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势”是拳中之宝——是不言之秘

澴圆太极功法

第三章 捋一捋拳法中的几个小问题

第一节 “势”是拳中之宝——是不言之秘

在传统武术的传承中,有许多不传之秘,对重要的地方相当保守。“教拳不教步、教步打师傅”“宁教十拳、不教一胯”,在封闭的旧时代,这种现象是十分普遍的。虽说现在有不计其数的太极拳方面的专著和短文,那也是武术沦落后,现代信息高度发达的结果,而且所说的这些问题,还算不上是一个大问题。

在太极拳理论中有一个很稀少提及的问题,那就是太极拳运动中的——“势”。

“势”的运用涵盖体育、政治、文化、广告等等各个方面,在体育项目中像单双杠的摆浪,体操空翻的助跑等,都是在造势。即便不作说明,都可以看到,都可能学到。

而太极拳是很特殊的运动,在传承上也是很特殊的,在这个关键的问题上,太极拳那么多理论竟然都惜字如金,很难看个详细,倒是在陈鑫大师的《陈氏太极拳图说》中有不少关于“势”的一些阐述。

只能这样去分析,可能是大师们把这个问题当作了真正的不传之秘,也可能认为“势”这个问题是登门入室以后的功夫,在没有形成周身一体、随意运动的整劲时,根本没有办法认识到它存在,更不要说造势、用势了。说早了起不到作用,所以不值得大师们浪费笔墨。武禹襄在《太极拳解》中告诫:“起于脚、而腿、而腰,总须全一气”。“向前,向后,乃得机得势,有不得势处,身便散乱,必至偏倚之”。在这里的“气”其实是气与劲的结合体,也就是人们俗称的“力气”。在这里说的“偏倚、散乱”,不能和谐地转换,就是“势”出了问题。

刚开始似懂非懂的时候,真的有点反感他们这些祖师爷的,总以为他们虚玄其词、故造雾障。现在细细想来,似乎还只有用“气”表达才合适些,如用“劲”字来表述、在理解和运用上容易造成“僵硬”的影响。用“气”来表述为的是为了重点地强调拳架运动中的和谐、流畅。那在这里所指的向前、向后又是什么意思?如果是用在推手上倒也很明白,也很真实,如果用在行拳走架上,那又应该如何理解呢?

当有整身一体随意运动的灵(气)劲,腰胯向前、向后的运动时, 既可以借势,也可以造势。他若是这样来表达,那向左、向右为什么没有写进来呢?而且,造势、借势也不只局限于腰胯,还有其它参与运动的身体相关部位,为什么也没有写?

关于“势”这个问题,还是陈鑫大师大方些:“打拳全在起势,一起得势,以后无不得势。”若不仔细品味这句话,看上去很纠结。起势固然很重要,也不可能是打好一个起势,就可以影响一套行拳啊!行拳又不是多米诺骨牌、一块影响一片。原来,他也许是在说:如果能弄懂做好一个简单的没有势可借、没其它动作掩饰单一的起势,起动时只能借助身体的上引、下沉和脚底的内劲来做势,在这样的情况下, 可以造出势来又用得上势,能完成一个符合“鼓荡劲”要求的起势, 不要说这一路拳法得势,哪套拳法都会得势!因为你己昂首走进了太极拳的大门了。

陈鑫大师说得透彻的地方有很多:“本势将起时,必先使手如何承接上势,不要割断经脉,即可承接以后,必是手如何得机得势,来脉真,机势得、转关自然灵。”这句话清楚地表明,当一式还没有开始运动时,就得考虑和上一个动作的连接,接得自然就是接住上个动作的脉。在这儿,“脉”和武禹襄他们所言的“气”一样,所指的就是由脚而起不间断的劲。

如何承接上势里面包含着借用腰胯、腹肋或身体、身形,合理地给出一个方便承接的小动作,这就是做势;在承接中借身体、身法、身形圆润地与上面的这个势承接,这就是借势,也称之为顺势。目的就是使由脚而起的劲气,经过身体各组织的共同作用,包括身体的移动、臀部前迎、后压、腰胯转换、腹胁吞放、转提等等协同,产生可以承上启下的“势”,形成运动中轻灵圆活的拳架。

下面用一个简单的动作来说明:两脚分开,与肩同宽,双手由身体两侧平行抬起。没有入门的人,肯定是简单地两手从两侧提起来。稍微懂一点的就会借助腰的力,而进入到一个层次的话,会先两脚重心内揉,劲力置于两脚内侧,传动中间束胯(两胯内收),头虚领,身体上引,借身体之势张抬双手。借助的是脚下先内收和外挤的作用力,双胯内收,身体上领的张力,而双手上抬,借用的就是这个“势”。

无论是“造势”“运势”动作必须做到位,“到位”是“势”必备的条件,如同弹簧必须有适当的张力,没有到位就难以产生反作用力。它还需要一定的空间,如同跳水运动员要在转身、空翻中打开身体,压住水花,就要做好腾空起跳得势,就要做饱满,要给完成这些动作的空间和必要条件。

当动作做到位后,身体相关部位在虚与实的变换中,就很容易产生相互的作用力、反作用力,而这些力作用于势后,就会让架式更圆润、更流畅。没有“势”的运用和参与,就没有太极拳真正意义上的松,也不可能有太极拳纯粹、干净的松。因为在运动中即使不动腿、不出手发劲,即便是那种软绵绵的太极拳,总得上步、转身吧,把手提起来也是要力的。只有通过“势”的作用,才会有不用力的效果。下面用澴圆太极功法里“三环套月”来做一个简单的证明:

马步站立,双手自然下垂于两侧。右手由外向内、向左云手,内劲左移,脚趾依次左摆,当右手云至左脚外侧时,左脚前掌内侧借势点地,助左侧身体带动左肋(有向右意)、左胸上提,右手借势云至左额上方,左胯坐压外撑、带动左肋、左胸下沉,借此反作力,右手丝劲不断,身体右移,在右胸、右肋、右胯沉坐开胯。起势的关键在脚下内劲的虚实变换,当右手向左云至左脚外侧,左脚前掌内侧轻点地是很自然的,当右手继续上云又借助了左脚内劲移往外侧的弹簧劲, 这时右手借势也云至左肩前,右手丝劲不断与身体左胸、左肋上提(会有点右挤),左脚内劲下沉,带左胯下坐外撑,与左肋左胸下收协同产生反作用,身体带动右胸、右肋下收,坐右胯外展形成开裆。首先内劲移向左脚,左脚内侧与外侧一点一收形成弹簧劲,手借劲上云、左脚外沿为实时,胯稍有外撑,随着手的上云,胯很自然地随左肋、左胸上引(抽胯),这时胯外撑时又在助势,左脚下沉带动左胸、左肋下沉,在这个过程中,左脚下的一虚一实、左胯的一撑一收,左肋、左胸的一提一束,由抽胯引动左肋、胸上提又造就双胯上提,形成束胯,为后面体形右移、拉裆、开胯做势。上下动作的转承,都是在有意无意中参与做势与借势,都是在借势和做势,做势的幅度越小,若能使动作圆润、饱满、流畅就更见太极功夫的深厚。做势的动作幅度过大, 不仅会造成重心不稳,还会影响下一个动作的转接。这也是太极拳所言“过犹而不及”。

起之于脚的劲,通过多个部位虚实转化的作用,在几种条件的整合下形成承上启下串联的“势”。这是太极拳连绵不断如江河之水、绵绵不尽的根本所在。“势”不仅有助于身体各部位更和谐、更流畅地在相互换转中承接,也有助于造势产生作用力产生发出更大的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孙式太极拳精讲摘录 雷世泰
掩手肱捶
揭开太极“神秘”面纱,教你精髓练习方法[赵健宇 ]
太极拳的开中再开合中再合
太极十捶详解
【视频】洪式太极拳一路第六十二式“顺拦肘”分解演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