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他被后人称为丹祖,留下了一本“成仙”奇书,其中蕴含化学公式
userphoto

2023.04.25 四川

关注

被道家奉为丹道经典的《周易参同契》全书仅六千余字,却吸纳了《黄帝内经》、《周易》、《道德经》等古代名作的精华思想。

上世纪三十年代该书被译为英文后,亦在各国的学术界掀起声浪。

其中的理论不仅细致阐明了炼丹术的精髓与原理,其中更蕴藏现代化学公式。

但奇怪的是,他的作者魏伯阳被道家尊为“丹祖”,却在正史中却查无此人。

那么,魏伯阳是否真的存在?其著作又为何能与千年后的现代化学相呼应?

弃宦从道

魏伯阳,东汉末年著名的炼丹理论家、黄老学家,生于会稽上虞,今属浙江上虞。

魏伯阳后虽醉心于五行丹学,不问世事,但他其实出身名门,并非自幼修道。

其父是“东汉八俊”之一的魏朗,时称“人之英杰”,《后汉书》说他“性矜严”。

魏朗官至尚书,权力很大,但东汉末年宦官专权乱政,魏朗在内的士大夫对此颇有微词,并与其展开斗争。

然而宦官势大,士大夫阶级终究没斗过宦官,还因此遭到了残酷镇压,魏朗也被软禁在家中不得问朝政,这便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党锢之祸”。

因生于名门世家,魏伯阳自幼便对儒家道学有所涉猎,并有自己独到见解,至他二十五岁为止,魏伯阳的生活都算安定。

到了二十六岁时,魏朗被急诏入京,自知凶多吉少的他行至安徽境内便选择自我了断。

父亲参与党争并最终因其致死,这让魏伯阳对官场仕宦心生厌倦,遂选择求仙问道。

《周易参同契通真义》称赞魏伯阳“修真潜默,博赡文词,通诸纬候”,又说他“唯公不仕”,对这种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格局抱负做了高度评价。

魏伯阳问道求仙后,云游各地,据传他游历至长白山时,偶遇一得道真人,传授其炼丹法门,并将一本名为《古文龙虎经》的古籍传授予他。

受《古文龙虎经》的启发,魏伯阳才写出了流传于世的《周易参同契》,故炼丹界常认为《古文龙虎经》才是第一本炼丹理论书籍。

但《古文龙虎经》的原本并未流传后世,其真实性已无从可考,宋代理学家朱熹认为《古文龙虎经》实则讹传,并不真实存在。

但无论《周易参同契》是否是受《龙虎经》影响,是魏伯阳“感其妙旨”所作,该著作对后世丹学的影响之深远是毋庸置疑的。

关于魏伯阳的生平,正史并无可考,其生平事迹主要见于唐末五代彭晓著的《周易参同契通真义》、宋代《道枢》以及东晋葛洪所著的《神仙传》。

尽管魏伯的平生经历未在正史有所记载,但他确实是道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其传说故事也在民间广为流传,也正因正史对其记载资料的缺乏,魏伯阳身上也多了几分神秘、玄幻色彩。

因为正史中查无此人,人们的想象空间也就更为广阔,民间常流传着魏伯阳早已经“羽化登仙”的说法。

白日飞升

而在葛洪所著的《神仙传》中,也记载着这样一个魏伯阳“白日飞升”的故事。

据说,魏伯阳云游海外之际,收徒三人,一日师徒四人入山炼丹时,魏伯阳觉察弟子尽皆心志不诚,有所动摇,遂生了试探他们的想法。

于是,他将炼好的丹药放在手中对着徒弟们说:“今炼此丹,以犬试之,其升则服之,其死则弃之。”

弟子们看着魏伯阳将丹药送进身边白犬的口中,一个个屏息凝神,但不多时白狗便倒下了。

魏伯阳感叹“恐未合神明之意”,又问弟子们“为之奈何”?

弟子们当然答道不服就是了,但魏伯阳却说自己不意于世俗,即使不得仙道也不会回去,这丹药纵然有毒,也要服之,以表自己问道之心的坚定。

服丹药的魏伯阳很快也倒地不起,弟子去探查时已然没了生气。

弟子们见状惊诧不已,有两名弟子商量着要为师父料理后事,但其实一名弟子却不信邪,他深信自己的师父不是凡人,既知有毒还要服用必然别有深意,便又服下一枚丹药,却也很快死去。

其他两名弟子感叹炼丹不过为了长生,如今因服丹而死,还炼个哪门子丹?

遂下山去为魏伯阳寻求棺木以葬之。

可两位弟子走后,魏伯阳却站起了身,将真正的神丹放入白狗与那名弟子的口中,一人一犬竟又活了过来,三人便一同成仙了。

《神仙传》为东晋道学家葛洪所作,其本质上为充满奇特构想的志怪小说,并不能视为史料看待,但以上这简短的小故事,却将魏伯阳的大智慧和淡然心性体现的淋漓尽致。

在白狗服用炼成的丹药而死去后,魏伯阳表明了自己的志向:无心仕宦与俗世,若要入世为官,屈尊事权贵,那倒不如因问道而死,可见其对名利与仕途的淡泊。

而之后两名弟子的言论也与魏伯阳的道心产生强烈反差。

在他们看来,炼丹问道不过是为了长生,如果不能长生,还不如多过几十年的安逸生活来得好,因为炼丹而出了什么差子,实在是太得不偿失。

这也就很好理解魏伯阳为什么能在一早就觉察到他们的道心不坚,而后进行这样一次别开生面的试探。

从这段小故事便能看出魏伯阳炼丹并非单是为了长生那么简单,他的实践与冒险精神也很值得推崇。

也正是他的探索精神,才使得他成为道家炼丹理论的奠基人物,其所著的《周易参同契》中也尽是现代化学的影子。

这意味着在现代科学体系还未存在的古代,魏伯阳便窥得了化学的奥秘。

这种超前的理论成果,让魏伯阳的神秘面纱变得更加诡秘莫测。

也正因如此,关于他的著作,自古以来便争议不断

奇人奇书

针对《周易参同契》的书名,其实就有不少争议,主流观点一般认为“参”通“三”,“同”通“相通”,“契”自然就是体裁。

针对这个“三”的争议尤为多,有人认为是“天”、“地”、“人”,有人认为是“黄”、“老”、“易”。

这些理解都不能算错,因为《周易参同契》本身就是利用周易黄老之学论述丹理,而在炼丹过程中亦将天地万物五行与炼丹有机结合起来。

《周易参同契》的行文用语相对晦涩难懂,多为四字或五字一句的短句,故历朝历代都有学者标注解释。

《周易参同契》之所以被视为道家里程碑的著作,不单单是因为它是第一本道家炼丹理论著作,还在于它有机地整合统一了内丹与外丹的修炼。外丹即用物理炼制丹药,内丹则是以人为炉鼎,在体内炼化“丹药”,这更像一种修行。

内丹与外丹的修炼原本是不相关的两种修行,但在魏伯阳之后,却通过《周易参同契》得到了统一。

虽然单就内容来看,《周易参同契》详细论述了炼丹制丹的技法与原理,实为外丹学说,但在其中却有许多内丹学的影子,比如魏伯阳将人视为“小的天地”,“呼日吸月”,他指出利用体内“真气”,便可达到天人合一,长生得道的目的。

而唐宋以后,《周易参同契》也普遍被认为是内丹学的经典著作,而该著作的多维性,更让其成为联系内外丹学的纽带与桥梁。

在《周易参同契》中,甚至还蕴含着现代化学公式,如今已经被现代学者所解读,比如他将金汞齐“置于猛火”中,“金复其故性”,以现代角度来看,在高温下金汞齐中的汞遇热挥发,金也就自然留存下来,并与先前一样。

魏伯阳还说“金入猛火且不夺金光”、“不失其重”,发现了金的化学稳定性。

书中还记述“胡粉入火中,色坏还为铅”,“胡粉”即碱式碳酸铅,这是碱式碳酸铅经加热被分解为氧化铅的过程,化学方程式表达就是 2PbCO 3·Pb(OH) 2=H 2O+3PbO+2CO 2↑;

除此之外,魏伯阳对硫化汞的生成、硫化铅的生成、铅汞齐的生成等化学反应的原理都有自己的见解,将其视为中国最早的化学家也并不为过。

结语

当然,魏伯阳虽然在炼丹学上有很高的造诣,但受限于时代的局限性,他的理论也有落后乃至荒谬的地方,比如他认为黄金不腐,将其制成丹药后,人再服下便也能达到不朽的目的。

尽管魏伯阳存在局限,但他对化学的推动作用却不可忽略。

参考文献

《周易参同契》

《神仙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参同契.
魏伯阳
《周易参同契》魏伯阳著 | 道家|道家思想
张伯端悟真篇比魏伯阳《周易参同契》更加具体的表述了内丹境界
悟真篇注
假如人人都可以修成仙李约瑟在《中国古代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