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拳学新篇》王芗斋

拳 学 新 篇

王芗斋


写在前面:

据查,大成拳祖师爷王芗斋一生只写了四本书:《意拳正轨》、《拳道中枢》、

《大成拳论》和《拳学新篇》。书都很“薄”,像小册子一样,可见祖师爷不喜欢多言——功夫是练出来的。今天转发的《拳学新篇》是从中国大成拳研究会大成堂的收藏本里手打抄录出来的,比起网络上那些被大师名家们添油加醋修改过的要纯洁得多。致此,祖师爷的四本遗作已全部收录,有需要的同道可以查阅。

理论是指导实践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拳学述要:

我国拳学兴自战国时代,后以达摩洗髓易筋两法参之于华

佗五禽,始汇成斯技。虽今门派繁多,其渊源一也。不论如项分派,

总不出以拳为名,夫拳者乃拳拳服鷹之谓拳。动静处中,能守能用,

此即吾人气质本能之道,非纯工套数专论招法之所谓拳也。

拳学一道,不可认为奇难事也,须知非常功夫多得自平易,

勿论行站坐卧以随时随地均能用功,首要端正其身体,使意念

空洞,凝神静气,扫尽情缘,寂静调息以温养内外,涤除邪

秽,筋骨气血不练自练,不养而自养,人之本能逐渐发达矣。

初作时不论姿势之优劣或简繁,只看大小关节能否上下前后左

右相互为用,以及神经支配之大意和气血之流行与调息所发之

弹力如何。总之以达到得力舒畅为止。察其神情,身如凌云

宝树,须假众木支撑,如在气浪中作游泳之动荡,毛发悠扬

相依,大有长伸之意,气血如巨海汪洋之水,有波浪横渡回旋

不己之势,精神如大治洪炉无物不淘熔,而心好似渡海之浮

囊,不容一针罅漏,此身心气血修练之要旨也,若是在非涤妄

念不失于自然,未易有得。然无论如何去作,最忌身心用力,

用力则气滞,气滞则意停,意停则神断,全身皆非矣。又如试

力之均整,肩架之配备,发力之自乘,三角之螺旋,种种之构

造不一之力,浑元假借之一切法则,均不可忽视,尤宜注意

全身枢纽之松紧,面积之曲折和遇敌时相执接之利用,引非笔

墨所能形容,愿学者以恒心毅力切志研究探讨,自不难入法海

而搏道真矣。

第一章 释 拳

近世拳术分宗别派,作法各异,命名无不以拳,而对拳之

意义,实少研究,论者多就拳之字义而为之解释,或指握手为

拳或指练习勇力能徒手敌人者为拳,皆属泛论,未得之真义

者也。

拳者乃拳拳服膺之谓拳,动静处中,能守能用,此皆尽吾

人气质本能之道,非纯工套数专论招法之所谓拳也。动静处

中,能守能用,言即得拳理,静守动用(静即动,动之静)其

用一也。拳之服膺,永保不失也。尽吾人气质本能即道也,即

言拳理之所在,如纯工套数招法,则辨歧途纳学者于正轨也。

拳之为拳,实不在于身体运动之形式如何,而在于筋骨气力

松紧之作用,精神之指挥以及心意之领导如何耳。学拳专言

形式是本末错认,攻其末而忘本,终无是处,非得其本者不能臟

重其践形致用之实学,故应机而发,因势而变,动无有误,其精

精妙莫测者,当非所谓专习套数招法者所能得也。

第二章 拳 道

第一节 拳道倡导之意义

人身内外一体,意动一致,拳功拳理,只有是非,而不能分以内外,所以我是反对内外家之拳名,还反对讲求不合实用之拳理招法套数。复为阐明拳理发扬拳学计,于1926年倡导意拳,1949年创立大成拳,拳以正名乃示拳理之所在,其练习方法重站桩,以求实用不讲求形式演变之套数,无论动静,皆以意领导,使意、气、力合一,以尽拳功争力之妙用。故正以名,意在泯宗派内外之纷争,以存拳学之真义也。

第二节 桩 法

拳学桩法阴阳动静虚实开合,胸腹呼吸与鼓荡皆不得分开论,都是互为根用,不在外感之交乘,而在一间之应付,此谓之拳也。

第三节 意动之解释

意存乎吾人之自身,为身心之动,其作用在自我,确实存在,不得疑之,习拳应先明此意,然后动静始能合于理而有益于身,西谚云:身体之发达可促心之发达。身体之损害,多为心之损害,当求之于身心动用之合一,须知心之动用为合意,身体之动用为身心合一之动用,自是发达身体而有益无损之用,此如顺自然之需要,应机合理之动用也。意为心之动,欲达此意司命全身在于脑,脑为身心之关键,故知脑之于身,如军中之主帅,所以习拳先讲头直,意之发动属之于自由万全,不附带强迫之感情者也,吾人之动作顺乎自然,合乎需要,主为合意之动用,为自由之决定,乃本能之作用,此种决定和作用从属于各人,能感者也,吾人之动作顺乎自得而身受之者,亦惟其个人,不待言也。人身动用可分两种,合意之运用为有益之动用运动,不合意之动用为无益之运动,心理学者谓之冲动运动,乃发自欲望之运动,非正规之运动,系因受到冲动,由引冲动一变,而为欲望,一变而为执意,由执意而引起实际运动也。故谓冲动运动反乎自然之运动,非出于自主(自由之决意)之运动,是为妄动。此种运动,动必吃力,吃力则血注,血注则流失其自然,而神经为之伤害,帮运动结果必由此发射一种反射运动,此种反射力量最为强烈,神经中枢感到刺激,而受损伤,此种运动,不但无益反而有害,所以习拳切忌妄动和吃力,即不许有冲动运动也。

第四节 合意运动

合意运动,心理学家谓之本能运动,是由意(运动神经觉察能力)来考查全身之需要,顺意之支配,而为运动。系出于自主,而顺于自然。氢本能运动是身心一致,合于需要之运动,有益无损之运动也。本能运动分有意与自动运动,有意运动,是基于心意支配之运动,作到妙处则成为自动运动,不感觉受意之支配,而其运动无有不合意者,习拳原为发达本能运动之工作,非臻于自动运动之境不能得力得气得神而入化境。

第三章 习 拳 六 要

.第一节 要 知 拳 益

“不学拳是不要性命的呆子。”所以说拳功对人身关系之

切要,能健身体养性命,人人应知此理,应习拳,普劝吾人

练习之理由,一语道尽。若使吾知习拳之乐,习拳之益,致力

于练习功夫,定有欲罢不能之概。误入歧途吃力努气伤及身体

是学习错误,非拳不可习也。

拳功如作到妙境,真得窍要时,在他人看来反认为精熟,

不好看者有之。故要知习拳为已,非为他人也,此防身养身贴

骨之事也,更须平时一心存之于拳、蓄养血气,无论何时何地

何事俱无不拳。拳皆在操练,有时限之功夫,不如无时限之功

夫纯正确切。所以有固定时间,而非广场不能练习者未必是也。

第二节 要 明 拳 理

拳有拳之理,拳之法,拳之意,得其法理方谓之能拳,故

有拳法而无拳理者非也,有拳理而无拳意者亦非也。拳之动其

法不一而有原理,动静变化,机神无与,出之自然,臻于神妙,

盖由于一意之支配,得理得法而成其用,所以习拳,理字最为

紧要,理字便从规矩中得来,理参透,方能有成,妙悟在巳,

学須自成,习拳得其理,然后方可言气力,有气有力,而不会

理,非有力之气力,知其理而不能用于气、用于力,亦非真理。

意与气合,气与力谋,动静合于理,则气力为之用,而气力之

神妙自见,然神其用者,还权之于意,故习拳之力,对其法

.理,均须彻底认识,方有所遵循也。

第三节 要重桩法粗迹

世人多以为拳技不值一习,岂根本立论哉,拳为吾人动之

始基,其理简而明,其迹粗可显,其玄妙在几微,故论拳理,

言之深者,根于几微,言之浅者,本其粗迹。夫粗迹者,极简

易之动作方法也。得此粗迹,即能变化无穷。但非今之拳套招

法也。拳之粗迹为何,乃桩法是也,岂可因其平易而忽之耶。

观乎拳之功用之神者,无不由此一站生出也。习拳须先求下手

及著实功夫之门,习拳下手处,站桩是也,久站乃为著实功夫

之门也。舍此恐无真实下手处。故学者应以此教,必以此习,

必以认定在此,志向亦在此,终日乾乾奥蕴自得,教习之道,

不过如此,微乎微乎。

第四节 要作体认功夫

习拳须知,“心传意领”四字,是得力关头,此四字系于

体认二字中求之,体认是一种实行功夫,运用意之支配发挥自

身之智能体能之作用,将脑所接受者,使身体实行出来,以身

验知并以求所不知者是也。要知心传口授,非真学真知,须得

自己实行,方是实学实知,故习拳重体认功夫,乃易空想为实

功夫也。且精神气力之运化,非由体认不是自知自发自成也。

体认功夫,有内省、外观、实验三要点,缺一不可,内省

者直察自己之意象如何也;外观者内省自己,外观他人,以他

人之表现,参证其内容,作内省之助;实验系合内省外观之所

得,行之己身而得有实效之事也。

习拳有得于师者,有得于已者,得于师者为规矩,得于己

者循规矩,经体认,实得于身之妙用也。拳学不得于身,则规

程无益于己。论及体认,原为力气神三步功夫,力气神皆体认

功夫。分言之,则习拳功夫深浅之界限,合言之,心气齐方力

并足,力气神原有不可分离之性,三者实统基于一气,气调神

经之训练,血气之调理,筋骨之锻炼,均得体认之实功,故曰

三步功夫也。桩法所示要点,皆为养此气而培人生之基也。

第五节 要去三病

习拳有三病:一曰努气、二曰吃力、三曰挺胸提腹。染得

三病则动静不合于理,拳功定难得力得气,而神之于理,慎之。

习拳吃力是一大病,近之授拳者专以快用力,教导初学者,误

矣。教以快用力,是欲手足用力也。要知四肢用力心身真劲力

必淤结,久之为害甚大。于今学拳者应明此理,避之远之,庶

几进而免入歧途也。

今之习拳者,多急于拳套,用以暴力,以求迅速而美观,全

身气孔为之闭塞,而于自身气血流通,实大有阻碍。所有拳家,

凡用暴力者,无不努目皱眉,顿足有声,先用其气而后用真

力,至练毕则长吁短叹,急喘不止,伤及元气,所以往往有数

十年功夫,终为门外汉者,岂非用此拙力之所致哉。

第六节 要作实功

习拳忌好高求速、恐不达也。某员请示发力予答曰,汝已

能得功中味道,当能自信,对发力要领,恐尚未能领略,因发

力种类甚繁,无应用经验,敢断言不易知也,望加意用功,届

时必将详告,现在即告亦不能懂,即懂亦不能行也,虑有务高

反低之病也。又功夫宜经久,,朝夕操练,无时成已,得有日新

成绩,方是进步消息。语云:非有百折不回之真心,即能有万

变,穷之妙用。用功觉得全身气血川流(身体有物)养神敛

性无全体无滞,是初步功夫;若听全体嘶嘶有声,无论行坐一

触即能跌人丈外,是中承功夫;身外生气,光芒四射,如用目

视人,其人如失知觉,然后渐入神化之境矣。

第四章 习拳阶段

人之力生于气血,自然发动,由内达外,故通畅养血,锻炼筋

骨,为习拳基础,其法为站桩。站时须肩架安排妥当,再以静

止状态去整饰神经,调息呼吸,温养气血,锻炼筋骨之各项体认

功夫,而使内外合一,以拙者化灵,弱者转强之目的。

第一节 试 力

前项基础功夫,作到妙处,应继习试力之运用,试力是其

初步,试力为得力之由,力由试而得知,其所自发,更由知而

得其所以用,故试力为习拳之最大关键。

第二节 实用功夫

拳功作致全身舒畅,而得力运用变化,始能随机发动。至

于快慢虚实与精神时机之运用,开始松紧动静之互根,以及力

量和假借之分析等,尚须实地研究,故习拳功夫,未可稍松懈

也。又习拳各段功夫,练习桩法时,形虽不动,而浑身之筋肉

气血与神经以及各种细胞,无不同时工作,若轮盘之旋转,快

到极点,正是不动之动,所谓生生不已之动也;此学拳当注意

之要点,一念之差,舍此正轨则终身难入墙矣;应敌时势如猿

兔为龙蛇,而身心意力,都要含蓄,暗中分折对手,意须全身

遒敛,随敌而动,以待发动之机,虽动用极速,亦有高低左右

纵横之转移。而身心气血之悠扬飘荡,实功就不动也。以上基

础,实作两步功夫与动静区别原则,其中间一段试力方法则太

繁矣。非简述一二试力既不许有绝对力,首要体认全身之气力

圆满否,光线峰棱之毛发接触否,气力能否随时随地发出,心

身之神与气能否和空气发生应合作用,抬手动足全身各处都如

有敌欲相比较,外形尚无动作而精神早已与之周旋,非如是其

力不能试得也,学者于此岂可忽哉。

第五章 桩法前论

第一节 桩法为操练全身之功夫

吾人一身,虽分身、手、足、颈、五官五体,四肢百骸,

内外原是一个整体,既不得分开而论,更不得分别操练,拳理

是非之分在此,而习拳能否入道,亦在此。

本拳桩法是统一意志,统一动作,统一力气神之基础功夫

也,乃统一全身,发达增强气力神之法也。拳为全身动作,五

官百骸十指四肢以及毛发各有轻重缓急之司,要知少一件,即

非完人,有一动不足有万全之动。全身一致受命者,意之所使,

心之所系,气之所运,神明之所然,自然之应也。所以练习

时,自习身、习心、习手、习足,须全身一致练习不可分开,

又不可偏重,尽其本能,统于一命,自为动作,是自为肢解,

拳无能日矣。

第二节 应知周身之位置

习拳应知自身之位置,吾人一立戴天覆地而于上下左右前

后中,其所处之境,则天地四表自居空气之中,此人人所晓,

不待言也。习拳者,须首先求得自身之位置,其法为从本身以

外四面八方,向自身看来,乃得中心,立基乃圆,得中用中妙

用无穷,

第三节,须明动静曲直

习拳应知人生能生于能动,其动源于静,静直动曲,一曲

一直,形曲而力直,拳理尽之于是,故习拳静以理其气,动以

致其用。籍此气活吾血,强吾力,运动全身,事其所事,而其

动靜,互因互生,习拳者乃习此动静也。习此动静,须慎之于

始,其始则由直而曲,由静而动。形曲力直,动而还静之时也,

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求得法则站桩耳。

第四节 习拳基础功夫为桩法

习拳用意体査全身动静,功夫一到当知如此一站,大有无

妙不臻,无法不备之滋味,欲尽拳功之妙用,应先致力于站桩

之法,凡百运动皆基于此,此论实不我欺,故古人躬行实践乃

寻此滋味唯一法门,学者宜致力焉。拳以站桩为基,以行动为

用,其不固则无根,故习拳不可不站桩,反是,即为自误,一

身功夫须以根本作来,方属真实耳。

第六章 浑无桩(一)

浑无桩一为整饬立容,(一名立式)立为拳功之基本肩架,

立时垂手直立,两足跟并齐,两足尖外分,角度约六十度,要

安安稳稳,气静神怡,应戴天覆地与天地合一为一之意,站时

应注意以下各点,“头”居人体高处,为一身之主宰,不宜傾

斜,力须上顶,收颔挺颈而欲直,似顶非顶,似被绳提,要领

率全身之意。“足”两足放平,大指外蹬,小指内扒,脚心涵

虚,脚跟微起,两膝曲而上缩,使筋络舒展,不可吃力,足一

吃力,立便不稳,要知吃力于足,心顶于头,身体不舒,气力

被阻,全身关节不能灵活,又焉能求其站之稳定,故曰修容足

重者,非吃力于足之谓也。“闾骨”为脊神经之壳,居人体中

部为支配上下肢体之中枢,闾骨要正直,平肩正臀,收颏挺颈,

心窝缩收,使胸宽而腹园松,自无折腰、努胸挤背之病。“手”

两手下垂,指欲入地内,但须向上微提,使肘稍曲,舒筋络,

并有外撑里裹之意,平肩正臂,腋下筋松,虚灵守默如能容球。

“齿”齿应上下衔接,不宜用力扣合,咬开瞪眼乃最大毛病。

“舌”舌尖微卷,欲接触上颌,似顶非顶,要领悟其有接引之

意。“鼻”为气官,呼吸要匀而无声,气不可提,也不可沉,

匀静自然为其要诀,气能至萧调息,方恰得其妙,切忌用口吸,

犯之则气失其道,鼻失其职,易致疾病,不可不慎。

“目”两目平直,能不为物引(不他顾、不转睛流视左右)

心意自然不乱。

“耳”耳听八方,要用神凝。

第七章 浑元桩(二)

起以立势,立势站稳,使足向左右开横步曲膝蹲身,成骑

马式,两手高提,使骨肉筋络平展、气血川流,此站桩功,在

于通气增力以温养筋肉,训练神经,使各细胞无不工作,站时

应注意下列各点。

“步”横步展开时,两足尖向前平行站齐,不可前后参差,

其距离按各人之足长短计算,以两足尖相离约一尺七八寸为

宜,开胯曲膝静站,做时步不可大,步大不灵为步法要诀,开

步时前足进后足随,两足最大距离约一尺二三寸。言及动作回

旋,则不过七八寸耳。若两足站于一直线上,不易稳固,须左

右稍为展开,其宽度以两肩宽度为准。

”手”出手时两手左右伸张,均不过鼻,以保中线,高不

过眉、低不过脐,出伸不过足尖,回撤不许靠腹,此乃最重要

而不可违犯之规律也。又不许有平面处,无处不曲,曲处无不

相乘。体认八面出锋一语,便得其奥妙,变掌为拳,五指相次

如拧麻花,各指力如婴儿之持物,要有紧捻密持之意(此握

法易于发力),切忌握死,能不吃力于手,变换手式,两肘要

永久保持横撑力,勿使两臂忽而接近,忽而离远,失去其活动

之空间,活动(所应站之面积)与人以进退之机会。

”肩”步法改变,而两臂能否得力,全系两肩。其要诀为

松肩,肩松则下垂,左右腋肋支撑其空间,如能容球,两臂得

此空间,活动方能自如。再使心窝微收,胸虚背圆,肩得其平,

浑身气力直,贯于掌矣。

“筋骨”力生于骨,而达于筋,筋长力大,骨重筋灵,筋

灵则力实,伸筋腕挺(”五脖“挺)则浑身筋络展开,两肱横

撑至平,有挽抱开合伸缩之力,两腿有提,夹、扒、缩、蹦、

崩、拧、裹之力,肩撑胯坠,尾闾中正,均不可忽,骨垂如弓

背,筋伸似弓弦,运动如弓满,发手似放箭,用力如抽丝,两

手如撕绵,站此桩时全身上下前后左右八方,并头与足、头与

手、手与胯、肩与膝、肘与胯等处处相应,如有交互反向之绳

索牵系,或有人互为推移,不为所动之意,实际并无绳索牵系

或人之推移,不过存意如是,若真作出好似有被牵拽之推移之

状,则误矣。(各处有点意思,不可强求,一紧便是错误)是

被欲望之支配,其动作不觉而已吃力,失于自然。站时从此体

认,全身易于完整。久之当能作到八面之意。站时乃得中之意

气力也。人身运用既有其运动之空间,而其运动头足手各处所

占面积,因头足手身各处作用不同,而亦各不相同。至其

争力作用与各处因应之关系,复因之而各异,欲明乎此于浑

元,站桩中求之,自能得其奥妙,凡百运动皆由此桩生出,岂

可忽哉。

第八章 浑元桩(三)

学习以上两桩后,继习此桩,仍起以立式站稳,再行开步、

左右两足,前后展开(是为进退步)曲膝蹲身,两手环抱,横

撑的拧裹向前伸开,使筋肉束裏,骨骼无节不曲,与之纯形三角

(不可有小于90〫的角)全身无有平面部份,更无绝对力。曲折

玲珑,浑元一体,兼有以上二桩之功用,遇机施巧,应变无穷,

便于实搏,精于打顾。站时应注意浑元桩一二,腰脐两节所示

要点如下。

舒神清:周身松快,妙不可言。默念全机,涤荡邪秽,动

荡血脉,畅通精神,养其中和之德,而救其气血之偏。夫站之

功用尽乎是矣。

初站桩时,气血流行未能通畅,遇有阻碍时,发生震动现

象,要知此种震动,并非错误亦非病态,用功日久,若仍有此

现象,气血流行不能平静,恐无良好成效。若遇震动时可以神

经起变化分解之,经此分解如抖动,可再以姿式起变化。神经

姿式同时起变化,务必使其平静,至要至要。

习拳动静殊操,宣寂异趣现象,要免去,此皆站桩功夫未

到,心神混淆使然,平时练功应将心情放下,不使浮动,气萧

则胆壮,心静则神清,守之不失,自然动无不合,倘习拳不以

此去作,为之旁求,是妄费心力,定难寻得处一化齐之妙。

初习站桩,必觉浑身酸软,反如无力之人及气血渐渐通畅,

真力(即筋骨气血受心意之支配,自然发生之力)发生,则不

分动静,气力周身一贯,而力之强大则当不可思议,功到自

知,学者应求诸己者也。

习拳平时用功,常使神气聚而不离,如站桩之时,用神不

外驰,意不外想,精不妄动,气不轻浮,神不乱游,无站桩之

形而收其实效则有不可思议之妙。

细思站桩之益,学者何以不觉,则其心意注于手,而不注

于腰,不注于周身之故。斯言颇堪玩味领会。习拳时心动身不

动则枉然,身动心不动亦枉然,身心一致用功,除站桩外,无

二法门。心动系心意之动用,身动系筋骨关节之动用,气血应

合所生沏诸身之动用也。故习拳应以站桩下功夫。不然是以有

用之精神付无用之地也。

站桩功夫是吾人生机内动,纯任自然,毫无残害生理之

虞,故真善拳者,其人心气力精神充足,皮肤润柔,筋骨强健,

绝非皮糙肉厚结如铁石者。

练习桩法,乃习拳攻本之学,有一势可变千百势,千百势

可归于一势之基也。须着实勤学(知其理习其事)践迹是要,

岂独拳学哉。

第九章 桩法后论

习拳站桩,时间越久越妙,站时身体所生现象,依功夫深

浅而有所不同,初学站桩,初站不过数分钟,汗即涔涔而下,

再站过数分钟,则觉腹中蠕动,甚至牵及全身,及习练已久,

自觉浑身斯斯作响,气血之动荡有如源泉之滚滚。初站气血尚

未通畅,两腿感有酸楚倦疲时,可以稍憩再站,以免因劳强行

而致吃力。拳本在日积月累,以行之不间为要(站的时间要逐

渐增加),站毕,气力身心要稳,再举两手。

“膝”开胯曲膝。骑马桩欲其低,不欲其高,向下坐,胯

往回抽,臂前裹,而胯外张(横撑要平)两膝扣合,有外撑之

意,膝盖骨处,力之生发,运用最堪体认,由膝骨而到脚面,

有由脚面至膝上撑之力,又有欲直立却被绳索将脚面与膝相连

不得撑开之意。而膝盖骨以上部分,复有向上提及力,同时

更具有下坐之力,同时又具有相反之撑力,此等力生之自然

相等相乘,名曰争力。习拳功夫一到,力动情形自然领悟而知,

其难于讲述也。腰为人身上下四肢运动之枢纽,全身中线之所

在,乃重心之所系,最忌腰弯曲,头直肩松胯坐(臂勿前掀)

则腰直而上下灵通一气。

“手”两手高举,意在使筋肉伸展,而顺左右肩之方向,

向左右伸长,两手要向前微抱,肘曲腕按五指离开向上伸张。

此手势乃站桩基本姿式,两个姿式不论如何,筋肉与骨骸均系

平行舒展,无拧裹力者,皆属于此桩。

“按式”,提两手于脐前,大指朝脐,掌心向地,指尖相

对,两臂环垂。

“托式”,两手高提与心窝相平,掌心朝天,指尖相对,两

臂环垂。

以上两式,托式小指,按式大指,离身四寸,两手指尖,

距离三寸,不可靠近。

“推式”,两手高举,向前平伸后再使两手指尖相对,掌

心向外,肘腕平行,形曲如弓。

“抱式”,两手平伸,使掌心向内,指尖相对,腕肘平

行,形如抱鼓。

“提式”,两手下垂,使肘微曲,五指分开各指如提物

状。

“举式”,两手高举过头,使肘微曲(不可紧靠头部)指

尖相对,掌心朝天。手出五指不可紧靠,应行离开,求其活而

得力也。各指蜷曲,如爪如钩,掌口撑圆,而指尖微敛,掌心

内呼,有操物欲坠之意。掌心吐力,手指向外扩张,又如柔丝

束缚,有不得伸展之意。而此种神情亦是争力妙用,同时并

具,出之自然,方得其妙。

第十章 养 气

习拳者多言气功、言论分歧、莫衷一是,应以意、气、力

三字用,或气力并称,极重气字,而所授养气之理在于不为

害,其法至简至易,本乎自然。以鼻呼吸,要细匀而无声,而

以匀静自然为要诀,今言气者便知此气乃指呼吸炭氧二气而

言,并须先讲明人身动作与呼吸运用之原理,习拳养气,调

息呼吸,及运用呼吸所生弹力,以尽拳之妙用,非如世人练成

开砖破石,即是气功名手谓也。

气充力强,为习拳之结果,气之顺逆虚实,关系人之壮老勇

怯,而身体四肢筋骨之运使变化,因之赖之,所以无气无以养

其用,气之于人为无量供应,引人生原动力所由生也,欲力之

强大,须从养气入手,自不待言也。

养气功夫,亦可谓之理气功夫,气系呼吸炭养二气而言,

前已言之,用呼吸方法,使身体内外之气川流不息,此种功能,

能使全身血脉之催动,由此可知,气在体中,或在体外变化,

神乎至于无形,微乎至于无声,引自体外充于体内,操拳,动

也灵妙,莫可摧测;静也严肃,莫可掝撼移,无不基于此气,非

养之有素,何能臻此,养气之道,岂可忽哉。

讲气者多矣,或胸内努力,以鼓荡两肺,或沉气腹内,以

求充实,而气结不通者,皆不明养气之理也,养气之理在于呼

吸自然,既不许用力来鼓荡,亦不许故用我意之支配,不急不

迫,徐徐为之,顺其自然。能感觉呼吸而力呼吸,全身血脉动

荡,方能与呼吸相合,方得气肃之真实功夫,而后得古人所

说,浩然之气而明至大至刚奥蕴矣。

世大夫常以坐功为禅学之秘。自认巳得道极是,其实不过

口云自然,其不知盘腿一坐便不知自然矣,即练之无害,亦必

无所得,只知一时之精神清呼吸静而巳,不能明此,非抠体功夫

也。气贯全身为养气要诀,气自通畅关节不能敏活也。盖因呼

吸使血液之鼓荡而浑身各细胞毛孔,均同时鼓动,而生吸引之

动作,此种呼吸动作乃细胞之基本功矣,从此其点发生操作,

乃合理自为之动,动能拳如· 然后方得天生然生生不已之气

而知其真滋味矣。

全身毛发,同司呼吸与鼻吸互为应合,毛孔呼吸对于人身

之功能,大于鼻吸,而人不自觉,故言气功者,多论鼻息,而

鮮及于毛孔。要知调息,以匀静自然为要決。是呼吸免去急迫

短促,使肺活量増加,与毛孔呼吸互应,故曰息调而毛孔呼吸

细匀一致,若但知鼻息而不知毛孔,呼吸者对于宣力适用恐难

入妙境,以其不明瞭身内外气之运养而裕之也。

肺活量増大,在于垂肩虚胸,心窝微收,努胸挤背者误

也,一试自知,拳要虚中取气,气为虚中之实,动时要于身外,

留有余不尽之力与气,而浑身毛发直竖如戟,气达梢端与谓之

气足,不见力处正是有力,不觉呼吸时正在呼吸,应于此处去

下功夫。

用神用意勿用力,能养气调息,川流不止,使神意与气合,

使得此道 之真主宰,,和其奥妙机运矣。而前言养气不许故用我

意支配,而用神用意一语,又重在用意,岂非矛盾耶。实则未

也,不许故用我意支配者,乃不许故意,使气如何动用,以防

滞其气而失于自然。所谓用意,是以意念体査使气归自然,全

身周到而保其匀静也,语虽不同,而其用意则一。前者用则助,

肋则暴乱真气,后能用则勿念,得于自然而气肃,不可不知也。

养气专在调息,反不如求之身外,使气不去调而自调,其

法以目注视远方假定一标点,神合意合光线合,我动时使标点

随之俱动。标点放大,其光如轮,缩小则尤不可破,起始作

时,须令标点离身在十丈左右,与目光相平成一直线,练习日

久,可使此标点,由远缩近或由近推远,或上或下,由此去作,

气不练自练,不养而自养矣。 '

气贯丹田,气沉小腹,为近来拳家所乐道,要知提气固非,

沉气亦属弗是。求沉其气则气不能自然,实不如听其自然,不

加注意为妙,所以拳家讲,运使以练其气者不足尚也。先哲有

云:气不养何以充体,充体者气遍全身也,。非如拳家只言丹田

也。既得养生之道,功夫一到自然能充实全身,无不贯到,惟

腹部因发力运用上之不同,而有松园实园之别。

松园:气极静之时也,其气至平,貫然全身,浑然一致,此乃常态。

实园:气由静而动之时也,胸宽腹实,为发力时瞬间之现象也,头

顶足蹬,手张,腰坐,气注于腹,用以足力,此乃变

态也。

第十一章 论 意

所谓拳义,是说明精神气质之运使,至为详尽。运用肢体,

使筋骨伸缩,气血川流,以强健身体,则属之于气质方面,至

飭骨因何运动,则属于精神方面。身体之动用,原由一意之支

配,意为之所计虑,乃精神现象之总称。意之所向,神即前往,

全身因之运动而行发力,一动便觉,一觉便转,久之归于自

然,全身舒适如无力之人。其气力才能三达周身,,应运外发,

无往不利,此即用力不可,反为所害之源也,学者宜熟思之。

“意存动之先”为习拳要诀,觉古人千言万语,尽于此矣。

要知力随意生,基于争力,而以取势力主,系由静而动,

由动而静,动静所生之势也,运力得势则随意动作,无不得

力,此则存意,勿吃力之实功,所谓得意应手,意到便成者是

是也。势欲左行者意先顾于右,势欲右行者意先顾于左,或上

者势欲下垂,或下者势欲上耸,俱不可从本位经情一往。“古

拳谱云”用力如春蚕吐丝,又曰起式如挑担,进步如槐虫,虚

中求实以势为之,变化;得一,先以顺拖,继以逆送即详示势字

之运用也,顺托逆送互根互用,同时并俱。

习拳须知来势去势,来字去字颇堪玩味,存意在此来去二

字,则得之矣,若先知如何用力,此样讲求则非矣。(意存动

之先,其动已止,而意仍在,乃指示初学云语,亦求知求得求

存之途径也。)

“操拳能作到,不用心处方好”,“写意”两字最为微妙。

意非从外面来至身内,而由身内达于外面,“身外须有意,此

意还存于身”,学者宜善领悟也。

习拳宜知拳理、拳意、拳形,将意存于周身之外,使意在

身外领取身上法度、神理自然得之。专习拳之外形,而不知拳

理拳意者,劳心乱意,不但终无获意,恐身心反为之伤。

但求神意足,不求形骸似。意则此神足,动则合意而得力,

不求合而自合也。习拳要时时刻刻想着:“为什么有此一动,

此一动作的目的是什么”二语去体认、去努力,无有不成者

矣。

习拳讲求存意,须知得意者为其前一步功夫,不能得,何

以言存?何谓之得意?须先知何为之意,意字之解前已言之,

勿庸再赘。知字功夫要在动静变化中求之。无论如何,一动便要

先问为什么有此一动,又要问此一动是否合乎需要,在小关

节,曲折面积及点力有何作用。更要问此动合于时机否?

尤要检查动后全身各处是否完整舒适,如不动之时呢?习拳如

此用功,无不得意者矣。存意作到无有不至,身之动静完整舒

适非意之存在者弗能。以意检身,以身知意。意自能存,意存

不出于意求,则拳功臻于几微。故曰脑中想存意者,不能存意

者也。因此一想,便此一点意用错,所以习拳者,能自知意,

作到得意,由得意作到存意,再臻于不知存意,而意存,方能

达到知意得意存意之境界。有形有意都是假,技到无心始见

奇,即此之谓也。

先哲论拳,尝言守神专一,此说明得到存意真境界后之情

形和作用也。功夫不到如此境界,何能言及自然,身动与意相

忘,方得勿忘而免助长之害矣。

讲到存意,学者最易误听,认定存意乃是一种欲望作用,

须知助长之病多生于欲望,应以放心,讲求勿忘以免助长,尔

雅云,“勿念勿忘,”用来解释意之真义。如此看来,功夫是必须

根除,拳功方臻神化,此理当不谬也,若论养气,气调则意念

平,能无念而神自清,神清方能神意定,心意定动则神归气足。

而如不动之时,如斯方谓之能动,故心不外驰意不外想,神不

外游,情不妄动乃从存意养气中入手方能作到得来之功夫也。

第十二章 试 力

站桩基础,作到妙处,应习气力之运用,其初步为试力,

试力为得力之由,力由试而得知,其所自发,更由知而得其所

以用,故试力为习拳最大之关键。

初试须使浑身气力匀整,关节灵活,骨骼支撑,筋骨收敛

而舒放,然后所有力气自然应运外发,动时慢优于快,缓性于

急,更须意不使断、灵不使散,动一处牵全身,所谓无动不动,

动犹不动也。习拳若能达此地步,全身力一,自然动静守中,

试力功夫方得其奥妙矣。

前言气力匀整、关节灵活,骨骼支撑、筋肉收敛而舒放,

冠以浑身二字系说明四种作用。同时并具于一身互为关系,是

整个作用不得分开,作拳时从此体认,自能得到动静基于一意

之支配,须使全身任其自然,不可稍有滞处,最妙连 试力二字,

亦勿存于意中,徐徐运动肢体,动一处即作全体想,以意领力、

神经支配全身。动时大动不如小动,快动不如慢动,动越微而

力越全,如能作到不动之动方得生生不已之真动,心意照顾周

到,气力一致,归于圆整,上下左右不忘不失,(如滑力、暴

力、硬力、滞力、溷力以及从杂乱发出即回之种种不善力,自不

生矣)。

力止于中者永是而不变为静之至也,力者及形变之终,始

终为一,动一守静、定心在中,所以无亡动,动则适宜也。此

静为本体,动为作用之真理也。不觉力之力莫大于变化,顺生

于自然,不觉有实力也,故谓之浑元。

试力要从'徐徐”二字中作体认功夫,不如是得本身气力

之如何,以及运使之所以用。

习时要出于急迫,势必先行吃力,吃力则不自然,必偏重

一方,失之于滑暴。全身原有浑元力,不能畅达于体外矣。力

之为用,莫大于变化。阴阳虚实,开合顺逆互为根用,顺生自

然,滔滔不绝,用之不竭,变化虽有不同,其力则处一不变,

而力之外发,手、肩 、肘、胯全身关节筋骨伸缩,气血鼓荡,

面面有力出锋棱生生不己,共争一中也,力出共争一中者乃言

相乘之力也,其力名曰争力,又曰混元力。全身处处均有交互

具有上下左右前后四隅之相乘之力,初步试习,应求二争力,

如手伸出,同时有前伸后撤,上托下压外撑内裹、相乘之力,

从一中心异向发出,相等相乘。悟得二争力,再求全身各部分,

均同时面面生力,无不相乘,互为应合,浑元一争,共争一心,

气力贯通,全身无空隙,习拳得此争力,方能使神气意力真实

之合一,然后可谓之得中,可谓之得力矣。力从一边生出,失

此意,则无八面玲珑之巧,而失分合虚实互用之基,“一动

身转”,此“身”字正宜领会,于有意无意间,悟得自然神机之

妙,方是试力功夫之到境。

初习试力,使手腕及指尖可稍加力,腕以后则不可有力,

如此作法,容易入门,不论怎这做法,总要勿忘勿助长,以

动静互有枢纽,全身无不浑元一争,始得象外之妙、身外之意,

拳外之拳、能否得之在一试,经此一试而得之,可与言拳道

矣。

教拳要申明争力作用,以求气力自然发动及拳学不传之迷

今掲以示人,其言颇详,其法易,能得与否则系于学者,视学

者志向与体认功夫如何耳。

第十三章 运 力

习挙得力后,才能进言运用运力之妙,固在于周身之力运

之于内,灵之于外而神之于用。大力静为动之基,动为静之效

率,习拳致力于静,正是求动,气充力足,然后方能静不滞其

机,动不见其迹,能静者方能动。静者乃万有变化无穷之源,

桩法各章已有论矣。身手足之运动。要用意,使之灵通一气,

其用则腹为之主。语云“身化”此之谓也。手发全身力气神之

前锋,其发出撤回非玩耍两手往来之谓,实根于腰之运转,及

两臂之伸缩而成。发出收回之动作,实际上两手不使之局部运

转也,所以习拳忌两手空发、空回,回时变换或拳或掌或指,

翻转变化运用灵活,但举忌过高,按忌过低,总以高不过眉,

低不下脐,左右不出肩窝为常度。至于步法:应知步大不灵,

所以进前足,须跟后足。两足虚实互相为用,前足尚虚,后足

尚实,虚为灵活,实则山安。前后随分虚实,其力并无二致,

而肩脐之间为身手幻变之地,又神经中枢之所在,上达于手,

下贯于足,成一神经线,名曰中线,全身照顾在此,可免有失

矣。手之变换,或瓣或掌或指切忌死握紧靠,能不吃力于两臂

两手方活,气力畅达于足手相应矣。拳学要诀,步轻猫行一

语,颇堪玩味。若吃力于足,或顿足进退,变转不得灵活,甚至

戕害神经,易致脑病,神经末梢,受到刺激,因反应作用,致

谑中枢为之而受伤也。习拳对于“声势”二字,应加以领会,

声字今姑不论,先言势字。运力得其势,则得其力,而妙其用,

势生于气,为意字所使,因形体静动变化,表露于外,势之虽

有不同,而其气则一也。

拳家言“合”,有内外之分,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

力合,为内三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为外三

合。复有骨与筋,皮与肉,肺与身,肝与肾为内三合;头与手,

手与身,身与足为外三合者,皆未得习拳之要也须以力气神及

光线声势,统一于一意,方得谓之合也,但求形象对,岂得谓

之合哉。

或曰:“本拳在十字当中求生活也”,妙哉斯言也。拳学

真谛,一语道破。所谓十字者,乃明争力之作用,环中之奥理

也。拳家皆言,得其环中,以应无穷。然所谓中者何在呢?所

环者何为呢?环即俗称之圆圈也。其结心即中之所在,有环

则有中,环中之力,同一心结,而有若干相等相乘之十字也。

人身上肢掌腕肘臂,下肢趾踵膝胯,全身各部,无不有其环

中,然须统为一体。所以操拳非各处,皆不能得环中而得其环

中,中属之于静,环属之于动,能静者能动,得中者得其 ,

待时赴机,静动运用之妙也。习拳如何得其环中?总之须由中

以求其环,并由环以求其中,两者化一乃得其环中;练习之法

应求之于站桩。

敌我两力相接,即分强弱,运用之妙见矣。两力相接之时,

应知有所谓“点力”者,乃存乎其间,点力者何?即全身气力

出露体外与对方相接部份之梢端力量也,其点力根源于周身之

气力,彼此克化各求其中,妙在一转,彼力经我一转,即化为

乌有,手、腕、腰、臂头等处之转皆然。浑身所觉松紧矛盾回

旋者是也。有时现于形,有时藏于肤中,一点转动,全身一致,

各处动则俱应。各处俱应,对于点力之作用,为足力之作用。

其实非各处俱应,乃同时具动也。更有时无转动之形变,而其

默化之妙用,须细心体会。俗谓某式为拳打,某式为肘打者,实

未明运力之妙,不许部分推进或转动,岂得谓之是耶。

力不可由内向外张,须由外向内引,其力方能外发。所以

应敌出手前进时不许向敌发,方能随机应时(对方一动刺激

出条件反射)故运力须存意勿努力,并且要意中不可有有敌人;

意中若有敌,则己之力,己之气,不免受气力之阻。我之行动

要堂堂正正如入无人之境,气力不为敌守,方能得莫可当锋之

效。然后始得运力之妙也。运力外发因其用之不同,运力可分

三种,曰虚中、实中、化中、应敌周旋,顺应来势、形变不测,

全体齐动,敏捷异常,而力之为用,其变化不外刚柔方圆,斜

面螺旋以及蓄力,弹力,惊力等等,变化虽有不同,总要不外

乎得其环中以应无穷耳,慈分述于后:

刚力:直竖(刚者力方便于转顿)如撞针然。浑身毛发直

竖如戟,其力尖锐,出露体外,得于攻守。

柔力:短缩而力长(柔者力圆便于抽提)灵活,如弹簧然,

毛发动荡,锐力内“含”。

斜面力:以偏击正,机灵异常,易于进攻。

螺旋力:出手拧转,不论柔刚应接运用,乘隙而入,最易

得力,有引导抛掷与缠绕拧拨之用。

蓄力:即全身力气,波涌于内,未荡发于外者,外刚而内

柔,静以待动,转变利用,能生挺力及粘着摄引之力。其妙在于

虚灵守中,易于变化,故曰,“虚中”。

弹力:又名挺力,如弹簧所发之力,此力生于振动,外柔

而内刚,如绵裹铁,为被动反击之用,故曰“实中”。

惊力:运用在于身体之梢端,其变化主动于腰。如蛇如龙,

刚柔相济,而阴阳虚实互为相用,但查敌之行差万异,纵敌近

我,旋绕而缠裹之极其神速,故曰“化中”。

拳学通于易理,操拳用力不出乾坤,乾者力之一,坤者力

之二,而仍一者也,圆出于乾,方出于坤,而坤浑于乾,则方

绕于圆,知其方而圆,遇敌变化不一,动分静合,阴阳交错,

运转乾坤、其道得矣。

今世之论拳者,有某拳生某拳,某拳克某拳之说,似亦有

理,但仍基于着法之讲求。若绳以拳理,当两手相接对击时,

岂能有暇此,若以目之所见,心再思之,然后出手制之,实不

敢信其能也。观敌之来势,逐迭更变,安有某拳某式生克之

说,而能致胜者欤,此欺人误人谬误之甚者也。尚能习得争

力,守中不失,不期然而然,莫知出手而手足至,尚未敢说定

能胜人。如察来势思应付,出手论招,操击论套者,真可谓之

门外谈拳者也。

运力之妙,百出尽致,随机应变,方似云而忽来,乍欲行

而若止、阴阳刚柔,形体无方,意则一定而不易,故操拳不可

好奇,但取 近意,意则无过,永用不疲,初学应知吃力则力

失中,不吃力则力自足,此乃用功所进之火候也。

“全身力要浑元”,浑元力乃是争力,动静因而不同,不

动时其力一贯,属之于静。动时大小关节无处不有上下左右前

后百般之二争力,其力一贯属于动。动静之力,又因其用之不

同,而分为金、木、水、火、土五力,实则为一争力耳。兹分

述五力于后:

金力:浑身之筋骨坚硬,身如铁石,运用时其力由虚中化

为实中,有攻击之能。其性属金,故曰金力。所谓皮肉如绵,

筋骨如钢之意也。

木力:四肢百骸处处皆有,若树木之曲,其力实中有动,

其性属木,故曰木力。

水力:身体之行动,如神龙之行空,矫蛇游水,行无定

踪,灵活随转,犹如水之流动,其力虚中,其性属水,故曰水

力。

火力:发手如炸弹之爆炸,冲动如火之烧身,猛烈异常,

其力由虚中化为实中,而反归于虚中,动作甚速,其性属火,

故曰火力。

土力:完满敦厚沉实,意若山岳之重,无处不生锋芒,其

力化中,具有虚实之妙用,其生属土,故曰土力。

动如流水,静似水止,身若虬龙,气若长虹,能得枢纽环

中窍,自然动静互为根,而周身之气力,其中乎,其化乎,堪

与天地一争平全身动用与天地应合,此力学之运用,加以精神

之支配、对于拳理与实相,非得其之味者未易知也。

力之运用,阴阳虚实,开合刚柔,横竖等变化无穷。阴中

藏阳,阳中含阴,如阴有制复之变,动为静地,静为动机,动

静有感通之妙。虚为实用,实为虚体,虚实有真幻之巧,不开

怎合,不合怎开,开合有噬嗑之理。刚须寓柔柔能克刚,刚柔

有媚夫之化。横不离竖,竖不离横,横竖有相辅之功。更有长

出短出,专击抑扬,左柔右刚,或梢节刚而中节矛,亦有时刚

时柔,半刚半柔。复有柔退刚进、刚左而柔右,遇虚则柔,而

刚随其后,逢实则刚,而柔在其先。过刚易折,过柔不进,刚

柔互用,随机应变,百出尽致。拟去忽来,欲行若止,虽形变

而无方,意则一空而不易。运用之妙不外乎,中线不断,重心

不失为准。

天生万物,尽其性各有其能,习拳取象,参其变化,以合

形体生妙用。而操练时,应注意动作神情,得其神则得其动

静之势,得其势、则得其力、妙其用,若专摹其动作形式已失

其真,则形非其形,便失取象之意。语云:假道练形,真道练

神。学者各自取法,运化之妙,不难得也。(所谓龙蹲、虎坐、

鹰目、猿神、猫行、鸡腿、蛇身)。

人体与空气互运,身体力运左旋,空气刚反而右旋。身体

有静力,所向无方, 空气则随之亦生变化,空气动则生力,无

形无象,与体力应合为一,此之谓体生力,体外有力。回旋空

际,盘绕如游丝,虚动如飞龙,实则腾空,去来无迹,习拳能

体外生力,则势全意一,其力乃大。然能无中取势,空际用

意,此不传之秘也。操拳要和空气作争战,而使为一体。其运力,

施意之妙,与游泳相似,善游者忘水,忘水者神全,所以能

泳也。

第十四章 对手功夫

习拳练习对打,以求实搏功夫 ,是拳功中一部分也。练习时应辨虚套与真艺之不同。谚云:“到厮打时忘了拳法”。此语说虚套花法之病,足证美观不实用,实用不美观。而拳法运用,须随意应敌,临敌致胜。对敌发力要不早不迟,恰合时机,势势相乘而变化无穷,微妙莫测,方可谓之得了应字、因字功夫。可知花法转身跳打,你来我往,不惟无益,且学熟误人,以其死套不堪实用,盖以其非由此应字、因字而生之变化,不合时宜之动作也。

推究花法来源,想系因练习实用,而行对打,演成之把戏也。对打一名为对手功夫,原系练习实搏,因先存有损伤之戒心,失去实搏精神气力,即成了好看的花法勾当。观今对手套数,可资证明。由此看来,周旋华彩俨然戏局,拳术病在于花法胜而正法昧,定无谬也。所以花法胜而拳学对手功夫教习之道迷,于今认拳虚套而使艺之难成,当以此为因也。

练习对手功夫,以备应用,须知其要点为比较二字。比较者,比较其真实功夫也。习时最好要如与真实相对搏厮打者为之,以免你强我弱,徒支虚招,演成花法,以图人前美观之现象。致于实敌本事丝毫无得,反增若干害处,实无益也。

作拳意中如身之前后左右,均有敌人来与搏打。坐行进退,要与空气(假设之敌)争地位,习之既久若真对敌,则动不可当矣。闲居坐睡嬉戏,亦在练习,习以定时或场所,岂得谓之真练习哉?

论拳重“中“字,守中,用中,保中线,守中神,不失中气,不失中力,不失中神。当中一点,敌我相搏,彼此应留意。此力对于自身,则要守着当中一点,以防敌力侵入。对于敌方,则要向着当中一点,以收摧败之功。初习对手功夫,最好用当中一点来说明或体认中字奥妙之所在。能得当中一点之妙用,然后出手对敌。不可假眼目之端详,一动即有夺其心志之神气,如此焉有失败之理。语

云:”不招不架,只是一下“。乃此理之申明。要知一下,亦即万一之谓也。

人身鼻居中央,其两侧形长只有七、八寸,交手时,抜转敌力,岀此七、八寸即不及我身,此乃动之果。言其动,则俗语所云:'妙在一寸间'之言耳。此语说尽操拳无须两手高舞。先哲有言日:'不必远求尚美观,只在眼前寸间变。'又日:'不论姿势好坏,只看进退虚实之大意。'意思是说动作不拘繁简,任意所之,得力为止,图好看者,未必有实用也。

习拳能学会打圈足矣,此说极精。习拳打圏,要知打大圏不如打小圈,打小圈不如打不显形之小圈,打不显形之小圈,还不如全身齐动。全其神,全其气,全其力,此习拳求中用中之道也。

揉手为习称找中线之功夫,亦试习与人对敌之功夫也。忌虚为招架,应看实推究。各求其空隙,遇有所乘,即行进击,不使失掉时机,作实功,不可以胜负为丑为乐,当思何以胜之, 何以败之,勉而久试艺自精,胆自大,无怯敌之虑。若虚为招架,徒具尔来我往之形式,乃于已无利之事,可须习焉? 语云:'对手功夫,不相等人,打不得。”此语正防人有畏怯之念或自欺欺人之病,而不能有所获益也。明于此,然后手之转圏,足之进退,腰之运转,方有所因有所为而得其效。身、手、步运用方法,可以毕得,何旁求乎哉?

”挽转游身,如行空游水”,是说明“活”字功夫。使动静一体,因势生发,八字灵动,力匀交插相乘,向左不离石,向右而起于左,左无不宜,右无不有,上下四隅皆然,照顾周到,无顾此失彼之虐,此争力为之运用也。争力者,乃得其环中以应无穷之实质也。

动无直出直人,是说明运力由曲处求其劲促之状,由直处以取拳曲之意。曲直相因,其变化不露形迹,而力尤须内含,形曲力直,乃是说明此理,应善自体认,争力不谁求得也。

练习对手功夫,要注重实搏,前已言之。交手时彼此进退,互相攻击,当知人之头部或两肋、前胸、小腹、心窝等处,一受拳击,重者能截断营卫,毙性命于倾刻,轻者或致伤其内部。要知攻击要害为应敌决战之动作,练习时慎勿行此致伤于人,至为切要者也。

第十五章 应 敌

应敌要诀,千言万语,不外乎“制人而不制于人“。对敌要审,如何为审,是一注意要点。今人多言审敌,乃是审的,即目中有敌在前,应去讲求如何应付也,殊不知审的不过审中之一事。'审“字功夫,求于'审己“二字,可以尽之,使吾人身、神、气,力、动静守中,手之举,足之动,腰之运转,无不守中,安固如不动之时,力之发出无不中,无往不利矣。审己功夫,作到妙处,出于意求自然能审矣。

'拳能得八面意,自然灵妙。”此审字功夫之奥妙也,勿庸去讲'审的”。

审的乃审己,乃守中之一部功夫,只专'审的”则滲矣。拳家所言,目中有敌,始可出拳,意中有敌,方许动足者,此审的功夫也;然动有所因,自无妄为,仍审己也。

应敌要明“彼此”,顺人之势,借人之力;借力者乃拨转敌力而利用之之谓也,所渭一指拨千斤者是也。要敏速适应时机,又要似进实退,不可急进,以求应敌;先退后进,蓄势审敌,分断敌力得其力得其隙,进以备退,不败之道也。 对敌“运力应机'须在势、气、力相因相生之际求之。后人发、先人至,不可早,尤忌迟,更不管来的是拳是掌,认定他全身,临'机'一下(其'机'要在敌方真实击出将着未着之间,或当应手而击,即恰当之火候),何须费力,以静等动,以逸等劳,微乎!微乎!然应'机'者知”机',“机”者神之用,以意得之,以意应之,神之所为,任运而成,游于规矩准绳之中,而不为所窘,方谓之能变化运用,知机者,当神乎其技矣。

'畏心存则侮。' 敌前先自怯,怯敌者必败。所以习拳者平日练得精熟,临

时手软身颤,举艺不起,此必缺勇气而无实功也。有实功而得其艺者,当临阵无畏也。

发手应敌,开声吐气,乱敌心意,以张我之气势,须合时机,不用力不变势,只此一声,而使敌心败胆寒。古人'声击'之说,即此之谓也。但未与敌接,故意来张我威,而开声叱气者,实出于畏怯,而先示人以弱,应知禁忌。岂可轻于开声自馁其气,以致败于人耶?

'应敌时要审要固,更须具有以下之神情和气势:头要撞人,手要打人,身

要摧人,步要过人,足要踏人,神要逼人,气要袭人,得机发力,胜券定由我操,事所必然,岂可疑乎?所谓:'较技者不可思悟,思悟者寸歩难行;进退动转有意莫带形,帯形定不贏;气如龙虎而动无定势,应机发动,劲断意不断,意断神犹连,神全则身自安,如斯临敌,安有不胜之理哉?'复曰:'应敌知机,方能发动制人,不必度来势之机会,自能揣敌人之短长,均在有意无意之间也。静以待动,动中处静,以退为进,以进为退,直出而侧入,斜进而竖击,柔去而惊抖,刚来而缠绕,力之外发,縮骨而岀,缩即发也。发力时意欲透其骨,而入其髓,意存数尺外,敌身为我意所束,岂能逃哉?”应思斯语也。

或问两人较拳,甲于未学之时固胜于乙既学之后,反为所败,何也?此由

于较拳时,不能应机运用也。较拳时,不忍不可,不肯不可,,不狠不可(气安稳,心要狠,手要准)。李广射虎,视虎则中,知其为石则羽不能入者其神异也。 胜负之际,顷刻而决,其间错综变化之由,不一而足。学理富而功力不敌不可;学理功力俱为富强,经验不足又不可;经验亦既富矣,其权变不能应机,而神气不全亦不可也。故艺之优劣,有时不能尽以胜负判断,所谓是非不能以成败论也。学者但求其是而已,未可以一时之胜负馁其志也。诚哉斯言也。

应敌最要之诀,则'守中用中'四字而已。总之要身心一致,手、肘、肩、腕并一身关节,处处都应如起锋棱,头足闾骨,垂成直线,均有前后左右上下诸般之争力,三角之螺旋,自不离六道含灵共一光。敬能如斯,不但己“中'不失,即对方之'中',不期然而然,为我所乘,一击即败。此周身筋骨气力精神均归一贯,得其环中枢纽,自能变化无穷,常生常化,无时不生,无时不化,千化万化,不使留隙与人,浑元不可破,所谓己正不管他人斜也。

应敌出手,守看面前尺许之路线,左右互相扶助,动用合一,意动而击敌方起于一线,指欲透其骨入其髓,筋骨微为转动,则打法成,说来何须崩攀句。足履地上,无论地势高低,平踏自然,气贯小腹,随跳蹬点。擎气负著脚趾尖。要知手足转动,其根本于腰之运转,腰转如轮,首尾顾到,重心保持皆在腰,自头至足要一气相贯。至于筋骨,用则筋如弹簧,骨如针,筋肉一縮,骨节生棱。针簧一动,气力外发,万棱伸出,所遇莫可当锋。

'两手结合,迎面伸出,前伸后撤,左右封固,努须守着中线。两足钻进抽撤,保住重心,并无定位,踢达如卷地风,纵横高低扬落进闪,随意变化。直奔敌人重心,莫为旁求。揣度情势,当进则进操其身,当退则退领其气,前后左右反转照顾,滓元一争。语云:'手到步不到,打人不为妙,·手到歩亦到,打人如玩笑。'手足齐到,乃全身合为应付也。

遇敌时须要豪气放纵,心小胆在,静似木雉(面善心恶),动若曳浪,举动藏神,处处有法,身动似龙蛇,手动速如风。平日练习,面前如临大敌(在三尺以外,七尺以内,如有劲敌当前)。但交手时,有人若无人,有怒虎惊啸之势、捕食之勇,横冲直撞,头顶趾抓,周身鼓荡,岀手似铿,回手如钩,不得分开使用,运使浑然,纳于一圈,力不空发,意不空回。起手分举、抗、拧、抖、顺;落手分劈、搂、搬、扒、撑;沉托分拧,神在手前,力透敌背。力动缩亦即发,发亦即縮。动静合一,出之自然,起顿抑扬,犹如生龙活虎,吟啸声喊,谷应山揺,壮而无敌矣。

临敌发力,縮骨而出,如弓之反弦,鱼之发刺;其制胜要点,在于动静虚实,已发未发间,捉摸其火候,此随机施巧之时也。此中动静,全在筋骨、气血之运用,其奥妙必资神遇,其机巧必须心悟,不可以目取或以力求,学者三致意焉。

'应敌要诀,为身手齐到,所以进头进手须进身;内则提起精神,外则动作

疾速;拳未动而力已蓄,打要远,力要绝(放字妙诀)。取胜尚须随意与运气,倘然不胜,必是心有怀疑矣“

-

第十六章 琐 论

(一)提倡拳学,反对练习拳套,申明拳理法。

(二)拳功妙用,原为整仪容,养气血一心志。

(三)剑法拳功,异曲同工,不过练习时,须得浑元力,方可再分节段,不外乎面积与构造之配备或应合。大概言之,只要梢节直刺,中节待转,根节及全身之力前摧而已。至其各种运用,则难于口述,有待于身示矣。

(四)今之学者、同道,去宗派门户之见,共研拳学之真理,拳学振,拳理明,实为国学之存续。吾人之任务,在于以诚接,勿倾轧及未尚较技以争胜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拳学新编》--齐执度
【功补健康】《李凤山练功秘笈》非常值得一读的武学经验!
拳学新编
(3)拳学新编
论意
王芗斋 | 论试力与争力(带音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