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曹雪芹正传:​十年辛苦不寻常 · 五

曹雪芹正传

吴营洲

十年辛苦不寻常·五

曹雪芹结婚之后,与他的“宝钗”时常谈及的,可能多是先前的种种往事……

儿时的那些逸闻趣事,那些欢声笑语,真的就清晰地重现在曹雪芹的眼前了……

黛玉,湘云,探春,晴雯,香菱,凤姐,龄官,芳官,鸳鸯……她们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真的就浮现在了曹雪芹的眼底心头……

当然,也会谈到宝玉……

可以这样说,曹雪芹的这桩婚姻,对《红楼梦》的写作,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这里,我们不禁要问,在曹雪芹笔下的那个宝玉,会是曹雪芹吗?

这个问题,要看从哪个角度去看了:一方面,如果没有曹雪芹,或者说如果没有曹雪芹的那份经历,肯定就不会有贾宝玉。但是,《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并不是曹雪芹!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只是曹雪芹以自己为原型,并杂取种种,而创造出来的一个文学形象。在贾宝玉的身上,我们不仅能看到曹雪芹的影子,而且还能看到曹家几代人的影子:

诸如曹雪芹的爷爷曹寅,从曹雪芹爷爷的《楝亭诗抄》中,可以感知到他的一段特殊的恋情,从而知道了曹寅也是个“爱博而心劳”的人……

诸如曹雪芹的父亲曹顒,从康熙对曹颙的“看起来生长的也魁梧,拿起笔来也能写作,是个文武全才之人”[1],这一评述来看,可以感知到他当是宝玉式的人物……

诸如曹雪芹的堂叔曹頫……

诸如曹雪芹的表叔李鼎,据史料记载,曹雪芹的这位表叔,不务正业,终日在女孩子或优伶堆儿里厮混,就像宝钗称宝玉那样,是个“富贵闲人”。再者就是,曹雪芹的表叔与宝玉,有着许多相通之处,贾宝玉讨厌谈仕途,李鼎在其家遭难之前,虽在康熙跟前当过差,但终未混上个一官半职……

另外就是纳兰容若之类的人……

总而言之,贾宝玉是曹雪芹以自己为原型而创造出来的一个人物。

同时,曹雪芹又想到了自己家被抄之前的种种情形。

在曹家被抄之前,上上下下,约有一百多口,其中的大多数,都是些丫头。她们一个个都跟水做的骨肉似的,乖巧伶俐,纯真无邪,只是,命运却都凄惨得很。

还有曹雪芹儿时居住过的苏州李家,人更多,二百多口子,女孩儿多得不胜枚数,还有不少小戏子,悉遭变卖,沦落为奴,以至于,千红一哭,万艳同悲……

曹雪芹想,为什么不把她们的遭逢际遇也一一写出来呢?

把这些女子的凄苦命运,艺术的再现出来,不是更具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吗?

这样,曹雪芹便在写个人的同时,开始留意于那些“异样女子”。

也许在此时,曹雪芹开始称自己的书为,《金陵十二钗》。

正如曹雪芹在甲戌本凡例中所说的那样:

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推了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堂堂之须眉,诚不若彼一干裙钗?实愧则有余、悔则无益之大无可奈何之日也。当此时则自欲将已往所赖上赖天恩、下承祖德,锦衣纨绔之时、饫甘餍美之日,背父母教育之恩、负师兄规训之德,已至今日一事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记,以告普天下人。虽我之罪固不能免,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不肖,则一并使其泯灭也。

这时,曹雪芹的书稿,如果将《风月宝鉴》也算在内的话,便是所谓的第三次大的增删了。

乾隆十一年(1746年)许,在曹雪芹的眼前,浮现出了一幅幅以全新的人物形象为主体的画面……

这,便是所谓的“金陵十二钗”。

在当时,女子无才便是德,女子也遍受社会歧视。因为当时的社会属于“男权社会”。而曹雪芹,要把一切美好的东西,诸如容貌,性情,品质,全都放在这些女儿身上,并让贾宝玉呵护、关心她们。

他要让人世间充满美好,他要让“闺阁昭传”。

为此,曹雪芹变得兴奋不已。“我之罪固不能免,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不肖,则一并使其泯灭也。”

这种念头,或许与《再生缘》的作者陈端生不谋而合。陈端生是与曹雪芹同时代一位才女,她以七言排律的形式,写下浩浩长卷《再生缘》,被后人誉为大有希腊史诗的风貌色彩。她在自序中道:“诗以言情,史以记事。至野史弹词,或代前人补恨,或恐往事无传。”

是啊,她的一句“恐往事无传”,与曹雪芹的万不可“使其泯灭”,何其相似乃尔。

不过,此时的“十二金钗”里,有宝琴、岫烟、李纹、李绮这四位青春靓丽的女孩儿,还没有元春、熙凤、巧姐、妙玉这些少妇、孩子、尼姑。

这一点,可在庚辰本里看出。在庚辰本的第四十九回,有一句回前总评:“此回系大观园集十二正钗之文。”细读该回文字,便知宝琴、岫烟、李纹、李绮四位,当是“十二正钗”。

由此可知,此时在曹雪芹笔下,还没有出现元春。

元春这一形象,虽有曹雪芹姑姑的影子,李煦女儿的影子,但是更多的,当是取自傅恒的姐姐富察皇后。因为此时的富察皇后,还没有进入曹雪芹的视野。元春的出现,当是曹雪芹始料不及的。《红楼梦》的故事情节,并不完全是曹雪芹事先都构思好了的,在写作过程中,曹雪芹在不断地充实、补充、修正着自己的创作思路。曹雪芹最初想写的,只是“当日所有之女子”,即他青春年少时所认识的那些女子,而曹雪芹最终完成的,则是他“半世亲睹亲见的这几个女子”(包括傅恒的姐姐富察皇后),范围大多了。

当然,此时曹雪芹的书,除了在写他自己的少年恋情,还只是在写“闺阁昭传”,并没有涉及到“贾府兴衰”。曹雪芹是在日后的增删中,才将原十二正钗中的薛宝琴、邢岫烟、李纹、李绮四人调出,而代之以元春、妙玉、巧姐、可卿。

但是,随着曹雪芹思想认识的提高,他又想到了一个问题:必须划清“情”与“淫”的界限,即真心情爱与皮肤滥淫之间的界限。

这,兴许就是“意淫”二字被他创造出来的最初契机。

创造“意淫”这个词,真让曹雪芹煞费苦心了。

有人说,曹雪芹半生坎坷,对人生感悟颇深。他之所以会用那么多笔墨和情节来区分“滥淫”“意淫”的不同本质,就是因为“情”被世人滥用了,只有恢复“情”的本来面目,使世人认识到人生真情的真正价值,才有可能提升人的质量。

这也是许多世界级作家所共同追求的目的,即:还人以人。

也许就在此时(乾隆十一年许),曹雪芹朦朦胧胧地听到了一个坏消息:也就是那位小时候与自己青梅竹马、心心相印,分手后曹雪芹又一直念念不忘、朝思暮想的颦儿,就在自己离开金陵的一年之后,因为不堪忍受风刀霜剑且又无爱无趣的日子,而投水自尽了……

在这里,还得申明一句:为什么会认为是曹雪芹离开金陵的一年之后,“林妹妹”就自杀了呢?

我们知道,在曹雪芹离开金陵时,当是十五虚岁,曹雪芹的“林妹妹”则虚龄十四,我们从曹雪芹的《芙蓉女儿诔》中可以得知,她在这个世上,仅仅活了“十有六载”。所以说,她是在与曹雪芹分手的一年之后(或者说不到两年时),便含恨自尽了……

当曹雪芹听到这一噩耗后,五内俱摧。

后来,曹雪芹疯了似的四处打问,希望这个消息仅仅是个误传,并与实况不符……

在当时的那个时代,虽然交通不便,信息也欠灵通,但曹雪芹所居住的京城,毕竟是大清国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南来北往的人很多,这其中,知道曹家旧事的人,自然也是有的……

曹雪芹最后得到的信息是,人是肯定死了,只是死的方法,谁都说不确切。有说是投缳的,有说是病殛的,也有说在曹雪芹回京不久,她不得不被迫嫁人,因不堪忍受那屈辱的生活,投水自尽了……这对曹雪芹而言,简直是晴天霹雳……

在那些日子里,我不知道曹雪芹一天天地究竟是怎样熬过来的……

让曹雪芹无论如何都难以接受的是,当时的她,才刚十六岁呀……

不难想象,当曹雪芹一字一句地写下《芙蓉女儿诔》时,一定是血泪盈面的……

在这里,脂砚斋也很伤感地写道:“方十六岁而夭,亦伤矣。”

平心而论,曹雪芹真的弄不明白,为什么一个个清纯无邪的女孩子,会有那样悲惨的命运……

曹雪芹一声声地叩问自己,叩问苍天……

然而,曹雪芹总是得不到一个确切的答案……

渐渐地,佛教的某些思想,诸如因果报应等,开始笼罩了他……

但是,在曹雪芹的笔下,出现《好了歌》那样的文字,当是乾隆十三年之后的事情了。

乾隆十三年,傅恒的姐姐即富察皇后在德州死于非命,而乾隆又假惺惺地为皇后举行了隆重的葬礼时,曹雪芹这才恍然意识到,一个富贵至极的天下第一夫人,竟也会落得如此悲惨的下场。这一事件,大大刺激了曹雪芹的神经及想象力。万艳同悲,千红一哭,连皇后也概莫能外。

此时曹雪芹开始认识到了,那些众女子的悲剧,并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也不仅仅是性格的悲剧……

她们的悲剧,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家庭,来源于社会……

也许就在这个时候,曹雪芹便想到了他们曹家。

他们老曹家,赫赫扬扬,几近百载,到而今,却落得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曹雪芹想,将一个大家族的毁灭或没落,如实地展示出来,不是更具社会意义吗?何况曹雪芹在京都还看到了那么多大家族的兴衰沉浮。

同时曹雪芹也意识到,自己的爱情悲剧,众多女子的人生悲剧,与曹家李家的历史悲剧,各自有着自身的审美价值,不能相互包容,相互取代,但却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了一种天然浑成的整体……

正是在这个时候,曹雪芹意识到了《金陵十二钗》名字的不足。这一点,曹雪芹在其《凡例》中,有着明确的阐述:“然此书又名曰《金陵十二钗》,审其名则必系金陵十二女子也。然通部细搜检去,上中下女子岂止十二人哉?”

于是,曹雪芹便将书名重又改了回来,依旧唤作《石头记》。

书名换了,书中内容自然也要做些相应的增删……

他要把自己以及长辈们“无材补天,幻形入世,并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段故事,如“实”写出来。

在甲戌本的凡例中,有这样一句话:“《石头记》是自譬石头所记之书也。”

这里的这个“自”,自然是作者自己,但也不仅仅作者自己。

在此之前,曹雪芹总认为,自己便是一块“无材补天”的石头。其实不是,曹頫、李鼎才是。然而,李鼎也罢,曹頫也罢,曹雪芹也罢,均是“枉入红尘”……而今想来,竟真如梦幻一般。于是曹雪芹又写道:“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说此《石头记》一书也。”

此时,曹雪芹的书,可能还不叫《红楼梦》。

因为曹雪芹的思想,还没有经过最后的那一次质的飞跃。


[1]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关于江宁织造曹家档案史料》,中华书局,19753月。

相关链接:

曹雪芹正传:目录

曹雪芹正传:曹家有子衔玉生

曹雪芹正传:天上掉个林妹妹

曹雪芹正传:好防佳节元宵后

曹雪芹正传:一朝飘泊难寻觅

曹雪芹正传:凡鸟偏从末世来

曹雪芹正传:冤冤相报实非轻

曹雪芹正传:钗于奁内待时飞
曹雪芹正传:天上一轮才捧出

曹雪芹正传:行为偏僻性乖张

曹雪芹正传:堪破三春景不长

曹雪芹正传:十年辛苦不寻常 · 一

曹雪芹正传:扬州旧梦久已觉

曹雪芹正传:十年辛苦不寻常 · 二

曹雪芹正传:十年辛苦不寻常 · 三

曹雪芹正传:燕市哭歌悲遇合

曹雪芹正传:一生惭恨知是谁

曹雪芹正传:同心共命友谊真

曹雪芹正传:十年辛苦不寻常 · 四

曹雪芹正传:美中不足今方信
……

曹雪芹正传:高谈雄辩虱手扪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与贾珍不伦,教宝玉云雨,曹雪芹如此刻画秦可卿,到底有何深意?
人生必读之二十八——《红楼梦》
自家讲坛:梦红楼,金陵十二钗(开篇)
谁才是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三钗
太虚不是幻境,秦氏是个比喻-红楼书话-文化纵横-搜狐社区
天上惊传降石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