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的中医师承(下之一)

我的中医师承(下)

/徐丹娜

  
191612月,蔡元培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中讲道:“师也者,授吾以经验及读书之方法,而养成其自由抉择之能力者也。”蔡元培对师的要求,在近百年后的今天,在赵老师身上,我如此真实地感受到了。因为,在跟其习医的过程中,我不只一次听他说:“我要教会你们学会如何学中医。”要体现中医,就要说中医话,做中医事,行中医道,扬中医魂。从我这几年习医、自医和医人的过程看,赵老师是位真正的师者,因为我已养成“自由抉择之能力”了。 
  
一、道重师承,秘由口授;理要自悟,法要口传 

依然记得2006年刘力红老师在推荐卢崇汉老师的《扶阳讲记》时说过,“卢师书中有很多窍,如果在座的各位哪怕能悟到一个窍也将受用终身。”

书里的“窍”,如果跟师卢老,就可省去漫无目标、胡乱寻找的功夫,在跟的过程中,老师一点拨学生就明了。我相信刘力红老师是明了其中的“窍”了,但还有多少个读者找到“窍”并能实践于临床呢?我认识一位中医大夫几乎把《扶阳讲记》翻烂了,书上写满密密麻麻的心得体会,却仍然走在“找窍”的路上。

会打太极拳的朋友肯定知道,太极拳是一门身心修养之学,其中包含有几十个动作,高手打起拳来刚柔相济、开合相寓、快慢相间、虚实互换、顺逆缠丝、节节贯通,且每招每式都有深刻的含义,可谓理精法密,博大精深。然而,如果没有师傅一招一式地传或带,只是自己跟着电视书本练,练得再像,内行人一看就知道那是花架子。喜欢看武侠小说的朋友更明白,一帮徒弟年复一年地一起练功,大家的功力都相差无几,可是到师父临终那天把其中一位弟子叫到跟前耳语几句,日后那位弟子的功夫便胜过其他师兄弟。为什么?真传一句话呀!有师父带都还得“真传一句话”,没有师父带的话,“真传一句话”从何而来?“窍”如何开启?

《太极拳往事》的作者季培刚先生说过:“当今天的人们把太极拳视为浅显的健身操的时候,竟忘记,这曾是历史时光脉络中,一辈又一辈进入高明境界的拳家们毕生经验的凝结,精微巧妙之处,若无传承在身的明师口传身授,实与‘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无异。”那些毕生追求而进入高明境界的前人,往往自己心里很明白,却很难将其神明之境展示在纸面上留传下来。即使借助文字记载下来了,却已缺了“言传”和“身教”两个过程。那么,借助文字符号,我们如何才能明白和体会到文字背后的复杂的信息呢?

没错,经典是老祖宗智慧的结晶,是留给我们的唯一的信息链条。但我们在读经典时已没法还原那个时代的场景,许多精髓得靠我们去体会和感悟。如果我们有足够的精力和足够长的寿命,就有可能按老祖宗的方法重走一遍,问题是可能吗?不可能,那最好的方法就是跟师。学医一定要有明师指点,这样就可以避免学医历程中的艰难探索与无谓重复,但要找明师而不要找名师,千万不能找错老师,找错老师的后果可能比完全不懂中医还要糟糕。中国文化传播中有一个奇特现象,就是“道重师承,秘由口授。”“理要自悟,法要口传。”“宁给一寸金,不给一句话。”跟师的目的就是少走弯路,明师本身是得到真传之人,在他身上已经完成了几代人的积累,加之其一生的感悟,凝聚、转换成具有其自身特点的医德、医术风格。 

    另外,当我们潜心研读,或是茶余饭后的消遣时,我们能否把经典和生活联系起来?中医的生命在于养生实践和医疗实践,而非书本上记载的文字知识。当前,科班出身的硕士、博士、教授、专家,能熟读经典的人绝不会比一百年前少,而我们的中医水平又如何呢?

大家都知道,我们父辈的父辈很多连文字都不认识,更谈不上读经典,但在那个时候一般小病家里就可以治好,稍重一些的病不出村就可以治好,之所以这样,是因为,经典里的知识,实际上就是生活中的知识,祖辈们言传身教,耳濡目染,即使他们不知经典为何物,但经典里记载的知识通过他们的生活实践一直在代代相传并延续着。

记得读初中时我脸上长了一个很大的疥疮,西医建议手术割掉,因害怕破相便拖着,但肿痛难忍。听一老奶奶说蛤蟆的肝可以治,于是一到晚上,我妈和我姐就打着手电筒在屋外的石头边草丛中找蛤蟆,电筒一照,蛤蟆就动也不动地等着被捉。我妈一手捏着蛤蟆背上的皮,让它的肚子鼓起来,然后小刀对着肚皮一划,取肝敷我脸上。这样持续敷药一星期,疥疮好了。现在讲给年轻人听,他们会觉得一不卫生二不科学三很残忍,因为没有消毒没有根据。然而,如果我现在不懂中医不懂辨证施治的话,碰到类似的病症,我肯定会效法此招而不去选择手术。

这就是传承的力量!

    我身边有不少中医大夫,自己小孩发高烧时第一时间送去输液退烧,甚至自己胆囊炎了也是先点滴消炎,我不知道他们的老师是怎么样教他们的。但赵老师绝不会教我们这样,把自己或至亲至爱的健康交给他人打理。还记得2009年暑假期间,女儿连续发烧9天,上午低烧下午高烧,伴有咳嗽。当时正是甲型H1N1(猪流感)高发期,人人谈发烧感冒色变,所以我的淡定就显得太不合时宜太另类。我每天帮女儿熬完药才到单位上班,有时提前下班,不少同事埋怨我把女儿的身体当儿戏,万一肺炎或猪流感了会被我耽搁最佳治疗时间的,建议我送她去医院检查治疗。习医习到这程度,如果自己搞不掂,也只有请老师出手,哪有请他人诊治的理由?女儿在家喝药调理了9天,第10天上午终于退烧,下午便去爷爷奶奶家吃饭。虽然瘦了3斤,但精神很好,脸色是白里透红,第二天与同学打篮球时,同学们都是羡慕嫉妒恨呀!

如果用了5年、8年,甚至10年的时间学中医,却连个感冒发烧都治不了,还要首选抗生素“压一压”再调,那最好反省一下自己学的是不是中医。在那么多人叫嚣中医是迷信是安慰剂时,我想,最有力的反驳就是疗效呀!

 

二、跟师习医,学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

经常有人问我,赵老师最擅长治哪一种病,或你学的是哪一派?更有些病人,久病也成医了,只是成了疑医。一看药中有附片,便说我们是扶阳派,再看药中有石膏便说我们是温病派,如果看到药中有附子又有石膏,便一脸茫然地问我们到底是什么派。这个时候,我便会一字一句地回答他们:“如果非要归一个派的话,我们是仲景派,是真正的中医派。因为所有的派都是从仲景那派生出来的。”

赵老师说,要做一个好中医,就必须对中医有全知性的了解,才能从而做到无门无派,否则你所掌握的中医便是有缺陷的。你如果是属于某个派,那么你就有了特殊性,特殊性就是有了特征,就说明你无法覆盖普遍性。

你如果是温病派、扶阳派或者是脾胃派,这样因为派别,你的思维就被限制住了,考虑问题就不会从全局的角度去看,而是站在本门派的角度来看,这时候你就有了特殊性,而失去了看问题的那种普遍性。

再说,有几个病人是按派得病、按派求医的?在赵老师这,我们接诊的大多数都是对西医绝望的、在中医院各科室看过的,在他们身上,能叫得出派别的症状都有呈现。最典型的一个病例是一位40多岁的患者,腰以上的部位冬天都热,常汗流浃背;腰以下的双腿大热天都冷,膝盖需用毛裤改成护膝包住;一天排便数次且胃胀、胸闷。面对这个病人,他身上具备了三个派别的特征,那是不是得请扶阳派、脾胃派和温病派的大夫会诊才行呀?又要哪个派别先治才符合道呢?

然而,在赵老师这,他不受任何派别的约束,一切随证处方用药。那么,方在哪里?方就在病人身上。赵老师说,证已由病人提供给你,辨证施治只是顺势而为而已。但前提是你必须具备诊断的能力和处方的能力,做到方无定方,法无定法,“无”中生“有”。

所以我们在跟师过程中,能够体会到,赵老师在临床上的灵活性已经打破了某种流派的约束和习俗的限制,他不再向我们展示已完成的作品,而是展示他的创作过程也就是诊疗过程。这种过程精彩纷呈,每当我们跟诊完,便观察老师如何处方,他总有让我们诧异的时候。有时大病之方简洁至极,有时轻症之方又细腻至极,我们仿佛永远也猜不出他一下味药会是什么。但是,他告诉我们,只要方向正确,思路清晰,用药可根据每位医者的习惯或现有的条件处方。赵老师曾形象地比喻过,当一个人饿极时,你可给他吃米饭、面包、粥或青菜,只要能解决他当时的饥饿问题,米饭、面包、粥和青菜之间,没有哪个最好最差之分,而是看你有什么。全部都有的话,就按证给吧!又如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当时没有米饭、面包、粥或肉,那么吃皮带啃树根就是最科学有效的。中医在任何时候都得为患者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多种,没有唯一性,随证、活变是它永恒的真理。

有些朋友慕名而来求诊,然后索要处方,说要带回去好好研究每味药的性味归经。但是,我非常清楚他们什么也研究不出来,因为开处方是开文化、开阴阳、开哲学、开智慧,除非他们医术比赵老师高,否则研究的结果就是赵老师用药普通。接着,他们又不明白普普通通的中药为何能治大病顽疾?其实道理很简单,普普通通的汉字为何能有传世的唐诗宋词元曲?简单的音符为何有经久不衰的《二泉映月》?因为,中药普通经大师配伍便能化腐朽为神奇,简单的文字音符亦然,区别在使用的人。

所以,一张中药处方,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什么草药,更主要的是要看到医者的智慧,看到处方和患者之间的关系,看到处方里的中医理念(寒热搭配、阴阳相合、升降补泻)。如果看不到医者的智慧,处方中的药物只不过是一把草、几张树皮或一些植物的根。

其实,学中医不仅仅是学中医经典和方剂,更不能把它当死规则、口诀来记忆,而是要活用,要吸纳到心里,和灵魂融合在一起,然后再转换成自己辨证施治的能力。终极目标就是疗效。

只要讲到中医,几乎所有医者都会脱口而出“中医治的是人,是调整体,调平衡”,似乎人人都是悟道者。然而,悟中医之道,除了必须具备相应的中医理论和实践经验外,中医之道最终要通过行动来体现,那些坐而论道者是不可能领悟中医之道的。行动就是,每个病人坐在你面前时,你都能辨证施治,大脑里不被派别所囿,有能力就证拟方,有是脉用是药。赵老师说“人体自有大药”,这个大药就是人身的“正气”。我们为医的目的就是把人体身上的大药激发起来,帮助“大药”去给五脏六腑分配它们正常运作所需的能量,让它们去纠偏排病愈病。

因此,我们在诊治时,不会只盯着疾病,而是着重去发现正气,依靠正气,提升正气。因为正气是人的抗病能力,是生命之源。就好比人待在房间里,黑暗是因为缺乏光明,寒冷是因为缺乏温暖,人体疾病是因为缺乏健康。你不需驱除黑暗而送去光明,不需驱除寒冷而送去温暖,不需驱除疾病而使人健康。老师要求我们任何时候都要紧紧地守住“一”,守住阳,一味伤阳的药会用多味护阳的药来保护,以达病祛正不伤。“以道临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老子早就道出了阴阳互不伤的道理。

2009年春节,香港的姐姐感冒发烧喉咙痛,我凭经验给她拟方(党参90 当归30 生地30 半夏15 附子18 芒硝20 公英30 石膏120 白芍20),她去药店捡药时,药工说从未见过这么霸气的处方,喉咙痛发烧了还敢用附子和党参当归等,且还有18反中的一反。遂问我姐开药的人是不是年纪很大。姐姐让他猜,他说没有七八十岁也有60多岁,年轻的中医哪敢这么用。姐姐顺着他的话回答,是60多岁了。药工又问该老中医在哪坐诊。姐姐告诉他这位中医在内陆到处走。药工感慨地说:“有本事的中医肯定不会窝在一个地方啦,肯定被人到处请啦。”姐姐描述给我听时,我很是得意。通常讲一个中医“老”是说他的经验老到,越老越受肯定和尊敬。我才40多岁,就享受了这种殊荣,心里那个美呀!当然,姐姐喝药后康复了,我心里更美。

我的“老”从何处来?是多年来从赵老师那里薰习而来的。

刘力红老师在微博中说:“夫从师者,不过弃己知见,己之知见少一分,便与师相应一分,若能彻弃知见,便得与师贯通而无二至。观诸学人,有入得宝山,却空手而归者,多因聪明,以己知见更为可贵,不肯弃之。若欲深入传统学问,祈能以此为戒!现观聪明者多,老实者少,学问切需老实。”

刘力红老师真是一语中的。许多饱读经典的医者或学者,欲跟师习医时,却“以己知见更为可贵,不肯弃之”,不肯弃之,大脑里怎会有空间接受师德师道呢?他们总以为,老师有秘方不肯示人,总以为有结果便可医行天下。经方就是最好的结果,试问多少人可以抱着这个结果医己医人的?

 

三、跟师的过程也就是建立信心的过程

20084月,有一位成都的胰腺癌患者,手术化疗后人极度虚弱,癌肿转骨后家人和病人都深感绝望。病人知道自己时日无多又不想客死他乡,渴望回到故乡成都。可是,依她当时的状态,别说回到成都,就是到宝安机场都是难以及企的奢望。其家人经朋友介绍找到赵老师,在医院四诊完后,赵老师跟其家人说喝完3剂药后可以回,保证你们能平安到达成都。

我当时真为老师捏把汗,生怕老师把话说大了。然而,病人不但平安地回到成都,而且带方回去继续喝中药,半个月后居然可以下床慢慢地走路。虽然半年后终因不治离世,但其家人已感激不尽,办完后事后发来信息说:“老人家会在天堂保佑你们的!”

2008年上半年,我还处于只敢给自己和家人开药的初级阶段,并且先生和女儿对我都还抱着半信半疑的态度。朋友们需开药的话,没有赵老师电话指导我心里就没底。还好,这种底气和自信可以通过大量地跟师和模仿来获得。

因为模仿与跟随师父,是获得悟性的一条捷径,模仿与跟随就是自我训练,通过这种训练可以把师傅的技能变成自己的技能,变成自己的能力。这样,便可在日后的临床实践中,处变不惊,应对自如。

20068月凌晨,赵医生的家响起了一阵急促的门铃声,原来是河北定州12岁的患者天天被她舅舅背来求诊。天天9岁月经初潮开始就经量很大时间很长,刚开始时可以打止血针控制,后来止血针不起作用,家里人便带着她四处求医,北京、石家庄、天津的中西医都治过,无效,经常因经血不止而晕倒。天天的舅妈因卵巢囊肿和子宫肌瘤被赵老师调理好后还生了龙凤胎,赵老师的美名在天天的家乡有口皆碑。在西医没有任何招数、只有切除子宫的唯一选择的情况下,天天的妈妈和舅舅决定南下深圳求诊赵老师。从定州到深圳路途遥远、辗转车程,天天当时的血色素只有3.2克,寸步难行,一动便急喘,脸如白纸。赵老师一边责怪大家不识轻重,怎能如此冒险把这一个如此危重的病人从千里之外背到深圳,一边毫不迟疑地为天天四诊开药嘱咐其夫人朱大姐为天天煎药。天天在赵老师家里休息一天后晚上入住离赵老师家很近的招待所。

于是,我们每天晚上打太极之前都会去看一次天天,她当时经血还未止,赵老师让我感受她的脉象,所有脉都弦数,且舌体胖大苔白腻,舌根粗糙泡粒明显。当时我对脉象弦呀数呀的与身体生命体征的关联性感受不深,所以未觉她病情有多危险多严重,然而,赵老师告诉我,天天危在旦夕,用药稍有偏差,她或许就回不去了。听了赵老师的话,再回头看看天天妈妈满含泪水的企盼的双眼,我突然明白,一个大夫,面对一个病人及整个病人家庭时,他所承受的压力和所要表现出来的定力不是常人可以想象得到的。

哦!我猛吸了一口气,中医也能救急呀!原来赵老师是在抢救天天,难怪平常一剂药喝三天的,但在天天这里就变成每天一剂了,且得随时根据她的症状换方。

天天在深圳待了10天后,带方回定州了。这十天让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中医除了治未病治欲病治已病外,救急方面也堪称一绝。我不知道天天在深圳的这几天,血色素指标是如何变化的,我只知道他的脸色慢慢好起来,她的经血止住了,她由当初需要舅舅背到最后几天可以自己走,自己上下楼。这些现象就是我们中医的考量指标,立体鲜活,可感可看,直抵灵魂。半年后天天在妈妈的陪伴下又来深圳,但这次只待了两天,虽然没有完全好,但与第一次来时相比已判若两人。一年后的暑假,天天带着患肺癌的爷爷和同村另两个病人来深圳求诊于赵老师。天天的变化令我叹为观止,她脸色红润,步伐矫健,多么健康的一个女孩呀!她不仅留住了宝贵的子宫,还重拾了健康。更难能可贵的是,小小年纪已能把有病的乡亲从千里迢迢的河北定州带到深圳赵老师的家。

他们凭什么跟一个小姑娘来深圳求诊一个藉藉无名的民间中医,凭疗效凭口碑,凭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赵老师说,中医面对的是人,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尊重的是每个生命个体,这种信能产生一种力量取向,产生正能量。没错,我身边的许多朋友都有同感,愿意与赵老师聊天,愿意感受来自于他身上的正能量。

神奇的中医!不爱你都不行呀!

一个又一个类似天天这样让人兴奋的医案,我置身其中,参与其中,乐在其中,感同身受。我为“信”字及其衍生出来的词组找到了最好的注解。信中医、信赵老师、信自己,毫不动摇!

这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跟师临证,很自然地就会把老师的定力和自信融入进自己的血液中。

2010118日,香港的叔叔已是在20天内第三次住进医院,因为头痛、头晕、胸闷、呕吐、颈痛、五天便不出、双眼不敢睁开和无法入睡。所有仪器和设备都查不出病因,但叔叔的症状却有增无减,除了每天服止痛药、止呕和消炎药外,医院再也没有其他办法。婶婶22日才打电话给,我埋怨她为什么不早说,她说是想等有结果了再告诉我。唉,她指的结果就是西医确诊的病名,可我们又不是按病名开药调理的。放下电话,我想起2007年赵老师说过“你叔叔以后要注意心脑血管问题”的忠告。我估计叔叔应该是中风的前兆,我一边让婶婶为叔叔办理出院手续,一边请示赵老师后拟方(党参 生地 白芍 丹参 麻黄 半夏 附片 羌活 独活 生石膏 芒硝 白术 大黄 灵仙 加皮)抓药,我一边熬药一边等堂弟从香港过来取。(未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可怕的心脏病中医也能治
祝谌予之子:我的学医之路
中医师承之六:中医要按自己的标准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薛钜夫先生在北大的一次讲座:知医、 学医、 行医
余浩老师中医师承班四期招生啦丨正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