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甲骨文参悟汉字的道德内涵


熊春锦先生说:“汉字是大智慧祖先的慧观发现”;“汉字反映的是造字时的道德风貌,是造字初始的道德风貌、人的道德品格、道德能量分布的情况在人们心灵当中的一种直接反应的记录(《德慧智慧性图文思维教育——别把孩子教笨了》)。”例如,甲骨文中最常见的“天”与“人”两个字,反映的正是我们中国远古时代的天人合一精神。


(一)天



甲骨文“天”,由一个“ (大)”和一个 “ (子)”组成,字形为大人头顶上站着一个小孩子。小孩子代表人修养出来充足的精气神,像婴儿一样天真、纯洁、充满活力。站在头顶上表示精气神不断升华,连通了天地道德能量,人就能够获得健康长寿;顶天立地,生命成就于天地间,服务奉献于天地自然万物,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帛书老子德道经》第五十四章《无不为》:“抟气至柔,能婴儿乎?”《德道经》第七十二章《恒德》:“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为天下谿,恒德不离;恒德不离,复归婴儿。”这些经文的理义都与这个“天”字有关系,讲说的都是人自觉进行道德修身的道理。人效法天地,像天下所有的河流一样处下不争,虚怀若谷,像水一样善利万物,就能源源不断汇集天德地气,使精神凝聚,身心德化,少私寡欲,慧智双运,复归于如同婴儿一样柔弱纯真的先天状态。如果人人都能这样自觉去修养道德,去圆满自己的人生,我们的世界就不会有争夺、有虚伪、有战争、有灾难;家庭和谐、社会和谐、自然和谐,也就不会只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美好理想了。这就是古人常说的修身养性,就是身修、家齐、国治、天下平,是人生的终极理想,同时也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天人合一。


“天”字演变到了金文、小篆和楷书,字形基本没有太大的变化,表示的都是人头上有天。《说文》释义为“颠也。至高无上,从一大。”《说文解字注》:“天,颠也。…颠者,人之顶也。以为凡高之称。”显然已经丢失了道德修身和天人合一的精神内涵。


(二)人


甲骨文“人”字,像一个正在躬身揖让、彬彬有礼的君子形象。我们不禁要问,究竟有什么魅力能让人如此恭敬肃然呢?帛书老子《道德经》第十四章《尊贵》中告诉了我们答案:“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 意思是说,道给予万物以生命,德以高尚品格和能量合一的形式养育着万物;万物各具其形态,各尽其材能,奉献于天地自然,完成自己的生命历程。所以万物最尊敬道,最尊贵德。可见,早在三千年前的古人不仅敬畏天地,敬畏自然,更加可贵的是能够尊道贵德,自觉履行以德修身、复归于道的人生使命。虽然还缺乏直接的文字记载,但在传说的历史口碑中,就有轩辕黄帝“三推三让”方登帝位以及“尧舜禅让”,天下为有德者治理的美谈;也出现了像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那样忘我劳作为百姓服务的领袖人物;国家的管理者,也都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成为道德修身、以德治国的表率。


金文和小篆字形基本一样,但和甲骨文人字出于礼德的恭敬相比,人的形象是越来越俯首帖耳了,很明显已经注入了皇权独尊的内容。到了楷书的人字,就成为大叉两腿、傲视一切的形象,其礼德内涵已经荡然无存了。


人字的演化,微缩了人类社会离道失德的发展史,证实了老子在《道德经》第一章《论德》中所作的预言:“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泊也,而乱之首也。”在道德仁义礼智信中,礼德成了最后的底线。当人类连仅存的礼德也沦落为虚设的形式以后,社会的祸乱就开始了。从孔夫子终身复礼而不成的时代发端,中国的历史也正是沿着这个规律写下来的。 (刘和平)


选自熊春锦先生主编的《德道行天下》2011第二册第160页


转载自“德慧智文化传媒官网”——读书频道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德经
汉字的大智慧
四字成语书法傅继英行书:厚德载物
老子《道德经》中75句名言及解释
汉字分析
为什么老子要反对仁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