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诊断学 | 重点07(闻诊)

闻诊:听声音+闻气味

一、声音

【语声】

1. 语声重浊:声音沉闷不清晰。外感风寒;痰湿阻滞。

2. 音哑:语声嘶哑。失音:语而无声,古称“喑”。

(名词解释:金实不鸣、金破不鸣)

金实不鸣(实证)

新病音哑或失音。

风寒或风热袭肺、痰浊阻肺。邪阻息道,肺气不宣,声音难出。

金破不鸣(虚证)

久病音哑或失音。

肺肾阴虚。虚火灼肺,咽喉失养,声音难出。

子喑

妇女妊娠后期出现音哑或失音者,称为妊娠失音,古称“子喑”,多为经脉被阻(胞胎阻碍肾之络脉,肾精不能上荣于咽喉)一般分娩后即愈。

区分:失音、失语

失音:神志清楚而不能发出声音,即“语而无声”;

失语:神志清晰,虽能发出声音,但语言表达障碍,即“有声而无语”。多见于中风或脑外伤之后遗症。

【语言——心神】

主要观察语言表达能力、应答能力、吐字。

心主神明,言为心声,语言异常主要反映心神的病变。

1. 谵语:神识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热扰心神,属实

2. 郑声:神识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声低模糊。心气大伤,精神散乱,属虚证。

区分:谵语、郑声

同:皆属神志昏乱的失神危候。

异:“实则谵语,虚则郑声。”

谵语:急性热病极期。多见于热入心包、痰热扰心、阳明腑实、热入血室、痈疽毒邪内陷、疔毒走黄等证。邪盛失神。

郑声:久病、重病的后期危重阶段。多因脏气衰竭,心神散乱所致。正虚失神。

3. 夺气:语声低微,气短不续,欲言不能复言。宗气大虚。

4. 独语:自言自语,喃喃不休,见人则止,首尾不续。为阴证、虚证。多见于癫病、郁病。

虚:心气不足,神失所养;

实:气郁生痰、痰蒙心窍。

5. 狂言:精神错乱,狂躁妄言,语无伦次。痰火扰心,为阳证、实证。多见于狂病。

6. 错语:神志清楚,语言错乱,有自知力。

虚:久病体虚、年老脏气衰微。心气血两虚,心神失养。

实:痰浊、瘀血、气郁阻遏心窍。

7. 语謇:神志清楚,思维正常,但语言不流利或吐字不清。风痰阻络,常见于中风先兆或中风后遗症。(因习惯而成为“口吃”,不属病态。)

【呼吸——肺肾】

主要观察:呼吸频率快慢、气息强弱粗细、呼吸音清浊、呼吸是否均匀通畅等

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宗气积于胸中,走息道而司呼吸。呼吸异常主要反映肺肾的病变。

呼吸气粗,疾出疾入,多属实证、热证。

呼吸气微,徐出徐入,多属虚证、寒证。

1. 喘:呼吸困难,短促急迫,甚则张口抬肩,鼻翼扇动,不能平卧。

实:

发病急骤,声高息粗,以呼出为快,且形体壮实,脉实有力。
风寒袭肺,痰热壅肺,痰饮停肺,水气凌心。
虚:
发病徐缓,气怯声低,息短难续,动则喘甚,以深吸为快,且形体虚弱,脉虚无力。
肺肾亏损,气失摄纳。

2. 哮:呼吸急促,喉间有哮鸣音。多为痰饮内伏复感外邪,或由寒冷/刺激性气体、过食酸咸生腥诱发。

区分:哮、喘

喘:呼吸困难,气息急促

哮:喉间哮鸣音+

哮必兼喘,喘不必兼哮

3.短气:呼吸气急短促,气短不足以息,不能接续,似喘而不抬肩,无痰鸣。

实:痰饮、气滞、血瘀

虚:肺气不足、元气大虚

4. 少气:呼吸微弱,气少不足以息,言语无力,声低。为内伤久病体虚或肺肾气虚。

【咳嗽——五脏六腑】

有声无痰谓之咳,有痰无声谓之嗽,有痰有声谓之咳嗽。

“五脏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咳嗽不止于肺,而不离乎肺。”

判断寒热虚实:结合痰量色质,发病时间,病史,兼症等。

1. 外感风寒:咳声重浊,痰白清稀,伴鼻塞。

2. 热邪犯肺:咳声不扬,痰稠色黄。

3. 痰湿阻肺:咳声重浊紧闷,痰多易咳。

4. 燥邪犯肺、肺阴亏虚:干咳少痰,咽喉干燥。

5. 风邪痰热搏结:“顿咳”、“百日咳”。咳嗽阵发,连声不绝,缠绵难愈。见于小儿。

6. 白喉:咳如犬吠,伴声音嘶哑,吸气困难,喉中有白膜生长,擦破流血,随之复生。肺肾阴虚,疫毒攻喉。

【呕吐——胃】

有声有物为呕,有物无声为吐,有声无物为干呕。统称“呕吐”,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所致。

暴病多实,久病多虚。

1. 虚寒证:声微,势缓,呕吐物清稀,无酸臭味。脾胃阳虚,运化失司,胃失和降,胃气上逆。

2. 实热证:声壮,势猛,呕吐物黄稠、酸苦。邪热犯胃,胃失和降,胃气上逆。

3. 热扰神明、头颅外伤、颅脑出血、肿瘤:呕吐呈喷射状。

4. 伤食:呕吐酸腐未消化食物。

5. 胃反:朝食暮吐或暮食朝吐。脾胃阳虚证。

6. 食物中毒:进餐后多人发生呕吐和腹泻。


7. 水逆:口干欲饮,饮后则吐者。水饮停胃,胃气上逆。

呃逆】

呃逆(打呃、哕):胃气上逆,从咽喉部发出不自主的冲击声,声短而频,呃呃作响。(名词解释)

【嗳气】

嗳气(打饱嗝、噫气):胃中气体上出咽喉发出的声音,长而缓。是胃气上逆的表现。(名词解释)

注意区分呃逆和嗳气。

【太息】

患者情绪抑郁时,胸闷不畅,不自觉地发出长吁或短叹声,叹后自觉舒适。为肝气郁结。

【喷嚏】

喷嚏是肺气上逆于鼻,突然由鼻孔喷出而爆发的声响。

阳虚者突发喷嚏:阳气回复。

【鼻鼾】

熟睡或昏迷时,喉鼻随呼吸发出的一种声响,是气道不畅的表现。

【肠鸣】

胃肠蠕动产生的声响,又称“腹鸣”。

正常:低弱和缓,难以闻及。

异常:胃肠中水气相激,腹中气机不利,肠鸣辘辘作响可直接闻及。

1. 肠鸣增多

①胃脘部漉漉有声,行走或以手推抚胃脘部时其声下移

——痰饮停胃,阻滞中焦气机。

(若饮水过后出现,多属正常

鸣响发自脘腹,如饥肠辘辘,得温得食则减,受寒饥饿时加重

——中气不足,胃肠虚寒。

③肠鸣高亢频急,脘腹痞满,大便溏泄

——外感风寒湿邪,客于胃肠,胃肠气机紊乱。

2. 肠鸣稀少

肠道功能传导障碍。

①肠鸣音稀少

——多为实热、肝脾不调、阴寒凝滞等所致肠道气机不通,或脾肺气虚,肠道虚弱,传导乏力。

②肠鸣音消失,脘腹部胀满拒按

——重证,肠肠道气滞不通,可见于肠痹、肠结。

【呵欠】

频频不止为数欠。体虚、阴盛阳虚。


二、气味

酸腐臭秽多实热,味轻腥臭多虚寒。

1. 病体气味

①口气:胃热(臭秽+牙龈红肿)、胃肠积滞(酸臭+食欲不振+脘腹胀满)、内有脓腐溃疡(腐臭+咳吐脓血)、牙疳(牙龈腐烂:牙周病)。

②汗气:湿热久蕴于皮肤(腥膻)、湿热内蕴(狐臭)。

③痰涕:肺热壅盛(咳痰黄稠臭秽)热毒炽盛肺痈:腥臭脓痰带血)、寒证(痰清稀量多,气味不明显)、外感风寒(鼻流清涕,无明显气味)、湿热上蒸(鼻渊:鼻流臭秽浊涕)。

④呕吐物:胃寒(清稀无臭)、胃热(腐臭秽浊)、食积(酸腐+未消化的食物)、痈疡(腥臭脓血)。

⑤排出物(二便、经带)

大便:

酸臭——肠道郁热

溏泻、腥——脾胃虚寒

泄泻,臭如败卵,未消化食物,矢气酸臭——食积

小便:

黄赤浑浊臊臭——膀胱湿热

烂苹果气味——消渴病

经血:

臭秽——热

腥臭——寒

带下:

黄稠臭秽——湿热

清稀腥臭——寒湿

奇臭,颜色异常——可见于癌症

2. 病室气味

血腥——失血

腐臭——疮疡、溃腐

尸臭——脏腑衰败,病重

尿臊——水肿病晚期

烂苹果味——消渴病晚期

蒜臭味——有机磷农药中毒

  • 封面图片摄于北京中医药大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闻诊——1、听声音
中医诊断学《闻诊》第二节、听声音(病变声音)
中医之--闻诊(转)
纯干货~听声知病!中医闻诊大全
中医诊断学讲义——第四章 闻诊
中医诊断:闻诊知识点总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