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品茗闲谈录 · 五

品茗闲谈录·五

吴营洲

 
谈诸子百家
 
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并起,诸侯称霸,战乱频仍,社会动荡,苍生倒悬,哀鸿遍野。但,言论最为自由,政治最为开放。就政治空气、学术氛围而言,其时当是我国历史上最好的时期,几可称之为无与伦比。于是就出现了“诸子百家”。
诸子们畅所欲言地谈论着各自的政治主张、学术观点,以及对人生感受或看法。彼此间互相辩驳,互不相让。大狗叫,小狗也叫;鸡在叫,鸭也在叫。这就是所谓的“百家争鸣”。
但是,令人遗憾的是,诸子们却有个共同的诉求,就是自己的主张能为统治者所用。
正因如此,所谓的“百家”,其实不过是在为“一家”而鸣,都是在争相为统治者而鸣,都在“曲项向天歌”,都想把自己的理念“货与帝王家”,成为统治者的治国方略。
观诸“百家”,其“理论”哪一家不是“入世”的,哪一家又是“出世”的。“百家”中,没有一家是研究天文物理等等自然科学的?当然,有的“家”,具备发展成“逻辑学”的雏形,有些“三段论”的味道;有的“家”,也有些“相对论”的味道,比如说你射出了一支箭,其实不是你的箭被你射出去了,而是空气在动,物体在动,万物在扑向你的箭头。但是这些,平心而论,委实浅薄得很。
汉朝之后,为什么就没了“百家争鸣”这一现象呢?因为在统治者看来,“法家”太苛刻,太残忍,并不利于自身统治的“长治久安”。而有的“家”,诸如管子,主张“彼王者,不夺民时”等,又太宽容,对老百姓又过于“好”,同样不利于自身统治。统治者选来选去,最后选中了“儒家”。“儒家”颇具有欺骗性。另外在儒家的主张中,强调“秩序”,强调“三纲五常”。当妻子的,不管你占不占理,你都得听你丈夫的。当“臣子”的也是如此,不管你占不占理,你都得听你皇上的。难道孔老二就不清楚,夫妻吵架时,并不都是当丈夫的占理?但他偏要这样“规定”:“夫为妻纲”。统治者想来想去,还是觉得这套理论不错,于是就:“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既然统治者做出了抉择,那“百家争鸣”便失去了存在的土壤,也就没了存在的意义,它的“寿终正寝”也自是情理中事。
 
 


谈孔学
 
孔子的学说,是一个体系,不是一些概念的组合。比如说,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而“仁”的主要表现,则是“孝”,而“孝”又是以德为本的……
孔子当年游说各国,但没人听他的,主要是当时的当官的,都急功近利。孔子在当时,还不如墨子受欢迎。
孔子的本意,都在《论语》里。孔子的学说,也都不该超出《论语》。
到了孔子的孙子孔伋的时候,提出了“中庸之道”。所谓的“中庸之道”,并不是“骑墙”。而到了西汉董仲舒的时候,情况就不一样了,所谓的孔子学说已经严重不一样了。他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等学说,他主张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被汉武帝所采纳,使儒学成为中国社会正统思想,影响长达二千多年。
因此,中国在孔学问题上,争论得很厉害,是恢复孔子的本意,还是根据现实进行改造。王弼、朱熹,是想根据现实对孔学进行改造。王阳明是想回到孔子。
中国的文人中,之所以产生了许多了不起的人物,就是这些人中,没有受到孔学这个体系的影响。他们也“尊孔”,但往往更看重其他学说,如庄子,以及庄子后面的几个学生。
 


 
谈孔子的“君臣父子”
 
孔子提出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其实是在讲“秩序”。
孔子提出并一再强调的这种“秩序”,其实是有大的背景的,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对于孔子这位“至圣先师”,并不能一概否定,对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句似已很臭的话,也不能一概否定。
孔子生活的那个时代,正值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天下大乱(据《左传》记载,春秋时共有一百四十多个大小诸侯国,其中比较重要的有齐、晋、楚、秦、鲁、宋、郑、卫、陈、蔡、吴、越等),臣弑君,子杀父,礼崩乐坏,社会的“规矩”全完了,天下全乱套了,起码的社会道德似乎也已荡然无存了。
天下一乱,无论是何种原因,倒霉的永远是老百姓。
历朝历代均是如此。
孔子当时所看到的,是战乱频仍,是哀鸿遍野,是天怒人怨,是道路以目……
在这种大的背景下,他希望有一套“秩序”,能让天下的每个人,都能各安其位,各司其职,各守其道:君主不能依仗权势恣意地欺压百姓,不能无法无天,也不能太过骄奢淫逸;民众也得勤谨敬业,尊长爱幼,本分守常。即上至王公,下至草民,各自都做自己该做的,不做自己不该做的,更不推诿、懈怠自己本该做的,上上下下都得像周朝那样,恪守“天理”,唯有此才能使天下太平下来,才能使苍生安居乐业。
于是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孔子总是从现实生活中观察问题,思考问题。
另外一个例子就是:
有弟子问他,人死后会是怎样?
孔子道:“不知生,焉知死。”——你连活着这段都没闹明白呢,何必去管死后的事。

 
 
谈“君臣父子”的演变
 
“儒学”常常被人所诟病。但是,所“诟病”的内容,往往并不是“儒学”创始人的本意,诸如这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这句话自然是孔子说的,出自《论语·颜渊》。但孔子的本意,其实是君也罢,臣也罢,都应“各司其职,各守其道”。君与臣虽是“上下级”,但对君与臣的要求,是“平等”的。“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君礼臣忠。
孟子也持这样的看法。
孟子在其《孟子·离娄》中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关于君礼臣忠的关系,如一些《孟子》导读所阐释的那样:“如果说孔子谈得还比较抽象的话,那么孟子则谈得十分形象而又具体,先从正面讲,君王待臣如手如足,那么臣属待君王则如五腑如心脏,内外相依,上下相随,联系紧密,浑然一体。接下来从反面讲,君王待臣如犬如马,那么臣属视君则如同路人,陌路相逢,冷眼相对,对面相逢不相识,君臣分离,背道而行。更有甚者,君王视臣如泥土如草芥,任意践踏,随意抛弃,那么臣属视君则如强盗如仇敌,拔刀相向,怒目相对,如此,则民无宁日,国无宁日,天下无宁日,灾难兵祸由此而生。”
而到了董仲舒时,则发展成了“三纲五常”。
“三纲”则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并强调“这三种关系存在着天定的、永恒不变的主从关系:君为主、臣为从;父为主,子为从;夫为主,妻为从”。
这在“大一统”专制统治下,皇权具有了绝对的权威性。而孔子最初提出的“君臣父子”的本意,已经变味了。
 
 


谈楚汉争霸
 
嬴秦称雄,楚汉争霸……
叹只叹,一代豪杰的你杀我伐,到头来却成一场闲话。
 

 
谈汉代治术
 
汉武帝之前,统治者尊崇黄老,老百姓得以休生养息,生活渐趋“富裕安定”。
待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后,汉武帝便有了穷兵黩武的资本。
接下来,汉武帝开始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于是,中国的意识形态就“定格”于此。
两千余年,了无“进步”。
对于中华民族而言,这当是莫大的悲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两千多年封建专制最可恶的一点是什么?——董仲舒《春秋繁露》读后感
【儒】论语·颜渊篇(11)被误读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现代社会需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贵州遵义程氏桂花房传承《经单簿》记载三纲五常 嫡系九族 三父八母 五伦释叙
孔孟思想含有契约观念:因不利于皇权专制被删除
假如孔子活过来,一定闭上眼再去死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