凄苦生活、相思生活的见证,往往与“乐”相配。边塞诗除了较常见的雪山大漠、戈壁长河、戍楼烽火等意象外,运用最频繁的意象主要集中在“月”与“乐”两个方面。如高适的《塞上吹笛》:“雪尽胡天牧马还,月鸣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二、楼
“楼”的意象在古代词曲中常以惆怅的抒情模式出现。辛弃疾在《鹧鸪天代人赋》中替一位内心充满离恨与相思的女性抒发闺情。词中道:“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
楼是生愁的地方,亦是消愁的地方。楼何以会成为生愁或消愁之地?一字以蔽之,望。楼为制高点,登高便于极目远望。远望则可睹景怀人,睹景思乡,睹景忧其国。从而引发相应的愁绪。
    三、水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水”作为意象,主要有两种暗示,一是暗示时间,二是暗示情绪愁思。
暗示时间的大致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暗示时移世易、朝代更替的。如唐代王勃的《滕王阁诗》:“阁中帝子今何在,唯见长江天际流。”宋代王安石词《桂枝香》:“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等等,都以水自然流逝来暗示时代变迁,给人颇多伤感。
第二类是暗示历史的不可逆转性。如宋代苏轼的《念奴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南宋辛弃疾词中的《鹧鸪天》:“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等等,表现了诗人们一方面歌颂古代英雄之业绩,另一方面也慨叹人生之短促,给后人以启迪。
第三类是暗示事物的盛衰变化。如柳永词《八声甘州》:“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杜牧《金谷园》诗:“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李煜的《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作为情趣愁思的意象。如唐代白居易词《长相思》:“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温庭筠的《梦江南》:“过尽千帆皆不是,斜辉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萍洲。”五代冯延巳词《谒金门》:“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李煜词《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红楼梦》中诗句:“恰便是遮不住的青山隐隐,流不断的绿水悠悠。”上述这些以水暗示愁思的词句,有两个特点:一是以水的流动暗示愁思的不断涌现,源源不断,比喻愁之多;二是以水的视觉感、触觉感沟通心中那种不可捉摸的愁绪,从而以通感的修辞方式表示愁的深情。
四、花
花作为诗词中的意象一般暗示出下列几种意义:表现伤春、惜春的情绪;表现对离人的追忆、留恋;表现对自己个人身世的哀伤;表示世事的变化。
如晏殊词《浣溪沙》:“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另一首《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欧阳修的《蝶恋花》:“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等等这些都是表现伤春、惜春的情绪。
唐李商隐的《落花》诗:“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唐张泌的诗《寄人》:“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李清照的《一剪梅》:“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等等这些都是表现对离人的追忆、留恋的。
红楼梦》中的《葬花吟》:“花谢花飞花满天,红销香断有谁怜?”等等这些都是表现对个人自己身世的哀伤。
李煜的《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另一首《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如此等等,都是表示世事的变化。看到春花秋月,如烟往事便顿现目前,思绪便回溯到过去,沉醉在时间的流程中。闺阁女子目睹春花凋零,便悲叹韶华即逝,芳龄不再;多情诗人看到春华秋实,便联想自己的境遇。这种以花表白、传达对春天的惋惜、哀伤,对离人、恋人的思忆、眷恋,对离合和世事无常的感叹常含有对人这一生命本体的关怀。
五、草木
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吴国的旧苑荒台上的杨柳又长出新枝(荒凉一片),遥想当年这里笙歌曼舞,那盛景比春光还美(不胜春:春光也不胜它)。这里是以杨柳的繁茂衬托荒凉。
“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一代贤相及其业绩都已消失,如今只有映绿石阶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春光枉自明媚),黄鹂白白发出这婉转美妙的叫声,诗人慨叹往事空茫,深表惋惜。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桥边已长满杂草野花,乌衣巷已失去昔日的富丽堂皇,夕阳映照着破败凄凉的巷口。
六、梧桐
梧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和芭蕉差不多,大多表示一种凄苦之音。白居易《长恨歌》:“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秋日冰冷的雨打在梧桐叶上,好不令人凄苦。李煜《相见欢》:“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可见秋雨打梧桐,别有一分愁滋味。
七、杜鹃
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鹧鸪,杜鹃彻夜不停啼鸣,啼声清脆而短促,唤起人们多种情思。如果仔细端详,杜鹃口腔上皮和舌部都为红色,古人误以为它啼得满嘴流血,凑巧杜鹃高歌之时,正是杜鹃花盛开之际,人们见杜鹃花那样鲜红,便把这种颜色说成是杜鹃啼的血。望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名为杜鹃。杜鹃声与“行不得也,哥哥”声音非常相似,所以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李白诗云:“杨花飘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又如李白《蜀道难》:“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白居易《琵琶行》:“杜鹃啼血猿哀鸣。” 文天祥《金陵驿二首》:“从今别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杜鹃的啼叫又好像是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它的啼叫容易触动人们的乡愁乡思,宋代范仲淹诗云:“夜入翠烟啼,昼寻芳树飞,春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 
    八、柳树
以折柳表惜别。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说的是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却从来不曾看见,以此来表达伤春叹别的感情。“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
九、鸿雁
《汉书?苏轼传》载,匈奴单于欺骗汉使,称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燕,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单于只好放了苏武。后来就用“鸿燕”、“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李清照词云:“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另一首词云:“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大雁在这里是传书的信使。
十、冰雪 蝉 梅花   松柏
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
以蝉品行高洁。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梅花是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 陆游:“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在对梅花的描写中寄托了一种高洁的品格。
《论语?子罕》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后凋也。”后世诗歌常用松柏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刘禹锡:“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
另外,如菊花象征高洁的品质,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杨花有飘零之意。
 
诗歌鉴赏中意象考查的形式
一、诗句展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诗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南柯子 王炎春  (06全国卷)
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1)上阙中“数枝幽艳湿啼红”一句展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作者写这句是为惜春伤
吗?为什么?
答:一幅几枝鲜花的花瓣上沾着水珠楚楚堪怜的画面。不是为惜春伤怀。从两方面可以看出:一是作者紧接着“数枝”句说:“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二在乌云密布、寒雨将至时,作者更关心的是“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2)试分析下阙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相感情。
答: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
二、诗中哪些意象体现了题眼(或诗眼)?诗人用哪些意象来扣题的?
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谭敬昭    (2006年广东卷)
江上青山山外红,远帆片片点归艭①。横空老鹤南飞去,带得钟声到海幢②。
注:①艭:小船。②海幢,即海幢寺。
⑴诗中哪些意象体现了题目中的“晚望”?请分别从“晚”、“望”两个方面回答。(3分)
晚:归艘钟声     望:江、青山、远帆、老鹤
⑵简析诗中“带”字的妙处。(3分)
“带”采用了拟人手法,赋予“老鹤”人的动作,不说钟声远播,而说老鹤带钟声到海幢,使画面具有动感。
三、诗中的意象有什么寓意?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2006年湖北卷 )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浐水送别         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①,暮云楼阁古今情。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注:①凤城:京城。
(1)   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4分)
上一首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下一首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发对人生、历史以及社会的感慨。
四、诗中的意象营造了一种什么氛围?诗人在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05辽宁卷)
江宁夹口三首(其三) 宋?王安石        舟下建溪   宋?方惟深                                
    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    客航收浦月黄昏,野店无灯欲闭门。
    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倒出岸沙枫半死,系舟犹有去年痕。
(1)两首诗的首句均用了“月黄昏”三个字,且用意基本相同。请问,两诗借此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氛围?表达的又是怎样的心绪?请结合诗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4分)
“月黄昏”三字为两诗营造氛围、表达心绪定下了基本色调。客船、“无灯”野(小)店、半死枫树,这一切都笼罩在昏黄的月光中,暗淡朦胧,营造了一种凄迷、萧索、沉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孤寂怅惘的心绪。(“氛围”“心绪”各2分。)
(2)两首诗的末句,一用“应有”,一用“犹有”,哪个更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4分)
(1) 可以有三种答案:
    ①“应有”更好。“应有”二字蕴含丰富,传达出了诗人在孤寂中力寻旧影时的复杂心情,其中既有希冀与自信,也有失意与怅惘,更有寻而未见的不甘心,可谓传神之笔;“犹有”二字则无此意趣。(“心情”只要答出其中两个方面即可,不要求全面。)
    ②“犹有”更好。“犹有”二字,自然道出,却出人意料,去年系舟的痕迹还保存到现在,说明在此停留的旅客不多,进一步传达出了诗人那种孤寂怅惘的心绪;而“应有”二字却不能道出此意。
    ③二者各有其妙。(理由见上只答出哪一个更好而没有具体分析的,不给分。)
鉴赏练习
1.阅读下面一首《次北固山下》诗,完成(1)—(2)题。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由达?归雁洛阳边。
(1)从这首诗看,诗人处在怎样的境况之中?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前人评价“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两句诗是“形容景物,妙绝千古”。你认为它“妙”在何处?
2.阅读下面一首杜甫《月夜忆舍弟》诗,完成(1)—(2)题。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及未休兵。
(1)简述这首诗反映出当时怎样的社会环境。
(2)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2)题。
雨晴     王 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1)本诗前两句是扣住什么来写春景的?这样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2)前人评价“却疑春色在邻家”为“神来之笔”,你认为这句诗“神”在何处?
4.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1)—(2)题。
西 楼    曾 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1)这首描写了什么景象?前两句是从什么角度来渲染这种景象的?
(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中表达的诗人的情感。
第四课时    诗歌的表达技巧
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方式。
表达方式(描写、抒情、叙事、说明,常见考点为描写和抒情)
修辞手法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通感、双关、衬托、对比、反语、反复等
诗歌的表现手法是个大命题,只要是诗歌为更好地表现主旨而采用的艺术手法,都可归为这一范畴,包括象征、对比、衬托、想像联想等,也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映衬烘托、先声夺人、以小见大、虚实相生、比兴、直抒胸臆等表现技巧。
一、表达方式:描写和抒情 
(一)描写 
1、虚实结合
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 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诗云:“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2)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例如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
(3)设想的未来之境或想象之景。例如柳永《雨霖铃》中云:“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     
虚实结合好处:
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或烘托,从而突出中心。例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2、动静结合。诗人描写景物非常注重景物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可以动静结合,也可以以静写动,以动写静,以动衬静。动静的结合往往和衬托相关。
比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写出了遥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挂”字化动为静。再比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用花落、月出、鸟鸣突出了春涧的幽静。
    3、点面结合。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被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们在写景状物时,不能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必须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4、正侧结合。在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这两句主要是运用正面描写,表现其高峻奇伟之势;“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则是用侧面描写烘托天姥山的高峻奇伟。
5、白描和细描
白描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田野无闲田,农夫皆饿死”。
细节(动作)描写如唐代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富于包孕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
6、描写角度
(1)形状、色彩:骆宾王的《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曲项向天歌”写形状,鹅洁白的羽毛浮于绿水之上,红掌拨动,绿水泛波,红、白、绿三色对比有寒有暖,鲜明而协调,在蓝天、白云之下,在绿草如茵的碧水、清澈见底的池塘边,“白毛”与“绿水”比美,“红掌”与“清波”争胜,多么绚丽的画面,多么富于童趣和生活气息。真可谓状物如在眼前。
(2)声音:是为了营造某种气氛或创设一种意境。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作者开头写寒蝉凄惨悲切的叫声,目的是为下文的离别渲染一种凄凉、伤感的气氛。
课堂练习:
1、下面的诗句是怎样描写的?有什么作用?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2、阅读下面白居易《夜雪》诗,试分析作者是如何通过描写表现主题的。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讶yá:诧异)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鉴赏诗中是运用何种表达技巧来表现“雨之暴”这一主题的。
有美堂瀑雨 苏轼
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
十分潋滟金樽凸,千杖敲铿羯鼓催。唤起谪仙泉洒面,倒倾鲛室泻琼瑰。
 
(二)抒情
一般来说,主要有两种类型:直接抒情(通过议论)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可分为两种四小类:
第一种相辅相成,即正衬,就是选用跟主体心情相似的景物来陪衬。包括两小类:①以乐景写乐情;②以哀景写哀情。
第二种相反相成,即反衬,即选用跟主体心情相反或相对的景物来陪衬。也包括两小种:①以乐景写哀情,②以哀景写乐情。
课堂练习:分别指出下面四首诗中情与景的关系
1、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杜甫《江汉》)。
2、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登科后》)
3、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柳宗元《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
 4、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怅长。(贾至《春思》)
第五课时  修辞手法
二、修辞手法
     答题步骤:先制成用了什么修辞,再结合诗句说明具体情况,最后说明表达效果。
①比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
答:用了比喻修辞。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形象地描绘出了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的情形。
②借代: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答:借代。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③夸张: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 )
答:夸张。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写出愁思的深重。
④对偶: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答:对偶。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⑤比拟: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
答: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得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⑥设问: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元曲小令,阿鲁威作)
答: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⑦ 反问 :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叠题乌江亭》)
答: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课堂练习:分析下列诗句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及作用
   1、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王伦》)
   2、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早发白帝城》)
   3、花间一壶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李白《月下独酌》)
第六课时 表现手法
三、表现手法
1、象征: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李德裕《登崖州城作》)。这两句描写青山环绕,层峦叠嶂,自己所处的郡城正在严密封锁,重重阻隔之中。象征了自己被政敌迫害的景况,书写思归不得的忧伤。
2、托物言志:诗人借某一事物表达自己的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杜牧的《早雁》借描写遭射四散惊飞孤单漂泊有家不能归的大雁形象,表达了对朝廷无力无意拯救边塞侵扰的不满情绪,则是托物寓意。
3、对比对照: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前三句描写昔日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其中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
4、衬托 或烘托。有正衬和反衬两种。“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苏轼《念奴娇 ? 赤壁怀古》)这首词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写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
5、用典:
鉴赏诗歌的用典主要明确两点:一是典故的来源及其含义;二是用典的作用。用典的作用在唐以前诗歌中主要表现为增加诗歌的容量,使诗典雅耐读,富于文采;在唐以后的诗词曲中主要是怀古伤今,咏史言志。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
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除了回顾作者43年前南下经历一层外,全是用事。“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是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是实写。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6、渲染: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首联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秋江景物的特点
7、对写法(对面落笔反客为主):在表现怀人主题的诗歌中,诗人为了更好地表达思念亲人的情感,往往借助于一种较为特殊的表现手法――“对写法”。所谓“对写法”,就是诗中主人公明明在苦苦思念对方,诗人却不进行直接的描述,而是从对方着笔,将这种深挚的思念之情委婉含蓄地表达出来。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8、起兴:“起”是开头,“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这种手法是“借物托起,因物联想,触景生情,借题发挥”。但所“兴”之事物,必须要与所咏之事情有必然的联系。如“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就是以孔雀的哀怨、缠绵喻焦刘夫妻感情的深厚,不忍分别。
 
课堂练习:下面这首诗主要用了什么表达技巧?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杜甫《春望》)
2、、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被明月兮珮宝璐,(屈原《涉江》) 
3、《除夜作》: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4、读下面王冕《白梅》诗,回答问题:为了塑造梅花的形象,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第七课时   风格与高考题型
一、风格
风格是由创作个性决定的作品在思想与艺术上总的特色。风格就大处而言,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之分。从诗词曲的总体风格来讲有诗庄、词媚、曲谐(俗)之说,词又有豪放和婉约之别。
1、不同的风格有不同的特征:
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夸张手法,语言热情奔放,想象瑰丽神奇。代表的诗人有屈原、李白、李贺、苏轼、龚自珍等。
现实主义:注重按照生活本来的样了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反映人民的生活与追求。代表的诗人有杜甫、辛弃疾、陆游等
2、许多诗人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风格:
苏轼、辛弃疾:豪放;柳永、李清照:婉约;李煜、刘禹锡:隽永;谢朓、谢灵运:自然; 李白:清新飘逸;杜甫:沉郁顿挫;屈原:雄浑悲壮;王安石:雄健高峻;陶渊明:淡远闲静王维:恬淡优美;王昌龄:雄壮豪迈;李贺:雄浑奇特;曹操:豪放磅礴。
  
二、诗歌鉴赏题七种题型
类型一:分析“诗眼”型
提问方式:①对诗中某字某句,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②从某两句中分别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③此诗某联某句中的某个字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觉得这两个字中哪个更好,为什么?④某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是什么?
解答提示:古人作诗常追求一字传神。设计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出这些经古人锤炼出的字妙在何处。回答问题时不能就字论字,应放回句中,结合全诗的意境、题旨和诗人的感情来分析。
答题要点:①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②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或语境义;③展开联想和想象,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④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示例: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2004年浙江卷)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怨。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答:“空”字表达了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
类型二:分析关键词语型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提示: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感情基调及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要点:(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示例: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国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要点1)。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要点2)。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类型三:分析句意型
提问方式:①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②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或第四句的理解或赏析。
解答提示:解释诗句的意思要注意两层:语表义和语里义;并结合全诗,指出它的作用,或表达了什么感情和思想观点。
答题要点:①阐明语表义,有时要发掘它的深层意思;②指出诗句的描写作用,或表达了什么感情和旨趣。
示例:谈谈对李白《听蜀僧潜弹琴》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2004年天津卷)
[答]①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和诗人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②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
类型四:分析意境型提问方式: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氛围?
提问变体:这首诗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要点:(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要答具体。
示例:阅读下面一首朱淑真《秋夜》宋词,然后回答问题。(2004年福建卷)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答]“凉”。“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或心凉)。由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针)巧妙(要点1);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的意境(要点2):从而表达诗人心情(要点3)。
类型五:分析主旨型
提问方式:①关于这首诗(词)的内容,有人认为是这样,有人认为是那样,也有人认为是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②这首诗(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的沧桑。就诗(词)中有关句子,结合全诗(词)加以赏析。
答题要点:①分析具体诗句写了什么:②抒发了什么情感,暗寓了什么。
示例:欧阳炯《江城子》一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沧桑。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2004年全国卷)
晚日金陵岸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
[答]“水无情”明写落日余晖中金陵城外长江浩荡东去的景色(要点1);暗指六朝帝王被历史无情淘汰,他们荒淫豪奢的生活一去不复还(要点2)。或:“空有姑苏台上月”明写六朝繁华已去,只剩下月亮高挂了(要点1);暗寓警示后人不要重蹈六朝的覆辙(要点2)。
类型六:分析语言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这首诗歌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谈谈这首诗歌的语言艺术。
解答提示:这类提问,着重的是诗歌语言的层面,考生应该从语言的风格或特点来解答。一般从以下这些词语中选择答案: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词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冼炼、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
答题要点:①总评语言风格(特色)②结合诗句内容加以分析。
示例:            长干曲四首(其一) 崔颢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问:品评这首诗歌语言上的特色。
   答:这首诗歌的语言朴素自然,明快清新,有如民歌。“何处住,在横塘”,通过自问自答的对话形式,采用朴素的口头语言,不加雕琢,烘托出一个朴素直率的船家女形象。
类型七:分析表达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解答提示:这类提问,着重的是诗歌整体的艺术表现特色,主要应该从诗歌的整体构思、诗歌整体的艺术技巧方面来解答。
答题要点:①指出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手法)(总述)②结合诗句具体内容阐释为什么或怎样运用了这种技巧(手法)(分述)③明确此技巧(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示例:阅读下面一首 梅尧臣《东溪》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04年重庆卷) 
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野凫眠岸有闲情,老树着花无丑枝。
短短薄茸齐似剪,平平沙石净于筛。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
自唐以来,古人作诗主张“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即是说人既要以自然为师,从自然景物中捕捉形象,又要在内心深处引发思想感情。请指出这首诗中最能体现这一主张的一联诗句,并说说它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又是如何体现的。
[答]诗句是“野凫眠岸有闲情,老树著花无丑枝”。此联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要点1);野凫本无所谓“闲”或“不闲”,有闲适之意的只能是作者,故两句诗明写自然,暗达人意(要点2);通过闲情”的“野凫”和“无丑枝”的“老树”表达出了作者的闲情逸趣和对大自然优美景色的赞美之情(要点3)。
课堂练习:
 1、下面《早行》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2、请分析《春怨》诗的语言特色。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3、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   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⑴“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⑵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5.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回答问题。
        墨梅  王冕                                    寒菊 郑思肖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花开不并百花丛, 独立疏篱趣未穷。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宁可枝头抱香死, 何曾吹落北风中?
 (1)这两首诗在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方面有什么相似之处?(写出两点即可)
 (2)在《寒菊》一诗的“宁可枝头抱香死”这句中,你认为哪个字用得最为传神?请简述理由。
 (3)两首诗在语言风格上有何不同?
6.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回答问题。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从军行》和《渔家傲》在所写内容上有什么共同点?
(2)《从军行》和《渔家傲》在写法上有何异同?
 (3)两首诗词在思想风格上有何不同之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诗歌 鉴赏】2010年高考古典诗词鉴赏复习方案(转
高考诗词鉴赏知识点
古诗词鉴赏题的答题模式
2013年高考语文专题达标测评卷--古代诗歌鉴赏
古代诗词鉴赏技法归类(下)
如何运用诗歌的陌生化对现代诗歌进行鉴赏分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