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复方
中西两种医学体系自古都曾运用复方,又对复方各有不同的理解。
      1937年6月19日,一位叫做琼娜·斯提文斯夫人的英国“化学家”,从《伦敦杂志》得到一笔五千金镑的奖金,这是由于她公开了一张“治好首相渥尔波的胆石病”的“科学丹”方。这张丹方剂型是片剂,由“鸡蛋壳、蜗牛、肥皂、烧成焦黑的猪水芹、牛蒡子、蜂蜜”等药物组成。19世纪以前,欧洲的医生们用复方,是相信多种药物相互作用能产生“神奇”效应,颇具神秘性。西方医学在中世纪以后,依然盛行由不计其数的药材混合组成的方剂,一个处方里的药材通常在40种以上。例如米特里达悌(Mithridates)国王,为了防止被投毒暗杀,亲自在罪犯身上做多年试验,最终配制了由蛇肉、鸭血等54种成分组成的被称为“天药”的解毒剂。到20世纪初,西药还配制复方,德国免疫学家、化学疗法和受体学说的奠基人、606的发明人、1908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得主艾利希(Ehrlich,1854~1915),在11岁时也曾设计过把几种药配在一起治疗咳嗽的复方。后来随着对药物的组成与药理作用研究的逐渐深入,以利用协同增效作用为目标的处方学思想成为主导思想。其中也包含利用拮抗作用减轻副作用的路。20世纪中叶以前,医学院校在药理学和拉丁语课程中都讲授处方学,在药学系,药物调剂学都是一门重要课程。此后随着单一化学成分或单体药物的普遍使用,复方形式的西药逐渐减少,在德国甚至规定组成处方的药物要少于三种,为避免药物间相互作用,即便是联合用药,也很少调剂投药,药师们的调剂工作日趋式微。
      中医学运用复方由来已久。《吕氏春秋》言:“夫草有莘有藠,独食则独杀人。合而含之则益寿。”这是和合用药最早记载。在战国时代对复方就有了明确的组织建剂,在《庄子·徐无鬼》一文中曾道:“药也其实,堇(乌头)也,桔梗也,鸡雍(鸡头草,芡实)也,豕零(猪苓)也,是时为帝者也,何可胜言。”是说乌头、桔梗、芡实、猪苓四种药在不同的情况下,可以分别作君(帝)药,当时已经把复方的组成按朝廷的“君、臣、佐、使”相类比。但对何药为君解释不一,例如陶弘景在解释《神农本草经》“药有君臣佐使,以相宜摄合和”中,认为“大抵养命之药,则多君;养性之药,则多臣;疗病之药则多佐”(《证类本草》引文),唐代王冰也赞同是说,他在《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注文中也说:“上药为君,中药为臣,下药为佐使。”而后世医家多数还是遵从《素问·至真要大论》的说法:“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如元代李东垣(《用药心法》),明代陈嘉谟(《本草蒙筌》)等人都大张此谈,并明确指出剂量大者为君,并为多数医家肯定。
      中医的复方的理路大致有如下几端:
      一是方由法来,法由证出。复方的设制不是仅仅指单一症状,而是针对病人的证候,如明代薛已说:“方者仿(仿)也,仿病因以立方。”证是由多种症状体征构成,也需要多种药物,证候决定了以复方为用。
      二是用药配方贯穿着一个“和”字。中医认病和治病关键在于“和”,不是以物质实体观来审视疾病,即所谓“得其和为正,失其和为邪”。而是以关系失和为判断标准。早在《国语·郑语》中就记载史伯的话:“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和”是多样的和合。据《世本》记载:“神农尝百草,以和药济人也。”(据唐·李肇《国史补》)方剂中的和,作为一种机制,在发挥药效的前提下,对病人来说要维护正气,对方中的各种药来说,要调和诸药性味。方剂由多种药物组成,刘完素说:“制方之体,本于气味也。”李东垣也说:“药之所用,皆以气味为主。”相互作用是事物的终极原因,复方是相互作用的结果。“和”的结果,就是把各种气味的药物调和到总作用是针对病证而又不伤正的目标上,中医以此称处方为调方。处方之中和既要利病情,还要“则人天之理,可得而和”。例如玉烛散就是为调应人与四时“失序之和”而设制的方剂。
      三是复方的涌现效应。中药复方是联合用药的集团军。通过君臣佐使多种药物的系统组织以人情和合可达到多种效应或产生新效应。甚至表现为非线性的迭加。一是迭加增效效应,如气虚用四君子,血虚用四物,气血两虚用八珍,不仅要发挥药物的迭加作用,而且还要总效应大于各单味药物之和。二是补偿制约效应,如真武汤温阳利水主用附子,但须配以白芍寄牵制附子毒性烈性,使全方祛邪而不伤正。三是整合出新效应。《易纬·乾丵度》讲气的变化可在杂合而治中从无入有,如补中益气汤中,升麻、柴胡等药单用均无提升中气作用,但是在补中益气汤中和人参、白术、陈皮等药配伍之后,即有提升中气的作用。此外还有些方剂对某些病证有双向调节的作用,如五苓散既可以利小便又可治尿频,温胆汤既可治痰湿之失眠,又可治痰湿之嗜眠,这些奇妙的作用也与复方药物的冲和机制有关。中医复方的理路,是民族思维在医学中的体现。(孟庆云    中国中医科学院)
 
病家是否不必开口?
“病家不必开口,便知病源何在。说得对,吃我的药;说得不对,分文不取!”

此乃舞台上医家亮相时常用的开场白,也可说是“江湖神医”展示技艺、获取患者信任的看家本领。如何才能做到“病家不必开口,便知病源何在”,最主要的手段不外望色观形、闻声诊脉。即略去“望闻问切”四诊之中的“问”,仅靠其他三法获取信息、做出诊断。然如此这般仍不足说明医家的技艺超群,必令其无由望色、观形、闻声,单靠诊脉做出诊断才算高明。于是便有汉和帝命郭玉隔幛诊手的故事(《后汉书·郭玉传》载:帝奇郭玉诊脉之神技,乃“令嬖臣美手腕者与女子杂处帷中,使玉各诊一手,问所疾苦。玉曰:‘左阳右阴,脉有男女,状若异人。臣疑其故。’帝叹息称善。”),甚或悬丝诊脉之笑谈(因男女授受不亲,医家诊脉亦在忌避之列,故诊妇人时乃系一丝于患者手腕,引出室外,而仅令医者诊其丝。故事云:一医行悬丝诊脉后,断为有孕。主人大怒,言:“毁坏我家小姐名节,该当何罪?”医言:“愿以项上之物作保!”主人乃引其入室,见丝系桌脚,问曰:“更复何言?”医乃索刀,劈开桌脚,见中有一虫,蠕蠕而动。),以示脉诊之神奇。脉诊是否果真如此神奇,不是此处所要讨论的问题,需要强调者有二:

1.“问诊”是绝对必要的,对于医生获取信息、做出正确诊断,是不可或缺的;

2.一切仪器设备,不过都是感官功能向微观世界、内部世界的延伸,没有必要加以排斥。关键是如何利用、分析这些信息。
 
刮舌
直到20世纪中叶,仍能看到老年人有晨起刷牙时“刮舌”的习惯,百货店中也有售U字型之刮舌工具。此习俗起于何时、源头何在,不详;近代卫生宣传中似无此项。然在成书于公元纪年前后的印度传统医学经典《闍罗迦集》中却能见到相关记载。该书第1卷、第5章在讲述“食物应该适量”的问题后,又从“给人以健康”的愿望出发,介绍了一些有益的治疗与保健方法,其中即包含“刮舌”:

“舌根部积存的污物妨碍呼吸、产生异臭,因此必须清除。工具以弯曲的金属制成,前端为弧形。”
3种毒性大的中药
很多人以为,中药药性温和,剂量稍大也没有问题。但是,“是药三分毒”,中药也不例外。如果乱用滥用,也会有不良反应甚至引起药物中毒。有的中药不宜大量或长期服用,如含有朱砂、雄黄、乌头的中药,更应引起注意。

      朱砂

      又名丹砂、辰砂、赤丹、汞砂,为天然的辰砂矿石,汞含量高,有安神镇惊、清心解毒之功效,是治疗心悸心慌、失眠癫狂的要药之一。许多著名的中成药中也含有朱砂,如治疗心悸、怔忡、不眠的朱砂安神丸、天王补心丹,治疗癫狂、耳鸣的磁朱丸,治疗中风的安宫牛黄丸、活络丹等。但是,此类药物若长期或者超量服用,会对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等造成危害。

      雄黄

      雄黄主要成分是二硫化砷,二硫化砷遇热分解为三氧化二砷,即砒霜。砒霜进入人体后,会破坏某些细胞呼吸酶,使组织细胞不能获得氧气而死亡。目前我国药典中含雄黄成方26个,内服制剂24个,常用复方制剂有牛黄解毒片、安宫牛黄丸、梅花点舌丹、六神丸、牛黄清心丸、小儿惊风散、小儿清热片、小儿化毒散等。这些制剂均含有雄黄,长期大量服用,可造成雄黄中含砷成分在体内的积蓄,这种积蓄会造成使用者慢性中毒,其表现首先是皮肤损害,另外可引起肝、肾、造血系统等多脏器损害。

      乌头

      乌头别名五毒根,主产于西南地区。乌头的有毒成分是二萜类生物碱,其中毒性最大的是乌头碱,只要几毫克就可以让人丧命。

      乌头类药物属于温经通阳之品,常用来治疗痹证,也常配伍地龙、全蝎、蜈蚣、穿山甲、白花蛇、蜂房等通络止痛的虫类药物。乌头类中毒一般在服药后10分钟至3小时内出现症状,亦有在服药后立即发生或3天后发生的。中毒后可出现阵发性抽搐、肌肉强直、身体发硬、牙关紧闭、大小便失禁、呼吸因痉挛而窒息,继而衰竭至死。一旦发生中毒现象,应立即送医院急救。(周向前)
 
医中百误歌
清·彭钟龄

  
医中之误有百端,漫说肘后尽金丹,先将医误从头数,指点分明见一斑。

医家误,辨证难,三因分证似三山,三山别出千条脉,病有根源仔细看。
医家误,脉不真,浮沉迟数不分清,却到分清浑又变,胸中了了指难明。
医家误,失时宜,寒热温凉要相时,时中消息团团转,惟在沉潜观化机。
医家误,不明经,十二经中好问因,经中不辨循环理,管教阳证入三阴。

医家误,药不中,攻补寒温不对证,实实虚虚误非轻,举手须知严且慎。
医家误,伐无过,药有专司且莫错,引经报使本殊途,投剂差讹事辄复。
医家误,药不称,重病药轻轻反重,轻重不均皆误人,此道微乎危亦甚。
医家误,药过剂,疗寒未已热又至,疗热未已寒更生,劝君举笔须留意。
医家误,失标本,缓急得宜方是稳,先病为本后为标,纤悉几微要中肯。
医家误,舍正路,治病不识求其属,壮水益火究根源,太仆之言要诵读。
医家误,昧阴阳,阴阳极处没抓拿,亢则害兮承乃制,灵兰秘旨最神良。
医家误,昧寒热,显然寒热易分别,寒中有热热中寒,须得长沙真秘诀。
医家误,昧虚实,显然虚实何难治,虚中有实实中虚,用药东垣有次第。
医家误,药姑息,症属外邪须克治,痞满燥实病坚牢,茶果汤丸何所济。
医家误,药轻试,攻病不知顾元气,病若怯时元气伤,似此何劳君算计。
医家误,不知几,脉动症变只几希,病在未形先着力,明察秋毫乃得之。
医家误,鲜定见,见理真时莫改变,恍似乘舟破浪涛,把舵良工却不眩。
医家误,强识病,并不识时莫强认,谦躬退位让贤能,务俾他人全性命。
医家误,在刀针,针有时宜并浅深,百毒总应先艾灸,头面之上用神灯。
医家误,薄愚蒙,先王矜恤是孤穷,病笃必施真救济,好生之念合苍穹。
医家误,不克己,见人开口便不喜,岂知刍荛有一能,何况同人说道理。

医家误未已,病家误方兴,与君还细数,请君为我听。
病家误,早失计,初始抱恙不介意,人日虚兮病日增,总有良工也费气。
病家误,不直说,讳疾试医工与拙,所伤所作只君知,纵有名家猜不出。
病家误,性燥急,病有回机药须吃,药既相宜病自除,朝夕更医也不必。
病家误,不相势,病势沉沉急变计,若在蹉跎时日深,恐怕回春无妙剂。
病家误,在服药,服药之中有窍妙,或冷或热要分明,食后食前皆有道。
病家误,最善怒,气逆冲胸仍不悟,岂知肝木克脾元,愿君养性须回护。
病家误,苦忧思,忧思抑郁欲何之,常将不如己者比,知得雄来且守雌。
病家误,好多言,多言伤气最难痊,劝君默口存神坐,好将真气养真元。
病家误,染风寒,风寒散去又复还。譬如城郭未完固,那堪盗贼更摧残。
病家误,不戒口,口腹伤人处处有,食饮相宜中气和,鼓腹舍哺天地久。
病家误,不戒慎,闺房衽席不知命,命有颠危可若何,愿将好色人为镜。
病家误,救绝气,救气闭口莫闭鼻,若连鼻子一齐扪,譬如入井复下石。

两者有误误未歇,有恐旁人误重迭,还须屈指与君陈,好把旁人观一切。
傍人误,代惊惶,不知理路乱忙忙,用药之时偏做主,平时可是学岐黄。
傍人误,引邪路,妄把师巫当仙佛,有病之家易着魔,到时昏迷永不误。

更有大误药中寻,与君细说好留神。

药中误,药补真,药材真致力方深,有名无实何能效,徒使医家枉用心。
药中误,失炮制,炮制不工非善剂,市中之药未蒸炒,劝君审度才堪试。
药中误,丑人参,或用粗枝或小参,蒸过取汤兼灌锡,方中用下却无功。
药中误,称不均,贱药多兮贵药轻,君臣佐使交相失,偾事由来最恼人。

仍有药中误,好向水中寻,劝君煎药务得人。

煎药误,水不洁,油汤入药必呕哕,呕哕之时病转增,任是名医审不决。
煎药误,水频添,药炉沸起又加些,气轻力减何能效,枉怪医家主见偏。
此系医中百种误,说与君家记得熟,记得熟时病易瘳,与君共享大春秋。
 
药引知多少
中药处方讲究“药引”。药引具有引经作用(即把药物成分集中到病变部位)、增强疗效作用、解毒作用、护胃作用、矫味作用。      中药处方讲究“药引”。药引具有引经作用(即把药物成分集中到病变部位)、增强疗效作用、解毒作用、护胃作用、矫味作用。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药引:

      红糖:甘、温,能补中、祛瘀。治疗产妇恶露不畅、少腹冷痛病证时,常取红糖20~30克为引。

      食醋:酸、平,有散瘀止痛、收敛固涩之效。治疗妇女带下、血热崩漏、蛔虫腹痛病证时,常取食醋一汤匙作药引。

      蜂蜜:甘、平,入肺、脾、大肠经,能滋养、润燥、解毒。治疗肺虚燥热、肠燥便秘病证时,常用蜂蜜1~2汤匙为引。

      葱白:辛、温,入肺、胃经,有散寒通阳、解毒散结之效。治疗感冒风寒、小便寒闭不通时,常用葱白5~7根为引。

      灯心草:甘、淡、微寒,入心、小肠经,能清心除烦、利尿通淋。治疗心火盛、小便短赤时,宜用灯心草一小把为引。

      食盐:咸、寒,入肾、胃、大肠经,有清水、解毒之效。治疗肾阴亏虚的六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宜用淡盐水水送服,取其咸能入肾。

      生姜:辛、微温,入肺、脾经,有发汗解表、温中止咳、温肺止咳之效。治疗风寒感冒、胃寒呕吐时,常用生姜3~5片为引,以增强疗效。

      粳米:甘、平,入胃经,有益气健胃之效。治疗火热病证需用大剂量苦寒药物时,为防苦寒败胃,常取粳米一小撮为引,以顾护胃气。如清暑解热的白虎汤。

      大枣:甘、温,归脾、胃经,能益气补中、养血安神、调和药性。使用峻烈药物(如甘遂、芫花、大戟、葶苈)时,常取大枣10~15枚缓和药性,以防止中毒。
 
近代名医--秦伯未
秦伯未,上海市人。曾任国家科委中医药组成员,药典编辑委员会委员,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等。 生平简介

      秦伯未,名之济,号谦斋,上海市人,生于1901年,卒于1970年。幼承家学,1***年就读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1928年,参与创办中国医学院并掌管教务。1932年,在沪创立“中医指导社”,自任社长。1938年,创办中医疗养院,为在校学生提供中医临床实习基地。1955年奉调进京,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医顾问。1956年9月,任北京中医学院顾问、一级教授。其后又被选任中华医学会副会长。曾任国家科委中医药组成员,药典编辑委员会委员,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等。

生平著作

      秦伯未,名之济,号谦斋,上海市人,生于1901年,卒于1970年。其祖父秦迪桥为晚清名医,其父秦锡祺为清末民初儒医。秦氏幼承家学,雅好诗词、书法、国画与金石。1***年就读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师从江南名医丁甘仁。毕业后悬壶问世。1928年,与王一仁、章次公、严苍山等共同创办中国医学院,秦伯未掌管教务。1932年,秦伯未在沪创立“中医指导社”,自任社长,主编《中医指导丛书》。1938年,创办中医疗养院(实际上是我国早期的中医医院),为在校学生提供中医临床实习基地。同年,还创办了《中医疗养专刊》。建国后,于1951年出任上海第十一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1955年奉调进京,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医顾问。1956年9月,任北京中医学院顾问、一级教授。其后又被选任中华医学会副会长。曾任国家科委中医药组成员,药典编辑委员会委员,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等。著有《清代名医医案精华》、《清代名医医话精华》、《内经知要浅解》、《秦老医学讲稿》等。

学术思想

      秦伯未对《内经》研究素深,享有“秦内经”之称。他认为学习中医应从《内经》入手,掌握其辨证论治规律。辨证论治是中医的诊疗精髓,从认识证候到给予恰当治疗,包含着完整的极其丰富的知识和经验。通过毕生的钻研,他逐渐形成了辨证论治的“三位一体”观,即辨证论治的意义、法则和方法。所谓辨证论治的意义:辨,就是分析、鉴别。证,就是症状、现象。论,就是讨论、考虑。治就是治法、治疗方针。证和治是现实的,辨和论是灵活的,要通过分析和思考。他把辨证论治的基本法则分为病因辨证法则和脏腑辨证法则两大类。在临床过程中,病因往往不是一个,病位也可能涉及若干,如果能从一团乱麻中理出一个头绪,这就是辨证论治的关键。

      秦伯未认为西医的诊断有时有助于对某些疾病的性质、发展和转归的认识。因此,他在临床实践中,多参考西医的诊断,而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进行辨证论治,常收到很好的疗效。他认为,西医诊断只是作为参考,而不能受其束缚,要有信心和勇气使用中医的理法方药去治疗,不宜失去中医之根本。中医治疗西医诊断的疾病,要想取得疗效,关键在于必须运用中医的理论为指导,细致观察,不能忽视中医辨证的依据,要有严肃的科学态度。他的这些认识,至今仍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例如,他在治疗西医诊断的神经衰弱疾患中,就是根据中医理论来分析其临床表现,总结出其发病机制主要在肝,病性有虚、实、虚实夹杂的不同,从而确定了14种基本治疗方法,临床疗效满意。

临床经验

      秦伯未在温病、肝病、水肿病、腹泻、痛证、溃疡病、慢性传染性肝炎、心绞痛等疾病的治疗方面颇有造诣。在温病方面,他提出了温病当以风温为纲的见解,并根据个人临床体会将其分为恶风、化热、入营、伤阴等4个时期,进而提出了温病的12个治法。他还强调寒温统一,认为温病是伤寒的发展,伤寒和温病并无分歧,若将两者对立起来是偏见,没有意义。在肝病方面,提出了“肝气和肝郁”、“肝火和肝热”、“肝风和肝阳”等几个重要概念的区别。他认为,“肝气”是指肝脏的作用太强及其产生的病证,其性横逆;而“肝郁”是指肝脏气血不能条达舒畅的病证,其性消沉;前者疏泄太过,后者疏泄不及,因此在治疗用药方面就有出入。

后世影响

      秦伯未一生致力于中医教育事业,为培养中医后继人才倾注了心血。早年参与创办中国医学院并掌管教务,还在上海新中国医学院等中医院校兼课。1955年,在中医研究院举办的全国第一届西学中班执教,为国家培养了首批高级中西医结合人才。此后,一直在北京中医学院从事医疗教学工作,可谓春晖照四方、桃李满天下。
 
中药怎样煎煮 药效不流失
细节1:手别碰药

      这是大家最容易忽视的细节。买回来的中药,大多是用纸包包着的,有的是用塑料袋做成的小包装。把药放进煎药容器时,许多人的手会碰到中药,殊不知,这个动作有时就会影响到中药的药效,如果此时手上涂过护手霜或带有香皂的芳香气味,更是对中药的一种污染。因此,最好不要用手接触中药,应直接将其倒进容器内。

      细节2:别用铁锅

      煎药容器以砂锅和陶罐为最好;玻璃容器、搪瓷容器(完好无损的)次之;铁锅、铜锅、铝锅和锡锅不能用来煎药。指出:“这是因为中药的化学成分十分复杂,由于铜铁铝等金属的化学性质活泼,易与中药中的化学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如铁易与鞣质生成鞣酸铁,使药液颜色加深,并会使药液带有铁锈味,影响药效的发挥;铝与有机酸反应,形成化合物被人体吸收后蓄积在肝、肾等组织中对人体造成损害;铜器受热易氧化生成对人体有害的铜绿。这些都会影响汤剂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中药汤剂的临床疗效。

      此外,有些人还会用家里烹饪用的砂锅煎药,这就要注意一定要涮洗干净,以放入清水后表面不会出现油花为宜。因为油脂会影响到中药的药效。

      细节3:用蒸馏水

      水质同样会对中药的药效产生影响。对煎药用水,历代名医均有严格要求,如李时珍将煎药用水就分为雨水、露水、雪水等5种,这些水都是天然的蒸馏水,比普通的泉水、河水、井水的硬度小,更纯净,能最大程度地减少对药物有效成分的影响。

      我们虽然无法像古人那样追求水质,但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可以使用蒸馏水或纯净水,凉白开也可以。自来水可以加热一下去除其中的氯,但不能用热水或开水直接煎药,要晾凉以后才可以。

      许多家庭都在用装有大桶装的矿泉水,但对于煎药来说,矿泉水却不是一个好选择。这是因为矿泉水中含有一些矿物质和金属离子,例如钙等,它们对中药发挥药效也是有一定影响的。
 
中医看头发 知晓内脏健康
头发是“血之余、肾之华”,与脾胃、肝、肾都有密切的关系。肝藏血,肝血充分,头发就能有充足的供血;脾主运化,负责把营养成分运输到全身,包括毛发;肾中精气是人体的根本,头发的生长、健康状态的维持都与肾密切相关。有的小孩,天生头发枯黄、细软,同时,走路、说话、站立、牙齿发育都比同年龄孩子要迟缓,这种情况就属于肾气不足。

      而中老年人随着肝血肾气的衰少,头发慢慢变白,这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但有些青少年短时间内出现白发,且伴有脾气不好、容易发火,可能是因为肝郁血热;如果伴有睡眠不足、腰膝无力、耳鸣,则是肾气不足的信号。肝热者,可以用炒决明子、菊花、生地代茶饮;多吃清凉的饮食,比如梨、柚子,绿叶蔬菜如黄瓜、萝卜等,但不要吃荔枝、橘子、牛羊肉等容易上火的食物。轻微的肾气不足,可以多吃些黑芝麻、核桃、大枣等。

      人正常的头发每天脱落与生长的数目保持在一个平衡状态,若持续大量脱落,而且头发越来越稀疏,就要警惕了,这可能是身体在报警。如果脱发的同时,用手摸头发还会感到油油的,可能就属于脂溢性脱发;如果同时伴有力不从心、身体沉重、食欲不好、胀气、大便稀等情况,就与脾的关系最大。这时该多吃些薏米、荷叶等能健脾利湿的食物,同时少吃瓜子、花生等油腻的食物。孕妇脱发多属于气血不足,这时就要补充营养了。五谷杂粮都要吃,补气养血的药物,如四物汤等也可以用一些。年轻人因精神紧张,压力大造成的脱发,应该从缓解情绪入手调理。

      还有一种特殊的脱发叫做斑秃,又被称为“鬼剃头”,即脱发区域呈不规则、局部脱落现象,脱发部分的头皮光亮、看不到毛囊、周边头发松动。这往往是由于巨大的情绪波动或长期压力导致的。

      此外,动脉粥样硬化的中老年人,由于肝肾功能不足,而且多伴有血脂、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在头发脱落的同时,如果伴有嗜睡、肌肤粗糙发干、舌头有瘀点、手足发凉等,则可能属于瘀血阻络。轻者可以用丹参、当归、红花等代茶饮。

      如果把头发比作庄稼,身体功能就是土壤。因此,保持头发健康,就要从根本上进行调理。首先,要保持均衡、规律的饮食,多吃粗粮,并保持充足的睡眠。同时做好头发的护理。洗发时,冲洗要充分;不要湿着头发就睡觉,那样会影响气血运行;梳子的齿不要太密,否则容易损伤头发;不要频繁烫染;头发要避免太阳直射,否则容易损伤毛囊。另外还要加强运动。如果要用中医药调理头发,最好去医院请专业医师给予指导。
 
用中药写信
妻子的信:
槟榔一去,已过半夏,岂不当归耶?谁使君子,效寄生缠绕它枝,令故园芍药花无主矣!妾仰视天南星,下视忍冬藤,盼不见白芷书,茹不尽黄连苦。古诗云:豆蔻不消心头恨,丁香空结雨中愁。奈何!奈何!
丈夫的信:
红娘子一别,桂枝香已凋谢矣!几思菊花茂盛,欲归紫苑。奈常山路远,滑石难行,姑待苁蓉耳。卿勿使急性子,骂我曰苍耳子,明红花开时,吾与马渤、杜仲结伴还乡。至时金银相赠也。
1楼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药的煎服法
实用!中药煎煮和服用的注意事项
中药煎法
陈明:《经典里的中医智慧》30、中药怎么吃才对?(中药的煎、服方法和宜忌事项)
为什么我不推荐医院代煎药!中药应用有讲究,不是烧开就行了
中药学课堂笔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