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方证对应or方症对应


       2015-04-21凌晨有感      朱梦龙 

  

      论云,“干呕,吐涎沫者,吴茱萸汤主之。”难道临床见到干呕、吐涎沫,就可以用吴茱萸汤吗? 

      吐涎沫,简单来看,病机可以看作里虚寒水饮不化,向上冲逆。这样,或里虚寒为主,或水逆为主。临时思考,是不是可以简单归为以下两大类: 

      1.里虚寒为主:吴茱萸汤、半夏干姜散、甘草干姜汤、苓甘五味姜辛、真武汤、四逆辈(理中汤、四逆汤、茯苓四逆、干姜附子汤……)等。就药物而言,其中,吴茱萸、半夏性温而降,化饮又降饮逆;干姜、细辛温中,可以健胃增强化饮,针对涎沫多;附子更强壮机能,加强水饮之温化…… 

     2.水饮上逆为主而里尚未过虚:小青龙、苓桂剂之属等。主要用到茯苓化饮利尿止悸,桂枝降冲…… 

     除此之外,尚有炙甘草汤等等。   


    《伤寒论》条文的症状,只是这种病机下,所列举的几个典型症状的例子而已,一是不全面,再者,要有六经的大前提,否则也不严谨。 

      再如“食入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这个“食入即吐”是有前提的:六经看,属阳明,方证看,排除阳明病它证。因为少阳之小柴胡汤证、阳明之承气汤证、太阴之吴茱萸汤证、少阳阳明之大柴胡汤证、厥阴之乌梅丸方证等,都有可能引起"食入即吐"。 

      因此,读《伤寒论》,莫囿于条文所记录的症状,关键是这些症状背后的机理,进而推广到同一病机下的更多症状。即“具体~抽象~具体”的过程。 

  

      方证对应,而不是“方症对应”。 


      那么,辨证的过程应该是是什么?

      胡希恕先生、冯世纶老师常常强调:“先辨六经、继辨方证”。 

     六经是大前提,辨明病位(表里)和病性(阴阳寒热虚实),二者相交确定六经。 

     方证是尖端,比如上面吐涎沫的方子,太阴的好多,究竟用哪一个,需要更加细致结合兼证和痰饮、瘀血、食积等加以辨别。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从医案入手谈方证对应
吴茱萸汤、四逆汤简单鉴别:吴茱萸汤与四逆...
《伤寒论》六经方证辨治心悟(20)
从《伤寒论》中学习治呕吐 作者:方美双
太阴属于里虚寒 温化寒饮是关键
讲透经方之柴胡桂枝干姜汤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