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谈肝胃不和

肝胃不和是由肝病引起,肝胃两经同时出现的证候群。

一、肝病发病机制

为了了解中医所谓肝胃不和的含义、病机和治法,得先从肝谈起。中医的肝病主要有肝热、肝阳、肝风、肝火、肝气、肝郁等。对于这些病变产生和演变的机制,可以从肝的血和气两个纲领来认识。中医对于肝的生理有一个总的概念,以血为体,以气为用。血宜充足,气宜条达。血不充足为虚,没有实证。气不条达有虚有实,以实证为多。肝气和肝血的过亢与不足造成上述病理变化,详见图1-7。左边表示血的病变:血虚生热为肝热,热盛生风为肝风;阴不敛阳为肝阳,厥阳化风为肝风。右边表示气的病变:气横逆便为肝气,气有余便为肝火,气郁结便为肝郁。[插图]

图1-7 肝气与肝血情况

(一)肝血

我们从肝脏发病机制的概况中可以看到,肝热、肝阳、肝风等都由于血虚造成,因而称为内热和内风,亦有混称风阳;一般所说的风阳系指肝阳的严重证候,真正的肝风,不能与肝阳混为一谈。肝热、肝阳、肝风的致病原因是由血虚所引起时,治法上虽急需清热、潜阳、息风,但都必须在养血的基础上进行,即养血清热、养血潜阳、养血息风等。我们温习一下《温病条辨》下焦病篇,其中大多是肝肾两虚的证候,所用的加减复脉汤(阿胶、地黄、麦冬、白芍、炙甘草、麻仁)、三甲复脉汤(阿胶、地黄、麦冬、白芍、炙甘草、麻仁、牡蛎、鳖甲、龟板)、小定风珠(阿胶、鸡子黄、淡菜、龟板、童便)、大定风珠(阿胶、地黄、麦冬、白芍、炙甘草、牡蛎、麻仁、鳖甲、龟板、五味子、鸡子黄)等都是在养血的基础上清热、潜阳、息风的,可互相映证。

(二)肝气

肝气病的形成,多因精神上经受刺激,肝脏气机不和,出现横逆现象。它的主要证状为,胸胁胀满作痛,少腹胀痛,妇女乳房胀痛等。其中尤以作胀为特征,先因气机胀滞,然后作痛。它的发病,多从本脏本经部分开始,以两胁及少腹最为明显,然后循经扩散,上及胸膺,下及前阴等处。肝气有余,便可以转化为肝火,产生急躁、冲动、易怒、头昏脑胀等冲激病证。肝气郁结,失其条达,出现多疑、善感、忧虑、沉闷、胸胁苦满等证。治疗法则,即疏理肝气、平肝清火、舒肝解郁。

二、肝胃不和分型论治

肝和胃的关系是相克关系,所谓木横克土、木不疏土,详见图1-8。胃和大小肠等器官联合成为传化之府,主纳食、化物、传导。胃的机能可用“和”、“降”两字来表达。只有“和”才能“纳”、能“化”。只有“降”才能“导”。当肝用太过或不及时,就会影响到胃失其和降的功能。肝胃不和,一方面说明肝气有余;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胃土本身虚弱。从虚实来说,肝胃不和是一种实中夹虚证。胃虚功能减弱的结果,产生痞满、积滞等实的征象。故就胃本身来讲,又可进而分为本虚、标实。所说实在肝,可以是完全的实证,也可能为相对实证,即因虚致实,如在血虚基础上产生的肝气等,也可以超常克胃。肝胃不和的临床表现,分为3型论治。

[插图]

图1-8 肝与胃的关系

(一)疏肝和胃法本法适用于肝旺胃弱。肝旺多指肝气太强,表现为头胀、胁痛、胸闷太息、少腹胀。胃弱多指胃气阻滞,如食呆、脘痞胀痛、频作嗳气和矢气等。治疗上常用疏肝和胃,方如柴胡疏肝散(柴胡、白芍、陈皮、川芎、枳壳、香附、甘草)。

(二)平肝和胃法本法适用于肝火犯胃。肝火为急躁、易怒、头昏脑胀、胁痛。犯胃则吞酸、嘈杂、口苦、舌红等。治宜平肝和胃,方如左金丸(黄连、吴萸)合温胆汤(半夏、陈皮、茯苓、甘草、枳实、竹茹、姜、枣)。

(三)舒肝解郁法本法适用于木不疏土。由于肝气郁结所致,如为精神抑郁、意志消沉、胸胁苦满等。影响脾胃功能,出现饮食呆钝、食少艰化、腹胀、大便或秘或溏等证。治宜舒肝和胃,方如逍遥散(当归、白芍、柴胡、白术、茯苓、甘草、煨姜、薄荷)。不难看出,肝气横逆扰乱了肠胃系统,肝气郁结表现为精神忧郁状态,肝火冲激也影响到胃,出现纳呆、心嘈、吞酸、嗳气、恶心、呕吐、胁胀、胸痞、腹痛、腹胀、便闭或腹泻以及头晕、烦躁、失眠、疲乏等错综复杂的证候。总的来说,治肝胃不和除以清肝火为主比较特殊外,肝气、肝郁均以畅调气机、化除结滞,达到宽胸、止痛、止呕、调整大便等目的。由于气机不条达,很容易引起湿滞、停食,可以适当加入厚朴、蔻仁、神曲、山楂等药去湿消食。此外,理气药中还有许多不但可以理气,而且可以和胃的如郁金、香橼、金铃子、佛手、苏梗、娑罗子等均可斟酌选用。

三、注意事项

这里还必须说明几个问题:①治胃不忘脾:脾为阴土,胃为阳土,脾主升,胃主降,互为表里,其作用是对立统一的,有不少复杂证状的出现即由此而故。特别是肝郁证与脾脏关系最大,因为脾主思虑,思则气结,肝郁脾必郁,所以治疗肝胃不和不能忘掉脾脏。②治气不忘血:肝病时,气分与血分相互影响,血分受寒、受热或血分不足均能影响气分。反之,气分不调也能影响血分的舒畅,尤其是肝郁证,常出现血虚气滞、血虚火旺等。因此调气方剂中常伍用当归、白芍、川芎等理血药,便是这个道理。③木郁达之:在治法方面,无论肝气横逆、肝气郁结或肝火冲激,均由于肝失条达之故。所说疏肝、舒肝、平肝,还有泄肝、清肝等治法总的都是为了调达肝气,所以《内经》说“木郁达之”,是治疗肝病的纲要。④双方并重:肝胃不和是肝胃两经证候同时出现,究竟以哪方面为主?从“木克土”或“木不疏土”的发病机理来说,当然肝病是本,但当已经出现一系列明显的脾、胃、肠等证状时,胃病每居重要地位,并且胃气不能正常的和降,也影响到肝气的条达,所以一般在施治时双方并重,或先治肠胃,不必强分主次。⑤呵护脾胃:用药方面,调肝气的药不外理气、利气、降气,性多辛散香燥;重用、多用、久用,不但破气、耗气,并能耗伤阴液、肝血、胃津。在治疗肝胃不和证时,有时愈理气胀满愈甚,愈理气肝火愈旺,便由于此。清肝、泄肝的药多苦寒,多用能败胃损脾,尤当注意。

四、思考题

最后,提出一些有关问题,供思考、讨论。

(一)肝气横逆是否会变成肝火

肝气和肝火,二者都是肝脏有余之证,但由于病人体质不同,病机转化也不同。肝气横逆的证候,为胸闷、胁痛、脘痞、腹胀、太息、矢气等,主要是肝脏气机壅滞,兼见犯胃克脾的表现。引起肝火的原因为肝经蕴热,或由肝气转化,所谓“气有余便是火”,出现急躁、冲动、易怒、吞酸、口苦等火热上冲病证。在临床上,如果病人体质偏热,或肝气郁久化热,常易化为肝火,甚至可以造成中风、类中等厥阳化风的重证。

(二)肝气和肝郁,一为太过,一为不及,为何在治法上同为理气?在辨证用药上有哪些差别

肝气和肝郁,都是肝脏气机紊乱引起的病证,前者为气机横逆,偏于实;后者为气机郁滞,偏于虚(当然也有实的一面)。肝之气,应舒畅条达,太过与不及均会影响其气机之顺畅,因此,治疗的总纲均为理气为主。但细析之,治肝气横逆,立方遣药应泄其有余,药性可偏于疏泄克伐之品,如柴胡、芍药、枳壳、枳实、青皮、陈皮等,方如四逆散(柴胡、芍药、枳实、甘草)和柴胡疏肝散(柴胡、白芍、川芎、枳壳、香附、甘草),疏肝理气。治肝气郁滞,立方遣药应舒调郁滞,药性应轻柔而不可过于克伐,如川楝子、青橘叶、玫瑰花、柴胡、白芍等。肝气不畅常影响肝血,可出现抑郁、头晕、月经不调、痛经、闭经以至不孕等证,故又常需顾及血分,方如逍遥散(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薄荷、茯苓、甘草、煨姜)和金铃子散(川楝子、延胡索),舒肝理气。四逆散的主治是木横克土、肝气胃不和,逍遥散的主治是木不疏土、肝脾两虚。

(三)如果肝血虚或胃阴亏的病人患肝胃不和证,是否仍可用香燥理气药?有没有其他方法

人体阴阳依存。肝气和肝血也是相互依赖、互为其用的。肝气的条达离不开肝血的柔濡。阴亏血少之人如出现胁痛、腹胀、少纳、脘痞等证,虽然证候之标在肝气之涩滞,而其根本在于阴液之不充。如用香燥之品,液益耗而气更滞。清代王旭高在《西溪书屋夜话录》中提出的“柔肝法”对这一类病证颇有见地:“理气不应,疏之更甚者,用当归、杞子、柏子仁、牛膝,兼热加天冬、生地;兼寒加苁蓉、肉桂。”方剂可用一贯煎,方中沙参、麦冬、当归、生地、杞子柔肝濡液,配川楝子以舒调肝气,口苦燥者可酒炒黄连三五分。目前临床上治疗慢性肝炎病人,如肝阴已虚,出现胁痛如刺、少寐烦躁、五心灼热、纳少嘈杂、脉细数或弦硬、舌质红绛少苔。如用柴胡、黄芩、茵陈、枳壳之类苦寒克伐之剂,常致痛胀更甚、烦躁更剧。而用一贯煎加减柔肝养液,肝络得濡,肝气自舒,不但证状可以改善,往往肝功指标亦可得到改善。

                        [吴伯平.新中医,1980,(4):7]

内经参考文献

【注释】

(1)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2)阴静,阳躁……阳化气,阴成形。

(3)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

(4)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

(5)阴者藏精气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6)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

(7)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俯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

​(8)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

(9)切阴不得阳,诊消亡;得阳不得阴,守学不湛。

(10)阴中有阴,阳中有阳。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

(11)言人身之脏腑中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阳中之阳,心也;阳中之阴,肺也;阴中之阴,肾也;阴中之阳,肝也;阴中之至阴,脾也。

(12)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13)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14)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15)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劳者温之,散者收之。

(16)治病必求其本。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浅析 · 郁证
第六节 疏肝和胃法
证机概要
肝郁并非尽皆疏肝
肝火犯胃,这6种症状你占了几条,中医说:黄连:吴茱萸能搞定!
你个人对《伤寒杂病论》第326条是如何理解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