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苏州人为什么对“井”情有独钟?
                                                                苏州人为什么对“井”情有独钟?


    据史志记载,在清代时,人口不足20万的苏州城区有井2万多口。平均下来,不到十人即拥有一口井,足见井对苏州人的重要性。


    苏州人心里的“井”
    在苏州的大街小巷,或者背街僻弄里的老宅小院,水井都是一道独特的风景。
俗话讲“背井离乡”,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井就代表着家乡。古时候,苏州人离家远游前都要从井里挖取一把泥土带在身上。

    据史志记载,在清代时,人口不足20万的苏州城区有井2万多口。平均下来,不到十人即拥有一口井,足见井对苏州人的重要性。

    光绪戊子年,清政府苏州的“周急局”为了保障老百姓的生活用水,对当时城内的一大批公用水井进行了疏浚维修,统一更换了井圈。

    抗战时期,侵华日军也曾对苏州城内的古井进行过统计,当时发现有一万多口。

    解放初,全城还剩大约有九千多口。但到了2005年,苏州的文保部门仅统计到639口,不包括园林、风景区内的古井。最近两年又陆续发现、统计了一些,估计有1000多口了。

    巷口老井的青石井圈外表已是坑坑洼洼,内壁则留着由井绳千百年来勒出的深深印痕。古井附近的居民,随口便可以说出一段关于老井的历史,于是那些深藏在重檐叠楼里的老房子又一间间的鲜活了起来。

    水井的井圈大多是以整块的青石或者黄石雕凿而成,井栏圈上还刻有非常精美的图案或文字,通常是马、象、莲花、兽头、云纹等吉祥图案。雕刻井圈不仅仅是为好看、为雅致,更包含着许多寄托,许多愿景。这些无声的雕刻,承载了大量的市井民俗心理。

    生活里离不开井的苏州人
    如果说河道是苏州人的命脉,那水井就是滋养苏州人的乳汁。清晨与黄昏,人们会相聚在井台边洗洗衣服、洗洗青菜。母亲从井边回来的时候,常常会给我们讲述一些她在井台上听来的张家长李家短的俗事,王家的姑娘嫁给了大老板、许家的儿子讨了个日本女。或许我们已经知道,但母亲的兴奋仍然可以感染我们每一个人。

    苏州甫桥北堍东面的茶馆门前有一古井,黄石井圈上面刻字“为亡妻包氏十五娘□年六月十一日因产后□□身故”,年代虽然久远,字迹亦已漫灭,但据考证是南宋年间的井栏。井水清冽甘甜,炎夏的饭后,网兜西瓜垂挂到井里,午睡后三点多提起,西瓜直汲宋元明清之地髓精气。只要一口西瓜落肚,甜凉清爽如宋词的“婉约和清丽”便渗洇了人的血脉骨髓。

    当钢筋水泥的隔阂让人们越来越冷漠,或者说当我们变得越来越自我的时代里,还有多少热情能感染我们呢?想来,能够感染我们的也许还是以前那井边的许多回忆吧?

    古井是苏州水城的一大特色,经过了时间的沉淀之后,我现在能够想起来的井水,总是很清、很凉、也很甜。

    老街小巷藏古井
    苏州城东仓街3l号前有一口洙泗泉,井栏为花岗岩,内圆外六角,雕有花纹。“洙泗”是中国古代儒学的代称,这多少印证了这个城市的文风之盛。

    平江路228号门前有一眼百斛泉,是“自治局官井”,凿于清光绪戊申年,花岗岩井栏内圆外六角形,雕有花纹。另外在 22号前有口双眼井,30号前也有一眼百年老井。

    坎泉在史家巷书院弄口,花岗石质三井,品字形排列。井栏铭文:“坎泉”。1935年绅士陶耕荪之母朱太夫人七旬寿辰,欲将寿资凿井以惠邻里,苦无适当之地。后得到清道光二十年(1840)庚子科榜眼冯桂芬的后人冯公湛相助,割让了冯桂芬祠堂照墙边的空地,此井乃成。墙上嵌有《坎泉记》碑,记述此事由来,井右侧即系冯桂芬祠。可惜的是,原来三个井圈被人偷去了一个。后从其他地方移来一个,“名不正,言不顺”的树立在那里。

    在仓街136号门口有留韻义井,井圈上刻有“沈惺叔、民国二十三年”字样。沈惺叔为苏州保大钱庄老板,家住三茅观巷,因老来得子,发愿行善,在苏城捐建了18口义井,现尚存6口,分别位于仓街,禾家弄,洪元弄,专诸巷,十间头和小日晖桥弄。


    除夕夜 苏州人要祀井神
    以往,苏州人的生活离不开井,更爱井,敬井。据说,井神无姓名观,容貌绝美,好吹萧,故名“吹萧女子”,苏州人也有呼为“井泉童子”的。

    除夕夜,当所有过年应节的菜肴、花生、瓜子等全部忙好以后,再次把家里的水缸都装满井水。最后的一件事情是把早就预备好的一个竹筛子倒扣在井圈上,再铺上红纸,在纸上再堆放供神的茶和酒及各色水果、糕点,名曰“封井”。然后,才是放关门炮仗,闭户息夜,等着过新年了。

    新年初一或者初三(必须逢单日),先在井边,点火焚烧印有井神图像的神纸,恭送井神归天廷。

    苏州人传说,初汲的第一桶井水有防治眼病的功能。所以,此刻全家男女老少都聚集在井台旁边,无分长幼争相用手沾之拭目,期盼到老眼不昏花。清人张渔川有《封井诗》:“冰镜沉寒砌,银瓶卧晚阶。明年试初汲,昏眼要先揩。”
苏州人祖祖辈辈都在遍布于大街小巷的水井边繁衍生息,井栏圈上深深的绳索印痕记载了苏州千百年的岁月沧桑。如今,这些代表古城独特文化符号的水井,正在渐渐淡出历史、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成了不断飘落的吴文化碎片。
水井,保护和善待她吧!(许宗琪)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记忆】建水古井——行走的心,不老的乡愁
【探索诗歌】江苏 张建祥:苏州八井记(组诗) || 摘星照梦287期
苏城保存的古井文化 ...
【出游】临海遗风古韵,紫阳古井
霭士井的故事
歙县阁老井:十字街口藏大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