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五运六气理论的基石-气化学说

气化学说源自《黄帝内经》的运气七篇大论,它贯穿整个运气理论,说它是五运六气理论学说的基石不为过,因此也是我们步入五运六气理论之门的钥匙。

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最基本元素,是世界的本原,是占有空间、运动不息的客观存在,《庄子·知北游》中“通天下一气耳”,可谓“至大无外”,“至小无内”。《素问·天元纪大论》引《太始天元册》曰:“太虚廖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揔统坤元。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认为在广阔无垠的宇宙虚空中,充满着无穷无尽具有生化能力的元气。

气化,即气的生成变化,也就是指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从气是宇宙的本原,是构成天地万物的要素这一基本观点出发,人的生成,亦依赖于天地的气化,故《素问·宝命全形论》曰:“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难经·八难》曰:“气者,人之根本也”,《医权初编》曰:“人之生死,全赖乎气。气聚则生,气壮则康,气衰则弱,气散则死”。人生于天地间的“气化”,人与天地同源一气,人体之内自然也存在合于天地的“气化”,故人体内的气化也无时无刻不受天地气化的影响,我们称之为“天人相应”。

《素问·六天元纪大论篇》曰:“甲乙之岁,土运统之;乙庚之岁,金运统之;丙辛之岁,水运统之;丁壬之岁,木运统之;戊癸之岁,火运统之。”这一段我们归纳起来则为:甲己化土,乙庚化金,丙辛化水,丁壬化木,戊癸化火,说的是天气的气化。《素问·六天元纪大论篇》又曰:“午之岁,上见少阴;丑未之岁,上见太阴;寅申之岁,上见少阳;卯酉之岁,上见阳明;辰戌之岁,上见太阳;已亥之岁,上见厥阴。少阴所谓标也,厥阴所谓终也。厥阴之上,风气主之;少阴之上,热气主之;太阴之上,湿气主之;少阳之上,相火主之;阳明之上,燥气主之;太阳之上,寒气主之。所谓本也,是谓六元。”这一段我们归纳起来则是:子午之岁,少阴君火司天;丑未之岁,太阴湿土司天;寅申之岁,少阳相火司天;卯酉之岁,阳明燥金司天;辰戌之岁,太阳寒水司天;已亥之岁,厥阴风木司天;这是地气的气化;天气与地气的气化相互交融共同影响自然界万物的兴衰,人的健康自然也受其影响,此为自然界之气化。

天地的气化如何影响人呢,《素问·六五运行大论篇》说:“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气为柔,在脏为肝……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气为息,在脏为心……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气为充,在脏为脾……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气为成,在脏为肺……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气为坚,在脏为肾。”说到底,就是传统中医所谓的“藏象系统”,到这里我们就能够看到一个完整的“天人相应”体系了。

天地气化能够影响人体内的气化,主要是通过五行也就是五运的生克制化来完成,对应于人体便是“五脏生克制化”,要理解五脏生克制化,必须站在“气化”的角度才能理解。比如今年辛丑年,为水运不及之年,太阴湿土司天。根据《素问·气交变大论篇》的论述:“岁水不及,湿乃大行……民病腹满,身重,濡泄,寒疡流水,腰股痛发,腘腨股膝不便,烦冤,足痿清厥,脚下痛,甚则跗肿。藏气不政,肾气不衡……民病寒疾于下,甚则腹满浮肿……筋骨并辟,肉瞤瘛,目视䀮䀮,物踈璺,肌肉胗发,气并鬲中,痛于心腹,黄气乃损,其谷不登。”这是说水运不及之年的发病特点,只有站在气化的角度,明确天地气化变化影响人体气化变化,从而知道天气的“岁水不及,湿乃大行”也会导致人体内的“湿乃大行”,然后根据五行的生克制化,知道水气不足,故出现土湿之气太盛,寒水为土湿所乘,水之子木来复,故整个肾、脾、肝的“藏象”系统皆可能表现出对应的症状。比如寒湿客于中焦脾胃引起的“腹满,身重,濡泄”;肾与膀胱相表里,肾病,膀胱亦受邪,寒湿客于肾、膀胱两经出现“腰股痛发,腘腨股膝不便……足痿清厥,脚下痛,甚则跗肿”;风性善动而数变,肝风偏胜,故“面色时变,筋骨并辟,肉瘛”;肝开窍于目,肝病视物不清,故曰“目视䀮䀮”。肝气疏泄失职,气机郁滞在隔间,不通则痛,故“痛于心腹”。这是天气气化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因外在的天地之气与人体相通应,是不是就完全按照天地之气去影响人体了呢?答案是否定的。天地之气进入人体之后,根据个体的差异,经气的盛衰,参与到人体内的气化,具体的演变过程不得不提到令很多人眼花缭乱的“标本中气”理论。“标本中气”的具体内容在《素问·六微旨大论》中所说:“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所谓本也。本之下,中之见也,见之下,气之标也。”简单说:少阳相火,少阳为标,相火之气为本,中气是厥阴风木;阳明燥金,阳明为标,燥金之气为本,中气是太阴湿土;太阳寒水,太阳是标,寒水之气是本,中气是少阴君火;厥阴风木,厥阴为标,风木之气为本,中气是少阳相火;少阴君火,少阴为标,君火之气为本,中气是太阳寒水;太阴湿土,太阴为标,湿土之气为本,中气是阳明燥金。刘渡舟总结说:“六经之气以风寒暑湿火燥为本,三阴三阳为标。本标之中见者为中气。中气如少阳、厥阴为表里;阳明、太阴为表里;太阳、少阴为表里。表里相通,则彼此互为中气。脏腑为本居里,十二经为标居表。表里相络为中气居中。所谓络者,乃表里互相维络,如足太阳膀胱经络于肾,足少阴肾经亦络于膀胱也。”

在人体正常的气化过程中,遵循《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所说:“少阳、太阴从本,少阴、太阳从本从标,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也”的原则。即少阳相火、太阴湿土从本气而化;少阴君火、太阳寒水既从本气而化,也从标气而化;阳明燥金和厥阴风木不从本气也不从标气,而是从中气而化。意即三阴三阳有一定转化趋势,如太阳寒水,本寒标热,中见少阴,太阳经受病会有寒热两种变化。中气相对难以理解一些,“阳明厥阴从中气”,症状从中,治疗也当从中。马莳注曰:“中气者,三阴三阳各犹夫妇之配合相守。”李东垣认为“中”为“中庸所谓君子而时中之义”,“从中治”意为“以从合宜酌中处用药”,可以说中气是维系标本之间阴阳表里、互相配偶关系,调节气化盛衰,起到枢机作用的气。

除了自然界气化、人体气化,气化还可以体现在药物的性味上。药性的四气五味源于天地自然之气化,所谓“天制气,地制形”“天制色,地制味”,“寒、热、温、凉四气生于天,酸、苦、辛、咸、甘、淡六味成于地”。药物性能与天地气化相关,中药及方剂的功效,即是以药之偏性,针对气化的失常,调整人天关系,调整人体的偏性。如《素问·脏气法时论》云:“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司岁备物,司岁备药,《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曰:“司岁物何也?天地之专精也。”意为根据岁气来采备其所生化的药物,因其能得天地专精之气,故气全而力厚。古人立法制方,以药物气味激发人体内的气化,太过者抑之,不及者益之,绝非如今时之人以药效论方,全不顾性味及升降浮沉,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古方用药效无法解析全方的原因。

参考文献:

[1] 李阳波,刘力红,唐农,等.开启中医之门:运气学导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34.

[2] 李时珍.本草纲目 (卷3上) [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0:42.

[3] 南京中医学院.黄帝内经素问译释[M].3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4] 明·马莳.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449.

[5] 刘渡舟.《伤寒论》的气化学说[J].新中医,1982 (7) :51.

[6] 张磊,吴修符,郭伟星.六经标本中气理论浅析[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27(05):531-534.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五运六气理论的基石——气化学说
《伤寒论》的气化学说
标本中气学说初探
巴山夜语中医大讲堂:吴述伤寒杂病论研究(13)标本中气上(2)
伤寒论临证指要(5)
刘渡舟经典名篇:《伤寒论》的气化学说(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