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步骤 要点”详解!


适应证

1.开放性骨折

2.移位的关节内后关节面骨折

3.骨折合并脱位

4.跟骨结构、形状、形态受到明显改变并导致患者出现穿鞋困难的骨折

要点:

1.跟骨骨折伤后3~10天,由于软组织条件较差,不应手术。伤后 10~17天水肿稍减轻,是手术的最佳时机。而如果超过21天,骨折就开始愈合,手术时机也不理想;

2.足够的辅助和手术器械,例如克氏针,对于骨折复位的观察和维持是十分重要的。


注意事项:

1.软组织皮瓣一定要谨慎保护好,无论是切开还是闭合,以防止出现感染和伤口崩开;

2.开放性跟骨骨折有很高的感染发生率,只有确保软组织条件允许并且完整清创的前提下,才能行内固定治疗。

0
2
体位
1.一般建议侧卧位,仔细保护好所有的骨性突起部分。患足稍向后展方便操作。
2.患肢大腿处安放止血带。
3.建议脚趾用手套罩住以防感染。
4.如果是双侧跟骨骨折,可以使用俯卧位;但笔者更倾向先侧卧位固定一侧跟骨,再变换患者体位行另一侧固定 。
0
3
入路/显露
1.延伸的L型切口切开全层直到骨膜,并行骨膜下解剖。
(1)通常切口由腓骨和跟腱之间开始向下延伸至跟骨末端的侧方,这个地方的皮肤结构会有所变化(有毛区和无毛区的交界点)
(2)然后向前延伸至第五跖骨基底,保证完整切开全层。
(3)注意保护切口上方的腓肠神经,解剖足跖面时仔细操作,避免损伤外展肌。

图1

2.切开后保护外侧壁,保证有软组织及骨附着。切开过程中其可能损失部分骨膜附着。
3.探查并保护好腓侧肌腱,切开腓骨肌支持带以方便将肌腱翻向近侧。
4.由于跟腓韧带构成距下关节囊的外侧壁,故需切开。

要点:

1.用克氏针钻入距骨外侧突、腓骨或跟骨远端、骰骨以帮助显露。弯曲这些克氏针以固定皮瓣。

2.清除距下关节后关节面前方的软组织,有利于跟骨前突的操作。

3.如果关节碎块从后关节面上取下,应当适当标记以方便稍后重新定位和固定。


注意事项:

1.尽可能保留所有骨性结构的软组织附着;

2.如果没有适当的拉开和分散局部应力,并且使用复位器械,很可能导致跟骨结节内陷从而使关节复位困难。

0
4
手术步骤

步骤1:

1.保护好外侧壁并将之翻向下或后侧,这样可以起到复位时参照的作用。
2.移除跟骨内的血块,暴露因跟骨结节压迫而位置深在的跟骨后关节面。
3.后关节面较大的骨折块,特别是后方的骨折块,保护好其软组织附着;但如果已经完全游离,则将其标记后取下放到一边的手术台上,等待重建。
4.Gissane角是十分重要的解剖标志,其由跟骨前后关节面外侧延伸并和跟骨体外侧共同构成。它对于骨折的复位有很好的指示作用:跟骨的后关节面必须复位到这个骨性标志。
5.骨折复位,首先是跟骨距下关节从内到外,然后从前向后。意思就是如果是粉碎性关节损伤,后关节面的重建是按照一定顺序的,如从内侧到外侧。但如果是两部分骨折,则用单枚拉力螺钉即可。图2显示的就是经接骨板、拉力螺钉及克氏针复位固定的骨折图像。
图2

要点:

1.准确复位前必须清除所有的血块。将固定于骨块的克氏针作为操作杆使用,帮助复位;

2.软骨下区的骨折块,用拉力螺钉固定;

3.仔细复位关节,以提供稍后干骺端区复位的足够支撑;由于骨丢失明显,干骺端的骨折往往粉碎更为严重。

4.跟骨经常会有复位不足的情况出现(骨折侧BÖhler角恢复不良),所以术前应准备对侧的X线片或CT以作术中参照。

争议问题:

克氏针可以临时使用,也可以作持续固定。许多外科医生倾向于用其做暂时固定。在骨折复位完成并固定后,将克氏针撤出。而克氏针作持续固定时,既可以把持复位后的后关节面(通常都已经碎成小骨折块),也可以钻透跟骨结节的后方及跖面。这些克氏针不但可以帮助骨折复位,也可以提醒患者不要用他们刚做完手术的患足走路。


步骤2:

1.将跟骨后关节面从内向外重建好后,下面就是十分重要的恢复包括跟骨结节的关节面高度的操作。
2.Gissane角监测、将手指放置于载距突上以及将翻折的外侧壁重新复位,对于接下来的操作都有很大帮助。
3.通过复位器械,例如Schanz钉、螺纹克氏针或者间隙撑开器等,恢复跟骨关节高度;并临床结合影像学检查其恢复情况。
4.内翻和外翻韧带也必须仔细检查(图3)。
图3

要点:

1.手术医生把手置于足底内侧,可以感觉得到足跟高度的恢复程度。克氏针可以帮助固定;

2.克氏针穿过翻折的皮瓣置于Gissane角下方同样有效;

3.模块化手器械包里的螺钉可用于软骨下关节面的固定,起拉力螺钉的作用。通常情况下,如果患足比较小,小骨折块固定方法并不适用。


注意事项

如果医生没有用C形臂仔细检查患足的内翻/外翻复位情况,患足有可能复位后足心上翻且足内翻。这对术后功能恢复是极其有害的。


步骤3:
1.一旦骨折复位,行X线检查确认无误,克氏针暂时固定,可以在骨折中间空腔内注入骨填充物(平均5~10ml),如图4术后X线片所示。
图4
2.上面提到的填充物是一种含钙磷的骨填充物,能够抵抗因BÖhler角丢失或者因后关节面高度丢失而产生的压力。
3.必须保持跟骨床干燥。
争议问题:
1.是否使用人工替代骨仍值得讨论。
2.目前已经不赞成自体骨移植。

3.随着越来越多稳定固定和周边固定方式的出现,一些外科医生开始不再处理跟骨中间部位的骨缺损。


步骤4:

1.将外侧壁置于后方,可指示跟骨前突复位后跟骨结节后关节面的适当高度。选用合适的接骨板固定跟骨外侧。
2.在跟骨四周打入螺钉固定。
(1)最佳的入钉选择是分别于载距突前方和内侧打人,钉头适当下倾,另在跟骨结节内侧前方打人跟骨结节正常骨质。
(2)某些预先成型的接骨板,螺钉可以直接置入在后关节面下方。

2.闭合伤口前必须仔细检查距下关节关节面,保证没有关节内没有硬性突出;由于跟骨后关节面解剖发生异常,很容易发生螺钉或者其他固定物进入关节内。
3.后关节面复位必须详细检查评估,可以通过术中X线片(图5,6)或者术后CT (图7)。
图5

图6

图7

要点:

1.螺钉可以固定于载距突内侧的正常骨质,因为这部分骨质较厚且易于测量。这些螺钉在患足较大的时候通常长达45~50mm。单个螺钉的固定作用和接骨板上的螺钉并不完全一致,对外侧壁的加压较小;

2.建议使用较薄的接骨板、较小的螺钉以及较小的移植物,并且这些都避开L形切口的转角处,可以减小伤口裂开的概率;

3.延伸的L形切口闭合时需要附加处理,通过皮下缝合将前后皮瓣缝合到一起,可以减少皮肤张力。


注意事项:

1.如果伤口在有张力的情况下缝合,伤口基本上一定会裂开;

2.使用VAC敷料可能对伤口愈合有一定辅助作用。


步骤5:

1.仔细缝合L形切口,留置Hemovac引流。
2.外侧切口应无张力双层缝合。
3.缝针均匀分散应力与皮肤张力,可以避免切口两端的坏死。
4.间断褥式缝合使皮肤切缘外翻。

争议问题:
1.是否使用Hemovac引流仍值得商榷。
2.术后伤口使用VAC敷料也需要进一步讨论。
3.水疱去顶或者点孔也是有争议的。如果水疱在手术中没有收到破坏的话,一些外科医生倾向不处理,等其自行形成上皮。

本文整理自《创伤骨科手术技术》原著:Emil H. Schemitsch,主译:姜保国 /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骨今中外官方立场。希望大家理性判断,有针对性地应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的十大技巧
骨科基础 | 股骨颈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要点
早读 | 微创治疗跟骨骨折的手术技巧及要点,详细解析!
拆书笔记丨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技术详解
『8分钟创伤』胫骨远端骨折的外固定技巧详解,看完的人都收藏了!
精要丨移位性锁骨骨折的切开复位接骨板内固定治疗总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