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修炼太极拳要无时无刻排除杂念练松动
userphoto

2022.11.19 四川

关注

网络文章,纷繁复杂,良莠不齐。既有读之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的真知灼见,亦有牵强附会、东拼西凑的垃圾文章,更有一些如玄幻小说般云山雾罩、故弄玄虚的。我辈习武之人,唯有努力提高自身水平,擦亮一双慧眼,才能在众多的文章中汲取营养。以我之见,通篇文章能够有一句话对自己有用,能够让自己记住就算是好的了。

和美太极

第六节:排除杂念练松动
松中生动极善,但很难练,修炼者必须对松中能够生动的道理坚信不疑,在修炼松中生动的过程中不生杂念,坚持不懈,才能不断地自我超越,才有希望登向太极高峰。可不幸的是,有些人认识模糊、摇摆不定,担心只强调松会丢了紧,会懈;只强调柔会丢了刚,会软,于是提醒大家要半松半不松地练,要松紧结合、刚柔相济地练,似乎只有这样才是“阴不离阳,阳不离阴”。
这从广泛的哲学意义上来说似乎没错,但要贯彻到太极拳的日常修炼中,我却觉得不妥:第一,什么是松,什么是紧,什么是柔,什么是刚?不但练太极拳的人与不练太极拳的人有不同理解,处于练拳不同阶段的人也有不同体会。笼统地提倡松紧结合与刚柔相济地练,容易误导人将生活中理解与体会的刚和紧搬到太极拳中来。第二,老子“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哲学思想告诉我们,凡事应逆返思维,反面入手,练拳欲紧须从松中找,欲刚应在柔中求。先人的历史经验也告诉我们:松紧结合、刚柔相济,只是懂劲的结果,不是练劲的方法,把结果当练法是不对的。走向松紧结合的道路是大松大软,走向刚柔相济的道路是积累纯柔;用松紧结合的练法练不出太极拳所特有的松紧结合,用刚柔相济的练法也练不出太极拳所特有的刚柔相济。第三,现在练太极拳的绝大多数人是僵硬有余,松柔不足,练拳的主要任务是摧僵化柔。在这唯恐紧硬太多、松柔太少的时候,教人练拳要松紧并重、刚柔齐练,显然是帮倒忙。

一、掤劲不丢不是松紧并重
不练太极拳的人也讲放松,如做事累了,坐坐、躺躺,懒洋洋的。但这种放松,一是只有下,没有上,不是偏沉、而是全沉,失去了阴阳对称,像烂泥瘫地、皮球泄气,真的懈了,瘪了,不同于练太极拳外撑内抱,沉浮对称,顶天立地,松空圆满,保持一定运动意向和伸缩弹性的放松;二是在紧基础上的松,是皮肉紧贴,关节闭合,是不合规则的松。太极拳也不绝对反对紧,也要求掤劲不丢,要求肢体保持一定的张力,但不管怎么紧,都是在松基础上的紧,都是因松得透彻自然而然的紧,是心气放下、意识放大、关节放开、肌肉放长、皮毛外攻地伸拔性、膨胀性的紧,是对称放松松出来的紧,虽紧犹松,是一种松的表现,是松出来的劲感,而不是意念中又要松,又要紧,半松半紧,不是“松紧结合”的紧,更不是收缩性质的紧。这是没有练太极拳放松体会的人难以理解的。有人之所以会提出松紧结合的练法,是没有认清生活中的松紧与练拳中的松紧有本质的不同,看到生活中松过头会懈,就担心练太极拳也会松过头,也会懈。其实,练太极拳放松比生活中坐坐、躺躺的松是更高质量的松,是遵循阴阳相济、保持正确姿势的对称松。科学放松,不但不会不思进取、懈怠麻痹、贻误良机,反而会更加头脑清醒、镇定有序,即使需要应急,也能正确决策,忙而不乱,提高效率。不但不会越松越懒洋洋,而且是越松越精神,不存在松过头的问题,是不可能会懈的。
张义敬及张宏二位先生在其《太极拳理传真》一书中说:“只有松得不够、松得不完整、不均匀才是病。不存在松多了的问题。”“松与懈有着本质区别,不能混为一谈。”
值得反复强调的是:第一,练太极拳尚未达到一定层次的人,对两种性质不同的松紧是很难有切身体会的,甚至是不相信的。笼统地提倡松紧结合,很容易使人将错误的紧当作正确的紧带到拳中来,很容易误导人用力,致使本来就僵硬的肢体更加僵硬。第二,练太极拳放松是起主导作用的,是紧的源头活水,应一辈子抓住不放,一心一意,坚持不懈地松柔到底;紧居从属地位,是“余者末事耳!”是松到一定程度后不期而遇的副产品,是不可能用紧的方法练出来的那种紧。笼统地提倡松紧结合,模糊了松与紧的主次关系和因果关系,分散了练松的注意力,容易使人松紧并重着练拳,影响摧僵化柔的效果,就更谈不上松中生动了。在一心练松还难松之际,心中先压了一个紧字,使得松中生动更是难上加难了。
二、积柔成刚不是半柔半刚
与松紧关系相类似的是刚柔关系。主张练拳松紧结合的人一般也主张刚柔相济地练。刚柔相济是个广泛的哲学概念,不是太极拳的专利。各种武术,许多艺术,甚至为人处事都讲刚柔相济。武术中以少林拳为代表的各种外家拳和以太极拳为代表的各种内家拳都讲刚柔相济,但谁都看得出,大家说的并不是一样的刚柔相济。所以,笼统地提倡刚柔相济的练法,模糊了太极拳与其他武术的区别,不利于广大练众准确把握太极拳的松柔特色。更严重的是,“吾辈练拳,以全心全意地去想松而尚不能将身势松得干净,如果在练功时,心中先存一个刚柔相济的思想,哪里还能将身势松得干净,而没有一点拘滞别扭之力呢?如这样刚柔相济的练法,我相信一辈子也难以将身体松纯净了”(李雅轩),一辈子也练不出真正刚柔相济的功夫来了,一辈子也尝不到松中生动的美妙滋味了。
太极拳运动处雌守柔,尚柔尚巧,主张以巧取胜,以柔克刚,借人之力,还人其身。太极拳不主张“壮欺弱,慢让快,有力打无力”,认为那“是皆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王宗岳),是“斯技旁门”,而不是太极拳的正道。太极拳认为,松是活力之源、潇洒之态、舒畅之因、技艺之魂,主张偏沉则随,松中生动,舍己从人,随屈就伸,引进落空,“以柔软而迎坚刚,使坚刚化为无有”。与人交手时如此,自己练套路也应设身处地,坚持“柔软”原则。
太极拳也要刚,但不要钢铁性质的刚,而是要水势性质的柔中之刚。太极拳也要刚柔相济,但不要半刚半柔、半硬半软的刚柔相济。太极拳的刚柔相济,“其形状像水一样,有时澎满,有时倾泻,有时如涓涓细流,有时如湍急的河水鼓荡奔腾”(李琏)。学水因至柔善流而起波浪的刚柔相济是我们练太极拳的努力方向。水是至柔之物,又是至刚之物,水的至柔至刚、形柔质刚、刚柔相济的主要表现是:重量之中生力量,放松之中生流淌;随器成形善舍己,不争不抗善容让;避高就低巧伸缩,无孔不入无不往;刀劈斧砍不破裂,坚承巨载不损伤;滴水穿石软磨硬,摧枯拉朽不可挡;百折不挠永不败,因不用力力最强;刚非柔外另一力,柔的聚积就是刚。值得我们留心借鉴的是,水即使在像山洪,如海啸,刚猛无比的时候,它仍然是水,而不是钢铁,不是坚石,没有火药的爆炸力和坚硬的锐伤力,它的每一部位都仍然是大松大柔大软,而不会丝毫变硬;它的每一涌、每一淌都是因松而动、松中生动,都是松松地顺着地势走,顺着地心引力走,从来就不会自作主张,没有丝毫要用力的思想。也正是因为它始终如一地具备着大松大软、至柔善流的流体性质,坚持着舍己从势、顺坡流行的动作方法,所以,第一,才能因松而动,松中生动,善于渗入,穿内透里,无为不争,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第二,才能有向低处流的共同方向,才能聚众多的涓涓细流汇成江河湖海,形成广大深厚的潜在力量;第三,才能使它自身的各个部位相互贯通,相互借力,形成一动无有不动的整体力量;第四,才能前领后送,凭着自身的整体重量,顺着落差位移,借到更强大的地心引力,发挥出无坚不摧的威力。水本身是不会用力的,它只有重量,不用力量;水的力量来自它的自身重量和大松大软、沉着顺遂、至柔善流的性质。与水相比,我们练拳人同样有自身重量,但因为缺乏大松大软、沉着顺遂、至柔善流的体能而不能将自身重量开发成行拳的动力,不能因松而动、松中生动。这正是练太极拳强调松柔的理由。
学水松柔是在长期的练拳过程中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是从没有到有,从微微有到明显有,从偶尔有到经常有,从局部有到全身有,今天积一点,明天再积一点,越积越柔,柔的质从不纯净到一点一点清除僵硬的杂质,逐步地变得更纯净。学水松柔要学江河湖海由无数涓涓细流汇合而成的道理,要在大格局思想的关照下从肢体的细微之处练起,使肢体骨肉的每一个细胞都能放松、散开,活跃起来。然后才聚小成大,逐渐汇集成全身的骨架松散、骨肉松碎,化固体为流体,像水那样能流动,起波浪,把骨肉肢体松化得像水那样至柔善流。学水松柔要踏踏实实、一心一意、持之以恒,不能急功近利、好高骛远,不能想着要刚柔相济。要柔得像水一样能聚能散,开合自如了,就积柔成刚了,就刚柔相济了。“若初练者即求柔中之刚,则是错误的。须知柔不及则刚不至”(和庆喜)。
拳势由刚变柔、由开转合时由外向内松,四肢的意气向腰腹回流,手脚逐渐柔和,就像海水退潮,回归于海中心,海岸从而平静;拳势由柔变刚、由合转开时由内向外松,腰腹意气外放,充满四肢,头部有神,脚下有根,指尖鼓胀,就像海水涨潮,淹没礁石,流向海边,浪花飞溅,拍击海岸。拳势刚柔变化,都是意气“潮落”或“潮涨”的变化所致,不是筋骨软硬变化所致。而意气的实质是松出来的感觉,是如水的至柔善流之物,所以,太极拳的刚,不是松柔之外的其他什么东西,其本质仍然是柔。凡刚都是因柔聚集而成。刚只不过是柔劲的表现,柔性的“劲”就是太极拳的刚。无柔则无刚,小柔则小刚,大柔则大刚,极柔则极刚,有多么柔,才能有多么刚;能柔到什么纯度,也就能刚到什么强度。刚只能从柔中求,不可能用“刚”的练法练出刚来。因为在常人的意识中,一说“刚”,容易联想起“钢”,容易联想到铁石般的坚硬,就想收缩筋肌使用力气。所以,如果提倡刚柔相济的练拳方法,就容易让人用力,就背离了“松中生动”的行拳原则,不可能练出真正属于太极拳的刚柔相济来。想要什么就直接练什么,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欲要直取的思维方式,不是太极拳阳从阴中找,阴从阳中求的逆反思维方式,没有经过反面入手、逆向折叠、迂回运化的积累过程,必然是欲速则不达。
三、松柔才是唯一正确练法
放松不是绝对的,却是必需的,任何时候都不能怀疑它在太极拳运动中灵魂性的主导作用。放松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但目的是通过手段实现的,没有了手段,不可能达到目的。如果不通过放松,调动身心自然的运动资源,挖掘被埋没的生命潜能,扩大开合伸缩的自由空间,只停留于手脚的比猫画虎,那就不是真正的太极拳,一辈子都达不到练太极拳的应有效果。所以,凡有志于练太极拳者,都应“以松功作为练功的入手之阶,然后再及其他”(吴图南语)。否则都是白忙活。
一心一意练放松,时时刻刻念着松,一生练拳都求松,各种效益自然生。排除不利于放松的一切杂念,练成像水如风的流动之体,是太极拳人的梦寐以求。如水如风地练,心里不但要想着松、想着柔,尤其要想着一个“软”字,想着自身像一个能顺势蠕动的大水囊那样活软。一想活软,就像拆散了有形的身架,松散了内固的身心,就如无骨一般,身心就能沉下去了,胸腹就能放开阔了,就能松得纯净、柔得深透、松柔得自动化了。所以,太极拳不但要求大松大柔,而且提倡大软、极软,软得虚脚侧半边身躯像稀泥挂壁一般。“极柔软,然后极坚刚”(武禹襄),“非有心之坚刚,实有心之柔软也”(《太极下乘武事解》。软也是一种力量,像风、像水、像时间、像空间、像道德、像太极,是一种更持久、有韧性、多变化的力量。
欲求紧必须一心一意地练松,根本不要想紧,久松自能见紧,自能松紧结合。欲求刚必须全心全意地练柔,丝毫不去想刚。纯柔为刚,积柔成刚,柔透之后自能刚柔相济。只有在偏沉则随式的放松中自然而然生出来的动才有可能是松紧结合、刚柔相济地运动。松柔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太极拳的“入手之阶”,头等大事。遵循“弱者道之用”的思想练拳,由松入柔,积柔成刚,才能达到刚柔相济。以“反者道之动”的思想立论,逆反思维,反面入手,先走“物极”,再顺“必反”,迂回折叠,达到目的。这才是太极拳正确的思维方式。

内容仅作公益性分享、研讨、参考之用,不一定代表公众号意见,亦不一定完全正确,请客观思考,不盲从,不排斥。评论处大家可以补充文章解释不对或欠缺的部分,请勿谩骂。这样下一个看到的人会学到更多,你知道的正是大家需要的……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5)而有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

立如枰(6)凖(7),活似车轮,偏沈(8)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本是舍已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舍己从人点个赞、乐于取人以为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积柔成刚不是半柔半刚
太极杂谈——说“紧”、“舍
太极拳的“松与紧”暗藏学问,也是太极爱好者的终极追求
久松见紧 积柔成刚
久松见紧 积柔成刚(下)
灿友学拳*我的翻译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