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脾与各脏腑的关系---中医基础理论之一

 
本文参考《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王绵之方剂学讲稿》、《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基础理论》,总结部分精华并结合笔者临床些许心得。
 
 
 
脾与肾

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脾肾两者首先表现为先天与后天的互促互助关系;脾运化水液,肾为主水之脏,脾肾的关系还表现在水液代谢方面。

先天后天相互资生:
脾主运化水谷精微,化生气血,为后天之本;
肾藏先天之精,是生命之本原,为先天之本。

脾的运化水谷,是脾气及脾阴脾阳的协同作用,但有赖于肾气及肾阴肾阳的资助和促进,始能健旺;
肾所藏先天之精及其化生的元气,亦赖脾气运化的水谷之精及其化生的谷气的不断充养和培育方能充盛。

后天与先天,相互资生,相互促进。

先天温养激发后天,后天补充培育先天。

病理上,肾精不足与脾精不充,脾气虚弱与肾气虚亏,脾阳虚损与命门火衰,脾阴(胃阴)匮乏与肾阴衰少,常可相互影响,互为因果。

两脏精虚多出现生长发育迟缓或未老先衰,两脏气虚多表现为腹胀便溏或大小便失禁或虚喘乏力,脾肾阳虚多出现畏寒腹痛腰膝酸冷、五更泄泻、完谷不化等的虚寒性病证。

脾肾阳虚引起的五更泻,又叫肾泄。有个有名的方剂:四神丸(《内科摘要》)
肉豆蔻60克 补骨脂120克 五味子120
吴茱萸30克 生姜120克 红枣50

做成药丸,每服9克,一日1-2次,临睡用淡盐汤或温开水送服,汤剂加姜、枣水煎,临睡温服,用量原方比例酌减。

温肾暖脾,固肠止泻的功效。
主治脾肾阳虚之肾泄证。五更泄泻,不思饮食,食不消化,或久泻不愈,腹痛喜温,腰酸肢冷,神疲乏力,舌淡,苔薄白,脉沉迟无力。

五更泻的病机是脾肾阳虚,以肾阳虚为主,阴寒内盛的时候是丑时,阳气萌发是在丑时,阴寒最盛,阴极而阳复,阴寒最盛的时候正是少阳之气要开始的时候。

五更泄泻往往伴随腰酸肢冷等阳气不足的情况,腹痛喜温,脉沉迟无力肾阳不足的症状。饮食不消,不思饮食,神疲乏力,舌淡,苔薄白等脾阳不足的症状。

补骨脂温肾,肉豆蔻温脾涩肠相结合,这两味药又叫二神丸。是治疗脾肾阳虚泄泻的基础方。

吴茱萸和五味子叫五味子散,也治疗五更泻。
二神丸和五味子散结合共同治疗脾肾阳虚的五更泻。
有研究报告,脾肾阳虚的患者,早上服用四君子汤,晚上服用四神丸。则比单纯服用四君子汤和四神丸或四君子合四神丸的组方疗效要更好。


胃肾气衰,胃气虚寒引起的呃逆不已,可用丁香柿蒂汤
丁香6g  柿蒂9g  人参3g
生姜6g

此方有温中益气,降逆止呕的功效,主治胃肾气衰,胃气虚寒。呃逆不已,胸痞脉迟者。

丁香温胃调气,兼温肾;柿蒂收涩,温胃顺气,两者合用能导气下行归肾。加了益气的人参、散寒止呕的生姜;诸药合用,益气温胃以散寒止呃。
 


()肾阴虚可出现五心烦热、口舌生疮、舌红少苔或无苔,或饥不欲食的虚热性病证。
胃阴虚证、胃阴损伤证可用益胃汤
沙参9g  麦冬15g  冰糖3g
生地15g 炒玉竹4.5g
养阴益胃的功效,主治阳明温病,胃阴损伤证。食欲不振,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细数。

温病易从热化伤津,热结腑实,应用泻下剂后,热结虽解,但胃阴损伤已甚,故食欲不振,口干咽燥。胃为水谷之海,十二经皆禀气于胃,胃阴复则气降能食。治宜甘凉生津,养阴益胃为法。本方重用生地、麦冬为君,味甘性寒,功擅养阴清热,生津润燥,为甘凉益胃之上品。北沙参、玉竹为臣,养阴生津,加强生地、麦冬益胃养阴之力。冰糖为使,濡养肺胃,调和诸药。

治疗脾(胃)肾阴虚,还可以用一个中成药,养胃舒颗粒养胃舒软胶囊

养胃舒颗粒:

党参15g  山药30g  制黄精20g
玄参10g 北沙参20g 炒白术20g
陈皮15g 乌梅 10g   干姜6g
山楂15g  菟丝子20g

原方无剂量,上方为我常用的药物剂量,此方有滋阴养胃的功效,适用于慢性胃炎,胃脘灼热,隐隐作痛。方解:党参健脾益气;山药、黄精滋阴益气,补肺脾肾阴;玄参滋阴降火;北沙参健脾阴益气;炒白术健脾益气;陈皮理气健脾;乌梅酸收,涩肠生津;干姜温中散寒,防止滋阴药物,滋腻脾胃,用于反佐;山楂消食;菟丝子补肝肾之阴阳。诸药配伍,共奏益气健脾胃之阴,兼补肝肾。
 


水液代谢脾气运化水液功能的正常发挥,须赖肾气的蒸化及肾阳的温煦作用的支持。

肾主水液输布代谢,又须赖脾气及脾阳的协助,即所谓“土能制水”。

脾肾两脏相互协同,共同主司水液代谢的协调平衡病理方面,脾气、脾阳失运,水湿内生,经久不愈,可发展至肾水泛滥;而肾气、肾阳虚衰,蒸化失司,水湿内蕴,也可影响脾气、脾阳的运化,最终均可导致尿少浮肿,腹胀便溏,畏寒肢冷,腰膝酸软等脾肾两虚、水湿内停之证。

脾肾阳虚,温化水湿:真武汤。
脾肾阳虚引起的水湿内停证可用真武汤。

真武汤出自《伤寒论》,
茯苓9克  芍药9克 白术6
生姜9克  制附子9
温阳利水的功效。
主治1.脾肾阳虚,水气内停。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腹痛不利,或肢体浮肿,苔白不渴,脉沉。

2.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shun)动,振振欲擗地。

本方多用于治疗虚寒的水肿,多见于风湿性心脏病与肾病。肾病到后期有阴虚、有阳虚,这是肾病后期阳虚产生的腹水,肾炎产生腹水,风湿性心脏病更容易产生腹水,心脏功能不好,下肢水肿,用它来利尿,消水。附子温中阳,还温心肾之阳,所以它通行十二经,走而不守,心、脾、肾的阳气都能补。生姜行水,白术、茯苓健脾利水,芍药滋阴养血,收敛,利水不伤阴。


 
脾与胃

脾与胃同居中焦,以膜相连,足太阴经属脾络胃,足阳明经属胃络脾,两者构成表里配合关系。

脾胃同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在饮食物的受纳、消化及水谷精微的吸收、转输等生理过程中起主要作用。

脾与胃的关系体现为水谷纳运相得气机升降相因阴阳燥湿相济等三个方面。

水谷纳运相得: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为脾主运化提供前提;
脾主运化、消化食物,转输精微,也为胃的继续摄食提供条件及能量。
两者密切合作,才能维持饮食物的消化及精微、津液的吸收转输。
若脾失健运,可导致胃纳不振,而胃气失和,也可导致脾运失常,最终均可出现纳少脘痞、腹胀泄泻等脾胃纳运失调之症。

气机升降相因:
脾胃居中,脾气主升而胃气主降,相反而相成。
脾气升则肾气、肝气皆升,胃气降则心气、肺气皆降,故为脏腑气机上下升降的枢纽

在饮食物的消化吸收方面,脾气上升,将运化吸收的水谷精微和津液向上输布,自然有助于胃气之通降;

胃气通降,将受纳之水谷、初步消化之食糜及食物残渣通降下行,也有助于脾气之升运。

脾胃之气升降相因,既保证了饮食纳运机能的正常进行,又维护着内脏位置的相对恒定。

若脾虚气陷,可导致胃失和降而上逆,而胃失和降,亦影响脾气升运功能,均可产生脘腹坠胀、头晕目眩、泄泻不止、呕吐呃逆、或内脏下垂等脾胃升降失常之候。所谓“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瞋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脾虚气陷,可用补中益气丸,出自李东垣的《脾胃论》,
人参10克  白术10克 炙甘草5
当归10克  黄芪15克  陈皮6
升麻3克  柴胡3

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的功效。
主治:1.脾胃气虚。发热,自汗,渴喜温饮,少气懒言,体倦肢软,面色晄白,大便溏而不畅,脉洪而虚,舌质淡,苔薄白。2.脱肛,子宫下垂,久泻,久痢及久疟等,气虚下陷,清阳不升诸证。

补中益气丸(汤),治疗脏器下垂,中医认为气虚下陷,胃、肝、肾、子宫等都可以下垂,中医统归为中气不足、气虚下陷。补中益气汤有补气升阳的作用,能固摄能治疗下垂的病。补中益气丸加降气的枳实或枳壳15-30g,加车前子9-15克,治疗子宫脱垂的效果更好。


 
阴阳燥湿相济:

脾与胃相对而言,脾为阴脏,以阳气温煦推动用事,脾阳健则能运化升清,故性喜燥而恶湿;

胃为阳腑,以阴气凉润通降用事,胃阴足、胃津充则能受纳腐熟,故性喜润而恶燥。

故《临证指南医案·卷二》说:“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安。以脾喜刚燥,胃喜柔润故也。”

脾易湿,得胃阳以制之,使脾不至于湿;
胃易燥,得脾阴以制之,使胃不至于燥。

脾胃阴阳燥湿相济,是保证两者纳运、升降协调的必要条件。若脾湿太过,或胃燥阴伤,均可产生脾运胃纳的失常。如湿困脾运,可导致胃纳不振;胃津或胃阴不足,亦可影响脾运功能。脾湿则其气不升,胃燥则其气不降,可见中满痞胀、排便异常等症。


调理脾胃的方子很多,有脾胃虚寒的
理中丸(人参6g,白术9g,干姜5g,炙甘草6g),此方有温中祛寒,补气健脾的功效。主治:1.中焦虚寒,自利不渴,呕吐腹痛,不欲饮食,以及霍乱等。2.阳虚失血。3.小儿慢惊,病后喜唾涎沫,以及胸痹等由中焦虚寒所致者。

附子理中丸(人参,白术,干姜,炙甘草,制附子),此方有温阳祛寒,益气健脾的功效,主治脾胃虚寒,风冷相乘。心痛,霍乱吐利转筋。

理中化痰丸(人参、炒白术、干姜、茯苓、姜半夏)。此方有益气健脾,温化痰涎的功效,主治脾胃虚寒,痰涎内停。呕吐少食,或大便不实,饮食难化,咳唾痰涎。

脾胃气虚:四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以补气健脾为主。

四君子汤加陈皮为异功散,异功散仍以补气为主,不过气很虚了,加了陈皮行气、健胃,加强补气和脾胃功能的恢复。再加半夏为六君子汤,加强燥湿化痰的功效。再加木香,砂仁为香砂六君子汤,加强健脾胃,理气的功效

脾胃虚弱:参苓白术散,在四君子汤的基础上,加上山药、扁豆、莲子、薏苡仁、砂仁、桔梗,加强益气健脾,渗湿止泻的功效,也有培土生金之意。现有成药参苓健脾胃颗粒,平常脾虚湿盛的人可以使用,如果是阴虚脾虚的人,建议服用养胃舒,如果服用参苓健脾胃颗粒需要加滋滋补肝肾的六味地黄丸一起服用,参苓健脾胃颗粒一日三次,六味地黄丸一日两次则临床效果也好。

脾胃虚寒:厚朴温中汤出自李东垣的《内外伤辨惑论》,组成:
厚朴30g,陈皮30g,炙甘草15g
茯苓15g,草豆蔻仁15g,木香15g
干姜2g
有温中行气,燥湿除满的功效。
主治:脾胃虚寒,或上 2于寒湿,致脘腹胀痛或疼痛,喜温按,大便溏,不欲饮食,泛吐清涎,四肢倦怠,舌苔白滑或白腻,脉细弦而缓或紧。此方是治疗脾胃虚寒,更主要的是胃寒,它是温中散寒,行气止痛的。

燥湿和胃:平胃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以燥湿运脾为主,药物组成有:
苍术15g,厚朴9g,陈皮9g
炙甘草4g,大枣2枚,生姜2
有:燥湿运脾,行气和胃的功效,主治:湿滞脾胃。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呕吐恶心,嗳气吞酸,肢体沉重,倦惰嗜卧,常多自利,舌苔白腻而厚,脉缓。平胃散是治疗里湿的祖方、基本方。苍术、厚朴、陈皮为主药,共奏燥湿运脾,行气和胃之功效。临床有中成药,在平胃散的基础上加了香附和砂仁两味理气健脾的药物,加强理气健脾的功效。对于湿盛脾虚,寒湿重的人员都可以服用。
如果是不仅仅有寒湿,还有外感,临床常见的肠胃性感冒,可用藿香正气散藿香正气颗粒等。藿香正气散组成:

藿香90g,紫苏叶30g,白芷30g
桔梗60g,大腹皮30g,白术60g
厚朴60g,陈皮60g,炙甘草75g
半夏曲60g,茯苓30g,生姜3片,
大枣1枚。
有解表化湿,理气和中的功效,
主治外寒风寒,内伤湿滞证。恶寒发热,头痛,胸膈满闷,脘腹疼痛,恶心呕吐,肠鸣泄泻,舌苔白腻,以及山岚瘴疟等。
 


有一类病人不仅是脾胃虚弱,而且消化功能也不好,有几种情况,1.脾胃虚弱,饮食难以消化;2.平时暴饮暴食,吃多了,脾胃运化不了,成为食积;3.因其他原因,比如吃药伤脾胃,饮食生冷伤及脾胃,长时间食积损伤脾胃,不按时吃饭,不好好吃饭伤及脾胃,导致脾胃功能不好,脾虚积食的恶性循环。这类人员不仅仅需要健脾,还需要消食,可根据情况先消食后健脾,后消食健脾同时进行。下面的方剂是健脾消食为主。

保和丸,出自《丹溪心法》,组成:
山楂180g,神曲60g,半夏90g
茯苓90g,陈皮30g,连翘30g
莱菔子30g

此方有消食和胃的功效,主治:一切食积。脘腹痞满胀痛,嗳腐吞酸,恶食呕逆,或大便泄泻,舌苔厚腻,脉滑。

此方单纯食滞引起的食积效果好,如果脾虚引起的不想吃饭,则应该服用健脾的药物,如前面所讲。如果是脾胃虚弱和食积都有,则可用此方加白术60g,成为大安丸(《医方集解》)或者保和丸配合参苓健脾胃颗粒益气服用。现在此方有中成药,有大蜜丸和水蜜丸,个人觉得能服用大蜜丸则服用大蜜丸,因为本来脾胃功能不好,服用水蜜丸难以发挥药物的功效,难以吸收消化分解药物,则影响临床疗效。
临床观察有的儿童或大人暴饮暴食,单纯用保和丸效果则不佳,则可以配合大山楂颗粒和保和丸一起服用,如果服用此药拉肚子,这个拉肚子不是水样便,而是把肠胃里面积累的素食排出来,大部分是黑色的且气味奇臭难闻的大便。
排出来后会感觉身体轻松,会特别想吃东西,此时应该注意脾胃因为食积,已经虚弱了,此时不能刚好又暴饮暴食,特别是有些家长溺爱孩子,刚好又给许多肉吃,又食积,又服用药物,慢慢的小孩就变得消瘦,面色萎黄。
此时应该控制饮食,以清淡为主,加服用健脾胃的药物,脾胃功能强壮后,再慢慢的进补,记住一个原则“若要小儿安,常带三分饥和寒”不要暴饮暴食。

如果担心拉肚子比较重,则可以服用“乳酸菌素片”调节肠道正常的菌群。


健脾消痞还有很多方子:如枳术丸,组成
炒枳实30g,白术60g,荷叶裹烧饭为丸,
有健脾消痞的功效。主治:脾虚气滞,饮食停聚。胸脘痞满,不思饮食。

在枳术丸的基础上加上炒麦糵,则为曲糵枳术丸(《内外伤辨惑论》)加强健脾消食的功效。

在枳术丸的基础上加上陈皮和半夏,则为橘半枳术丸(《医学入门》),加强健脾化痰,理气消痞的功效;

在枳术丸的基础上加上木香,砂仁,则为香砂枳术丸(《摄生秘剖》)以加强健脾化滞的功效。

这几个方子,都比较平和,特别是枳术丸,在南方从立夏后,天气湿热比较重,会影响脾胃的运化,特别是脾胃功能没有发育完善的小孩子和脾胃功能减弱的老年人,这段时间会出现不想吃饭,没胃口,可以用枳术丸的方子打成粉末,每日2-3次,每次服用6-9克,连续服用3个月,则脾胃功能会越来越好,身体状态也会越来越好。我家的小孩坚持了几个月,疗效真的好,但贵在坚持!



健脾和胃,消食止泻的方子代表方有:健脾丸资生丸
健脾丸药物组成:
炒白术75g,茯苓60g,人参45g
甘草22g,陈皮30g,木香22g
砂仁30g,炒麦芽30g,山药30g
肉豆蔻30g,黄连22g,神曲30g
山楂30g
共为细末,蒸饼为丸如绿豆大,每服50丸。一日2次。

此方有:健脾和胃,消食止泻的功效。
主治脾胃虚弱,饮食内停。食少难消,脘腹痞闷,大便溏薄,苔腻微黄,脉象虚弱。
健脾丸是以健脾为主,通过健脾,加强脾的运化功能,脾胃功能不行,还有大便稀泻的情况,平时吃东西少,脾虚不思饮食。
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胃有病就不想受纳,脾有病不想吃东西,通过健脾,通过理气助消化,来改善食少难消,脘腹痞闷,大便溏薄等症状。此方加黄连,大量的补气健脾药物和消食、止泻药物加上少量黄连,以坚厚肠胃,“苦寒可以厚肠胃”。以防太补引起脾胃的湿热。


资生丸出自明代名医缪希雍的《先醒斋医学广笔记》,此方药物组成:
白术90g,人参90g,薏苡仁45g
茯苓45g,山楂60g,橘红60g
川黄连9g,白豆蔻10g,泽泻10g
桔梗15g,藿香叶15g,炙甘草15g
白扁豆45g,莲子肉45g,炒淮山药45g
炒芡实45g,炒麦芽30g

共研细末,练蜜为丸,重6g,每服16g,忌服桃李雀蛤生冷。
有健脾开胃,消食止泻的功效。
主治:妊娠三月,阳明脉衰,或胎元不固。又治脾虚失运,不思饮食,呕吐泄泻,小儿疰夏。

资生丸健脾丸相比补得更厉害了。健脾丸以异功散为基础,资生丸以参苓白术散为基础,另外加上藿香、白蔻仁、山楂、麦芽,及小量的黄连和桔梗。资生丸的黄连是整个方剂的四十五分之一,健脾丸是的黄连是二十分之一。


消痞化积的代表方是枳实消痞丸出自李东垣的《兰室秘藏》,药物组成:

人参9g,白术6g,茯苓6g
炙甘草6g,干姜3g,黄连15g
半夏9g,厚朴12g,枳实15g
麦芽曲6g

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5-9g ,每日2次。
此方有消痞除满,健脾和胃的功效。主治:脾胃气滞,寒热心结。心下痞满,不欲饮食,倦怠乏力,大便不调,舌苔白腻不厚,脉濡而右关部弦。

本方主要是治疗心下痞满,不欲饮食,倦怠乏力,大便不调(大便既不干结,也不稀溏或虽稀溏但不泄泻),这几个情况与泻心汤证的情况不同,没有肠鸣下利,没有干呕,说明它的这个病的虚的比泻心汤证重,而湿热在内也重,不是水气跟热相结,而是脾胃气虚的症状。
脾胃气虚,而且痞满有形,是湿热在内,气机升降失常,故用健脾、行气、除湿热的办法治疗。方中黄连的用量五倍于干姜,有枳实、半夏、厚朴温药,有四君子汤。方中有扶正的,也有苦降辛开的,也是寒热并用,温药的药量大过寒药。

如果是湿热引起的脾胃的相关问题,则可以用半夏泻心汤(《伤寒论》)、黄连汤(《伤寒论》)、枳实导滞丸(《内外伤辨惑论》)等方剂。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为调和肠胃的代表方剂,泻心汤系列有半夏泻心汤;减干姜2两加生姜4两的生姜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加甘草1两的甘草泻心汤。不同药物的剂量和药物则功效侧重点不同,泻心汤系列临床效果都挺好。

泻心汤药物组成:
半夏9g,黄连3g,干姜6g
黄芩6g,人参6g,炙甘草6g
大枣4
现代用法:水煎取汁,分两次服。

有和胃降逆,开结除痞的功效。
主治:胃气不和。心下痞满不痛,干呕或呕吐,肠鸣下利i,舌苔薄黄而腻,脉弦细。

生姜泻心汤有和胃消痞,散结除水的功效,主治:水热互结。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腹中雷鸣,下利等症。

甘草泻心汤有益气和胃,消痞止呕。主治:胃气虚弱,腹中雷鸣下利,水谷不化,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等症。

黄连汤出自《伤寒论》,药物组成:
人参3g,黄连5g,干姜5g
半夏9g,大枣4枚,炙甘草6g
桂枝5g

平调寒热,和胃降逆的功效,主治:胸中有热,胃中有寒。胸中烦闷,欲呕吐,腹中痛,或肠鸣泄泻,舌苔白滑,脉弦。



枳实导滞丸出自《内外伤辨惑论》,药物组成:
枳实15g,大黄30g,神曲15g
茯苓9g,黄芩9g,黄连9g
白术9g,泽泻6g

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6-9g ,每日2次。

有消导化积,清热祛湿。主治:湿热食积,内阻肠胃。脘腹胀痛,下痢泄泻,或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沉有力。

枳实导滞丸和保和丸一样,都是纯消而不补的,它的功效是消除饮食积滞,所谓的热和湿也是饮食所生。枳实导滞丸胀的程度和痛的程度偏下一点,所谓脘腹,以腹为主。

保和丸以脘为主。枳实导滞丸的饮食积滞比较甚,时间比较长,已经酿生湿热。这里讲的大便泻下、泄泻,都是大便不舒服。

凡是大便正常,便的多,不管便什么东西,只要真是积滞的病,大便以后觉得痛快,就顺着往下导,不要用泻药,这是比较顺利的,说明胃的将浊功能比较好。

如果是脾热,则可以用钱乙《小儿药证直诀》泻黄散,药物组成:
防风120g,藿香21g,石膏15g
栀子6g,甘草5g
此方有写脾胃伏火的功效。

主治:脾胃伏火。口疮口臭,烦渴易饥,口燥唇干,舌红脉数,以及因脾热弄舌等。

这个方子在之间讲口疮的时候提到过,这里不多讲了。临床上我用此方加减治疗脾胃有热的唇炎和口腔生疮,生在唇上的疮效果挺好。可加减滑石、煅龙骨、煅牡蛎等收湿敛疮之品则效果更佳。

不同的病证用不同的方子,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子,不同的兼证需要方子加减以灵活运用。引起疾病的因素很多,中医讲究“三因制宜”因时、因地、因人。医学是比较深奥且神奇的一门学科,正如丹溪翁言“医学亦难乎,汝谨识之”,需要后辈不断钻研,结合临床总结经验,传承创新。
 
 心与各脏腑的关系---中医基础理论之一
肺与各脏腑的关系---中医基础理论之一
肝与各脏腑的关系---中医基础理论之一
胃--中医基础理论六腑之一
脾--中医基础理论脏象学说之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胖补气,瘦补血
胃以通为补,脾以健为运,常用7种养胃中成...
脾胃虚弱所致慢性腹泻中成药大全
中医食疗实用列表大全(含食物性味归经功效主治)一、五谷杂粮类
脾胃虚寒、乏力、四肢冰冷、腹泻?四味中药,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转:家有本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