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为什么夏朝一直没找到?商代甲骨文里早就有证据,只怪我们没看懂

千百年来,我们始终以'华夏'自称并引以为傲,华夏之'夏'指的就是中国第一个政权夏朝,然而在主流学术界,夏朝的概念曾经一度虚无缥缈,就连它是否曾真实存在都被争议了很久。尤其不少国外学者提出了否认,他们的理由是:一无城邦实体记录,二无相关文物出土。

直到二里头遗址被发现,中国考古界将其推断为夏朝中晚期城邦遗址,但仍然没有直接的出土文字表明和认定,这就是夏。自此,寻找夏朝仿佛遇到了瓶颈,要么文字记载不够权威,要么出土文物无法断代。这让人不得不联想起当初寻找商朝的血泪史,幸然重见光明的殷墟完美地完成了这次使命。

商是紧随夏之后出现的王朝,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路:是否可以循着商的脚步,来寻找夏的踪迹呢?这是有历史经验的,新朝一般都会为旧朝撰写史书,比如汉代司马迁为先秦各国撰写了《史记》,再比如五代后晋编撰的《旧唐书》、宋代欧阳修主编的《新唐书》都是为大唐谱写的壮丽篇章。

那么,既然商朝已被证实,如果我们在商朝的史书上找到记载夏朝的文字,必定对寻夏之事大有帮助。商代最有说服力的文字就是甲骨文了,这些发现于1899年的龟甲共记载有4000多个汉字,只可惜其中不包含'夏'字,有学者找到了一些十分相似的字,但都还未被正式认可。这事比较奇怪,消灭一个存在了几个世纪的王朝,并取而代之,商人为何没将这么伟大的功绩记录下来呢?

对于这一问题,存在两种可能:一,甲骨文主要为占卜记事所用,不记战史也情有可原;二,甲骨文并未全部释读,仅辨出一千余字,另一多半尚未浮面。但是,已被释读的甲骨文里,反复出现的一个名词'西邑'引起了不少人的注意,如'西邑害','贞:燎于西邑','丁巳告于西邑'等。'邑'意为城市,那么西邑是什么地方,为什么商人这么喜欢到这里祭祀?

《尚书·商书·太甲上》载:'惟尹躬先见于西邑夏,自周有终,相亦惟终。'然而,《尚书》本就残缺无序,后又被部分证伪,流传下来的文字无法令人信服。所以,我们必须找到更直接更一手的资料才行。2008年,清华大学意外收获一批战国竹简,经过十年修复堪认校对,发现是战国中晚期楚简,在秦朝建立前被埋入地下,因此这批楚简的内容非常原始,未经后世篡改,连司马迁都没看过。

经过考证,判定现存的《尚书》系后世伪作,而楚简上记录的内容才是真正的古文《尚书》,这对中国学术史必定意义深远。鉴于清华大学为解读竹简做出的突出成就,它们因此被称为'清华简'。在清华简中,有一篇《尹诰》涉及了商汤灭夏的史实,曰:'惟尹既及汤咸有一德。尹念天之败西邑夏。'

由此,'西邑夏'的说法出现了。清华简另一篇《尹至》也有相关的记载:'汤往征弗附。挚度,挚德不僭。自西翦西邑,戡其有夏。'在这里,'翦'是齐根剪去之意,那么可以判断'西邑'应是夏朝的代称。

其实,'邑'的此种用法并不鲜见。比如,商朝就被称为'大邑商',周朝则被称为'大邑周',而夏朝被称为'西邑夏',猜测与其偏西的地理位置有关。夏朝都城为安邑,西邑正是它的别称。

既然西邑代指夏朝,那么甲骨文中'贞:燎于西邑'是什么意思呢?'燎'是延烧之意,可延伸为祭祀,在句子中应该是特指祭祀的一种形式,那么这句话就是说商人在西邑这个地方祭祀。同样'丁巳告于西邑'说的也是祭祀的事儿。祭的是谁?当然是夏人的亡魂,商朝尚鬼,这属于基本操作。

所以到此为止,我们可以间接地证明夏朝的存在,即:通过清华简得知'西邑'即为夏,再联系甲骨文内容获知夏朝的存在,既然商代已被证实,那么夏朝自然顺带被证实。只是1899年就已发现甲骨文,而这件事直到2018年才被解答,最终揭开了百年的谜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有夏”与“西邑”:文字小传统对夏文化的延续与遮蔽
甲骨文中还未释读出“夏”字,很有可能的是商朝不称呼前朝为夏
2008年,清华大学破译战国竹简,揭开了甲骨文百年谜团
甲骨文没有直言“夏朝”,不代表没有夏朝,如今已发现两个证据
商人的甲骨卜辞里为何从没有“夏”字?(解惑)
甲骨文里没有发现'夏'字,但有夏和夏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