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靳飞 | 过年
在东京过春节是可笑的。几个中国人凑到一起下回馆子,互相说些拜年的话,喝到酒酣耳热,说了“明年见”后出馆子门,把异样的兴奋带到街上,在如潮的日本人群里,我们的笑脸颇为古怪,自己就忍不住收敛起来,匆匆夹着尾巴各回各家了。这时想到四合院里过的大年三十,就觉格外怀念。

我的小四合院,可否还是当年模样?(郭茂德摄)
当然,怀念的,也是四合院没被糟蹋的时代。我们那时过年,是以大家庭为单位,全家几十人在一起。通常北京过年是从阴历腊月二十三祭灶开始,祖母的生日是腊月二十二,所以我家提早一天就有了过年的气氛。我没赶上过祭灶,可对灶王并不陌生,祖母把灶王爷灶王奶奶的事,当童话故事说给我听。而且,还有每年腊月才有的关东糖来提醒。关东糖是为了灶王而设,有两种讲法,一是为灶王上天多说好话,有些贿赂的意味;再有一种,是关东糖粘,把灶王的嘴粘住,到天上说不出话。这也太好玩了,想象中,无数的灶王爷到达天庭,跪在丹墀之下,张不开嘴,“唔唔”地叫,何等的恶作剧!关东糖也有两种,一种是长条的,一种是鸭蛋圆的,又叫糖瓜儿。两种都是麦芽糖做的,外面裹些面,刚吃时极硬,咬不动;入口又变得极粘,沾在牙上,糊在舌上,甜得喉咙不舒服。是谁发明的这种怪东西?小孩子却还要吃,因其创造了合理调皮的机会。我们买了关东糖,不敢放在屋里,怕化了,就放在屋外窗台上,有时能冻上,带着冰,更觉好吃好玩。
北京人有一套过年的歌儿,我们按着歌儿来准备过年。这歌儿是:
二十三,糖瓜沾。
二十四,扫房日。
二十五,买爆竹。
二十六,蒸馒头。
二十七,买新衣。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去打酒。
大年三十晚上熬一宿!
糖瓜儿不用说了。扫房,我不参加。买爆竹,是我很高兴做的事。家里用的固定是由四叔负责,他经常比我还积极,这些年他花在这方面的钱也不知有多少了,总不是小数。四叔买爆竹喜欢买大挂的,印象中他买过五千一挂的,平时也是一千的,而且经常是大个的,放起来真是震天响。买烟花也是尽量选大的,实际上四叔是个小矮个,却有豪情,特别是放的时候,他毫无惧色,始终用烟头儿去点大挂鞭,我看着都害怕。我只算是小打小闹,早早地到杂货铺排队,买的却是一百一包的小鞭儿,而且舍不得一下子放掉,要拆开,一个一个放。我点上一支香,把小鞭儿找个墙缝儿塞进去,用香点着,赶紧就跑。和我年龄差不多的小伙伴,胆大的会一手拿香、一手拿小鞭儿,点着后,把小鞭儿用出去,在半空儿炸开,样子很帅气。我可不敢这样做。烟花呢,我喜欢一些低档的,简单的,如“窜天猴儿”、“炮打双灯”之类。这也不仅是因为没有钱。我至今不能忘情于“炮打双灯”,黑夜里,“嘶一一啪”一声,一道白光直破夜幕,在暗暗中忽地闪出两团灯火,一个是红,一个是绿,红的告诉远方的你,此处有我;绿的告诉我,远方有一个你。我就想着你是谁,在和我分享这偶尔的灯火?这样静谧的神往,热烈的陌生,诡异的巧合,我不要对方有很多,但我要你和我有同样的心情。这是我在心间为自己编造的童话,是少年人一点可怜的诗情,颇可纪念。

后来我才知道,这个陌生的老头是我的祖父,他在京郊山沟里劳动,每月回来一次。
现在北京禁放烟花爆竹,北京人艺的韩善续告诉我,春节时他们约齐朋友到郊区去放,那里没有禁。我对这种政府规定是很不满的。禁放,理由是危险,火灾与人身伤害。然而,以我家及我家周围的二十年间,还没看到过这种事。这也许是幸运吧,但严格管理烟花炮竹制作,政府可以做到;火灾呢,引起火的也不全是烟花,总不能连煤气灶都禁掉。老百姓的欢乐,何必用法律和行政手段横加干涉?在东京,每年看到隅田川、东京湾花火大会,即使小巷的夏夜也常看到孩子们放烟花,这样的日子在北京却结束了。我还是再继续往下说吧!
蒸馒头。过年时的馒头可不一般。一是多,总要蒸几百个。多的原因,年前大家都忙,女的没工夫正经做饭,男的没工夫正经吃饭,这是其一。其二是,北京的习惯,正月初五以前不做饭,因为忌讳用刀。所以,大家集中在过年前蒸出一批馒头,谁饿谁吃,很方便。第二,这种馒头是过年吃的,就要比平时讲究,有时各家还互相送送,也是显显自家手艺。我家的馒头不送人,因为自己还不够吃。我母亲蒸的馒头是出名的,她和面用碱都相当在行,馒头蒸出十几天,还可以保持不干不硬,比外面的点心还好。只是她只有春节才做一次,大抵也是很累人的吧。母亲把馒头做出许多花样,有面里混糖的,有白糖馅儿的、黑糖馅儿的,还有果料的。母亲有几个木头的模子,不同的馅儿用不同的模子,蒸出的馒头都带着图案,像是月饼似的。大人孩子都爱吃爱看,馒头蒸出来,整天就听家里不断有人喊,“大嫂子蒸的馒头呢?”“来两个馒头!”如果放开吃,大概两三天就会吃掉。祖母和母亲就把几百个慢头藏起来,有时藏在空水缸里,有时是藏在院子的自行车棚里,而且地点要不断转移。我很爱母亲蒸的馒头,每到这时,就想办法不吃饭而吃馒头,我也总能找到祖母与母亲藏馒头的地点。叔叔们还常叫我帮他们偷出几个。到三十晚上,大家就要求放开“馒头禁”,有多少都能吃光。我还爱把馒头冻上,结一层冰茬儿,吃时爽快极了。说起来,总有十年以上,没吃过母亲做的这种馒头了。
蒸馒头要发面,但隆重地发面是为包饺子。从初一到初五都要吃饺子,预先发好面,和好馅儿,随吃随包。没有电视台的春节晚会时,年三十的夜里,男人们聊天、打牌;女人们从后半夜起就开始包饺子。家里二十几口人,也要几百个饺子才够吃。妯娌、姑嫂一边包着饺子,一边交流感情,不过也可能说话说岔,反而闹起别扭。这也是大家庭不可免的苦恼。唐代张公艺九世同居,取堂号为“百忍”,究其根本就是约束个性吧。我家那时还只有三代,也有了三十几个“忍”字,谈过年,不好多谈这些。

我的女儿与我的祖父、祖母

年前的日子总是慢的,慢慢就到了腊月三十。北京的单位明知道三十的重要,却往往要拖到三十那天中午才放假,甚至就是不放假。祖父祖母就坐在家中点名,“老四是不是又买东西去了?”“小飞他妈该回来了,是不是直接回他们家了?”“小五哪?”老两口不断发问。我就替他们去查点,还要不时到胡同里望望,直到全来齐为止。祖母尚好,祖父则是差一个人都不高兴。有时有人加班,老爷子也不说什么,自己隔不了一会儿就到院外去一次,我们知道拦不住,只装作没看见就行了。好容易把人等齐,年夜的饭是从早上就开始准备的,所以人齐就开饭。鸡鸭鱼肉少不了,尤其是鱼,或者带鱼或者平鱼,万不可缺。“鱼”与“余”同音,祖父是个实用迷信主义者,他对于相面算卦之类不大信,觉得玄;对于生活里的所谓“讨个吉利”却是很在意。如果没有鱼,他会一下子沉下脸的。他还重视年糕,年糕谐音“年高”,是年年高的意思。我父亲专会讨祖父喜欢,每年只负责年糕的采购,结果花钱不多,在祖父眼里却以为是了却一件大事,对我父亲特别赞赏。这引起大家不满,有的说,以后大家年年都只买年糕吧!众人都笑,祖父亦笑,这样的节目也是每年一次。
祖父又重视花生瓜子。那时还是凭粮本到粮店买,这是我的工作。粮店里排大队,要等较长时间。而且,粮店的不好吃,我们买回后再加工,重新炒。以后自由市场开放,我们多是直接买农民的,就比粮店的好吃多了。三十晚上吃花生瓜子,祖父要大家把皮儿都扔到地上,不许扫,大家在花生瓜子皮儿上踩来踩去,这叫“踩岁”,祖父最高兴看。祖母偏是最看不惯,一定主张要扫,他们也每年为此而争论一次,争论的结果也永远是,祖母扫过一回后睡觉;祖父不睡,地也不再扫。祖父是主张三十夜里守岁的,到他八十岁时,还是如此。他没有什么事做,就那么呆呆地坐着,很认真地看他的儿孙们聊天玩牌,斗嘴逗趣,好像总看不够似的。自祖父去世,我还没有在家过过春节,想到不再有他的关注,更是珍惜自己的一分记忆。他去世时,我没有在他的身边,我能想到他在世上最后的一眼,一定是用了他残存的气力,望到万里以外的我这位长孙和我的妻女,而且我相信他的目光仍然慈爱。
电视里有了春节晚会,对大家庭的过年其实是种打击。大家庭里的小家庭纷纷觉得几十人一起看电视,谁都看不踏实。有人就以看春节晚会为借口而回自己的小家。小家也因为有了春节晚会而不觉冷清无聊。这时北京又恢复了打麻将牌的娱乐,好像是和春节晚会抗争,为大家庭再聚些人来。不过,这时的过年,男人们草草吃了年饭就急坐上牌桌,女人们忙着跑去看电视,连花生瓜子都少有人吃了。有几年的春节,我都看到祖父一人笨拙地嗑着瓜子,脚下积了很少一些皮子,到天亮时,像完成任务般的去睡了。原来一切过年的习俗,大抵随祖父那一代而终结,固然以后还有怀旧如我者,诚如张颐武兄在《漫说胡同》文中说的,“这点气氛恰恰是一种形式,一种抽空了内容的形式。这形式多么地有人情味,又多么地让人怀恋啊。”大家庭散了,四合院拆了,春节晚会越搞越没意思了,新的形式却在哪呢?
想到年三十的傍晚,我和小伙伴们点燃各种纸灯笼,在胡同里串来串去,可是风一吹来,灯笼很快就会烧掉。那时的惋惜之情,正仿佛我现在的感喟。
本文收入靳飞著《北京记忆》(时事出版社2001年6月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你在,我就心安
我的祖母
你在我心安
你在 我就心安
我的父亲母亲~
兄弟姐妹之中,人品很差的人,多半喜欢做以下几件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