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剃头匠与鐾刀布

“剃头”是苏州人以前的叫法,如今年轻人都将剃头叫作“剪发”或统称为“理发”,唯有部分老苏州人,仍习惯称之为剃头,当然只针对男性。清代的剃头,手艺全凭一把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客人一坐下,剃头先要将鐾刀布拉直绷紧,剃刀从上至下来回鐾几下,把刀刃磨利了,然后开始剃头听老人说,传统剃头直接用剃刀的。头发先洗过,剃一遍后,再洗一次头,接着剃第二遍,溜光发青的额头就剃成了。随后剃头将剃刀在鐾刀布上使劲鐾上一二十下,还要用手去摸刀刃,直到手感锋利为止,才继续为客人修面,从脸颊到眼皮、鼻梁、耳廓,都要仔细地刮一遍。紧接着就给客人刮胡子,先用热毛巾在长满胡子部位敷上几分钟,再擦上肥皂沫,片刻后才在涂满肥皂沫的腮帮、下巴上,开始小心翼翼刮起来,有时刮了半个下巴,剃刀钝了,再次将剃刀在鐾刀布上鐾几下,锋利了就继续刮,胡子刮净了还为顾客掏耳朵、剪鼻毛,最后工序是给顾客净面,抹雪花膏——这属于全套服务。

记得很小时,剃头是可以喊到家里来剃的。那时并不象现在,有这么多装潢得富丽堂皇的美发店,除了观前、石路闹市有几家大型的理发店,街头巷尾的理发店都很小,往往只有一位年龄偏大的剃头守着,也有两位的(夫妻档或师徒档),配着一两张嘎吱作响的转椅,陈旧的镜面前,按装窄窄的壁架或木柜,印象最深的是镜旁的钉钩上,悬挂有一条尺把长、两寸来宽的布条,这就是鐾刀布。翻字典说其音为“被”,字意是把刀在布、皮、石头上反复摩擦几次,使锋利”,但苏州方言却念作“避”。

鐾刀布在流动的剃头担上同样也有,一般就挂脸盆支架旁。记得以前走街串巷的剃头挑着的那副剃头担,有点像小馄饨担或豆腐花担,只是缺少点诱人的香气。那剃头担一头是可当板凳用的四脚木柜,上小下大呈倒斗状,柜子一侧还有两只抽屉,里面放有剃刀、推子、剪刀、梳子、围布、刷子、毛巾、肥皂等杂七杂八:另一头是个木头架,上层放着一只铜脸盆,下面搁架有一只生着火的煤炉,支架旁挂着一条黑漆墨搭的鐾刀布。

外婆喜欢将剃头担叫进天井里给我剃头剃头匠先让我坐到凳上,然后站在我背后,往我头颈里围上一块灰不落拓的布,遮住我上身,接着左手摁住我的头,不让我的头任意摆动,右手手指一松一合,拿推子将我的头发往上轧短,随着推子“咯吱咯吱”地移动,一个全新的“马桶盖”呈现了。那时流动剃头匠的手艺基本上是马桶盖,将脑袋四周的头发剃短,留着头顶上的一圈头发,圆圆的很突出,像个马桶盖。旧时孩子大部分不讲究,发型简单划一,头发剃短就可以。可如今竟会流行马桶盖式的发型,这是我没想到的。

我最怕的就是修面。剃完头后,剃头匠会从我坐的抽屉里,拿出一把铮亮的剃刀,要给我脸上的刮刮汗毛,有时刮了几下又不刮了,走到脸盆架旁,左手捏住鐾刀布的下端,右手将剃刀在鐾布上来回“嗤,嗤,嗤”的鐾了起来。我睥睨着那块“乌勿三、白勿四”的鐾刀布,剃刀每天至少要在上面鐾上几十次,然后贴到脸上来,心里难免那个。因为我衣裳脏了,外婆就会说:“看捺个衣裳像刀布哉,快点脱下来让我汰脱!”故在以后自己作主去剃头,永远取消了修面这个项目。不过鐾刀布虽然龌龊,以前却是剃头匠的传统法宝。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散文天地 | 积健为雄 | 剃头匠
【盘点老行业之三】剃头匠
童年记忆——剃头
西彩石旧事之“剃头的” - 柳上惠的日志 - 网易博客
剃头
申云贵:剃头匠朱师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