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你还希罕保定南关那段古城墙呗?

古城墙位于保定市天威中路动物园北侧,为明代所建。原城墙周长约12000米,高11.7米,上宽5米,下阔11.7米,周城门4个,一直保存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由于历史原因及开拓市内交通,城墙被逐年拆除。现仅存的一段为当时南城墙的一部分,长545米,上宽10米,下宽13米,高7米,保存完好。

保定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建城历史已逾—千多年,究竟始于何时?有史可考的要追溯到清苑县的出现(历史上保定称清苑县、保州、保定路、保定府等)。据《魏书》所记,自北魏太和元年《公元477年)设置清苑县。治于今保定市,此地始出现城邑,至今已1500多年。从北魏至唐代治所无变更。

北宋建保州城

北宋建立后,位于北方的辽国依然势力强大,经常南下攻掠宋北部边境,当时今保定一带为宋辽之间争战的主战场,是与辽国交界的边陲之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宋建隆元年(960年),由于军事防御的需要,于清苑县治所设保塞军。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北伐失败后,为巩固北部边防,翌年令幽州行营都部署刘遇修筑保塞、威虏、静戎、平塞、长城五城。清苑县城原在今保定城东,原徐水(漕河)流经该城,因水路改道,刘遇始改筑今城,并引徐水与一亩泉河合流,经今城,水陆交通便利。太平兴国六年(981年)改清苑县为保塞县,保塞军升为保州。保州城的营建仍在继续,修筑土城墙,营建城内建筑,统一修建的营舍即达1500多处。开挖护城河,引河水人护城河,不仅增强了城市的防御功能,而且方便了水运。宋大将杨延昭驻保州任缘边都巡检使时,曾控扼益津(今霸县)、瓦桥(今雄县)、草桥(今高阳县)三关大战辽兵。到淳化三年(992年),宋将李继宣任保州知州时,始筑城关、竣外壕、葺营舍千五百处,疏浚一亩泉河与鸡距泉汇合,绕城关东去,这时才建成了称誉为“北控三关”的城市,工程始竣工。经过这一番修建,保州城才具备了城市规模。

宋钦宗靖康九年(公元1126年)金兵攻陷保州,次年北宋灭亡南渡,女真族建立的金政权统治了北方及中原各地。金朝沿袭宋制,仍置保州于清苑县。金太宗天会七年(公元1129年)于保州设顺天军。金天德五年(公元1153年)将京城(今黑龙江白城子)迁到燕京(今北京市),后改燕京为中都。保州处于中都的襟抱之下,“壁垒崇峻、民物繁荣、辇毂而南最为雄镇”,成为拱卫京城的军事重镇。

张柔重建保州城

金兴定二年、蒙古太祖十三年(1218年),金将张柔投降蒙古后屡立战功,蒙古太祖二十一年(1226年)十二月,成吉思汗授张柔行军千户、保州等处都元帅。蒙古太祖二十二年(1227年),张柔将治所从满城移驻保州,当时保州城仍是一片废墟。张柔在废墟上重建城池,斩荆棘、划市井、定民居、建衙署、筑寺庙、造园林。并重新筑土城,他令副帅贾辅、大名毛正卿、保州布里社(今苑七里店)苑德主持重建工作。这次重建经过了一番精心的规划,尤其注意了城市的功能分区和城区的水体环境。城内建筑布局沿袭传统的东西、南北棋盘式格局。府署池苑居城市中心,寺、观、庙宇点缀全城,城南为兵营,官衙、府第、居民区严格区划。城垣及城区内建筑布局因地势而宜,适应自然,作为划分街坊的道路朝向与磁北方向向东南偏斜22度,大致平行府河走向。以东、西大街为横轴线,以南、北大街错位相对为纵轴线构成城内主要交通线,城内中心制高点建有高26米的大慈阁。四周城墙为夯土筑成,城周11里。对城区水体环境的注意和对水的功能的应用是一大特色。疏浚一亩、鸡距二泉故河道,引河水人护城河,同时在西城凿水道引水入城,不仅改善了城中的水质,而且也美化了城市的环境,据元好问的《顺天府营建记》载,当时水面占城区面积的十分之四,有柳塘、西溪、南湖、北潭、云锦口等城中湖泊,在水中构建亭榭,在城东、南、西、北建有寿春、香雪、种香、芳润等园林,又在城内外建四座水磨,水从北水门而出,可灌溉城外稻田。又在城西南的一亩泉河上10里一起闸,既便利航运,又利于灌溉。河水注入护城河,使河水深而阔,成为护卫城市的一道屏障。河道、水面之间有桥梁相通,有“七十二桥”之说,有名的桥即有10座。城内在各处点缀修复或新建庙宇、道观、神祠39处,并建有谯楼四座。居民分散在四关。这次重建奠定了保定城的基础,使古城雏形开始形成。新建后的保州迅速发展成为京师门户,“为燕南—大都会”。历经元、明、清,保定的城市格局都无太大的改变。

元置保定路

元代统一北方后,保州属元,张柔移驻保州,从一片废墟中重建保州城,使其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城市,尤其是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后,保州成为首都南部的屏障,有重要的军事和政治地位。元太宗十一年(1239年),改保州为顺天路。至元十二年(1275年),改顺天路为保定路,治清苑(即保州城,今保定),寓对大都保卫安全之意,“保定”之名自此始有,至今已700多年。保定路辖易州的易县、涞水、定兴,雄州的新城(今高碑店市)、容城、归信(今雄县),安州的葛城(今安新)、高阳,祁州的蒲阴(今安国市)、深泽、束鹿(今辛集市),及安肃州(今徐水)、遂州(今徐水境)、完州(今顺平)和清苑、满城、博野、庆都(今望都)、唐县、曲阳、新安(今安新境)、行唐等州县。基本奠定了今保定区域的基础,以后历代虽有调整,但基本格局未变。

明建保定砖城

元初,张柔重建保定城时,筑的是土城墙。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改保定路为保定府,并设都督。明建文四年(1402年),守御都督孟善在原城基础上加固,首次用砖石砌城,建女儿墙堞口3710雉。明隆庆年间(1567—1572年)从知府张烈文开始和以后两任知府贾淇、章时鸾,主持在元代土城的基础上改筑砖城。

当时为了加强保定的防御功能,从战略需要出发,充分利用自然地形、水利、交通等条件,打破历代正方形的陈规筑城模式。前后用5年的时间,建成形制宏伟,功能齐全,既能防御,又能进攻的军事重镇。全城占地4000亩,城墙周长12里零330步(4850步),每百步设一向外凸出的御敌台,共设81个,墙高3.5丈,顶宽1.5丈,底宽3.5丈,城壕宽3丈,深1.5丈,城墙四角各建一座角楼,南门东边城墙建有一座聚奎楼,楼东有一碑亭。四座主城门的名字为:东门名望瀛,南门名迎薰,西门名瞻岳,北门名拱极。每座城门都设有正楼、箭楼二重门楼,正楼与箭楼之间的围墙是为瓮城。每座城楼下均设拱形门洞,门洞宽约2丈,高约3.5丈。正楼门洞正朝向,外门洞朝向各异。各城门内侧两边建有通往城楼的人行马道,以利上下。四城城门一侧下边各建有水门,西水门在西门之南,从小水闸引泉水人城内莲花池,然后通过南大街暗沟,由南门的南水门归府河。东水门在东门的北部,北水门在北门的西部,夏秋城内的积水都由此排出。整个城周略似正方形,惟西城南部凸出有一里左右成弧形,往北又呈直线,统观城周其形如官靴状,故素有“靴子城”之称。

清代顺治、雍正年间,知府胡延年,清苑县知县徐德泰又多次对城墙进行修葺。

保定古城墙的破坏

1900年10月19日,英、法、德、意四国侵略军侵占保定,古城墙四门分别由英(西门)、法(南门)、德(北门)、意(东门)军占领。城楼被侵略军焚毁。以后城墙正楼、箭楼、角楼由于破坏和失修,仅存南城门正楼,其它倾圮,清末在东、西、北城门正楼旧址处各修建一简易的上面有女儿墙的一层城楼,原外门洞城上的箭楼一直未修复。

民国时期,城内西南隅建有历届政府监狱,为防止犯人越城墙逃跑,将其院内南邻城墙坍塌的一段重修,接茬反差现在还明显可见。现存城墙遗址除小南门是国民党军五十三军万福麟部队驻保时修的外,西边约200米也是20年代末重修的。

抗日战争开始后,驻保守军为了加强防御,对保定城墙又进行了一次修缮,还在南城墙内修筑了两个水泥防空洞,可容纳千余名群众。西、北、东城墙内也挖了不少小防空洞。1937年9月日本侵略军由北向南推进,国民党军利用城墙进行了保卫战,部分群众躲入了防空洞,虽经日本侵略军重炮和飞机轰炸,保定群众死伤很少。此次保定保卫战时,古城遭日军大炮和飞机轰炸,西北部城墙倾圮多处。

1948年11月22日,我军解放保定时,古城墙及城门四楼基本完整。从1950年开始,市区扩大,逐年拆除城墙。70年代以后,仅留下南城墙一段,位于环城南路西段,现存长约545米,上宽10米,下宽13米,高7米。其中存有一座御敌台。被列为保定市重点文物保护保护单位。(经济广播 苑立群 搜集整理)

古城墙是保定市悠久历史的见证,1984年6月,古城墙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东至市广播站,南至距墙基约20米。西至人民公园西门,北至环城南路。

据《宋史》所载,保定市内城池的建筑年代应在公元992年,李继宣知保州“筑城关,浚外壕,葺营舍千五百处,保州始具城市规模……”。公元1213年,蒙军攻陷保州,城废,移州治于满城达14年。公元1227年,元大将军张柔因满城地狭迁回保州旧址,修城关,划市井,定民居,进行大规模的营建工作,使保州成为燕南一大都会。公元1402年,守御都督孟善在原土墙基础上,首次“以砖石瓮城,增女墙。”公元1567年,知府张烈文又倡议修砖城,知府贾淇、章时鸾再修时尽用砖石,包以方砖,使城墙更加坚固。清顺治、雍正、同治年间,知府胡延年、清苑知县徐德泰、直隶李鸿章又多次修葺。

据光绪《清苑县志》载:自北魏太和元年(公元477年)置清苑县,治所今保定市区,此地始出现城邑,至今已1500多年。北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时,这里是与辽国交界的边陲之地,由于军事防御的需要,此地设置了“保塞军”,改清苑县为保塞县后又升格为保州。日后的“保定”之名便是由此而来。保州城的营建仍在继续,修筑土城墙,营建城内建筑,统一修建的营舍即达一千五百多处。开挖护城河,疏浚一亩泉河与鸡距泉水汇合,不仅增强了城市的防御功能,而且方便了水运。到淳化三年(992年),李继宣任保州知府时,工程始竣工。由此保州城才具备了城市规模。

到了明代,从战略需要出发,为增强保定防御能力,保定才从土城改建成形制宏伟、功能齐全、既能防御、又能进攻的砖质军事重城。全城周长6公里有余,墙高3丈5尺,并有宽3丈、深1丈5尺的城壕。城墙顶部每隔60步修筑一个向外凸出的矩形墩台,可以使防守者从侧面攻击敌人,故又称敌台,共设81个。城周四面建4个城门,东门名“望瀛”,南门名“迎薰”,西门名“瞻岳”,北门名“拱极”。城门正楼上建有城楼,并筑半圆形瓮城。整个城周虽似方形,但城西南部向外凸出200余米,并略呈弧形,往北又呈直线,城周形状似足靴,故素有“靴子城”之称。

1900年10月,英、法、德、意侵略军侵占保定,烧毁城楼及角楼。1903年,袁世凯为请慈禧、光绪谒西陵,将永宁寺(即南大寺)改为行宫,照原貌重修了南城门楼,其他三城门正楼及四门瓮城的敌楼均未修复。

民国时期,在城内西南隅,驻有河北省第四监狱,为加强保卫,将南临城墙坍塌的一段约200米重修。小南门是1935年,东北军第53军万福麟部队驻保时为练兵出入方便新开。

1937年“七七事变”前,驻保守军为了加强防御,在南城墙墙体内(现遗址处仍存)修建了两个较大的水泥防空洞,同时对保定城墙又进行了一次维修。同年9月24日保定被日军侵占后,于1942年在西南角靴城尖端开出小西门,但时间不长,又原样垒砌堵死。

1948年11月保定解放时,古城墙及南城门正楼基本完整,东、西、北三城门正楼址各存留三间平房。从1950年拆除四门瓮城起,1952年至1954年陆续拆除东城、南城、北城城墙,1956年开始拆除西城城墙。现仅留下南城墙一段遗址,坐落在环城南路西段,现存545米。其中尚存有一矩形墩台,从动物园北侧城墙可见。这段遗存的古城墙虽短,但它记录了保定古城的历代沧桑,是研究我国古代城市建筑和城市防御战争的宝贵实物资料,也是历史名城的象征。因此,于1984年6月列为市文物保护单位。

来源:网络

【版权提示】

新浪微博@保定微博同城会 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

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

烦请提供版权疑问、身份证明、版权证明、联系方式等发邮件至18931231232@qq.com,

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畅享“保定味儿”,知晓保定事儿! 地道保定人,地道“保定味儿”~

今日头条:保定味儿

UC订阅号:保定头条

封面号:保定味儿

网易号:保定味儿

搜狐号:保定味儿

新浪看点:保定味儿

企鹅号/天天快报:乐活保定

一点资讯:保定微博同城会

新浪微博:@保定微博同城会

微信搜索:保定味儿(ID:baodingweier) / 保定内些事儿(ID:shier0312)

(版权归原著作者所有 如有侵犯请告知 我们会在24小时内删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漫话古城」古城墙的历史变迁
回顾历史| 资中县古城墙的那些事儿
我国现存的33段古代城墙
建德梅城的古城墙
中國古城墙大全(转自网友 邮件)
wcj-中国古城墙大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