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太极拳理三悟

 悟一 关于太极拳状态
  按太极拳的基本要领,太极拳的状态应当是立身中正,虚领顶劲,头正项直,含胸拔背,沉肩垂肘,坐腕撑掌,松腰落胯,圆裆裹膝,虚腋屈膝,腰为主宰,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静如山岳,动若江河,身备五弓,节节贯串,舒展大方,虚实分明,稳重轻灵,均匀圆活,柔中有刚,旋转缠绕,浑厚凝重,支撑八面……如从体型方面看,立身要中正安舒,身体既要正直“上下一条线”,又不能挺直,要似直非直,即在直与弯之间,呈浅弧状。四肢要成弓状,即似直非直,似弯非弯,弯中有直,直中有弯,大于45°,小于90°,在弯与直之间。头要虚领顶劲,微微上领,即处于似顶非顶的虚灵状态,在顶与不顶之间。沉肩但不懈肩,垂肘而不落肘,即在沉与懈、垂与落之间。其它可以类推,如开肘而不抬肘,虚腋而不敞腋,坐腕而不折腕,展掌而不撑掌,舒指而不挺指,涵胸而不凹胸,展胸而不挺胸,拔背而不驼背,后坐而不突臀,前送而不腆腹,圆裆而不敞裆,裹裆而不夹裆……从动作看,如弓步幅度小了,后腿蹬劲出不来;步幅大了,提腿费力转动不灵。横向距离小了,下身不稳;距离大了,改变了方向,所以幅度和角度都要在大与小之间,即不大不小,不远不近。再如开合,要似开非开,似合非合,开中有合,合中有开,即介于开合之间。其它如实中有虚,虚中有实;松中有紧,紧中有松;圆中有直,直中有圆;柔中有刚,刚中有柔;进中有退,退中有进;上中寓下,下中寓上;左中有右,右中有左。眼神要威严而不凶猛,专注而不呆板,既有点又有面。在意念上要似有意似无意,“无意之中有真意”。呼吸方面,深呼吸而不过深,形成憋气,要深长细匀,出入绵绵。在竞技方面,攻中有防,防中有攻,化中有打,打中有化,“引进落空合即出”……
  悟二 关于太极拳引进落空的竞技特点
  太极拳的竞技方法是以柔克刚,以弱胜强,不丢不顶,引进落空,借力打力,后发制人;不硬拼,不对抗,不用拙力,而重在用引劲、化劲、巧劲。这种打法的巧妙可以用物理的力学原理来解释。力的因素有三。第一是质量。质量越大,力就越大。俗话说“身大力不亏”。一辆载重货车与一辆小汽车相撞,小汽车被撞飞,而货车纹丝不动,这就是货车质量大的缘故。第二是速度。在质量相同的条件下,速度越快,力量越大。子弹的质量很小,却有极强的穿透力,凭借的就是速度。第三是作用点。来力无论质量多大,速度多快,只有作用在物体上,才能发挥作用,这个作用点越实在,发挥的力量越大;相反,作用点越虚,发挥的力量越小。如果完全失去作用点,那么来力就完全失去了力量,等于零。在这三个力的因素中,质量与速度都取决于来力的物体,即掌握在对方手上,被加力的一方完全无能为力。而第三个作用点却在被加力的一方,即自己身上,被加力的一方是完全可以控制的,方法就是设法使来力作用不到自己身上,失去作用点。怎样才能做到这点呢?那就是用“圆”。当来力作用到圆形物体上时,只要这个“圆”稍一转动,来力就会沿着圆的抛物线飞出去而落空,力量也就会消失,也就是改变了力的方向。例如,用子弹可以穿透一块钢板,却穿不透用同一块钢板做的钢盔,原因就是钢盔是圆形的,子弹打上去就会顺着弧线“滑”出去改变方向。
  悟三 关于稳定与灵活的关系
  稳定与灵活无论对健身还是对较技都十分重要。首先是稳定,稳定性是身体的素质之一,也是较技取胜必不可少的条件。如何做到稳定?从物理原理讲,物体稳定有三个要素。一是重心。重心越低,稳定性越好,反之重心越高,越容易倾倒。所以,要稳定首先要尽量降低重心。人平时重心在小腹部位,基本上能保持身体稳定;但在激烈运动中,重心就有可能提高而失去稳定性。为了降低重心,所以打拳时要双腿弯屈,沉肩坠肘,松腰落胯,气沉丹田,保持下沉态势。稳定性的第二个因素是底面积。底面积越大越稳定,如金字塔;底面积越小,越容易倾倒,如一根木棍。为了在打拳时加大底面积,双脚就要保持一定的横向距离与纵向距离。两个后脚跟之间的横向距离应是两拳或一脚,这样出脚时就要有一定角度,弓步一般是30°,拗步稍大些,虚步和后撤步稍小些,总之都不要在一条直线上。两脚间应是一个面,而不能是一条线。纵向距离要三到四脚。稳定的第三个要素是重力线(重心到地面的垂直线)。重力线不超过物体才稳定,否则就容易倾倒,也就是所谓失去重心,人摔倒、车颠覆都是这种现象。因此,在打拳时,重力线都不要超过身体。如弓步时,前腿膝盖不得超过脚尖,以垂直稍向前倾斜为宜;后坐时,臀部不超过后脚跟。如果把两踝骨间距离分成五分,那么重力线就只在二与四之间移动,超过这个限度就会失重,而造成身体倾斜。
  稳定的对立面是灵活。稳定与灵活是一对矛盾,只讲稳定就不容易灵活,灵活了又可能破坏稳定。灵活也是身体的一个重要素质,更是竞技取胜必不可少的条件。由于稳定与灵活性质相反,上面说的稳定的三个方面也要反过来,即重心越高越灵活,底面积越小越灵活,重力线与物体距离越大越灵活。但是重心高了,底面积小了,重力线远了,又会不稳定。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即怎样做到二者兼顾,既保持稳定又能实现灵活呢?这就要找到一个点,保持一个度,即在稳定与灵活之间找到一个最合理的位置。重心要低,但不过低,保持一定高度;底面积要大,但不过大,保持适当面积;重力线要不超过物体,又不太近,保持适当距离,做到既到位又不过分,“无过不及”。如果用比例来说,就是不少于八分不超过十分,以八九分为宜。例如,为了降低重心要屈腿,但屈腿过度又运转不灵,因此以20°左右为宜。双足落地,底面积最大、最稳定,但转动不灵,因此就要一实一虚,虚实分明,不断转移重心,那么两腿的负担怎样分配最为恰当?就以八二开为宜,即实腿占八成,虚腿占二成,实不全实,虚不全虚。同样,弓步纵横距离大了,能稳定,但不灵活;距离小了,灵活而不稳定,以纵向三至四脚,横向一脚的距离为宜。一脚支撑时,底面积最小,所以最灵活,但最不稳定,所以腿要微屈,使重心不致太高……总之,要在重心高低、底面积大小、重力线远近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以实现稳定和灵活的高度统一。相互兼顾,而不顾此失彼,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太极拳的平衡浅析
杨斌专稿 | 太极拳练习之步法(五)
太极拳的平衡与和谐???高壮飞
太极拳的平衡与和谐高壮飞
传统杨式太极拳的步距
重心与重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是什么关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