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枯木鸲鹆图》看沈周的隐逸情怀
 

作为“吴门画派”的领军人物,沈周集书画家、诗人、鉴赏家、收藏家、隐士等多重身份于一身。沈周的画作淳朴浑厚、宁静幽雅,可以品读出他恬淡平和的个性特征和清雅闲适的隐逸情怀。

一  承传隐逸家风

“他继承了儒家孝悌和温良恭俭让的一面,而去除了积极入世的一面;他具有道家知足常乐、不谴是非的一面,而去除了过分清高嫉俗如恶的一面。”[1]沈周看淡功名利禄,一生从未参加科举。历代文人隐士中,有愤世嫉俗的,有避祸遁世的,有以退为进待价而沽的,如竹林七贤,如被誉为古今第一大隐士的陶渊明。沈周不拒绝世俗生活,与清苦的道隐、野隐不同,他选择了大隐于市。“宅居江湖间,不减甫里之胜。宾客满坐,尊俎常设”[2]他的隐居生活是充实而愉悦的。沈家不以科举及第为目标,却以隐逸作为家族传统,沈周的祖父沈澄,以病为由辞归乡里,隐居读书,交游宴请,雅集聚会,“居相城之西庄,日治具,待宾客,饮酒赋诗,或令人于溪上望客舟,惟恐不至”[3];其父沈恒吉亦继承了好客的禀性,“其父征士好客,一时名流相过从者,日常满坐,处士因尽接见前辈,而熏其德,渐其艺,以成其名”[4]。沈家与名士的广泛交游以及浓郁的艺术氛围让沈周沉浸其中,也促成了他的归隐。

优越的生活条件、幽静的自然环境使沈周潜心于诗书画艺术,倾心于恬静自然的生活,他却依然关心国事民生,沈周六十岁自题诗云:“自是田间快活民,太平生长六经旬。不忧天下无今日,但愿朝廷用好人。”他不自命清高,与朝廷的许多官员都保持着亲密的交谊。他胸襟磊落,宽厚仁爱,奉行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邻里生活有难的,他常常解囊相助。“身在田野,乃心罔不在庙堂,虽曰遯世无闷,而忧时悯俗之志,未尝去诸方寸也。”[5]他自题《青园图》云:“修身以立世,修德以润身。左右不违矩,谦恭肯迕人。择交求异己,致养务丰亲。乡里推高誉,兰馨逼四邻。”1449年,23岁的沈周写下《己巳秋兴》“灯火郊居耿暮秋,北风迢递入边愁。三更珠斗随天转,万里银河接海流。筹笔简书何日见,新亭冠盖几人游。侧身自信江湖远,一夜哀吟欲白头。”对明王朝的动荡不安(史称土木堡之变)表达了自己忧虑之情。

天顺五年(1461),沈周卸去承袭的粮长一职,他的《息役即兴》满怀欣喜地记录下他愉悦的心情:渥露被草木,总翠一何荣。濯发南窗下,但闻流水声。不闻官长喝,脾肉今再生。孔翠惩牛角,始剧丹霄情。鸿鹄逃网罗,高秋正冥冥。君子顺坎止,吾岂矫其情。从此他真正步入了闲适随意的隐士生活。

二  丹青以自适

明张时彻撰《沈孝廉周传》:“吴有隐君子曰沈周氏,……一切世味寡所嗜慕,惟时时眺睇山川,撷云物,洒翰赋诗,或游于丹青以自适。”

沈周诗、文、书、画无一不精,绘画题材广泛,涉及人物、山水、花鸟。明代书画理论家王穉登的《国朝吴郡丹青志》将沈周列入神品,并称“先生绘事为当代第一,山水、人物、花竹、禽鱼,悉入神品。……国朝画苑不知谁当并驱也。”祝允明在《记石田先生画》中记述道:“沈先生周,当世之望。乞画者……或一乞累数纸,殊可厌恶,而先生处之泰然。”众多的索画者,让沈周应接不暇,和许多鬻画为生的书画家不一样,沈周的书画应酬不是为五斗米,而是自得其乐的。沈周的词作《南乡子·遣兴》用略带调侃的语句写下了自己为画债而忙碌的生活,却满怀快意:“天地一痴仙,写画题诗不换钱。画债诗逋忙到老,堪怜!白做人情白结缘。无兴最今年,浪拍茅堂水浸田。笔砚只宜收拾起,休言!但说移家上钓船。”

沈周生于书画世家,幼时学习诗文,学画从临摹前人和鉴赏真迹入手,“其画自唐宋名流,及胜国诸贤,上下千载,纵横百辈,先生兼总条贯,莫不揽其精微。……凡宋元名手,一一能变化出入……于胜国诸贤名迹无不摹写,亦绝相似,或出其上”[6]。对前人书画的耳濡目染,培养了沈周的艺术修养和鉴赏能力,在绘画创作和理论上皆有所建树。

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77岁的文徵明补画沈周的一幅山水长卷,题跋道:“王君虞尝得石田沈公画卷,联楮十有一幅,长六十尺,意匠已具,而点染未就,以徵明尝从游门下,俾为足之自顾拙劣,乌足为貂尾之继哉?忆自弘治己酉(1489)谒公双娥僧舍,观公作《长江万里图》,意颇歆会。公笑曰:‘此余从来业障,君何用为之,盖不欲其艺事得名也。’然相从之久,未尝不为余尽大意。谓‘画法以意匠经营为主,然必气韵生动为妙,意匠易及而气韵别有三昧,未可言传。’他日题徵明所作荆关小幅云:‘莫把荆关论画法,文章胸次有江山。’褒许虽过,实寓不满之意。及是五十年,公殁既久,时人乃称余善画,谓庶几可以继公,正昔人所谓无佛处称尊也。此卷意匠之妙,在公无可遗憾,若夫气韵,徵明何有焉。嘉靖丙午四月望,后学文征明识,时年七十有七。”

题跋中沈周提出了书画创作的意匠、气韵、胸次,强调人的修养、学识和道德品质的作用,提出仿古不仅仅要学习绘画技法,要能从中体会前人绘画的修养、胸襟和气度。笔乃心声,沈周践行了自己的美学思想,他为人豁达大度,淡泊坦荡,谦恭礼让,不为名利所累,追求平淡自然的生活,他的书画作品则博采众长,取法传统,妙合造化,成为他思想感情的载体,展现出豁达开阔、超然物外、平和自然的境界,“他如胸中无物,学术微浅,气质轻俗,表议粗傲,仗青绿之色以迷人目,假焦重之墨以炫人观,未免谬景丑笔”[7]。沈周的书画呈现出他高超的艺术修养和高洁的人品,笔端流露出淳朴浑厚、淡泊平和的情怀。

“风神散朗,骨格清古,碧睛飘须,俨如神仙。所居有水竹亭馆之胜,图书彝鼎,充韧错列,户履填咽,宾客墙进,抚玩品题,谈笑移日。兴至,对客挥洒,烟云盈纸,画成,自题其上,顷刻数百言,风流文翰,照映—时。”[8]隐于丹青的生活是充实而随性的,也因之,沈周将其修养气度溶入画中,展现出独特的风格和意境。

三  与唐寅的《枯槎鸲鹆图》对比

历来文人常常用山水画寄寓情怀,表现逃避现实的思想和无奈的情绪。花鸟画则多为宫廷画苑所用,表现皇家的雍容华贵和富丽气派。沈周变宋人花鸟的精工为雅逸,继承徐熙、文同等的水墨逸趣,强调笔情墨韵的抒发,开启了明代文人写意花鸟画之先河。他的花鸟画删却了繁琐的枝节,表现文人对自然的直观感受,形神兼备。历代文士常以花鸟作为精神寄托,如王羲之爱鹅,陶渊明爱菊,周敦颐爱莲,林和靖爱鹤,寄寓着文人悠然自得的隐逸之情。沈周的花鸟画将这种隐逸情怀得到了更加充分的体现,朴实无华却耐人寻味。竹、菊、石榴、牡丹、桂花等花卉,鸡、鹅、鸟、蝉、蟹乃至牛等牲畜都成为他笔下描绘的对象,再配以富有情趣的或咏物或抒情的题画诗,各具风采,表现出新鲜的诗意和情调。李东阳《书杨侍郎所藏沈启南画卷》:“沈启南以诗画名吴中,其画格率出诗意,无描写界画之态。”

“一时名士如唐寅、文壁之流,咸出龙门,往往致于风云之表,信乎国朝画苑不知谁当并驱也。”[9]可见当时唐寅和文徵明皆出入于沈周门下。“唐寅的花鸟画,远法宋元水墨画传统,近师沈周,刻意求精,墨法泼辣而滋润,劲秀而潇洒。”[10]如果说唐寅曾师从沈周,那就无怪乎他的花鸟画作《枯槎鸲鹆图》(图一)与沈周的《枯木鸲鹆图》(图二),在题材、构图上如出一辙。然而,仔细品评两件画作的笔法,结合二人的生活境遇,抒发的是不一样的心境和情怀。

图一唐寅《枯槎鸲鹆图》(上海博物馆藏)

图二沈周《枯木鸲鹆图》(扬州博物馆藏)

唐寅(1470—1523),初字伯虎,更字子畏,号桃花庵主、六如居士等,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早年发愤读书,弘治十一年(1498)得中应天府(今江苏省南京市)解元。弘治十二年(1499)赴京会试,因科场案舞弊之嫌而株连入狱。仕途无望的唐寅,游历名山大川,后回到苏州,“闲来写幅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以绘画作为谋生的手段。
枯木入画起于北宋苏轼,至元代日益风行。枯木亦作“古木”,描绘冬天的落叶乔木,常与竹、坡、石入画,象征君子的气节,用以表达文人画家孤寂的心境、高洁的品格以及避世的态度。

唐寅《枯槎鸲鹆图》(上海博物馆藏)又名《春雨鸣禽图》,纸本水墨,纵121厘米,横26.7厘米。构图用折枝法,枯笔飞白写苍劲挺拔的古木枝干,由右下方蜿蜒而上,梢头细长,伸出纸外,秃笔点叶,几条细藤与数叶野竹环绕树干,与右上诗句“山空寂静人声绝,栖鸟数声春雨余”相呼应,点出雨后幽旷恬静与清新的气氛,八哥栖于枝头,正昂首高鸣,好像刚刚飞落枝头,又似乎想要振翅高飞,神态活灵活现,呼之欲出。八哥形体准确,口喙用细线勾勒,整体则用浓墨以没骨法渲染,羽毛末端略分浓淡,画面生动活泼,有清新洒脱之韵。
如果说《枯槎鸲鹆图》表达了唐寅对官场的不满和鄙视,那么鸣叫的八哥所高歌的应该是唐寅胸中的不平之气。浓墨点染的八哥栖于高枝之上,成为整个画面的主体。枯木表现的是大自然苍凉寂寥的景象,八哥则是自由洒脱的生命力量。枯木缠绕着的藤条,是否象征着陷害君子(枯木)的小人?隐喻了唐寅自身遭遇陷害的际遇。“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车尘马足贵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唐寅的诗诉说了他安贫乐道和诗酒逍遥的生活态度,实则身处困境的他并未消沉颓废,仍希望能有所作为。

沈周曾在唐寅的《江深草阁图》上题诗:“唐子弄造化,发语鬼欲泣。游戏山水图,草树元气湿。多能我亦忌,造化还复惜。愿子敛光怪,以俟岁月积。”对于唐寅的诗画才能,沈周是赞赏有加的,同时也指出他的疏狂傲世,期盼他能有更大的成就。

再来看沈周的《枯木鸲鹆图》(扬州博物馆藏),纸本水墨,纵152厘米,横274厘米。画面构图为传统的折枝花鸟图式,枯木枝干自左下斜伸而出,呈“之”字形结构,枝梢上一只八哥独自栖息,回首向远方张望。右上题跋使整个画面平稳匀称。枝干用笔老辣,主干古拙方折,枝杈细劲圆转,小枝率意欹斜,给疏朗的画面增加了灵动之感。八哥是画面墨色最浓之处,毛羽蓬松,目光炯炯,嘴爪挺劲,极具精神,荒寒之中显现出生命的气息。枝干将画面分割出几个空白空间,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意境幽寂清冷,寄寓着作者超凡脱俗的清高思想。右上题诗“寒皋独立处,细雨湿玄冠。故故作人语,难同凡鸟看。”

同样画枯木与鸲鹆,沈周的画中,枯木转折明朗,线条清晰,枝梢简洁,用笔苍劲;唐寅的画中,枝干虬曲,枝藤交错,不拘小节,散乱而姿态曼妙,笔墨润泽。八哥的神态也诉说了不一样的情绪,唐寅画中昂首高歌的形象,沈周画中回首凝视的形象,一动一静。唐寅的写意花鸟更多流露的是活泼洒脱和生趣盎然的气息。沈周的的作品沉雄浑厚,整幅作品充满着宁静淡泊的精神,耐人寻味,笔端流露的出亲切、平易近人的笔致。“他扬弃了元人从修炼而成的拘谨性,加上南宋奔放的气格,化宁静的笔墨于恢廓雄浑之中,因此,它显得这样有朝气,这样的精力充沛,锻炼成了健康的体格。”[11]

“明代确立水墨写意花鸟最有影响者是沈周与唐寅,尤以沈周所画影响较大。明末论画花鸟的,无不称美沈周,而学花鸟者,也多受他的启导。沈周的水墨花鸟是有来源的,从沈周跋南宋法常《写生蔬果图》卷看来,他在这方面的衣钵,就是继承法常而来的……他的现存作品《慈乌图》,乌背运用积墨法,最为别致,慈乌神态亦极生动,为明代水墨花鸟画中所不可多得。又唐寅画《枯槎鸲鹆》或《临水芙蓉图》,都用泼辣而滋润的墨法。就是画《杏花图》他也以水墨为之。说明水墨写意花鸟至16世纪初确立是十分明显了。”[12]

明代沈周、唐寅等人开创了文人水墨花鸟画的先河,强调画中物象与自身情趣的统一,表达富有诗意的情绪和真实的感受。笔乃心声,“虽然翁生平乃尔,则人重翰墨乎?翰墨重人乎?即相载而行,乃其所以重者,固可思也。”[13]沈周的画作融合其艺术实力和人格魅力,成为中国书画史上一道别样的风景。

 

注释:
[1]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年,第345页。
[2]吴宽:《石田稿序》,《家藏集》(卷四十三),四库全书本。
[3]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217页。
[4]吴宽:《隆池阡表》,《家藏集》(卷七十),四库全书本。
[5]张:《石田诗选跋》,沈周:《石田诗选》,四库全书本。
[6]《御定佩文斋书画谱》(卷五十六),四库全书本。
[7]黄省曾:《吴中往哲记补遗》,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8]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290页。
[9]王穉登:《吴郡丹青志·神品志》,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第153页。
[10]杜永菊、孟庆荣:《中国古代绘画》,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第97页。
[11]谢稚柳:《鉴余杂稿(增订本)》,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年,第376页。
[12]王伯敏:《中国绘画史(修订版)》,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9年,第391页。
[13]文震孟:《姑苏名贤小记》(卷上),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从明代花鸟画,看沈周慈乌、鸲鹆笔墨画法,竟让诸多画家向他学习
墨戏漫兴—试论沈周水墨花鸟画
唐伯虎的花鸟画
中国美术史:第二节 明代绘画诸流派
云庐|《砚池滴音》:明清诸家绘画(之一)
认识明代真迹,古画稀世珍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