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七夕的乡愁:八、九十年代五通桥文物,至今存多少?
userphoto

2022.08.04 四川

关注

                   (金山镇戏楼)

马未都说过,文物在他的前半生很重要,是他的情人,给了他无尽的快乐。文化是大众的情人,会给你无穷尽的乐趣,超越任何情人。

乐山的老一代文史研究者,不少也是如马未都一样,把本地文物当情人一样,不管抗争过,忧伤过,还是痛苦过,但一直深深爱着。

今天,是七夕节,风月谈聊一聊家乡五通桥那些文物“情人”,她们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还花好月圆,相濡以沫。

            (石麟老街,章綦 摄)

1987年到1988年,是五通桥的黄金年代,通过查阅《乐山市中区年鉴(1990)附录》和帅秉龙的《嘉州文化古迹考》,可以得知,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在1987年开始,在五通桥文化局吕正明等主导,市文物保护者参与下,共查出文物点64处,其中古遗址两处,古墓葬4处,古建筑及历史纪念建筑物45处,石窟寺及石刻13处。

据王中其考证,五通桥第二次文物普查中,登记古建62处,其中各式石梁桥,竟多达33座,占据文物普查的53%,这还不包括水上浮桥,水中漫水桥,以及凌空而起的天桥,高高悬挂的吊桥。

(《中国文物地图集》中的五通桥文物地图)

2009年出版的《中国文物地图集》,是对两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的总结,其中的《四川分册》,刊载了1987年到1988年五通桥文物普查的成果,看着家乡这些珍贵的文物描绘,结合了解到的相关故事,风月谈仿佛亲历了一次穿越时空的旅行。

                    建益瓷窑址
      (西坝镇建益村北200米·宋代)

           (西坝的教育世家宋家)

位于沫溪西岸山坡上。南北长1000米,东西宽50米,面积5万平方米。现存窑包1个,面积60平方米,文化层厚2米,内含大量陶瓷片,器形有罐、缸等。


西坝窑古窑和遗存器物很多,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经历了两轮热炒。第一轮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改开,第二轮是2008年,修乐宜高速挖出了西坝古窑址,掀起了又一轮炒作西坝窑热潮。至今不衰。

                        牟罗寨址
            (辉山镇南2公里·明代)

                        (牟罗寨)

位于辉山山顶平台上,四面为悬崖,高出地面130米。依山势修建,面积1600平方米。现存寨墙三道,用条石垒砌,寨门两道,呈圆拱形,寨内有水井1口,井台用青石砌成。牟罗古寨位于五通桥区辉山镇灯塔村八组,仅有三条小路可至寨上。山高路险,四面危崖绝立,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遇缘盐井遗址
     (金山镇盐井沱村西800米·清代)

               (金山镇老宅)

据记载,此井开凿于清代。遗址位于小山顶上,占地面积126平方米。现存废弃盐井1口,口径0.19米,深996米,井架高73米。

                    福田盐井遗址
      (金山镇盐井沱西800米·清代)

      (金山大夫第只剩这一堵墙)

据记载,此井开凿于清代。遗址位于小山顶上,占地面64平方米。现存废弃盐井1口,直径0.19米,深996米,井架高73米。
                      

                      石鼓山崖墓
          (杨柳镇柑子村西南·东汉)
位于长约50米,距地面7米的崖壁上,发现崖墓1座。墓向西。


                     真武山崖墓群
  (西坝镇向荣村东南300米·东汉)

                     (西坝老街)

位于长7米,距地面5米的崖壁上,发现崖墓3座。有三道门框,墓室全长11.13米。

                   红星村崖墓群
(金山镇红星村西1公里·晋、南北朝〕

位于长28米,距地面1米的崖壁上,发现崖墓22座。墓向西。

                     柑子村崖墓群
(杨柳镇柑子村东北300米·晋、南北朝)

位于长10米,距地面8米的黄砂岩崖壁上,发现崖墓9座。墓向东南。其中1座墓门上窄下宽,其余8座大小不等,形制相同。
                            应灵桥
            (金山镇南200米·明代)

《犍为县志》载:始建于明,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维修。三孔石拱桥。黄砂石砌筑,东北西南走向,跨韩家河与茫溪河交汇处。桥长27.4米,宽5.37米,拱高4.6米,中跨7.2米,边跨各6米。1960年洪水冲毁上半部,后按原样修复。


                       西坝古街
               (西坝镇·明、清)

               (西坝的青石板路)

区文物保护单位,街东西走向,长约1000米,宽约4米,青石板铺街面。街道两旁店铺或民居均保持了原穿斗式廊檐、木质板壁和门窗的建筑特色。

西坝古镇老街,由闸子口开始,按东西轴线走向,以穿斗榫卯结构的小青瓦坡屋顶房屋,构筑成川西南建筑风格的集镇建筑群,蜿蜒曲折地从岷江伸向沫溪的岸边。一根根出檐木柱支撑出宽敞的有盖式街檐,成为小镇居民摆摊卖货、赶集农人遮风避雨的集市交易长廊,好似广东的骑楼。一出门街坊邻居不停招呼,家常寒暄几句,别样温暖。

如今的西坝,显得有些苍凉寞落,当年的古街道均为青石板,如今已是普通的水泥路面,老街因此失去了厚重沧桑,让人扼腕。
                      

                           前丰桥
          (西坝镇前丰村南20米·清代)

单孔石拱桥。《犍为县志》载:建于清嘉庆十年(1805)。南北走向,跨沫溪河。桥长5.37米,宽0.96米,孔跨5米,高2.4米。石梁厚0.6米。

                          川主庙
                   (金山镇·清代)

(金山戏楼,文物普查中,马琦 提供)

建于清乾隆五年(1740)。坐北向南,占地面积约1300平方米,四合院布局,除大殿拆除外,戏楼、左右厢房保存完好。戏楼坐南向北,高两层。 易志隆在盘点五通桥经典古建时,将金山川主庙排在第一个。

                         金山桥
     (金山镇红星村东北250米·清代)

十二孔石拱桥。建于清乾隆年间,东北至西南走向,跨茫溪河。桥长21米,宽3.2米,孔高1.4米,孔跨2.5米,细青灰石砌成,桥面平直。20世纪70年代初改造为十三孔桥,称为“团结桥”,全长50米,宽3.2米。其中十二孔的桥面平直,靠西南面为一大圆形拱,桥面高出平面桥2.8米,置石梯供上下。

(上世纪六十年代的金山平桥,江桂言提供)


                         观音桥
       (金山镇皂角村南10米・清代)
 

双孔石拱桥。据《犍为县志》载: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光绪年间维修过。南北走向,跨小溪。桥长9米,宽5.6米,拱跨3.5米,拱高3米。桥面平直,已改造为公路桥。桥面比原来抬高0.2米,水泥路面。

                          富贵桥
          (金山镇皂角村北396米·清代)

单孔石拱桥。南北走向,跨小溪河。桥长15米,宽2.7米,拱跨8.1米,拱高4.1米。桥旁有“富贵桥碑”1通,高1.96米,宽0.93米,厚0.52米,落清道光十九年(1839)款。
                       

                         杨家祠堂
 (冠英镇天池村东南100米·清代)

         (唐长寿 摄于1991年)

市文物保护单位,坐西北向东南,占地面积2230平方米,四合院布局,由戏楼、前堂、后堂、正堂、左右厢房组成。梁上墨书“皇清乾隆四十二年岁次丁酉季冬月建癸丑十有三日阖族公建立”题记。


解放后,祠堂收归国有,用来作天池小学校舍,后迁出。解放前是家族聚会时的戏台,解放后是学生的表演台。 乐山像杨宗祠这样恢弘大气、做工精美、保存基本完好的祠堂当属凤毛麟角,保存至今更为不易。


                          五通老桥
            (竹根镇东2公里・清代)

市文物保护单位,三孔石拱桥。俗名老桥。《犍为县志》载:建于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东西走向,跨双溪河。桥长21米,宽8.1米,拱高4.51米,中跨7.2米,边跨5米。桥面平直,现为公路桥。


此桥,和五通桥得名有关。据王中其考证,民国初年,老桥上还建有廊坊,过往行人,可在桥上歇脚避雨。有载文称,此为盐商张学源于民国捐资助建。

(黄鸡肉,叫黄泗海,在老桥旁的老宅,赵义 提供)

                          花花桥

     (竹根镇五通老桥东300米.清代)

石拱桥。西北至东南走向,跨印石沟。桥长11.4米,宽4.3米,拱跨7.1米,拱高4.48米,桥面微呈弧形,桥栏上残存石刻花草。
                          八仙桥
        (杨柳镇柑子村北1.5公里·清代)

单孔石拱桥。又名斩龙桥。《犍为县志》载:建于清道光年间。东西走向,跨山溪沟。桥长7.8米,宽3.45米,拱跨3.95米,拱高2.05米。

                       小桥沟石桥
       (杨柳镇柑子村东南2.5公里·清代)

单拱石拱桥。《犍为县志》载:始建于清道光年间。南北走向,跨茫溪河边溪沟。桥长6.8米,宽2.4米,拱跨6.1米,拱高6米。
                            双龙桥
        (桥沟镇共裕村南300米·清代)

三孔石梁桥。《犍为县志》载:始建于清道光年间。南北走向,跨小溪河。桥长18米,宽3.7米,孔高6米,中孔跨6米,西侧孔各跨5米。桥墩上部刻龙头、龙尾,伸出约2米。

            (谢阁兰摄于1914年)

据王中其考证,最早留下这座古桥影像的,是法国人谢阁兰,他于1914年6月到五通桥考古过程中,在金粟镇附近拍摄下桥沟双龙桥。

                            金粟桥

          (金粟镇金粟山下.清代)

            (1923年拉蒂格 摄)

《中国文化地图集》未收入金粟桥,第三次文物普查才发现此桥。王中其考证,金粟桥在磨子场外二里,金粟山下。该桥初建于清嘉庆13年。金粟桥的建桥故事,真实而具传奇色彩。清乾隆60年进士王廷弼,在金粟桥建成之后受托,写下《金粟桥记》。他把乡贤张应逵捐资建桥的故事,详尽写入建桥记中。因桥建在金粟山下,北宋县令宋白,曾邀约时任峨眉县令杨徽之、洪雅人田锡,在金粟山雅相善文,吟诗唱和,留下“文酒之会”的传世美誉。故建桥后,命名为金粟桥。


金粟桥在外形上与双龙桥有相似,但桥身要长三米左右,桥上龙头造型也不同。此桥仍在。


金粟桥最“壮美”的影像,则是由法国摄影大师拉蒂格,于1923年嘉州之行中拍摄的。拉蒂格自身就站立在金粟桥上,“自拍”一张珍贵的金粟桥留影。

    (1923年,拉蒂格拍摄金粟桥)

                      黄桷井桥
          (竹根镇东1.5公里·清代)

单孔石拱桥,《犍为县志》载:建于清道光年间。南北走向,跨小溪沟。桥长7.14米,宽4.05米,拱跨4.14米,拱高2.3米。桥面略带弧形。

                   黄桷井小龙桥
          (竹根镇东1.5公里·清代)

单孔石拱桥。《犍为县志》载:建于清咸丰年间。南北走向,跨小沟。桥长5.11米,宽4.1米,拱跨3.81米,拱高2.81米。桥面平直,细青石铺设。
     

                         诸益桥
(冠英镇诸益村西南2.5公里·清代)
二孔石梁桥。《犍为县志》载:建于清道光年间,南北走向。桥长6.44米,宽1.37米(桥面现加宽至2.2米),孔高1.52米,孔跨3米,墩高1.52米。

                           石麟街
                   (石麟镇·清代)
区文物保护单位。街南北走向,长约500米,宽约3米。街道青石板铺面。街道两旁街房和民居多为穿斗木结。

                          神福桥
      (冠英镇徐坝村北370米·清代)

                   (冠英文武宫)

五孔石梁桥。东西走向,跨小沟。1962年曾遭洪水冲垮,后修复。1998年桥面改用水泥板。桥长15米,宽1.1米,孔高1.9米,每孔跨2.7米。

                           青龙桥
         (竹根镇南1公里·明代)

单孔石梁桥。东西走向,桥长6米,宽4米,孔高2米,跨度3米。1997年拆。

                           太平桥
            (牛华镇南1公里·清代)

双孔石拱桥。南北走向,跨小溪沟。桥长5.48米,宽2.58米,每孔跨度2.21米。

                          王爷庙
           (桥沟镇南600米·清代)

           (威尔逊 摄于1908年)

市文物保护单位,又名道士观。坐东南向西北,占地面积1984平方米,四合院布局,原存前殿、正殿、戏楼、厢房,前殿石木结构,庙内存石香案和石碑。已拆。

                           牛华桥
          (牛华镇东200米·清代)

      (剑霜堂,文物二普时尚在)

三孔石拱桥。南北走向,跨牛华溪。桥长14.1米,宽3.4米,拱高2.1米,中跨3.7米,边跨3.1米。卷拱粗红砂石砌制。
                         双凤桥

     (杨柳镇红豆村东南10米·清代)

单孔石拱桥。东北至西南向,跨应石沟。桥长4.5米,宽4.25米,拱跨2.5米,拱高2.5米。

                        火神庙桥
        (竹根镇东1.6公里·清代)

单孔石拱桥。细青石砌筑。南北走向,跨茫溪河支流。桥长6米,宽4.45米,拱跨2.93米,拱高2.5米。

                           禹王宫
              (工农街东段·清代)

                          (禹王宫)

禹王宫坐落在工农街东段,是一组清代建筑,建于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光绪年间、民国时期均维修过,为四合院布局。大院前部总占地面积1020平方米,包括中部的戏楼和两边一楼一底的厢房。戏楼为木石结构,单檐歇山式屋顶,楼房,穿斗式梁架。最有特色的是戏楼立柱采用雅石,直径0.5米,高达10米。这种石柱建筑,十分罕见。其余木结构的正立面部分,施以精美的浮雕,内容有花卉、龙凤、戏剧人物等。大院后部为大殿,立于一个较高的石砌保坎台地上,1969年被拆除。总体来讲,禹王宫保存得很好,完全够得上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等级。

(1987年拆毁时的禹王宫,马琦 摄)

35年前,保护禹王宫,建五通盐业博物馆,第一个提出这主张的人,是罗孟汀先生。 


如果,禹王宫能够保存下来,当是五通桥区最宝贵的古建筑之一。如果,禹王宫与对面的陕西会馆,都能保留下来,和工农街、文化街整体保护,开展生态民俗文化旅游,将是中国西部罕见的一个文化旅游区。

                        平坝桥
         (竹根镇东2.8公里·清代)

单孔石拱桥。东南西北走向,跨花寺沟。桥长5.2米,宽4.8米,拱跨5.11米,拱高3.51米。桥面微呈弧形,条石桥栏。

                       大石包桥
          (竹根镇东1.8公里·清代)

单孔石拱桥。南北走向,跨茫溪河小溪。桥长9.3米,宽5.5米,拱跨5.3米,拱高2.85米。桥面平直。

                           慈样桥
   (杨柳镇杨柳村西南500米·清代)

三孔石拱桥。又名杨柳湾大桥。《犍为县志》载:始建于清嘉庆年间,道光、光绪年间维修。”东西走向,跨慈溪河。桥长21.2米,宽7.6米,拱高7.11米,中跨7.5米,两边跨各6米。1994年拆。

                           乐善桥

        (辉山镇先家沟村南70米·清代)

单孔石拱桥。东北至西南走向,跨先家沟。桥长3米,宽4米,拱跨7.7米,拱高3.4米。桥面微呈弧形。

                            连裆桥
    (桥沟镇老龙坝村南250米·清代)

东南至西北走向,跨小沟。桥长7.16米,宽1.3米。桥头原有一小庙,已毁,庙内碑文载:“始建于清道光年间”。1997年拆。

                          贺宗弟宅
             (竹根镇跃进街·清代)

市文物保护单位,坐西北向东南,占地面积6050平方米,四合院布局,存五院,正院四合院布局。左前院以水池为中心,池旁建曲尺形廊、榭、阁。这座庞大的建筑,还不包括与建筑配套的花园、池塘、假山等。共有24个天井,所有的厅、堂、楼、阁、池、榭、亭、廊都围绕着天井转。达到了一步一景、移步异景的妙境,有人曾拿“太和全”与《红楼梦》的大观园相比,谓之“桥滩大观园”,可见它的规模之大和建筑之精美。
亭子之间建有船房,都建在水池之上,池中可以荡舟,整个水池因船房、假山、月桥、亭榭的巧妙分隔,分别种有红莲和白莲,称为白花池和红花池,为有自然之趣,又专门从拥斯江中凿了一条水渠,直接把江水引入池中;江边修有一观景楼叫“饮河楼”,蓝底金字匾额,两重米色栏杆,凭栏眺望,一片风光尽收眼底。
 

可惜的是,当年此处景观早已不存。幸运的是,贺宗弟宅还有部分留存,如今维修后面向市民开发。如能在这里恢复“饮河楼”或原专用的码头,更为幸事。      

                        累口坡桥
(桥沟镇老龙坝村西南760米.清代)

三孔石梁桥。位于五通桥至键为古道上,东西走向,跨岷江支流。桥长9.5米,宽1.23米,拱高2.23米,每跨桥面由3个石梁并列搭成。1997年拆。

                           老龙坝桥
   (桥沟镇老龙坝村西南890米·清代)

三孔石梁桥。东北至西南向,跨岷江支流。桥长8.8米,宽0.9米。孔高3.55米,跨度2米。桥面石梁长2.5米,宽0.45米,厚0.35米。1997年拆。

                             锁龙桥
         (西坝镇高河村北150米·清代)

双孔石拱桥。南北走向,跨小溪。桥长10.5米,宽2.6米,拱跨4米,拱高2.2米。桥面弧形。20世纪80年代拆除。

                           圆通寺桥
      (西坝镇向荣村北1.5公里·清代)

单孔石拱桥。东西走向,跨小溪。桥长5.8米,宽2.5米,拱跨3米,拱高3米。桥面平直。2000年拆。

                           丁家桥
    (辉山镇先家沟村东南400米·清代)

单孔石梁桥。东北至西南走向,跨溪沟。桥长4.4米,宽1.6米,孔高3.9米,跨度3米。1997年拆除。

                            飞水桥
                 (石鳞乡美丽村·清代)

                    (石麟吊脚楼)

单孔石拱桥。南北走向,跨乱石溪。桥长7.5米,拱跨5.4米,拱高3.5米。已拆除。

                           水宝源桥
         (石麟镇水宝源村南·民国)

三拱石平桥。南北走向,跨沫溪河支流小河。桥长17米,宽5米,拱高3米,中间桥孔跨度7.4米,两侧孔的跨度均为3.5米。现已毁。

                小道士观摩崖造像
            (桥沟镇老龙坝村·唐代)

造像开凿在距地面高10米的黄砂石崖壁上。10龛窟13尊,造像风化剥蚀严重。

(谢阁兰1914年拍摄麻王洞)

小道士观摩岩造像,于1914年首先被法国人谢阁兰发现,有关法国人谢阁兰笔下的“麻王洞”,被拉蒂格记作为“蛮王洞”,发音相近,同指一物,影像都拍于同一地方。

       (1923年拉蒂格拍蛮王洞)

(小道士观的观音佛像至今犹存,坐姿微倾,细腰隆胸,上身肌肤裸露,王中其摄)


                    佛尔岩摩崖造像
         (冠英镇神福村西600米·唐代)

造像开凿在距地面5.76米的黄砂石崖壁上。坐南向北,1龛3尊,造像风化严重。龛内造一佛二菩萨。正中为坐佛,佛的两侧有二菩萨。

                  小白塔摩崖造像
         (金山镇新房子村东·唐代)

                 (金山现存崖墓)

造像开凿在距地面3米的黄砂石崖壁上。坐东向西,6龛,因风化严重,仅存3、4号龛浮图。


                   白塔子摩崖造像
(金山镇金家滩村东2.7公里·唐代)

造像开凿在距地面6.87米的黄砂石崖壁上。坐西向东,风化严重,原7龛,现仅存1龛3尊。

                    五龙井摩崖题刻
      (杨柳镇红军村东北250米.清代)

题刻凿在五龙井旁距水井1.25米的黄砂石崖壁上。坐西向东。题刻为横条幅形,内容为井志。

                      琪玛殿摩崖造像
           (西坝镇庙沱村东北.清代)

造像开凿在距地面0.5米的黄砂石崖壁上。坐西向东,16龛81尊,造像大部分被毁坏。

                     庙沱摩崖题刻
       (西坝镇庙沱村东北50米·清代)

石刻凿在高7.94米,宽7.1米的黄砂石崖壁上。坐西向东。1号矩形,草书横排:“直步青云”4字,落款“三峰题”。2号矩形,正中草书6字,左右两边各刻大字7个,似对联。小字右为“晋右军王羲之书”7字,左为“同治壬申(1872)季夏敬镌”8字。边沿刻有装饰图案。

                    普陀岩摩崖石刻
        (西坝镇向荣村东北2公里·清代)

石刻凿在距江面1.24米的临江黄砂石崖壁上。坐西向东,2字1刀1剑。字随岩石形状而刻,楷书横排“普陀”2字,字的下面阴线刻关刀、宝剑各1,刀剑交叉。
 

                  花花轿岩摩崖造像
      (西坝镇向荣村东北1.5公里·清代)

造像开凿在距地面5.7米的黄砂石崖壁上。坐西向东,1龛1尊。龛内造道教神像1尊,头戴道冠,身穿道袍,两手抚膝,跏趺坐于素面座上。

                     千佛摩崖题刻
       (西坝镇建益村东北25公里・清代)

石刻凿于沫溪河入岷江口150米处,距地面1.26米的红砂石崖壁上。坐西向东,行书“千佛”2字。

                       佛岩摩崖造像
            (蔡金镇南2.5公里·清代)

造像开凿在距地面1米的红砂石崖壁上。1龛1尊,像头部被毁。龛为矩形平顶,内造菩萨像1尊。

                    兴善桥摩崖题刻
           ( 金粟镇北500米·清代)

石刻凿于庙儿山距地面2米的黄砂石崖壁上。坐东向西,石刻为矩形,楷书横排“兴善桥”3字。现已毁。

                      观音岩摩崖造像
(桥沟镇老龙坝村原五通电厂南150米·清代)


造像开凿在距地面11.55米的黄砂石崖壁上。坐西北向东南,1龛1尊,头被毁,风化严重。龛内造观音坐像。1997年修公路时毁。

                     通材中学旧

       (竹根镇文化街·清光绪八年)

市文物保护单位。原为井神祠。建于清光绪八年(1882)。坐西向东,是一座高两层的穿斗木结构建筑,面积约300平方米。二层为回廊式建筑,东西各一间。
  

                      丁佑君故居

   (竹根镇佑君街东南20米·1931年)

市文物保护单位。故居坐东北向西南,四合院布局,占地面积378平方米。

                丁佑君烈士纪念碑
   (竹根镇文化街西100米·1958年)

市文物保护单位。1958年为纪念丁佑君烈士而建。纪念碑由石碑和其上的烈士铜像组成正面携刻朱德元帅的亲笔题词,铜像为丁佑君半身塑像,像高1.18米。

                            张公馆
         (金粟镇双漩村西·1920年)
 

               (张公馆,袁媛 摄)

区文物保护单位。原川军混成旅旅长张仲民的行馆。坐北向南,占地面积约66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940平方米,四合院布局。院中有一古黄桷兰树。小青瓦屋面,四周为雕花梁檐走廊,走廊的木柱基石都为不同的雕花,雕花木门窗。门前有雕花石座。前门正厅右侧一根木柱上曾镶嵌一条约长1米,宽0.05米,厚0.04米的纯金扁担,现留有一印槽。
                           张家院子

             (工农街335号·民国)

        (张家大院,温吉言,王建 摄)

坐西向东,占地面积850平方米,四合院布局,房屋均为木结构悬山顶穿斗式梁架的平房,有大门、门厅、正房、厢房和天井等,建筑面积390平方米。其中正房共18间,木雕门窗,木壁,走廊有木柱、石墩,宽屋檐中间夹天井。民宅四周有高2.8米的围墙。

                     民德巷基督教堂
     (竹根镇新生街民德巷·1946年)
 

始建于清代末年。原址在竹根滩三元公,占地面积200多平方米,1917年被大水冲毁,1946年重建于竹根滩镇跃进村楠木林,1987年再迁至今址。教堂坐北向南,占地面积129平方米,面阔5.5米,进深18.1米,通高5米,穿斗式梁架,小青瓦屋面。

乐山最美的古桥之一金山梳金滩桥在,章綦 )

当然,《中国文化地图集》四川分册中列举的这些文物,主要来自第二次文物普查,有部分遗漏,还未完全包括五通桥的文物,比如新塘沽,金山镇的梳金滩桥,以及桐麻滩桥等。当时的很多老地名,也是时过境迁。

(大炼钢铁被毁掉的牛华白塔和金山白塔,金山白塔为傅春华 摄)

虽然在解放后各项运动中,毁坏了不少文物,但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五通桥的文物依然还有很多,尤其是古桥众多,在乐山各地算是独领风骚。如今,当年的这些珍贵文物,还有多少保存至今,就如五通桥辉煌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已成往事,让人惋惜。

正如五通桥的老乡宋石男所说,七夕最初与牛郎织女的传说并无关系,七夕至迟在后汉成为民间节日,是要向星辰祈福,与情人节没半分钱关系。牵牛的人格化,牛郎织女的悲剧性传说,亦由是而生。七夕节作为情人节,是当代人的营销。

今日七夕,朝这故乡的方向,仰望没有星辰的天,念及过往,倒也是一份别样的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嵊州市文物普查队圆满完成谷来镇野外普查工作
行遍韶关曲江古桥 | 原来,这是你未曾发现的风景!
道县最古老的乡村古迹石桥,你见过几个?
江蘇常州的古橋(一)【圖文】
嘉善这62座古桥“价值不菲” 你熟悉的有哪几座?
台州古桥闸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