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柴胡证或前胡证

​首先明确说明一点,古之柴胡即今之前胡,理由有以下三点:

1.http://www.360doc3.net/wxarticlenew/525760446.html

2.《神农本草经》茈胡

味苦,平。主心腹,去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久服轻身,明目,益精。

《本草经集注》柴胡

味苦,平、微寒,无毒。主治心腹,去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除伤寒心下烦热,诸痰热结实,胸中邪逆,五脏间游气,大肠停积水胀,及湿痹拘挛,亦可作浴汤。久服轻身,明目,益精。

《本草经集注》前胡

味苦,微寒,无毒。主治痰满,胸胁中痞,心腹结气,风头痛,去痰实,下气。治伤寒寒热,推陈致新,明目益精。

《中国药典》柴胡

味辛、苦,性微寒。和解表里,疏肝解郁,升阳举陷,退热截疟。

《中国药典》前胡

苦、辛,微寒。散风清热,降气化痰。

通过以上对比,可以看出①柴胡和前胡在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中功效非常相似,而前胡多了“下气”二字。②在《中国药典》中明确了柴胡可以升阳举陷,即“提气”,而前胡正相反,强调“下气”。③《神农本草经》:去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从中医脾升胃降的理论来讲,肠胃中的气体及饮食积聚皆是从大小便而出,所谓推陈致新也是从大小便出来,这些都与“下气”的描述更加吻合,也更符合胃降的理论。另外,在个人大量的临床实践中也发现,患者服用前胡后常常有排气明显增多及大小便较以往顺畅的反应,这样看来,前胡的证治也更符合《神农本草经》中茈胡的描述。

3.《伤寒论》第96条中“或渴”,第99条“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可见小柴胡汤的兼证中是可以见到口渴一证的,但在经方大家胡希恕和汤本求真等人的应用心得和医案中明确说明,凡小柴胡汤证兼口渴者都需加石膏且要重用,这就带来一个疑问,既然仲景明确说明小柴胡汤可以治兼证口渴,为什么后世诸多经方大家还要多此一举加石膏呢?这就要说起后世医家提出的“柴胡劫肝阴”了,指的是患者服用柴胡后常常会出现口干渴、烦躁、不寐等症状。无独有偶,日本近代有“小柴胡汤事件”,现代有关柴胡的很多报道表明 :临床上治疗肝硬化、慢性胆囊炎和肝炎后综合征时,可发现有转氨酶升高、肝炎、药物性肝损害、黄疸,且多为急性肝损害,停药后肝功恢复正常。现代药理研究也表明,柴胡皂苷类和挥发油类成分既是其保肝活性有效成分,又是其产生毒性的主要毒性物质基础,主要毒性为肝脏损伤,另外柴胡皂苷还能导致肾上腺肥大、胸腺萎缩,使人体免疫功能降低,有肾毒性,能损害肾脏。《中国药典》中说柴胡味辛中带苦,而前胡味苦中带辛,一则主升散,一则主降散。这一系列问题都说明一点:柴胡偏燥,升阳,确有“劫肝阴”之弊,而前胡偏润,下气,并不“劫肝阴”。若仲景健在遵古法处柴胡八两(即110g)那是断然不可能治口渴的,反而会更加加重口渴,所以这就出现了后世经方大家在临床中遇此证时常常加用重用石膏的情况,而在个人多年的临床使用中,凡小柴胡汤证兼口渴者,便用原方前胡40~110g,亦不加石膏,不但没有任何副作用,反而口渴顿消诸症若遗,常常能解救危急重症的患者。

      综上所述,古之柴胡或茈胡为今之前胡无疑。

      再从《伤寒论》的角度出发来看看仲景用前胡的意图。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中

第37条 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第96条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第97条: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默默不欲饮食。胸胁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

第98条 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本渴而饮水呕者,柴胡汤不中与也,食谷者哕。

第99条 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中
第107条 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下
第146条 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下
第147条 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
第229条 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与小柴胡汤。
第230条 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
第231条 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面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稍瘥。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法

第266条 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者,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弦紧者,与小柴胡汤。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下
第136条 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与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

     诸多条文都在提示,热、痰、气结聚于胸胁或胁下时,需要用到前胡。

2.辨少阴病脉证并治法

第318条 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我们都知道四逆散的病机是阳气郁结,不达四肢,那么阳气是郁结在哪个部位呢?仔细看看“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这一系列的描述是不是有些似曾相识呢?没错,再回过头看看小柴胡汤的描述“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是不是非常相似呢?通过以往的药证分析,“心烦、胸中烦、或渴、或不渴身有微热”大体属于黄芩的证治,而“喜呕”属于生姜半夏的证治,那么除了剩下的“泄利下重”属于枳实芍药散证外,其余的“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是不是一模一样呢?到这里为止,我们通过对比就知道张仲景省略了四逆散的非常重要的一个证——胸胁苦满,所以我们就知道,四逆散的病机其实就是阳气郁结在胸胁部位了。

       总结一下,柴胡证或前胡证:胸胁苦满(即胸部憋闷、乳房胀痛、右胁下按压有痞感或硬感或痛感)、精神紧张或敏感或焦虑或抑郁等

【作者介绍】樊勇强,男,出身中医家族,高中毕业后,家父嘱我放弃大学跟随其学习中医,因亲眼见证了许多患有不治之症在大医院求治无效的患者在父亲的诊治逐渐恢复,因此答应选择这条路,于是每日在临床中一边读书(主要是黄元御医书十三本、大医精诚等)一边把脉抄方学习,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发现对于某些疾病的诊治仍有所不足,在大病几场后,机缘巧合下通过经方将自己快速治愈,于是踏上了自学经方之路,期间反复背诵了伤寒杂病论的所有条文及方剂,先后深入研究了有关胡希恕的所有著作《胡希恕伤寒论讲座》、《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胡希恕伤寒论方证辨证》、《胡希恕病位类方证解》、《胡希恕医论医案集粹》等、吉益东洞的《类聚方广义》、汤本求真的《皇汉医学》、大塚敬节的《汉方诊疗三十年》、《临床应用汉方处方解说》、曹颖甫的《经方实验录》、《陆渊雷医书全集》、《伤寒派腹诊》、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娄绍昆及黄煌的所有著作、《神农本草经》、闫云科的《临证实验录》、《朱木通经方医案》、《吴佩衡医案》、《黎庇留经方医案》、《岳美中医案集》、《浅田宗伯方论医案集》、邹趾痕的《圣方治验录》、承淡安的《中国针灸学》、倪海厦针灸视频、泽田健的《针灸真髓》,并且通过陈修园的《长沙方歌括》《金匮方歌括》自编写了伤寒金匮方歌,在边学习边临床的过程中治愈了许多中西医久治无效的疑难杂症以及一些家属签字的急症重症等,至今仍坚持半日临证半日读书,目前已考取中医医师资格证。

【擅长】

擅长运用经方治疗各类胃肠肝胆胰脾等消化系统疾病、感冒高热发烧咳嗽哮喘慢阻肺肺癌等呼吸系统疾病、月经失调囊肿不孕等妇科疾病以及阳痿早泄等男科病症、冠心病脑梗脑瘤等心脑血管疾病,另外,由于小儿多不愿服中药,因此儿科经验相对较少,外科亦不太擅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医案分享】心慌半个月居然是颈椎病引起?
医案五十三:经方治疗西医不治之症:治愈咳嗽变异性哮喘30年案
医案六十三:防己茯苓汤治愈面部肌肉跳动1年案
术后感染医案(四)
柴胡桂枝干姜汤及其运用 作者:张长恩
(续)6.小前胡汤生姜五两,小柴胡汤生姜三两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