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终于探明夏禹治水之地、夏王朝诞生之地、华夏文化产生之地

(作者:赵辉)探寻华夏文化的起源之地,追寻华夏民族的龙兴之地,是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梦想。千百年来,为了破解这一历史文化之谜,历代先贤为此做出了不懈努力,取得了丰硕成果,总结出夏文化的一些基本特征,成为我们华夏民族的共识,为我们后人破解夏王朝以及创造的夏文化铺平了道路,为我们找寻中华民族之源指明了方向。

《春秋左传正义》疏曰:“夏,大也。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南宋《六书故》:夏,舞也,象舞者手容,足容;夏字的金文,像一个手足俱全的人与像一个四肢大张的人形的“大”字构意是相同的,所以“夏”有“大”的意思。古代中国人自称民族为“夏”,取的就是“大”义;在甲骨文中,夏这个字的地位非常崇高,“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夏声,古代中国地区的民间音乐,《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此之谓夏声” 附注:“与诸夏同风”等等。

对于华夏文化的许多核心含义,笔者在众多文章中通过多方面的证据分别进行了详细论述,本篇论述将为华夏民族再次破译“夏,大也”的来源和其包含的源远流长的华夏历史与文化。

尧舜禹三代华夏圣主坚持不懈地治理水患,为中国之民解除了水患,促进了中国农耕文明的稳定发展,奠定了夏王朝的建立,形成了中华文化本源的夏文化。尤其是帝禹亲力亲为、公而忘私、舍小家为大家的大禹治水故事广为流传,成为华夏民族永远的记忆,大禹治水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和象征。

在中国古代文献典籍中,只有禹治水的事迹,而没有出现过“大禹治水”的原文原词,近现代甚至把“大禹治水”归类于中国的上古神话传说故事。全国各地充斥着附会的、脱离实际的、超出远古生产力水平的大禹治水遗迹,也使得大禹治水这一促使夏王朝建立、夏文化高速发展的历史史实,变得不可思议,充满神话色彩。

那么今天“大禹治水”故事广为流传,而史料典籍却并不见“大禹治水”词语的出现,具体原委究竟是什么呢?这与历史认知的“夏,大也”有必然关系吗?“夏,大也”所包含的对中华远古历史、文化、民俗认知,透露的历史渊源,与中华文明发源地的中华文化历史信息有哪些吻合点,为我们破解中华文化渊源提供帮助

在笔者对夏王朝、夏文化的研究中,遍寻文献典籍也没有发现“大禹治水”的古典文献记载,但“大禹治水”的故事却广为流传,是人们对那一段历史的共同认知。当大禹治水的历史传说在文献典籍与现实中寻找不到清晰的踪迹时,以顾颉刚为代表的古史辩学派由此创立了中华上古历史的累层叠加学术,质疑中华上古历史的真实性与原始传承性。虽然在古典文献中没有“大禹治水”的原始记载,但笔者却在一个地方志中寻找到了“大禹治水”故事的原始来源——夏禹治水,为我们破解“大禹治水”的实际发生地、夏王朝的诞生地、夏文化的形成地,提供了有力文献证据与具体地理位置。

淮河涂山旧志云“古为涂山氏国,夏禹治水娶涂山氏”“图经云:平阿山东有荆涂二山,相为一脉,而水绕荆山之右,禹凿为二以通之,今两崖之间凿痕犹存”。如果我们结果古代夏文化研究成果“夏,大也。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在甲骨文中,夏这个字的地位非常崇高”、“古代中国人自称民族为夏,取的就是“大”义”等等,我们就会明白“大禹治水”正是来自于淮河涂山地方志中记载的“夏禹治水”,“夏禹治水”正是不见古代典籍记载的“大禹治水”词语的来源

夏=大=大义=崇高,大禹治水的奉献精神就此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和象征,夏王朝与夏文化也成为中华文化的标志

也许有人对“大禹治水”来源于“夏禹治水”的地方志记载,持怀疑态度,所谓孤证不立。那么,古代的其他夏文化研究成果,从另一角度同样可以证实淮河涂山与“夏禹治水”的真实性、可靠性。

在淮河涂山地区流传数千年的淮河民间歌舞——花鼓灯歌舞,其舞蹈动作正是古文“夏”的形象刻画,这在笔者的前期文章中已有过详细论证。“夏,舞也,象舞者手容,足容”“夏声,古代中国地区的民间音乐,《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此之谓夏声” 附注:“与诸夏同风””等古代研究成果,同样与淮河花鼓灯所包含的舞蹈、歌舞、音乐等文化特征完全吻合,是夏王朝、夏文化产生于淮河涂山地区的真实而具体证据。

如果这些证据还不足以证实夏王朝、夏文化来源于淮河涂山地区,大与夏同义,那么古代关于“大”字的另一研究成果:“夏字的金文,像一个手足俱全的人,与像一个四肢大张的人形的“大”字构意是相同的,所以“夏”有“大”的意思”,同样指向于淮河涂山与淮河花鼓灯舞蹈。

在笔者关于古代中华文字、诗词歌赋产生于淮河涂山地区的历史结论中,淮河涂山地区的地理地貌、山川河流、花鼓灯舞蹈动作是中国最初文字产生的源泉。而“大”字产生的来源与“夏”字的产生来源,同样来自于淮河花鼓灯舞蹈动作,是淮河花鼓灯舞蹈的标志动作。经过笔者对淮河花鼓灯舞蹈的深入研究,“大”字的产生正是对下图花鼓灯舞蹈动作的原始象形刻画:

通常我们把“夏,大也。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理解为“夏,大国也”,夏国是一个大国。实际上“夏,大也”的真实含义为“崇高”“崇敬”“隆重”“尊敬”的意思,是万国诸侯对夏禹建立的夏王朝的尊崇,也是万国诸侯对夏氏族民众以欢快热烈的花鼓灯舞蹈歌舞隆重招待万国诸侯的赞美与欣赏。以此为基础形成建立的夏王朝、夏文化,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向往与追忆,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共同信仰。

综上所述,笔者通过多角度、多视角、多重证据证明,夏王朝诞生之地、夏文化产生之地、大禹治水之地,皆在中国南北分界线的淮河流域中游涂山地区,以禹会村考古遗址为中心的淮河上下游区域;夏王朝、夏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淮河花鼓灯舞蹈歌舞,是夏文化源远流长、传承不断的具体载体,是华夏文化产生的活化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重大考古新发现,夏王朝中心、地望、文化特征终于拨云见日
夏文化研究新成果,华夏文化源头的万舞终于确认,传承至今
夏王朝发祥地在巢湖?
夏文化考古新成果,鼏宅禹迹,秦公簋所隐藏的华夏文明惊世秘密
夏朝的来历与夏文化的本意之谜终于破解
谁开创了《诗经》文化?《那》《烈祖》为何是商王后妇好原创诗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