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原文】
7.15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①?”子贡曰:“诺,吾将问之。"人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注释】
①为(wèi):帮助,赞成。卫君.卫出公辄。辄是卫灵公之孙,太子蒯聩之子。蒯聩得罪了卫灵公的夫人南子,逃亡晋国。灵公死,辄为君。晋国想借把蒯聩送回之机攻打卫国,被卫国抵御,蒯聩也被拒绝归国。这种情势客观上造成蒯聩与辄父子争夺君位的印象,与伯夷、叔齐互相推让君位恰成对比。子贡引以发问,试探孔子对卫出公辄的态度。
【翻译】
冉有说:“老师会赞成卫国的国君吗?”子贡说:“嗯,我去问问老师吧。”子贡进入孔子房中,问道:“伯夷和叔齐是怎样的人呢?”孔子说:“他们是古代贤人啊。”子贡说:“他们会有怨悔吗?”孔子说:“他们追求仁德,便得到了仁德,又怎么会有怨悔呢?”子贡走出来,对冉有说:“老师不会赞成卫国国君的。”
【解读】
曲径能通幽

本语音由人工智能朗读,可能会出现多音字发音错误,朗读结果仅供参考

曲径能通幽,这是人们行走在社会之上应当具备的一项技能。在这个社会上,并非所有的人都会将自己内心的想法直接表述出来。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摸清别人对此事的真实看法,就需要另辟蹊径,绕个弯子将问题解决掉。
冉有是很聪明的,他想打听孔子对于卫国之乱的态度,但又不知道该如何去问。于是,他便找到了子贡。但是,子贡则是更聪明,冉有不敢当面向孔子提的事,他也不去直接问,而是转了个弯,问了个关于伯夷、叔齐的问题,并通过孔子的回答,推断出孔子是不会帮助卫君的。子贡的问题看似与冉有所求无关,但是大家只要仔细分析一下,便可得知其中的窍门,这就是子贡解决问题的高明之处。
对此,有人可能会提出疑问,说孔子可能只是就事论事,根本就没有考虑过子贡的言外之意,即便这种结果只是子贡的猜测,他也有着正当的理由说服冉有相信他的推断是正确的。因为,孔子谈论伯夷和叔齐的贤道并非只有一次,子贡等人怎会不明白其中的道理。更何况,子贡又是在卫国国君父子争权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孔子又怎会不知他是另有所指。而且,为了求证明白,还在最后又加了句“怨乎”,这与直接问孔子“愿不愿意帮助卫君”的效果差不多。
另外,我们退一步讲,假设孔子没有意识到子贡此问的动机,那么子贡也能通过孔子的回答,推测出孔子的真实意图。因为,孔子的回答中隐藏着一条原则,要帮忙的话,他也要帮“求仁”之人,像卫君父子这样违背礼制精神,为争夺君位大打出手的人,孔子是不会前去帮忙的。这两种情况,无论是哪一种,子贡都能了解到夫子的真实心意。
明嘉靖年间,有个叫李乐的官员,为人刚直。在一次议事的时候,他把嘉靖帝给惹火了。皇帝大怒,当即下旨用封条将李乐的嘴巴给封起来,并威胁众官员谁也不许将封条揭去。这样一来,无异于间接地判了李乐死罪。就在此时,有个官员站了出来,他走到李乐面前,不分青红皂白就是一通责骂,最后还狠狠地给了李乐两个耳光。当时,在场的人大都莫名其妙,有的人还很鄙视这名“落井下石”的官员。但随着他的耳光,李乐嘴上的封条被打断了,众人这才明白他的真意,报以会心一笑。看到这种情况,嘉靖也是无可奈何,便顺坡下驴,饶了李乐一命。试想一下,倘若此人当时不顾情势,犯颜“直”谏,恐怕他也不会有好果子吃。但是,他却没有那么做,而是采用了曲线救人的方式,巧妙地将李乐从鬼门关给拉回来,这就是曲径能通幽的智慧。
大家在与人交际的时候,就应多像子贡学习。对于有些事情,硬着来是不行的,要想实现自己的目的,就得多转几个圈子,通过旁敲侧击的方法实现自己的目的。千万不能一根竿子捅到底,应当多做曲线运动,懂得“曲径通幽”的艺术,这样办起事来能免去不少的麻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求仁得仁焉有怨——《论语》悟读【158】
再读《论语》:述而第七.14
子贡“怨乎”挖出了孔学的灵魂,兼读“夫子为卫君乎?”
《论语讲义》——述而第七(6)
述而篇第七⑬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什么是“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