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探秘:传统武术的拳种源自兵器吗?

中国武术从大的方面可分为:拳与器械。拳与器械历史悠久,关于二者的渊源众说纷纭,武术界各持一词互不相让。有的认为先有拳法后有器械,有的则认为先有器械后有拳法。究竟孰是孰非,很值得我们去研究,这对武术的发展和探究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大部分习武者跟老师习武,都是先练习基本功,再练习拳法,然后习练器械。所以人们从感官直觉上认为,先有拳法后又器械,然而,持不同意见的人也不在少数,以形意拳、八卦掌、通背拳为首的却发出来不同的声音。

一、拳种源自兵器?

八卦掌以八母掌为本,也称老八掌,即单换掌、双换掌、顺势掌、背身掌、翻身掌、磨身掌、三穿掌和回身掌,形如游龙,视若猿守,坐如虎踞,转似鹰盘。手法主要有:穿、插、劈、撩、横、撞、扣、翻、托等。两手上下翻飞,左右逢源,犹如双刀将浑身护得密不透风。所以一部分人推崇八卦掌源自双刀的说法。

通背拳是我国著名的拳种,讲究吞吐伸缩,放长击远,回环折叠,虚实往返,招法珠连,带攻猛进。腰似转轴,身似鞭杆,手臂似鞭梢。所以许多人认为通备拳起源于鞭子。

资料图:通背拳

二、姬龙峰祖师枪化之说

八卦掌与通背拳由器械转变的说法,听起来有理有据,但无理论支撑,要说有理论支撑的要算形意拳了。一部分研究者认为,姬龙峰祖师精通六合大枪,并以枪化拳开创了心意六合拳一门,形意拳是心意拳的继承,形意拳继承了枪化之理,才使形意不失真谛,现在形意门中练枪术,抖大杆的人很多。

有人还说形意五行拳是五种枪法,枪法的“拦、拿、扎”尽在其中。一部分人认为拳来自于枪,并拿出证明,形意拳中的“肘不离肋,手不离心”。手出要从嘴前边钻出去,正是“三口并一口”,三口即两手虎口和嘴,和枪法不谋而合。从枪诀中来说,枪诀云:“枪是伏(缠)腰锁。”持枪时“前手如管,后手如锁”,枪把伏在腰间,运枪时借助腰劲,手臂贴肋扎出,“前手指定休要战,后手不离肋内边”。枪谱有云:“出洞入洞紧随身,遇上枪定照四平。”还有扎枪时肘和肋相摩,同时送枪时转胯拧腰即是中节腰部的“磨”,两脚脚踝部相摩擦,正是下肢的“摩胫”。

资料图:六合大枪

《心意六合拳谱》曰:“摩胫,摩胫,意气响连声。”说的就是上肢的摸、中节的磨、下肢的摩,“三摩”到位,只有“三摩”合住了,上中下三节贯为一气,才能达到“六合合”,整劲才能出来,否则蹉跎一生,还是逡巡门外,不得其法。形意拳出手螺旋,“起手要钻”“落手要翻”,所用的手法就是“出如锉,回如钩”,手法要领叫“手如锥”,与枪法同出一辙。扎枪时两手同时翻转,枪即走如螺旋。打拳时出手螺旋,圆中求变,心意拳势势皆都是圆运动,南阳《唐氏心意六合拳谱》有云:“拳打千年圆不变,打遍天下是真圆。”圆则有伏机,出收皆含无穷变化。

心意拳圆取法于枪法的神髓。当练拳出不了功力的时候,往往要从“扎枪”中来体悟。这道理看似铁证如山无可置疑,但人们疏忽一点,形意拳来自于心意拳,心意拳没有“五行拳”只有龙、虎、猴、马、蛇、鸡、燕、鹞、鹰、熊十形拳,十大形。形意拳以五行拳(劈、蹦、钻、炮、横)和十二形拳(龙、虎、猴、马、鸡、鹞、燕、蛇、鼍、骀、鹰、熊))为基本拳法。也就是说形意拳先有“十二形”后有“五行拳”,所以姬龙峰祖师枪化之说也不能完全让人折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基于武术典籍分析明代武术发展概况,武术论文
形意拳:脱枪为拳详解,五行拳钻劈横炮崩,对应五中枪法!
(转)形意拳中隐藏着一杆无形的抢
脱枪为拳,挥臂如棍,形意拳是种怎样的拳法
形意拳大枪化枪为拳练就螺旋劲,古代上阵杀敌的实战枪法
枪法与心意六合拳五行拳 权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