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清心寡欲”:恬淡才有自然,知足方可常乐

中华传统文化,流传下来很多文化瑰宝,成语就是其一。每个成语都是特定文化体系中提纲挈领之论说,富有价值观和方法论的涵义。

知足常乐,为人生之一大乐事;恬淡自然,为人生修为之一大境界。

常乐何来?就来自知足;自然何至?就本自恬淡。恬淡知足,就得修心养性于“清心寡欲”。“清心寡欲”,非是安于贫贱、清苦,而是修养心性,更好地生活和快乐。

汉语成语的“清心寡欲”,实本自早期道家思想。“清心”,是清净其心,就在“致虚极”(《老子》);“寡欲”,是少私其欲,就在“少私寡欲”。在早期儒家的思想中,也有“养心莫善於寡欲”(《孟子·尽心下》)之说。

道家、儒家两派思想,虽同言“寡欲”,然内涵也有差别。前者的寡欲在于清心,心清则欲寡,“清静而少嗜欲”(《文子·九守》);后者的寡欲在于存心。本心不失,自能欲寡。二者思想内涵的相通处,就是求诸己而修诸身的意旨。

从人生价值观上言,“清心寡欲”就能恬淡知足,寡欲真诚,德真而仁诚。知足常乐,仁诚则福寿至。

从人生方法论上言,就是藉由“清心寡欲”,方能复归于道德而为德真,体验养生之真;养诚以为尊德乐道,体验自得其乐。

所谓的“闲时要有吃紧的心思,忙处要有悠闲的趣味”(《菜根谭》)意旨,就在于此。闲时而吃紧,就能克己复礼;忙处而悠闲,就能知足常乐。

清心的工夫修为,就在于心清则少私。

在早期道家的思想中,清与静常联结在一起,并成为核心价值和修为德性。

在“清静为天下正”(《老子》)的论说中,“清静”为达致“天下正”的方法论工夫;在“清静者,德之至也”(《文子·道原》)的论说中,“清静”就为人生观的价值本体。

清心之工夫,不仅在于欲望之“损”的少私,而且可以正静而澄明。“水之性欲清,沙石秽之;人之性欲平,嗜欲害之”(《文子·道原》)。嗜欲损害性之清静,而修为清静乃为少嗜欲的道德工夫。

在人之情性,勃志者有贵富显严名利六者,谬心者有容动色理气意六者,累德者有恶欲喜怒哀乐六者,塞道者有去就取与知能六者。只有“彻志之勃,解心之谬,去德之累,达道之塞”(《庄子·庚桑楚》),方能正静明虚,知足而无为。

清心则少私,少私则无以为而德真,德真则不妄作。可见,清心既是“少私寡欲”的工夫,又是正静虚明的工夫,还是无妄无为的工夫。

藉由清静,而能恬淡自然,心地纯粹,此正是道家清静心的道德操守之旨归所在。

寡欲的修为工夫,就在于欲寡则素朴。

在早期道家的思想中,寡欲之修为,不仅在于守真,而且在于保持素朴本性。

要使人少私寡欲,就要“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老子》)。“虚其心”和“弱其志”,就是清心寡欲。“实其腹”和“强其骨”,就在保持素朴本性。

基于“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惨于欲得”的认知,就有“知足之足,恒足矣”的修为工夫。知足常乐的人生观,就本于知足的“恒足”思想。

人类之初,本性乃是“愚而朴,少私而寡欲”(《庄子·山木》)。朴素而寡欲,正是道德不失的本真之性。只要“见素抱朴”,就能“少私寡欲”。

在早期儒家的思想中,也是以不欲、寡欲为心性之修为。“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论语·颜渊》)绝除偷盗之为,当从心之“不欲”下工夫。“养心莫善於寡欲。”(《孟子·尽心下》)“寡欲”或窒欲,就与存心养性一起,构成心性修为的工夫内涵。

操持仁义之本心,自能寡欲;而多欲而贪求者,其本心必失。“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寡欲而存心,就能尽性以成仁,达致人生的“仁者寿”。

清心寡欲的修为,就在于养生和养性。

早期儒家从养心入手,藉由“求其放心”而“以仁存心、以礼存心”(《孟子·离娄下》),达致清心寡欲,以为道德之真诚。

居仁由义,复其本性之善,就会节制情欲,使之适度、合理。“欲仁而得仁,又焉贪?”(《论语·尧曰》)身心中和,心广体胖,自得福禄,岂非人生之乐?

在早期道家看来,养生要以修身的德真为本。德真而恬淡知足、素朴寡欲,知足而恒足,岂非人生之乐?

德真者,“适情辞余,不贪得,不多积”(《文子·九守》)。知养生之和者,节乎己而适情知足,就会“量腹而食,度形而衣”,使“贪污之心无由生”。诚达性命之情,清心寡欲,则“势利不能诱,声色不能淫”。

道家认为,养生者莫要于“静漠恬惔”,据德者莫贵于“和愉虚无”。使外不乱内,则性得其宜;躁不动和,则德安其位。“养生以经世,抱德以终年”,就在于体道的清心寡欲。

清心寡欲而复归于道德,就是“血脉无郁滞,五藏无积气,祸福不能矫滑,非誉不能尘垢”的恬淡自然。立身于中,而自养有节,则神清气和,乃可长寿。

藉由清心,我们绝弃系累,就会轻装前进,还人生一片云卷云舒的恬淡自然。

藉由寡欲,我们去除迷执,就会放下包袱,还人生一个豁达无忧的知足常乐。

清心寡欲,就会让我们重拾人性的本真,复归人生的真趣,达致乐善的心境,获得幸福的坦然。

中华文明五千年,历经沧桑而绵延不绝,已充分证明中华传统文化的顽强生命力,和迎接各种挑战的开拓能力。这一文化内涵,既本自“学·思·观”的探求真理而来,又呈现着“学·思·观”的理性自觉和开放思维。让我们齐心协力地一道投入“文化自信”的时代洪流之中,为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冷静的思考,清醒的应对,果敢的斗争,无愧的付出。坚信“文化自信”,践行“文化自信”,中华民族一定能够实现伟大复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家智慧:天人合一 道法自然
禅的智慧——自然、清静
返朴归真:道家追求的生活方式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
知足常乐 夕阳无限好,何惧近黄昏!
返朴归真是最好的生活方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