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农村经济的生态与表象分析(完整版)

内容摘要】专门讨论农村经济的生态(循环、生态链与生态圈)和表象。首先建立中国农村经济循环模型,指出中国农村经济循环由农村生产循环和扩大生产循环组成,包含农业生产、非农业生产和扩大生产3种生产方式;进而讨论农村生产的生态链、农村经济的生态圈和农村经济的表象,最后指出制约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10个主要因素盘活中国农村经济的路径。发展中国农村经济须以农村为中心,路径是改造农业生产、做强非农业生产和做大扩大生产,关键在优化农村生产的生态链和农村经济的生态圈,出路在政府统筹和主导,加大政府投资、加强宏观调节市场和创新土地政策,活跃农村经济循环,理顺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等之间的外部关系。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经济,农村生产,生态链,生态圈,表象,现代化


    乡村振兴的关键是振兴农村经济,乡村治理应着眼于盘活农村经济。一切农村社会问题都源自农村经济问题,农村社会散漫皆因农村生产的组织散漫,农村空心化皆因农村经济收入不如城市经济收入,农村生活单调及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差皆因农村经济的收益差,等等,莫不如此;必须从盘活农村经济着手,在解决农村经济问题的过程中予以解决。鉴此,有必要对农村经济进行深入分析。本文讨论农村经济的生态(循环、生态链与生态圈)和表象,指出其欠缺和致其欠缺的主要原因,最后给出解决农村经济问题的出路。

1.中国农村经济的循环关系

1.1中国农村经济的循环

中国农村经济长期独立、稳定运行,使之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和重要组成,并使农业生产成为农民生存与生活的保障;反过来,农业生产的保障地位和农村经济的基础地位又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长期独立、稳定运行。农业经济在这种长期独立、稳定运行中形成了一种农村经济循环,它由农村生产循环和扩大生产循环2个循环组成,包括农业生产、非农业生产和扩大生产,见图1,这种农村经济循环反过来保障农村经济的独立、稳定运行

农村生产循环是农村经济循环的基本循环农村生产循环是从生产资料到农村生产再到物质产出最后回到生产资料的闭环,以农业生产为初衷与基础,辅之以农产品加工(纺纱、酿酒、制糖等)、农耕工具制作、日用家具制作乃至工业品生产等非农业生产方式,用以满足农村生活和来年生产的需求,成为农村赖以生存与生活的保障。

非农业生产是农业生产的必要补充和农村经济的活跃成分。传统上,农村生产以家庭农业生产为主,农业生产的产出(农产品)留作生产资料以保障来年的农业生产,剩余的产出(农产品)用作生活资料,不能自己生产和不足的生产资料则通过交易农产品或手工产品等补够;中国农村生产虽然以农业生产为主却长期存在手工业生产等非农业生产方式,非农业生产的产品通过集市交易换成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故图1中以“农村生产”而非“农业生产”标示。显然,传统的农村生产循环主要是物质劳动的循环而不大依赖资金的循环。

当下,种子、肥料、生活工具等生产资料和电器电子产品等生活用品都需要从外购买,增大了资金循环的作用而减小了物质循环的作用,同时也引入了交易价格对投入利用效能(产出/投入)的影响和市场风险;即使如此,图1所示农村生产循环仍然成立,只不过是将“产出(农产品)留作生产资料”变成“产出(农产品)通过交易换成生产资料(产出→货币→生产资料)”罢了,性质没有变化。

农村生产循环能否满足农村生产生活需求取决于生产资料供应、人均土地供应、生产技能、产出物质的交易价格、自然条件和突发事件等诸多因素及其综合影响;正常情况下可用投入利用效能衡量农村生产的有效性,效能大于1表示投入是有效的,小于1则表示是负效的;只有当投入利用效能大于某一理想值时投入意愿才能变成行动,而投入利用效能不理想时农村生产循环便会终止;此外,天灾人祸等突发事件将导致农村生产欠收甚至绝收,也可能导致农村生产循环终止。

农村扩大生产再循环是将生活所剩部分再次投入农村生产循环,能否实现取决于主、客观2个方面。主观上是否具有扩大生产的意愿,关键在于能否克服中国农村“最小化再投入和最大化囤粮”的生活保险经验;客观上在于农村生产循环是否具有吸纳生活所剩的容量保障投入利用效能理想的能力(农村生产循环的吸纳能力),与农村生产循环一样受生产资料供应、人均土地供应、生产技能、产出物质的交易价格、自然条件和突发事件等够因素制约。扩大生产再循环的产出完全用于农村创收和资产积累,是加速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

1.2中国农村经济循环的三大关系

以上分析表明,农村生产循环是农村经济的稳定器,扩大生产是加速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而农业生产是发展农村经济的初衷与基础,非农业生产是农业生产的必要补充和农村经济的活跃成分;农业生产与非农业生产、农村生产循环与扩大生产循环以及农村经济循环与城市经济循环之间存在紧密的关系,需要正确处理。研究农业或非农业生产本身的规律固然重要,但研究农村经济循环内部的各种循环及生产之间的关系以及农村经济循环与城市经济循环之间的关系也应受到高度重视。

1.2.1农业生产与非农业生产的关系

农业生产和非农业生产是农村经济的一体两面。这个一体两面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农业生产非农业生产同时存在于农村经济中,而且,自有农业经济的农村以来非农业生产便与农业生产相伴而存,并因此才有现代工商业城市从农村非农业生产分蘖而来,市场经济体制下更是如此,因此,农村发展非农业生产和发展农业生产一样名正言顺;二是农业生产和非农业生产虽是两种不同业态,但共同形成农村经济,应该相互促进和相得益彰。

对农村经济而言,农业生产与非农业生产的关系是相互促进关系,不是非此即彼关系,也不是厚此薄彼关系,更不是顾此失彼关系。盘活农村经济要改造农业生产和做强非农业生产,不仅要从农业生产与非农业生产自身着力,更要正确处理农业生产与非农业生产的关系,使之相辅相成和相得益彰;非农业生产要保障农业生产的资金投入、吸纳农产品并提高其加工增值、提高农业生产的规模效应、促进农业生产链、生产方式和农产品结构调整乃至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反过来,农业生产也要为非农业生产提供优质、丰富的农产品和其他原料或燃料,促进非农业生产扩大生产和创新经营模式、工艺、技术、设备和产品。

进一步,农村非农业生产必须根植于农村和以农业生产为本,工商之事不兼事农则本末不备(张謇),张謇“经营乡里”实践取得成功就在于“既营纺事,乃思开拓棉植,是以续兴垦牧”。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农村赶上改革开放的浪潮,涌现出一大批乡镇企业,虽带动了当地一时发展,但其中很多企业丢掉了事农之本,不结合当地的农业生产,连原材料都得从遥远外地采购,结局要么是取得成功但代价是毁掉了当地农村,要么是竞争不过城市同行导致农村非农业生产危机和农村经济危机,更给农业生产造成深重破坏;由此可见,丢掉事农之本的农村非农业生产并非农村经济之良选,成功或失败都将损害农村,这就是“天下第一村”华西村的教训。

1.2.2农村生产循环与扩大生产循环的关系

农村生产是扩大生产的基础,没有农村生产便没有生活所剩,而且,没有农村生产吸收生活所剩便不能组织有效的扩大生产,可以讲,没有农村生产便不可能有扩大生产;农村扩大生产是盘活农村经济的动力,一则增大农村经济规模,加速农村资产积累,二则促进农村经营模式、生产方式、技术、产品和结构调整以吸收生活所剩进行更有效的农村生产,最重要的是做强非农业生产和促进农业生产与非农业生产比重的调整。

农村扩大生产是加速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盘活农村经济要刺激扩大生产,以扩大生产促进农村生产发展,尤其是促进农村生产结构调整,为此,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创新农村生产经营模式、生产技术、生产装备产品,改造农业生产,做强非农业生产。

问题是农村扩大生产的投入哪里来。刺激扩大生产不能仅靠农村生活所剩,必须有外界资源加码,尤其是政府统筹和主导。农村资产尤其资本积累少,每年的经济收入亦有限,再加上“最小化再投入和最大化囤粮”的生活保险做法,农村农民将本来就少的生活所剩投入扩大生产的意愿不高,即使投入其规模亦有限,这种有限的投入对扩大生产的刺激效力亦有限,农村扩大生产实则需要加大政府投入——这就引出加强农村经济循环与农村之外城市经济循环关系的话题。

1.2.3农村经济循环与城市经济循环的关系

本来,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因为城市是因工业从农业农村分离后才形成,农业为城市提供生活所需农产品,相应的,城市也为农业农村提供市场和资金。但是,中国历史上一直未能正确处理好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的关系,从未达到过“工农商兼济”的和谐境界,要么重农轻商,要么重工轻农;时至今日,1953年后以农养工和城乡二元结构政策的惯性影响依然较大。

中国农村经济出现问题不是中国农村经济循环的构成有缺陷,而是因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不足导致农村经济循环运行不畅通,盘活农村经济需要城市经济输入资源——加大政府投入、宏观调节市场和创新土地政策三管齐下,资源、市场和建设用地指标适度向农村农业倾斜。1953年,农业总产值占工农总产值的70%,以农养工加速建立齐全的工业体系是国民经济体系建设的需要;2013年,工业总产值在工农总产值中的比重已经达到82%,工业反哺农业盘活农村经济也是国民经济体系建设的需要;今天,更有条件以城市经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建设和谐的国民经济体系。

政府与农村农民要强化农村经济循环概念,正确处理农业生产与非农业生产、农村生产循环与扩大生产再循环及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之间的关系,改造农业生产,做强非农业生产和做大扩大生产,盘活农村经济。

2.中国农村生产的生态链

农村农民要主动作为。强化农村经济循环概念,树立“改造农业生产”“做强非农业生产”“做大扩大生产”意识,采用间种、套种、轮种和立体种养殖以集约化利用土地和增加农业收入,通过工、商与农之种、养、牧结合优化农村生产的生态链以做强非农业生产和改造农业生产,合理安排资金以保障中间投入四时不断和扩大生产投入不断增大,主动做大扩大生产,盘活农村经济。

农村农民主动作为的突破口是优化农村生产的生态链。优化农村生产的生态链是从微观层面即农村农业农民本身及其实际情况着力,是农村农民能够操作、容易出成绩切做的不够的方面。这里,农村生产的生态链指农村生产的上、下生产过程(或生产环节)之间垂直组合所形成的那种类似于生物界那种“吃”与“被吃”关系的“食物链”,上一个生产过程的物质产出(产品或废弃物)是下一个生产过程的物质投入;工、商与农之种、养、牧结合的农村生产生态链是工业、商业与农业之间形成的食物链,是一种跨产业的垂直组合,其中,农业生态链又包含种植、养殖和畜牧之间形成的食物链,是一种跨专业的垂直组合(间种、套种、轮种和立体种养殖是2种或2种以上农业专业的并行组合,不是垂直组合,因而不属于生态链构建);优化农村生产的生态链就是要重构工、商、农及农业的种、养、牧等专业之间的垂直组合,畅通农村生产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和资金流,重整生产关系,释放生产价值尤其经济价值。

种养结合、种牧结合和工商农结合古已有之,农工商结合自近代实业家张謇始尤其改革开放后倍受重视。农业废弃物和生活的厨余垃圾用来养猪养牛或沤肥,而猪牛的排泄物(粪污)和沤肥又用来肥田(种植),这就是种养结合,在中国农村随处可见;种养结合、种牧结合等农业专业结合的进一步完善便是跨产业的农工商结合,其中,浙江湖州基塘模式是一个载入中国农村生产史册的例子。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生产经营始于公元前770-403年的春秋战国时期,通过构建丝纺、种桑、养蚕养鱼养猪、商业生态链,后扩展到甘蔗种植、制糖等专业,形成一个桑基鱼塘系统(见图2,转引),以丝纺带动种桑养蚕养鱼,又以养鱼带动甘蔗种植和制糖, 进而带动商业繁荣,得“两利俱全,十倍禾稼”的经济效益;珠三角平原的“池塘养鱼→塘泥种植果树、甘蔗、桑树、花卉等→种植物饲料化→养猪养牛养鸭等→种植”堤塘模式类似于浙江湖州的基塘模式,但因没有丝纺带动,经济效益 较小;这2个历经千百年的例子说明,构建农村生产的生态链要以农为本但须有工商,农业是工商的基础但“无工商则农困塞(张謇《张季子九录》)”,盘活农村经济须走工商促兴农业的道路。

再看一个国外农村生产生态链的例子——菲律宾玛雅农场生态链(图3)。玛雅农场最初只开展面粉加工,后用麸皮养猪养牛养鱼养鸭,继而开展畜产品与水产品加工和农业种植;到1981年,农场拥有24公顷的丘陵地种植粮食和经济林,饲养2.5万头猪、70头牛和1万只鸭,其以工促农的生态链如下图所示;现在,已经是一个农工商旅教融合的现代化农场。

浙江湖州基塘模式和菲律宾玛雅农场模式属于农村循环经济的典型模式。2个例子的生态链都由农工商集成且农业种植与养殖(牧)也垂直结合,其中,工业生产与农业生产结合形成的生态链称为正生产生态链,废弃物综合利用形成的生态链称为逆生产生态链,2个例子的工农业正生产生态链和废弃物综合利用逆生产生态链相互耦合形成循环经济闭环,因而被称为农村循环经济模式,如图4所示,图中转化包括加工转化、动物转化(过腹转化)和微生物转化,目的是使废弃物(或农产品)原料化、饲料化、肥料化、基料化或燃料化。(注意区分生态链、循环经济、生态农业、永久农业、有机农业、绿色农业精准农业等概念)

构建农村生产生态链要因地制宜。各地农村限于生产经营主体及其能力、土地供应和所在农村消费水平等实际情况,不可能都采用上述2个例子的闭环式生态链,应因地制宜构建生态链。如根据农户家庭情况构建“加工养殖种植”“猪沼鱼菜果”等生态链发展特色“庭院经济”,如前文“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是振兴乡村的钥匙”介绍的“加工养殖种植”生态链(“豆腐制作→养殖(猪、鸡、鱼)→种植(黄豆、水稻、湘莲、禾科饲料植物等)→豆腐制作”生态链);“庭院经济”模式以农户家庭为生产单位,利用庭院开展种养殖和农产品加工、商业的生产经营,是中国农村经济的重要模式之一。又如甘肃清水县“废弃物加工转化——农业种植——商业销售”生态链,利用废弃花卉、树木等植物加工生产“菌棒”,利用菌棒种植食用菌,腐烂后的菌棒作为土壤改良剂种植花卉、树木等农业作物。

构建农村生产生态链要坚持“有序、互促、开放”和农工商结合原则。构建生态链时须注意3点,一是坚持以供带农和以工商促兴农业农村原则,力争农工商结合,必须记住“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的历史经验,高度重视农工商互促发展,二是坚持“有序”“互促”“开放”原则,务必保持生态链前后有序和相互促进,而且,留有接口以便将来嵌入新的产业或专业生产,但不必追求生态链长短更不必追求闭环,三是宜将互联网平台嵌入生态链,形成“互联网平台+生态链生产”,借助互联网平台提高农村生产智能智慧管理水平和市场拓展水平。

3.中国农村经济的生态圈

前面讨论了农村经济循环关系农村生产的生态链,这是从农村侧分析农村经济的生态关系农村经济的生态还有其生态圈需要重视,而且,农村经济生态圈的版图涵盖农村与城市。市场经济体制下,农村经济不可能像小农经济时代那样局限在农村;其实,农村生产的物质产品与服务产品惠及农村与城市,农村生产的物质产品是城市居民的生活资料和城市生产的原料与燃料,农村生产的服务产品如劳动服务、休养生息(人口繁衍和生态环境涵养等服务全域社会,如今,农村生产的物质产品与服务产品的主要市场在城市,因此,农村经济生态圈的版图除农村外还应涵盖城市;反之,城市生产的产品也部分服务于农村,城市经济生态圈也应涵盖农村区域;可以讲,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农村生产生态圈与城市生产生态圈都涵盖农村与城市全域,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不可割裂。

5是农村经济生态圈(城乡经济生态圈)示意图。农村经济生态圈至少包括政府设计与监管、农村生产、市场、农村废弃物综合利用和城乡社会5个组成,政府土地管制、土地利用规划、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及相关政策的设计和政府监管是农村经济的保障,农村生产是农村经济的基础,市场(包括流通、交易、消费等环节)是农村经济的实现,农村废弃物尤其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是农村生产生活秩序的保障,城乡社会是农村经济的自然人文环境。农村经济生态圈的主体包括政府及其实业单位、农村农民、市场主体和城市居民,政府及其实业单位是设计者和监管者,农村农民是农产品的生产者也是消费者,市场主体是市场经营者,城市居民是农产品的消费者;这4类主体共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缺一不可。农村经济生态圈体现农村经济的各种生态关系与合作平台,包括各主体合作关系和农民(农户)之间的专业与承包地的合作关系、社区之间的合作关系、县乡镇村之间的合作关系和城乡合作关系,应聚分散为规模,化弱小为强大,以工商促兴农业和农村经济,必须受到重视。农村经济生态圈的建设应重视农村经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城乡统筹和市场管理。

加强农村经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必须强调“农村经济公共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生态圈的基本条件”的至关重要性,政府设计中必须重篇破解农村经济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运营问题,要像重视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运营那样重视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运营,为农村生活、农村经济发展、农业生产等提供充分的物质性和社会性基本条件。就农村经济公共基础设施而言,除政府文件和规划中厂提到的高产田、水利灌溉设施、农产品贸易市场、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虫害防治设施、气象预报设施外,还应包括秸秆、厨余垃圾等农村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设施。出台政策将农村经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运营设置为房地产开发申请土地的先决条件,强制房地产开发公司同时建设运营“村级秸秆动物转化与种养结合设施”,规划一村至少一座秸秆动物转化设施,实现秸秆养牛(羊)、粪污厌氧发酵制沼利用和沼渣沼液养鱼肥田等综合利用。

统筹城乡。市场经济体制将农村经济生态圈扩大到城市,但快速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城乡二元结构政策并没有给农村农民做好与之相适的思想、资本、技能等转变的时间,以致农村不仅在政治、经济、技能方面而且在文化、思想、观念方面与城市存在明显差异,上图给出了文化、思想、观念方面城乡之间的差异。农村是一个以家庭伦理形成的圈子社会(差序关系社会),是一个讲感情的社会,农民以圈子关系即感情深浅看待外面世界,城市则是一个讲究权利与平等竞争的社会;农村生产生活皆以天人合一与天然为基本逻辑,城市的生产生活则建立在人造、奋斗与人定胜天的信念之上;农村农民追求一年一个好收成、自给自足、丰衣足食、知足常乐与生活美好,城市居民追求投资的边际效益、锱铢必较、锦衣玉食、永不知足与生活更美好。农村与城市的巨大差异导致农村经济生态圈存在城乡之间七拱八翘甚至你争我夺的纷乱,工农产品“剪刀差”便是一个极好证明,农村经济生态圈不协调、不和谐,必须统筹城乡观念,追求城乡经济一致发展。

加强市场管理。农村农民对圈子感情的重视和对公平竞争的漠视使得自己失去对市场的敏觉,失去生产计划(产品规划)、成本控制和交易定价等方面的自觉,以致于农村生产的产品交易供需失衡,这方面的一个极好实例便是增产不增收,必须加强农村经济生态圈的市场管理。一是完善农产品定价机制,在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基础上增加农业生产的社会服务价格,或实施农业生产社会服务的补偿机制,以兑现农业生产在社会发展中的人口休养生息、生态保护、传统文化传承等服务价值;二是增强农村农民的市场敏锐性和驾驭能力,鼓励借助互联网平台“源头直销直供”“市场进户驻村”模式,精准供销,数字营销,引流创收,优化生产、流通、销售等各环节及其链条,让农村经济通过市场交易实现利益最大化,促进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农村经济生态圈建设的急务之一。

互联网平台是加强农村经济生态圈的市场建设运营的好工具。近日《人民日报》称赞京喜“打通链路、精准产销,助推乡村经济提质发展”,专文报道京东旗下生活消费商城京喜依托在供应链、物流、技术等核心领域的优势,带动农户增收、企业转型,促进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等贡献。京喜平台的主要做法是“完善链条、供需直链,打通种养、流通、销售等各环节,实现农村产地直达城市餐桌,新模式为农产品上行打开新局面”“引流创收、精准产销,连接消费者与源头好货,多渠道助力实体企业开启新阶段,反向驱动产业数字化升级转型”和“一点多能、服务便民,从渠道数字化到门店数字化,为线下门店提供选品、运营、管理、获客、固客整套门店升级方案,借助线上线下一体化经营模式提效增收,多场景共振为新兴市场带来新体验”,值得借鉴推广。

此外,要权衡农民合作社、农村信用社和农村供销社“三社”在农村经济生态圈的地位与作用。如果不能代表农村农民意愿、维护农村农民利益、促进农村经济提质增效和将“贯彻落实惠农政策”“消除工农产品'剪刀差’”“对冲市场风险”落到实处,“三社”便在农村经济生态圈中没有地位。实际中,“三社”过于注重自身盈利和市场化,确实要壮士断腕,洗心革面,否则,其地位与作用将越来越弱。本来,寄期望于农村供销社统筹供销、管理市场、对冲风险、优化农产品结构和促进农村生产现代化(专业化、规模化、机械化、电气化、智能智慧化、产品优质化),但确实让人失望。

政府要搞好设计和监管,加速农村经济生态圈的建设,主导农村经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城乡,加强市场管理和推动“三社”改革,建立规范化的市场主体、现代化的市场体系、灵活有效的宏观调控系统和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重点落实与增大政府投资,加强宏观调节市场(重点在建设城乡统筹的市场)和创新土地政策,抓准增长点,找准爆发点,刺激农村扩大生产和盘活农村经济。

4.中国农村经济的表象——专业化、生态化、规模化、智能化

农村经济循环农村经济肌体或本体,其农业生产、非农业生产和扩大生产维系其生命;农村经济的循环关系、农村生产的生态链与农村经济的生态圈是农村经济的生态关系,农村经济有其生态,其各器官、各系统各功能之间存在有机的联系与相互作用,维系农村经济的活力;除肌体和生态外,农村经济对外还有其表象,即专业化、生态化、规模化、智能化(过程与状态),维系农村经济在世人心中的形象与印象;农村经济不仅要有强健的肌体和有机的生态,还须有良好的表象;专业化、生态化、规模化与智能化是农村经济现代化的标志。

4.1专业化

农村经济给人强烈的非专业化印象,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一是农业生产谁都能干但谁都不愿意干更谈不上专一敬业;农村人才跑进城市务工,农忙季节返回家乡务农,务工挣钱为图发展,务农创收为尽本分,发展是硬道理,本分是软约束,孰重孰轻不难分出,进不了城的或老弱多病或教育不良便干起农活,照样混个一日三餐;农业生产似乎不需要什么技术,农民很难给人技术工形象,亟需树立农业生产与农民的技术形象。二是同一产品各家的质量差别很大,同一家在不同年份的出品的质量差别也很大,消费者很容易分出好坏;不同食物佐料其酸甜苦辣咸鲜麻各有轻重,不同家庭、酒楼和烹饪流派各有所爱,使得配方佐料五花八门、难以做大和难成品牌,市场上就看到一个“王守仁十三香”品牌,这也说明只要计量化与标准化,配方佐料也可做出市场份额;中草药生产也是如此,一个清热解毒便有上百种经方,同一经方在不同医生手里的草药分量也有多少之分,很难培养患者的选择偏好;独门秘籍、祖传偏方之类比比皆是,严重阻碍了农产品的市场推广,亟需推动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农村生产尤其农业生产。

提高农村经济的专业化表象可以从推广标准化农村生产和培养农民的专业精神2方面着力,具体可从4方面着手。重点一,推广单元作业行为研究。分解与分析农业生产,制定每个单元的操作标准与农业生产技术标准,提高生产的技术含量,指导精准农业(精细农业)的实施,根据每个单元的具体条件,精准地管理土壤、生产与收获,获取最高产出与经济效益;美国是最早实施精准农业的国家之一,在小麦、玉米、大豆等作物生产上都取得了明显效益。重点二,精准中间投入。研究肥料、农药、水的利用技术,减少中间投入,提高农业生产的投入利用效能(产出/投入);这方面比较成功的例子是以色列的节水农业体系,以色列普遍使用喷灌、滴灌、微喷灌和微滴灌等技术,80%以上的农田灌溉应用滴灌,l0%为微喷,5%为移动喷灌,完全取代了传统的沟渠漫灌方式;农业滴灌技术的成效最大,比传统的灌溉方式节约用水和节省肥料30%以上。重点三,开发能源与原料替代品。研究开发农产品与农业废弃物生产能源与原料替代品技术,提高农产品的技术独特性,这方面大有作为,在“减碳”背景下尤为重要;德国科学家定向选育甜菜、马铃薯、油菜、玉米、菊芋植物、羽豆等,从中制取乙醇、甲烷、生物碱等绿色能源与化工原料, 目前,油菜籽已是德国最重要的能源作物。重点四,提高农民的专业能力与专业精神。提高农村生产的从业门槛,开设上岗专业培训,培养农民的专业思维、专业素养、专业方法和专业精神,重要的是提高农村生产的自豪感,让农民愿意从一而终地专注与敬业。

4.2生态化

生态化是农村农民似曾相似的状态。农民农业农村历来重视生产生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皆知天时地利人和对农业生产与农村经济的决定性作用,在长期实践中发展出了种养(牧)结合甚至农工商结合(基桑塘鱼)的生态链,对这种偏重自然状态的“生态”与“生态效益”有一定的切身体会;但农村经济的生态既包含农村经济体内各主体、各系统、各功能、各器官等之间的各种关系,也包含农村经济与自然状态的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还包含农村经济与政府、城乡社会之间的关系,是生产生态、政府生态、社会生态、文化生态、政治生态、自然生态的综合,比如,前面专题介绍的农村生产的生态链与农村经济的生态圈,还有农业生产、非农业生产与扩大生产之间的关系以及城乡经济之间的关系等,远不止农村经济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这一个自然生态方面,其中,农村经济与工商业、市场、城市、政府之间的4种关系是农村农民所不熟悉的生态;农村农民注重天时地利人和,却不能把握政策动态、消费动态与市场规律从而形成以工商促兴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发展场景等;所谓农村经济生态化就是要使这些关系形成一种有机、协调、协同的关系(或存在这种有机关系的状态),而这对农村农民而言只算是一种似曾相识的状态。

农村经济生态化对发展农村经济异常重要,甚至可以讲是农村经济追赶城市经济的利器。当下做农业的重点就是要做生态链,盘活农村经济的重点就是要优化生态圈,尤其要创新农工商结合的生态链、要根据城乡消费动态适时调整生产与产品结构、要用足用活惠农政策与鞭策政府创新农村经济政策等,“日复一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小农生产与乡土经济方式必须搁置到市场经济体制之外。

4.3规模化

规模化是农村农民渴求的势力。从宏观看,中国农村经济规模大但大而不强,表现出规模不经济;从微观看,中国农村经济规模小,经营主体(主要是农户)分散、服务意识淡薄且能力较弱,农村农民渴求规模经济;所谓规模化就是追求大而强的势力,追求1+1>2的规模效应,希望达到一定规模后表现出规模经济。

农村经济规模化的重点在增大扩大生产规模和创新经营模式。增大扩大生产,前已论及,要增大投入与农村生产的吸纳投入的能力,重点取决于土地供应与工商业的活力;农村生产要使扩大投入产生1+1>2的叠加效应,让农村农民获得边际效益,这样才能刺激扩大生产,这时的扩大生产才有助于农村经济规模化。创新经营模式,准确讲是找到适合中国农村生产的经营模式;农户经营、“公司+农户”经营、公司经营、合作社经营和集体经营等模式早已在中国农村实践过,现在要做的就是如何发扬光大;多种经营模式并存估计是中国农村的应有状态,不管怎样,希望通过创新经营模式让农村经济积少成多,形成规模效应。

4.4智能化

智能化助农村经济再远航。农村经济要机械化、电气化,还必须跟上科技发展趋势,进一步智能化与智慧化;智能化已经扬帆起锚,将再一次激活农村经济,也是中国农村经济超越西方农村经济的助推器之一;应在鼓励庭院经济、大棚经济、农场经济和集体经济示范智能化,尽早全域推广并实现农村经济智能化,助推中国农村经济再远航。

盘活农村经济必须要做好循环、生态与表象,让循环(肌体)强健、生态(关系)有机和表象现代,才能让农村生产与经济展现出活力四射、可持续发展与现代化的面貌

5.中国农村经济的出路

5.1主要问题与制约因素

总体看,中国农村经济似乎原地懵圈,即使数量增长但质量没有提高;具体表现是农业生产内卷、非农业生产不强与扩大生产无力。农业生产遇到人均土地供应的瓶颈和依然受到城乡二元结构政策惯性的严重影响,规模增长受到投入制约,增产不增收,增幅受限,生产链、产品结构基本维持不变非农业生产因资金投入不足、市场开拓能力不强和土地供应有限而裹足不前扩大生产循环受到农村生产循环制约而不能增大规模,以致农业生产与非农业生产的比重、扩大生产与农村生产的比重没有出现质的变化农村经济尤其是农业生产的投入利用效能较低,几近于1,如果按城市劳动报酬计算农村劳动报酬,估计农村投入利用效能将小于1,农村经济模式升级困难。

盘活中国农村经济要重构农村生产的生态链、优化农村经济的生态圈、改造农业生产、做强非农业生产与做大扩大生产,但面临来自地域人文和自然地理条件、资产积累、科学技术、农村农业生产规律、基础设施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其中,传统文化意识、农业生产规律和人均土地供应等因素是根深蒂固的。制约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概括如下:

①“自给自足”“知足常乐”“恬淡虚无”“重农轻商”传统文化基因。农村农民志闲欲少,小进即安,小富即安,随遇而安,生活将就生产而非生活导引生产。

②以农养工和城乡二元结构政策的影响依然存在。1950年至1979年间,农业向工业提供资金4500亿元,为建立门类齐全的工业做出巨大牺牲;1980年后,农业通过工农产品的“剪刀差”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至今,这种以农养工和城乡二元结构政策对农业的惯性依然存在,表现在生产资料与农产品间存在“剪刀差”,生产资料价格高而农产品价格相对较低。

③受农产品进口的冲击大。进口农产品价廉物美和数量超过刚性需求量,致使农产品价格在地位徘徊。

④农村没有完成资产原始积累,资产尤其资本积累少,底子薄,农村经济循环缺少资金流动,农村抗冲击能力和投资能力不足。

⑤非农业生产技能尤其市场开拓、把握和适应能力不足。

⑥人均土地供应紧缺,国家实行土地管制制度。人均耕地仅1.5亩,仅世界人均耕地的1/3;人均耕地、林地和草地之和也仅8.3亩,仅为世界人均数的29%;鉴此,国家实行土地管制制度,保障耕地,严格控制非农用建设用地;人均土地供应是农村生产循环和农村扩大生产再循环的主要制约因素。

⑦农业生产对市场反应迟缓。农业生产周期长,而且,一旦启动便难以调整,弹性小,难以适应市场的快速变化。

⑧地域农业生产链短,产品结构简单。

⑨农业基础设施不足。农业水利灌溉设施老化严重,中低产田占比较大,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虫害预报预防设施和气象基础设施等不完善。

⑩自然条件和气候的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依然较大。

5.2出路在政府主导

中国农村经济不仅要周而复始地循环下去,而且,亟需缩短循环周期和提质经济模式,路径是“改造”农业生产、“做强”非农业生产和“做大”扩大生产,关键在做强非农业生产。

只有做强非农业生产才能为改造农业生产和做大扩大生产创造必要条件,以工商促兴农村经济。中国乡村建设有张謇“经营乡里”和农业合作化(农业集体化)改造2个成功案例,“经营乡里”以工兴农,在农业生产循环中嵌入非农业生产,并带动农业生产链重组和向农村经济循环注入货币资本,激活了农村经济,1949年后农业合作化(农业集体化)期间,农村供销社供应农村生产生活资料、购销国家计划产品、组织农村多种经营和管理农村市场,促进了农村经济高速大幅增长,这2个案例都抓住了“做强非农业生产”这个关键因而取得成功;反观梁漱溟先生成立合作社和晏阳初先生倡导教育的乡村建设实践等案例,因没有抓住“做强非农业生产”这个关键,效果有限。

做强农村非农业生产需要加大资产尤其资金投入、加强市场分析和增大非农用建设用地供应。这3点恰恰是农村想做而做不到的弱点(见上述制约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第4、5、6点因素),需要政府加大政府投资、加强宏观调节市场和创新土地政策,而且,只有在政府统筹和主导下才能实现。做强农村非农业生产需要乡村自助,更需要政府加力,甚至可以讲政府加力是农村经济出路。乡村治理由此引申出一个观点:做强农村非农业生产乃至盘活农村经济离不开政府统筹和主导。

落实政府统筹和主导,农村供销社是一个强有力的推手。政府可通过农村供销社落实“多予、少取、放活”的惠农政策、统筹供销、管理市场和提供服务,引导和组织非农业生产,提高农村生产技能,消除生产资料与农产品之间的“剪刀差”,加速农村资产积累,激发农村经济发展和乡村治理的内生动力,同时,优化非农业生产、农业生产和扩大生产比重,促进农村经济模式提质升级。

此外,改造农业生产和做大扩大生产,尤其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加强农业生产创新、增强农业的应急能力和增大资金流动,亦需要政府统筹和主导以加大政府投资、加强宏观调节市场和创新土地政策。

由此得出结论,盘活中国农村经济须以农村为中心,路径是改造农业生产、做强非农业生产和做大扩大生产,关键在重构农村生产的生态链、优化农村经济的生态圈与做强非农业生产,出路在政府统筹和主导,加大政府投资、加强宏观调节市场和创新土地政策,活跃农村经济循环,理顺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等之间的外部关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农业循环经济项目可研报告
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思索
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基于沼气综合利用的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
生态牧业园区及其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四川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研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