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阳明提出的“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

这一问题是一个伪命题,格物致知是儒家学说古已有之的思想,并非王守仁提出,也不是王学思想的核心。

“格物致知”四字出自《礼记·大学》,内称:“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东汉时期的大儒郑玄认为格即来,物指事,他的解释影响了后续很长时间内人们对这一词的理解。而我们今天多采用的是南宋时朱熹的说法,认为这指的是推究事物的原理,从而获得感悟,达到通达的境界,这一解释伴随着朱熹思想的官方化而逐渐被明清时期的人们接受,成为那一时期的主流思想。

到了明代,著名思想家王守仁曾对这一词做出过与朱熹不同的解释。

王守仁(1472年-1529年),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文学家,其创始的阳明心学在有明一朝影响巨大,其影响甚至传播到了东亚、东南亚地区,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思想家之一。

王守仁创立的“心学”思想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唯心主义思想,是王守仁受到道家思想影响后发展出来的儒家学说,他继承了陆九渊“心即是理”的思想,提出端正自己的心境,达到自己心里认知的良知即是一种格物致知的方式,批判程朱理学那种流于表面、与时事无补的格物方法,提高了致良知的地位,号召人们摒弃教条化的学习,使儒家的伦理道德落到实处,知行合一、致良知是王守仁思想的核心。

而王守仁自己,也的确是在个人生活中践行着自己的理念。作为一名士大夫,王守仁除了在学术上有很大建树之外,还于军事、政治领域表露出过人的才能,他曾平定江西的民变,镇压了宁王朱宸濠的叛乱,被视作“立德”“立言”“立功”的典范,为世代敬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20——读书赘言22:​我读王阳明(即明代思想家王守仁)
中国名人 心学泰斗王阳明
明代中后期的文化转型及原因
释读中国历史310:实现“人生三不朽”的两个半人之一,王阳明告诉你圣人是这么来的
汉有董仲舒,宋有朱熹,明有王守仁,为何清无大思想家?
思想大家、平叛高手……王阳明(转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